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综合测试卷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16分)1.如图,已知∠MON=40°,P为∠MON内一定点,OM上有一点A,ON上有一点B,当△PAB的周长取最小值时,求∠APB的度数为( )A.100°B.110°C.140°D.80°答案:A解题思路:作定点P关于直线OM,ON的对称点,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2.如图,当四边形PABN的周长最小时,a的值为( )A. B.1C.2D.答案:A解题思路:先平移AP或BN使P,N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3.如图,已知两点A,B在直线l的异侧,A到直线l的距离AC=6,B到直线l的距离BD=2,CD=3,点P在直线l上运动,则的最大值为( )A. B.3C.1D.5答案:D解题思路: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4.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中,AD⊥AB,AB=4,AD=2,CD=3,点E,F分别在线段AB,AD上,将△AEF 沿EF翻折,点A的落点记为P.当点P落在直角梯形ABCD内部时,PD的最小值为( )A.2B.1C. D.3答案:C解题思路:找运动过程中的不变特征进行转化,转化成求DP+PE+EB的最大值,减少变量,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题.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5.如图,∠MON=90°,等腰Rt△ABC的顶点A,B分别在OM,ON上,当点B在ON上运动时,点A随之在OM上运动,且等腰Rt△ABC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若AB=2,则运动过程中点C到点O 的最大距离为( )A. B.2C. D.3答案:B解题思路:找运动过程中的不变特征:直角特征不变、AB的长度不变——取AB的中点M,连接OM、CM,则OM=1,CM=1,当且仅当O,M,C三点共线时OC取最大值2.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6.如图,AC=5,C为AB上一个动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ABD和等边△BCE,那么DE长的最小值是()A. B.3C. D.答案:A解题思路:分别过点D,E作DM⊥AC,EN⊥AC交于点M,N,DE的最小值即MN的值.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圆 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圆 几何综合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初三数学 圆易错题压轴题(难)1.已知圆O 的半径长为2,点A 、B 、C 为圆O 上三点,弦BC=AO ,点D 为BC 的中点,(1)如图,连接AC 、OD ,设∠OAC=α,请用α表示∠AOD ;(2)如图,当点B 为AC 的中点时,求点A 、D 之间的距离: (3)如果AD 的延长线与圆O 交于点E ,以O 为圆心,AD 为半径的圆与以BC 为直径的圆相切,求弦AE 的长. 【答案】(1)1502AOD α∠=︒-;(2)7AD =3)33133122or 【解析】【分析】(1)连接OB 、OC ,可证△OBC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垂径定理可得∠DOC 等于30°,OA=OC 可得∠ACO=∠CAO=α,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表示出∠AOD 的值.(2)连接OB 、OC ,可证△OBC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垂径定理可得∠DOB 等于30°,因为点D 为BC 的中点,则∠AOB=∠BOC=60°,所以∠AOD 等于90°,根据OA=OB=2,在直角三角形中用三角函数及勾股定理即可求得OD 、AD 的长.(3)分两种情况讨论:两圆外切,两圆内切.先根据两圆相切时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关系,求出AD 的长,再过O 点作AE 的垂线,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如图1:连接OB 、OC.∵BC=AO∴OB=OC=BC∴△OBC 是等边三角形∴∠BOC=60°∵点D 是BC 的中点∴∠BOD=1302BOC ∠=︒ ∵OA=OC∴OAC OCA ∠=∠=α∴∠AOD=180°-α-α-30︒=150°-2α(2)如图2:连接OB、OC、OD.由(1)可得:△OBC是等边三角形,∠BOD=130 2BOC∠=︒∵OB=2,∴OD=OB∙cos30︒=3∵B为AC的中点,∴∠AOB=∠BOC=60°∴∠AOD=90°根据勾股定理得:AD=227AO OD+=(3)①如图3.圆O与圆D相内切时:连接OB、OC,过O点作OF⊥AE∵BC是直径,D是BC的中点∴以BC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D点由(2)可得:3D的半径为1∴31设AF=x 在Rt △AFO 和Rt △DOF 中,2222OA AF OD DF -=-即()2222331x x -=-+- 解得:331x 4+= ∴AE=3312AF +=②如图4.