生态因素
高二生物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 的个体和种群。
一、非生物因素:
1、 光: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能量几乎全部来自阳光; (2)光决定植物的分布与生理; 阳生植物:需要较高强度的光照。 光照强度 阴生植物:需要较低强度的光照。 光质(光的波长): 主要影响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 光照时间: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
(3)光影响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等。
2、温度:
(1)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A、温度是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 高山植物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森林 灌木 高山草甸 雪线 B、在水分充沛地区,由南到北植物群落分布特点是: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2)温度影响生物 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的种子只有在300C~430C 才能萌发,猪在180C~200C增 重最快。
3、水:
(1)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水分过多: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 水分过少:叶萎蔫,生长受阻。 (3)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 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如:水是同纬度上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我国从东到西 植物的分布特点是:森林 草原 荒漠 沙漠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1)概念: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2)类型: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现象。 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而发生的斗争。
第44课时 生态因素

2.研究生态因素的作用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单独地起作用的,而是相 互联系的综合作用。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是和 温度分不开的,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 和湿度,同时也可影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等。
(2)在各种生态因素中,有的因素对生物的生存
起主导作用。例如,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起主 导作用的因素都是光照强度。 (3)生态因素之间是不可替代的,但可以调剂。 一方面,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的作用虽不是等 价的,但都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在一定情
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决定水中绿色植 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质的不同,随着海洋深度 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 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 米,绿色植物在200米以下就难以生存了。第(3)小 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 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 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 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以减少水分的 过多蒸发,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 散失有直接关系。(5)哺乳动物换毛及鸟类换羽由光 周期引起,即光周期变长时换夏毛(羽),光周期变 短时换冬毛(羽)。 答案
能量关 系图
特点
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如果彼此分 开,则双方或者一 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 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举例
地衣中的藻 类和真菌; 大豆与根瘤 菌;人和大 肠杆菌;白 蚁与鞭毛虫 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 菟丝子与大 利,如果分 豆;噬菌体 开,则寄生生 与被侵染的 物难以单独生 细菌 存,而宿主会 生活得更好 同一培养液 数量上呈现出 中大小两种 “你死我活” 草履虫;牛 的同步性变化 与羊;水稻 和稗草
生态因素名词解释

生态因素名词解释生态因素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的各种因素,它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以下为各类生态因素的名词解释:一、物理因素1. 光照条件:指环境中可用的光的强度和光照周期的长短。
对于不同的生物种类,适宜的光照条件是不同的。
阳性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阴性植物可在较弱的光线下生存。
2. 温度条件:指环境中的温度,包括日、月、年等不同时间尺度。
温度的升高会影响生物的代谢,进而影响其生长、繁殖等方面。
3. 水分条件:可以指环境中的水分含量,也可以指水分的质量。
对于不同的生物种类,适宜的水分条件是不同的。
4. 地形条件: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地形形态等。
地形对于生态系统内微气候、水分分布、种群扩散等都具有影响。
二、化学因素1. 土壤成分:土壤中含有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其中有的对于物种的生长和繁殖非常重要,例如氮、磷、钾等。
同时,土壤中也可能含有某些有毒物质,对于某些生物而言,有些这些物质是有害的。
2. 大气成分:包括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气溶胶等。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等。
3. 水质条件:对于水生生物而言,水质的污染、营养物质的浓度等都会对它们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影响。
三、生物因素1.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生物的数量,若种群密度过大,可能会引起资源争夺和竞争,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也就越好。