圆O 与圆D 相外切时:连接OB 、OC ,过O 点作OF ⊥AE∵BC 是直径,D 是BC 的中点∴以BC 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D 点由(2)可得:3D 的半径为1∴31在Rt △AFO 和Rt △DOF 中,2222OA AF OD DF -=-即()2222331x x -=-解得:331x 4-= ∴AE=3312AF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相关知识:垂径定理,圆与圆相切的条件,关键是能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思考问题,另外需注意圆相切要分内切与外切两种情况.2.已知:在△ABC中,AB=6,BC=8,AC=10,O为AB边上的一点,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交AC于D点,过D作⊙O的切线交BC于E.(1)若O为AB的中点(如图1),则ED与EC的大小关系为:ED EC(填“”“”或“”)(2)若OA<3时(如图2),(1)中的关系是否还成立?为什么?(3)当⊙O过BC中点时(如图3),求CE长.【答案】(1)ED=EC;(2)成立;(3)3【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OD,根据切线的性质可得∠ODE=90°,则∠CDE+∠ADO=90°,由AB=6,BC=8,AC=10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得∠ABC=90°,则∠A+∠C=90°,根据圆的基本性质可得∠A=∠ADO,即可得到∠CDE=∠C,从而证得结论;(2)证法同(1);(3)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圆的基本性质求解即可.(1)连接OD∵DE为⊙O的切线∴∠ODE=90°∴∠CDE+∠ADO=90°∵AB=6,BC=8,AC=10∴∠ABC=90°∴∠A+∠C=90°∵AO=DO∴∠A=∠ADO∴∠CDE=∠C∴ED=EC;(2)连接OD∵DE为⊙O的切线∴∠ODE=90°∴∠CDE+∠ADO=90°∵AB=6,BC=8,AC=10∴∠ABC=90°∴∠A+∠C=90°∵AO=DO∴∠A=∠ADO∴∠CDE=∠C∴ED=EC;(3)CE=3.考点:圆的综合题点评:此类问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在中考中比较常见,一般作为压轴题,题目比较典型.3.如图,△ABC内接于⊙O,AB是直径,过点A作直线MN,且∠MAC=∠ABC.(1)求证:MN是⊙O的切线.(2)设D是弧AC的中点,连结BD交AC于点G,过点D作DE⊥AB于点E,交AC于点F.①求证:FD=FG.②若BC=3,AB=5,试求AE的长.【答案】(1)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AE=1【解析】【分析】(1)由AB为直径知∠ACB=90°,∠ABC+∠CAB=90°.由∠MAC=∠ABC可证得∠MAC+∠CAB=90°,则结论得证;(2)①证明∠BDE=∠DGF即可.∠BDE=90°﹣∠ABD;∠DGF=∠CGB=90°﹣∠CBD.因为D是弧AC的中点,所以∠ABD=∠CBD.则问题得证;②连接AD、CD,作DH⊥BC,交BC的延长线于H点.证明Rt△ADE≌Rt△CDH,可得AE=CH.根据AB=BH可求出答案.【详解】(1)证明:∵AB是直径,∴∠ACB=90°,∴∠CAB+∠ABC=90°;∵∠MAC=∠ABC,∴∠MAC+∠CAB=90°,即MA⊥AB,∴MN是⊙O的切线;(2)①证明:∵D是弧AC的中点,∴∠DBC=∠ABD,∵AB是直径,∴∠CBG+∠CGB=90°,∵DE⊥AB,∴∠FDG+∠ABD=90°,∵∠DBC =∠ABD ,∴∠FDG =∠CGB =∠FGD ,∴FD =FG ;②解:连接AD 、CD ,作DH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H 点.∵∠DBC =∠ABD ,DH ⊥BC ,DE ⊥AB ,∴DE =DH ,在Rt △BDE 与Rt △BDH 中,DH DE BD BD=⎧⎨=⎩, ∴Rt △BDE ≌Rt △BDH (HL ),∴BE =BH ,∵D 是弧AC 的中点,∴AD =DC ,在Rt △ADE 与Rt △CDH 中,DE DH AD CD =⎧⎨=⎩, ∴Rt △ADE ≌Rt △CDH (HL ).∴AE =CH .∴BE =AB ﹣AE =BC+CH =BH ,即5﹣AE =3+AE ,∴AE =1.【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圆周角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正确作出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BC 的边B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的坐标为(0,8),将△ABC 沿直线AB 折叠,点C 落在x 轴的负半轴D (−4,0)处.(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AB 方向运动,过点P 作PQ ⊥AB ,交x 轴于点Q ,PR ∥AC 交x 轴于点R ,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线段QR 长为d ,求d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点N 是射线AB 上一点,以点N 为圆心,同时经过R 、Q 两点作⊙N ,⊙N 交y 轴于点E ,F .是否存在t ,使得EF =R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并求出圆心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132y x =-+(2)d =5t (3)故当 t =85,或815,时,QR =EF ,N (-6,6)或(2,2).【解析】 试题分析:(1)由C (0,8),D (-4,0),可求得OC ,OD 的长,然后设OB=a ,则BC=8-a ,在Rt △BO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方程:(8-a )2=a 2+42,解此方程即可求得B 的坐标,然后由三角函数的求得点A 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AB 的解析式;(2)在Rt △AOB 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B 的长,继而求得∠BAO 的正切与余弦,由PR//AC 与折叠的性质,易证得RQ=AR ,则可求得d 与t 的函数关系式;(3)首先过点分别作NT ⊥RQ 于T ,NS ⊥EF 于S ,易证得四边形NTOS 是正方形,然后分别从点N 在第二象限与点N 在第一象限去分析求解即可求解;试题解析:(1)∵C (0,8),D (-4,0),∴OC=8,OD=4,设OB=a ,则BC=8-a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D=BC=8-a ,在Rt △BOD 中,∠BOD=90°,DB 2=OB 2+OD 2,则(8-a )2=a 2+42, 解得:a=3,则OB=3,则B (0,3),tan ∠ODB=34OB OD = , 在Rt △AOC 中,∠AOC=90°,tan ∠ACB=34OA OC = , 则OA=6,则A (6,0),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x+b ,则60{3k bb+==,解得:1{23kb=-=,故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2x+3;(2)如图所示:在Rt△AOB中,∠AOB=90°,OB=3,OA=6,则22135,tan2OBOB OA BAOOA+=∠==,255OAcos BAOAB∠==,在Rt△PQA中,905APQ AP t∠=︒=,则AQ=10cosAPtBAO=∠,∵PR∥AC,∴∠APR=∠CAB,由折叠的性质得:∠BAO=∠CAB,∴∠BAO=∠APR,∴PR=AR,∵∠RAP+∠PQA=∠APR+∠QPR=90°,∴∠PQA=∠QPR,∴RP=RQ,∴RQ=AR,∴QR=12AQ=5t,即d=5t;(3)过点分别作NT⊥RQ于T,NS⊥EF于S,∵EF=QR,∴NS=NT,∴四边形NTOS是正方形,则TQ=TR=1522QR t=,∴1115151022224NT AT AQ TQ t t t==-=-=()(),分两种情况,若点N 在第二象限,则设N (n ,-n ),点N 在直线132y x =-+ 上, 则132n n -=-+ , 解得:n=-6,故N (-6,6),NT=6,即1564t = , 解得:85t = ; 若点N 在第一象限,设N (N ,N ),可得:132n n =-+ , 解得:n=2,故N (2,2),NT=2, 即1524t =, 解得:t=815∴当 t =85,或815,时,QR =EF ,N (-6,6)或(2,2)。
初中几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几何试题及答案解析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几何部分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一份初中几何试题及其答案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几何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试题一: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底边上的高为4cm,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利用勾股定理来求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a,底边的一半为3cm(因为底边长为6cm)。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有:\[ a^2 = 3^2 + 4^2 \]\[ a^2 = 9 + 16 \]\[ a^2 = 25 \]\[ a = 5 \text{ cm}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cm。
那么,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底边加上两条腰的长度:\[ \text{周长} = 6 \text{ cm} + 5 \text{ cm} + 5 \text{ cm} = 16 \text{ cm} \]答案: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
试题二:一个圆的半径为5cm,求该圆的面积。
解析:圆的面积公式为 \( A = \pi r^2 \),其中 \( r \) 是圆的半径。