反之则不然,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可能导致某些生物面临濒危甚至灭绝。
3. 食物链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往往依靠食物链相互依存,猎食行为不仅影响某些物种的数量,还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过程的稳定性。
生态因素知识点梳理总结

生态因素知识点梳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包括地表形态、气候、土壤等;生物环境包括食物、捕食者、竞争者、寄生者等等。
生态因素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素种类繁多,作用各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生态因素的相关知识。
一、生物因素1. 种群大小和结构: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内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大小越大,种群内的竞争就越激烈,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种群无法生存下去。
种群结构包括种群内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都对种群的繁衍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种间相互作用:生物的相互关系通常包括捕食和被捕食、共生、竞争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生物的适应性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而进化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长期而言,生物的进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4. 种群迁徙和分布:生物迁徙和分布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生物种群的迁徙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生存状况,还会向其他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传递一些影响。
二、非生物因素1. 光线:光线是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源,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温度:温度对于生物的生长、繁衍和生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水分:水分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对保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土壤: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它不仅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还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5. 大气成分: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它们的浓度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

影响⽣物⽣存的⽣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物⽣活的所有条件称为⽣态因素、⽣态因⼦,通常分为⾮⽣物因素和⽣物因素两⼤类。
前者包括底质、温度、深度、光线、盐度、⽓体、海拔等;后者则是⽣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物对各种⽣态因素的适应能⼒(即耐受性),都有⼀定的范围。
⽣物在此范围内有其最适点,但⽣物趋向上、下限时,⽣活就受到抑制或减弱。
由于各种环境中的⽣态因素不同,各个环境中⽣物的种类即分异度以及个体数⽬(即丰度)有很⼤的差异。
根据⽣物对⽣态因素耐受性的⼤⼩,有⼴适性和狭适性之分。
具体到各种⽣态因素,则有⼴盐和狭盐、⼴温和狭温⽣物等的区分。
⼀、底质底质是⽣物栖居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对动物来讲,底质起着活动基地、附着点、隐蔽所和营养物质来源等作⽤。
底质⼀般分为硬底质和软底质。
硬底质如岩⽯、各种贝壳和其他坚硬的物体;软底质为含有各种沙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
不同的底质有不同的动植物群,如沿岸岩⽯及贝壳上附着有许多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能⼒的⽆脊椎动物,在潮间带各种硬底质中还可见钻孔⽣物;在沙质软底中则以潜⽳为主;泥质软底中常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甲壳类。
⼆、温度温度是决定⽔域中⽣物的⽣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
温度主要来⾃阳光的照射,⼀⽅⾯它随着纬度及季节的变化⽽变化,另⼀⽅⾯⼜随⽔体深度的不同⽽改变,⼀般来说表层⽔体的温度变化较⼤,底层⽔体的温度较稳定。
海⽔中仅在250~300m以上的⽔层才有季节性温度的变化,其下⽔层温度终年⽆⼤变化。
另外,局部地区由于有⼤洋暖流通过,或因海底⽕⼭喷发或熔岩作⽤影响,可造成局部增温,有利于某些⽣物的⽣长和繁殖。
陆地的温度除了受纬度的控制外,还受海拔⾼度的影响,⼀般温度随海拔⾼度的升⾼⽽降低。
此外,温度也控制着⽣物的分异度和分区,分异度是指在⼀定环境中⽣物种类的多少。
⼀般来说,温度⾼的地区⽣物的种类越多,分异度也就越⾼;温度低的地区⽣物种类就少,⽣物的分异度也就越低,如极地的⽣物种类⽐热带⽣物种类明显减少。
生态因素

(二)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水对生物的影响
水分过多及过少,都会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年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 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二、生物因素
(一)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
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二)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温度
4)沙漠动植物少,热带雨林动植物繁多 -------水
5)仙人掌的叶会变成刺
-------水
6)蛾类多在夜间活动
------光
7)珠峰植被的垂直分布
------温度
8)海洋中的藻类随着深度不同,依次分布着绿藻、褐藻、
红藻
------光
2、分析下列不同生物间的关系: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第一节 生态因素 主讲人 罗荣
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光
非 温度 生水
玉
物 因
土壤
米
素风
玉米
杂草 生
害虫
物 因
鼠素
细菌
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 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光