将半径 \( r = 5 \text{ cm} \) 代入公式,我们得到:\[ A = \pi \times 5^2 \]\[ A = \pi \times 25 \]\[ A = 25\pi \text{ cm}^2 \]答案:该圆的面积为 \( 25\pi \text{ cm}^2 \)。
试题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 c \) 可以通过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 a \) 和 \( b \) 计算得出,公式为 \( c =\sqrt{a^2 + b^2} \)。
将 \( a = 3 \text{ cm} \) 和 \( b = 4\text{ cm} \) 代入公式,我们得到:\[ c = \sqrt{3^2 + 4^2} \]\[ c = \sqrt{9 + 16} \]\[ c = \sqrt{25} \]\[ c = 5 \text{ cm} \]答案:斜边的长度为5cm。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及经典题型(含答案)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线段平移形成平行四边形。
对称:以角平分线、垂线或半角作轴进行对称,形成对称全等。
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形成旋转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通过翻折将直角三角形对称成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自旋转:通过旋转构造相邻等线段的旋转全等。
共旋转:通过寻找两对相邻等线段构造旋转全等。
中点旋转:将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
模型变形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几何最值模型对称最值:通过对称进行等量代换,转换成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距离。
旋转最值:找到与所要求最值相关成三角形的两个定长线段,定长线段的和为最大值,定长线段的差为最小值。
剪拼模型通过中点的180度旋转及平移改变图形的形状,例如将三角形剪拼成四边形或将矩形剪拼成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通过射影定理来求解。
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x√2.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x√2/2.因此,根据射影定理,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高为x/2,进而得到正方形的边长为x=x√2/2.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将一个正方形变成另一个正方形。
这可以通过旋转相似模型来实现。
例如,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全等来实现形状的改变,而两个有一个角为300度的直角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相似来实现形状的改变。
更一般地,两个任意相似的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成一定角度来实现旋转相似,其中第三边所成夹角符合旋转“8”字的规律。
在相似证明中,需要注意边和角的对应关系。
相等的线段或比值在证明相似时可以通过等量代换来构造相似三角形。
另外,从三垂线到射影定理的演变,再到内外角平分线定理,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几何综合-空翻模型【附答案】

11 空翻模型
2.
在ΔABC 中,AB
=
, BC ∠ABC
=
∘
90
.以A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B.点P 是直线DB上一个动
点,连接AP ,作P E⊥AP 交BC所在的直线于点E.
(1)如图1,点P 在BD的延长线上,P E⊥EC,AD = 1 ,直接写出P E的长; (2)点P 在线段BD上(不与B,D重合),依题意,将图2补全,求证:P A = P E ; (3)点P 在DB的延长线上,依题意,将图3补全,并判断P A = P E 是否仍然成立.
想法2:找点A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F ,连接AF ,CF ,EF .(易证∠BCF
+ ∠BCA + ACM
∘
= 180
,
所以M ,C ,F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要证AE = EM ,只需证ΔM EF 为等腰三角形;
想法3:将线段BE 绕点B顺时针旋转60∘ ,得到线段BF ,连接CF ,EF ,要证AE = EM ,只需证四边形
M CF E 为平行四边形 ;
⋯
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晏证明AE = EM .(一种方法即可)
04 空翻模型
2. 【问题】
在ΔABC 中,AC
=
, BC ∠ACB
=
∘
90
,点E 在直线BC 上(B,C 除外),分别经过点E 和点B作AE 和
AB的垂线,两条垂线交于点F ,研究AE和EF 的数量关系.
段P A顺时针旋转,旋转角与∠C 相等,得到线段P D,连接DB.
(1)当∠C
=
∘
90
时,请你在图1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DBA的度数;
(2)如图2,若∠C = α ,求∠DBA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

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经典题型(含答案)通过将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进行旋转变换,可以构造出旋转全等模型。
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将相邻等线段所成角的一半旋转后拼接在一起,形成对称全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将两个等腰三角形或正多边形的夹角进行变化,来构造出模型变形。
如果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可以先找到两个正多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公共极点,然后围绕公共极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幂定理可以用等线段、等比值、等乘积进行代换,从而将两个数之间的比值转换成乘积。
在相似证明中,常用的辅助线是平行线,根据题目条件来确定比值并做出相应的平行线。
题目一:在半圆中,圆心为O,圆上有点C、E,CD垂直于AB,EF垂直于AB,EG垂直于CO。
证明CD等于GF。
题目二:在正方形ABCD内部,点P满足∠PAD=∠PDA=15度。
证明△PBC是正三角形。
题目三:在图中,ABCD、A1B1C1D1都是正方形,A2、B2、C2、D2分别是AA1、BB1、CC1、DD1的中点。
证明A2B2C2D2是正方形。
题目四: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交MN于E、F。
证明∠DEN=∠F。
题目五:在△ABC中,H为垂心,O为外心,且OM垂直于BC于M。
1)证明AH等于2OM;2)如果∠BAC等于60度,证明AH等于AO。
1.设P为正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连接PA,PB,PC,由三角形不等式可得PA+PB>AB。
PB+PC>BC。
PC+PA>CA。
将三式相加得到2PA+2PB+2PC>AB+BC+CA=3,即PA+PB+PC>3/2.又由于P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不超过1,所以PA+PB+PC<3,综上可得1.5≤PA+PB+PC<3,即所求不等式成立。
2.设P为正方形ABCD内任意一点,连接PA,PB,PC,PD。
由于正方形四边相等,所以PA+PC=2,PB+PD=2.又由于P到四边的距离不超过1,所以PA+PB+PC+PD<4.将前两式相加得到PA+PB+PC+PD=2(PA+PB)/2+2(PC+PD)/2≥2√(PA·PB)+2√(PC·P D)。
初中数学几何与面积法综合应用含答案竞赛题精选

F G E 图 2ACBD面积法1、常见规那么图形的面积公式;2、等积定理;3、面积比定理。
A 卷1、如图1,凸四边形ABCD 的四边AB 、BC 、CD 、DA 的长分别是3、4、12、13,︒=∠90ABC ,那么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2、如图2,ABC ∆中,D 、E 、F 、G 均为BC 边上的点,且CG BD =,BD GF DE 21==, DE EF 3=,假设1=∆ABC S ,那么图中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 .图 1ACBD3、如图3,□ABCD 的面积是m ,点E 、F 分别平分AB 、BC ,那么_______=∆DEF S .4、如图4,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E 为AD 的中点,P 为CE 的中点,那么BPD ∆的面积的值是 .F E图 3ACBDECFA BDGFPE图 4AC BDO图 5AC BD5、如图5,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O 点,如果5=∆ABD S ,6=∆ABC S ,10=∆BCD S ,那么_________=∆OBC S .6、〔第5届“希望杯〞邀请赛题〕在ABC ∆的三边AB 、BC 、CA 上,分别取AD 、BE 、CF ,使AB AD 41=,BC BE 41=,AC CF 41=,那么DEF ∆的面积是ABC ∆的面积的〔 〕 A 、41 B 、83 C 、85 D 、167FEC ABDS 2图 6 ACBS 1S 4S 37、〔2004年第15届“希望杯〞初二年级竞赛题〕如图6,在直角扇形ABC 内,分别以AB 和AC 为直径作半圆,两条半圆弧相交于点D ,整个图形被分成S 1,S 2,S 3,S 4四局部,那么S 2和S 4的大小关系是〔 〕A 、42S SB 、42S S =C 、42S SD 、无法确定8、在矩形ABCD 中,2=AB ,1=BC ,那么矩形的内接三角形的面积总比数的〔 〕小或相等。
初中数学几何计算专题练习(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计算专题练习(含答案)第一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6cm和8cm,求斜边的长度。
答案: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斜边长度= √(直角边1的平方 + 直角边2的平方)将已知的直角边长代入计算:斜边长度= √(6cm^2 + 8cm^2)斜边长度= √(36cm^2 + 64cm^2)斜边长度= √(100cm^2)斜边长度≈ 10cm因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约为10cm。