非生物因素
温度
水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一、非生物因素
(一)光对生物的影响
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 光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 光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
蛔虫
(7)科学家考察发现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内有鱼虾生存,
但无绿色植物分布。( )A (8)草原生态系统中很少有两栖动物出现( C ) (9)海洋中由浅入深生长着绿藻、褐藻和红藻( A )
生态因素PPT模板

要点、疑点、难点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两种生物的这种关系叫共生 。
例如: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如百灵鸟、雉鸡等),可以避免肉 食性鸟类的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如狐等)所捕食; 具有保护色的昆虫 也常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类侵害。
要点、疑点、难点
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相对性
又如大卡卡办公以竹类为食, 前些年由于大卡卡办公栖息 地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 死,使大卡卡办公的生存受 到了严重的威胁。
能力、思维、方法
【例4】有一种牧草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
这种牧草的鳞翅目昆虫分泌保幼激素的物质,其结果使幼虫迅速变
态为成虫。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自然选择 B 定向变异 C 种内互助 D 种间斗争
答案:D
【解析】这种牧草产生阻止昆虫分泌保幼激素的物质,使昆虫迅速 蜕皮化蛹成虫,从而减轻了昆虫幼虫(以牧草为食)的危害,这是牧 草与昆虫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进化而形成的一种适应。这种现 象应属于生存斗争中的种间斗争。
生态因素
要点、疑点、难点
1概念与分类
概念 分类
生态因素 (生态因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 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阳光
非生物因素 温度 水
生物因 素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要点、疑点、难点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oc

第八章节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学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会事半功倍!)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2.掌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掌握生物学因素对生物的影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重点和难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自学引导:(预习过,要记得噢!)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及其——————构成了生物圈。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和———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和————————————。
㈠非生物因素1.光⑴光对植物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⑵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如:日照时间的——————能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
2.温度⑴温度对生物的——————有着重要影响。
⑵温度影响生物学的————————和—————————。
3.水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有会对生物学的——————————有明显的影响。
⑵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的重要因素。
㈡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或——————之间的关系。
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也有—————————。
2.种间关系:指——————————之间的关系。
⑴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学共同生活在一起,————————、————————。
⑵寄生: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属——————寄生;虱和蚤属————寄生。
⑶竞争:两种生物学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和——————等现象。
⑷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的现象。
注意:区别四种种间关系㈢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起作用的,而不是—————、——————起作用的。
遗留问题:小组讨论: 教师点拔:阶梯评估:知识掌握题:1、在大田作物的载培中,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9 生态因素一.书本知识整理(一).非生物因素1.人类社会的五大危机2.生态因素的概念及种类3.4.5.水:水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举例);水影响生物的分布(举例)(二).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举例);种内斗争(举例)2.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各项均包括概念,举例)(三).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既要综合分析各种生态因素,又要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举例)二.思维拓展(一).和光有关的知识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1.黑暗时两种植物的细胞呼吸强度不同2.达到光补偿点(A,B)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同3.达到光饱和点(C,D)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同4.阳生植物的细胞呼吸强度大于阴生植物5.阳生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ab)和总光合作用量(ac)6.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在群落结构中的垂直结构特点: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特点:喜阴植物生长于树冠下,灌木和草丛生长于树冠下的间隙及有光照之处7.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二).和水有关的知识1.水的生理作用(结合水和自由水的生理作用)2.水参与多种反应(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反应式)3.水是多种反应的产物(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脱水缩合;以及这些反应的场所)4.人体内水分的来源(食物,饮料,物质代谢)及排出途径(肾,皮肤,肺,消化道)5.环境中水分含量对植物叶形的影响:肥厚的茎和叶;刺形的叶(三).和温度有关的知识温度影响植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针叶林,阔叶林,草甸)(四).生物因素中易混淆的概念1.种内斗争和竞争:竞争种间关系2.种内斗争中的种内残食和捕食:捕食是种间关系3.互利共生和寄生:前者对双方有益,后者只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4.寄生和腐生:前者指活的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指一种生物以其它生物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包括排出物,残落物,尸体等)5.生物因素中的识图要求:参照《优化设计》P154中的“几种种间关系的比较”.课时29跟踪训练(一).单选题1.若用生物方法防治棉铃虫,以下最不合适的是()A.引入与棉铃虫构成竞争关系的昆虫B.引入与棉铃虫构成寄生关系的真菌C.引入与棉铃虫构成捕食关系的昆虫D.引进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2.以下关于光对植物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山鹿直到高山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这主要是受光照影响B.阳生植物必须在强光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C.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的光照强度下,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D.人参必须在密林下层的较阴暗处才能达到最有利于生长的有机物积累程度3.以下关于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阳生植物往高处生长以获得阳光,阴生植物生长于林荫下,这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B.在不同地段,喜阴植物生长于被树冠遮住的地方,灌木草丛则生长于树冠下的间隙,这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一个特点C.从山鹿直到高山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这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D.光照对植物的分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4.生物的繁殖活动与光照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动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始繁殖B.动物在长日照条件下开始繁殖C.有些植物的生殖与光照没有太多关系D.用黑幕的结果是推迟动物的繁殖时间5.以下有关植物与光照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阴生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才开花B.阳生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C.植物能趋向光照生长,这是一种趋性D.植物能趋向光照生长,是一种应激性6.以下正确描述温度对生物影响的事例是()A.冬季的低温能降低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B.苹果、梨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这是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温度限制的一个事例C.炎热干旱的夏季有些动物在淤泥之下夏眠,这主要是温度影响的结果D.低温能够成功储藏种子,反映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温度的影响7.以下主要由于温度变化而发生的现象是()A.鸟类的迁徙B.动物的换毛C.某些鱼类的洄游D.在晚上不见蝴蝶飞舞8.以下肯定不是寄生关系的是()A.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B.蚜虫用口针吸吮叶片内的汁液C.蚊子飞来飞去吸吮动物血液D.苍蝇用口器舔食腐物9.有以下几组生物:①大豆和杂草②食虫鸟和昆虫③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请将各组间的关系与所给的三个曲线图按序对应: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 D.①③②(二)多选题10.动物的趋光性()A.是一种趋性B.是自然选择而产生的一种应激性C.是神经调节为主导的一种先天性行为D.是由遗传性所决定的11.以下不一定或不能成为互利共生关系的有()A.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B.两种生物相互为对方提供生活条件C.乳酸菌菌落中混有大肠杆菌D.大豆和大豆根中的根瘤菌12.以下可能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成年鲈鱼以幼年鱼为食B.野兔摄食果农的苹果C.虱子吸食动物血液D.鬣狗摄食被狮子遗弃的动物尸体13.赤眼蜂能够防治以松树为生的松毛虫,原因是赤眼蜂将卵产在松毛虫的卵中。
在以上所涉及到的生物关系中,可以用下面哪些术语描述?()A.捕食B.寄生C.种间斗争D.竞争14.动物尸体中的分解者可能包括一些()A.细菌B.真菌C.病毒D.从尸体中萌发而出的植物1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B.种间斗争有利于群落的存在和发展C.捕食关系使狼和免相互选择,能量相互流动,从而共同进化发展D.竞争和寄生的结果是处于劣势一方最终灭绝(三).简答题16.从生物体结构和新陈代谢的关系分析以下现象:⑴微生物的代谢速度的特点是:。
请分析说明。
⑵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体型(大、小)的动物容易保持热能,体型(大、小)的动物有利于散热,后者的原因是。
生态因素中的与动物体型往往存在这种相适合的关系,使不同纬度的动物与当地的这种因素环境相。
17.人们已经知道,温度、水分、氧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现在有报道称,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农作物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
请用玉米种子来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这种报道的真实性,预测可能的结果并分析。
课时30 种群和生物群落一.书本知识整理(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组成4.性别比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指导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四)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和动物的分层活动现象2.水平结构二.思维拓展1.几个概念: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之中:种群――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群落――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几个联系: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的所有种群;一个种群内存在着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一个群落内存在着各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一个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稳态3.几个特别关注: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取样调查法、动物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XY型性别决定及其1:1的性比的原因4.关于年龄组成:课时30跟踪训练(一).单选题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地区的种群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B.不同的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不同种群之间都不能交配D.同一种群的个体间交配后的子代都可育2.在一个群落内部:()A.既存在种内关系,又存在种间关系B.既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存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C.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如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腐生D.群落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人类性别比例理论上应该为1:1的原因是()A.只有一种X精子B.只有一种Y精子C.只有一种X卵子D.只有一种Y卵子4.一个对其所生存的环境产生比较大的不良影响的种群最可能()A.种群密度很大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性别比例不合适D.出生率高5.若一个种群的增长率如右图所示。
则这个种群此后的个体数量将发生的变化是()6.在一座山上,所有的()A.蛾构成一个种群B.植物构成一个种群C.生物构成一个群落D.生物及其环境构成一个群落7.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种群数量和密度B.鹿群的年龄结构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二)多选题9.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有()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各种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0.以下属于种群的是()A.一株大豆根中的全部根瘤菌B.一碗水中的全部细菌C.一坛酒酿中的全部酵母菌D.一个发霉馒头中的全部真菌11.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A.年龄组成B.营养结构C.物种多样性D.优势种E.性别比例12.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 t=N0λt,则必须符合的条件有()A.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B.气候适宜C.没有敌害D.出生的个体没有死亡13.读下图回答:⑴此图反映出()A.该地区人口数量将下降B.该地区人口数量将增加C.该地区的出生率将增加D.根据此图可预测该地区50年后的人口数量⑵此图还反映了该地区的人作为一个种群的哪些特征?()A.种群密度B.出生率和死亡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组成(三)简答题14.如果是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可以采用调查。
⑴首先确定调查的。
⑵选择一个长方形地块,该种群的分布。
将该地块按(长度、宽度)划分成10等分,每等分的划一个的正方形。
⑶计算内种群的数量,做下记录⑷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
⑸该地区的该种群的密度值是。
如果是动物,则通常可以用法进行调查。
15.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M=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收获的种子再播种,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将M、N作图如右.则:⑴b点时表示,此时M N。
⑵d点时表示,此时M N。
⑶c点时表示 .此点的M=N,则与以下此点不一定符合的说法有()(多选)A.甲乙播种的种子数相等B.甲乙收获的种子数相等C.甲乙两个种群的密度相同D.甲乙的种子萌发率和成活率相同⑷甲乙两种植物在该地区构成了()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种间斗争关系附:答案第一节1A 2D 3C 4C 5D 6D 7C 8D 9A 10ABCD 11ABC 12ABD 13ABC 14AB15AB16⑴异常旺盛细胞体积小,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有利于物质交换⑵大小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热量交换速度快适应17设计步骤①选取相同大小、具有同样发芽率的玉米种子,分成若干等份(每份均有足够的数量)②均给予相同的适宜的萌发条件③除一份作对照,正常生长外,其余各组均给予不同的声音频率每天刺激3h实验预测和分析①如果各组的发芽率一样高,说明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对种子的萌发没有效果②如果没有给予声音刺激的组中发芽率高于其余各组,说明声音刺激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③如果没有给予声音刺激的组中发芽率低于其余各组,说明声音刺激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④如果给予不同声音刺激的组中发芽率有高有低,说明不同的声音频率的刺激对于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的作用第二节1B 2A 3C 4A 5C 6C 7B 8A 9ABCD 10AC 11BCD 12ABCD 13⑴BD⑵CD 14⑴对象⑵比较均匀长度中央长宽各为1M⑷平均值⑸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15⑴甲的竞争力大于乙 M﹥N⑵乙的竞争力大于甲 N﹥M⑶甲的竞争力和乙相等ABC 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