第二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 4),点B的坐标为(7, 2),求线段AB的长度。
答案: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计算出线段AB的长度:线段AB的长度= √((x2 - x1)^2 + (y2 - y1)^2)将点A和点B的坐标代入计算:线段AB的长度= √((7 - 3)^2 + (2 - 4)^2)线段AB的长度= √(4^2 + (-2)^2)线段AB的长度= √(16 + 4)线段AB的长度= √20 ≈ 4.47因此,线段AB的长度约为4.47。
第三题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10cm,求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
答案: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对角线长度 = 边长* √2将已知的边长代入计算:对角线长度= 10cm * √2对角线长度≈ 14.14cm因此,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约为14.14cm。
第四题已知圆的半径为5cm,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圆的周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周长= 2πr将已知的半径代入计算:周长= 2π * 5cm周长≈ 2 * 3.14 * 5cm周长≈ 31.4cm圆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面积= πr^2将已知的半径代入计算:面积 = 3.14 * (5cm)^2面积 = 3.14 * 25cm^2面积≈ 78.5cm^2因此,圆的周长约为31.4cm,面积约为78.5cm^2。
以上是初中数学几何计算专题练习的一些题目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及答案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以CD为直径作⊙O,⊙O与边BC相交于点F,⊙O的切线DE与边AB相交于点E,且AE=3EB.(1)求证:△ADE∽△CDF;(2)当CF:FB=1:2时,求⊙O与▱ABCD的面积之比.解:(1)证明:∵CD是⊙O的直径,∴∠DFC=9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AD∥BC,∴∠ADF=∠DFC=90°,∵DE为⊙O的切线,∴DE⊥DC,∴∠EDC=90°,∴∠ADF=∠EDC=90°,∴∠ADE=∠CDF,∵∠A=∠C,∴△ADE∽△CDE;(2)解:∵CF:FB=1:2,∴设CF=x,FB=2x,则BC=3x,∵AE=3EB,∴设EB=y,则AE=3y,AB=4y,∵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3x,AB=DC=4y,∵△ADE∽△CDF,∴=,∴=,∵x、y均为正数,∴x=2y,∴BC=6y,CF=2y,在Rt△DFC中,∠DFC=90°,由勾股定理得:DF===2y,∴⊙O的面积为π•(DC)2=π•DC2=π(4y)2=4πy2,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BC•DF=6y•2y=12y2,∴⊙O与四边形ABCD的面积之比为4πy2:12y2=π:3.2、半径为2cm的⊙O与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O与L相切于点F,DC在L上.(1)过点B作⊙O的一条切线BE,E为切点.①填空:如图1,当点A在⊙O上时,∠EBA的度数是;②如图2,当E,A,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OA的长;(2)以正方形ABCD的边AD与OF重合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向左移动正方形(图3),至边BC与OF重合时结束移动,M,N分别是边BC,AD与⊙O的公共点,求扇形MON的面积的范围.解:(1)①∵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当点A在⊙O上时,过点B作的一条切线BE,E为切点,∴OB=4,EO=2,∠OEB=90°,∴∠EBA的度数是:30°;②如图2,∵直线l与⊙O相切于点F,∴∠OFD=90°,∵正方形ADCB中,∠ADC=90°,∴OF∥AD,∵OF=AD=2,∴四边形OFDA为平行四边形,∵∠OFD=90°,∴平行四边形OFDA为矩形,∴DA⊥AO,∵正方形ABCD中,DA⊥AB,∴O,A,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EA⊥OB,∵∠OEB=∠AOE,∴△EOA∽△BOE,∴=,∴OE2=OA•OB,∴OA(2+OA)=4,解得:OA=﹣1±,∵OA>0,∴OA=﹣1;方法二:在Rt△OAE中,cos∠EOA==,在Rt△EOB中,cos∠EOB==,∴=,解得:OA=﹣1±,∵OA>0,∴OA=﹣1;方法三:∵OE⊥EB,EA⊥OB,∴由射影定理,得OE2=OA•OB,∴OA(2+OA)=4,解得:OA=﹣1±,∵OA>0,∴OA=﹣1;(2)如图3,设∠MON=n°,S扇形MON=×22=n(cm2),S随n的增大而增大,∠MON取最大值时,S扇形MON最大,当∠MON取最小值时,S扇形MON最小,过O点作OK⊥MN于K,∴∠MON=2∠NOK,MN=2NK,在Rt△ONK中,sin∠NOK==,∴∠NOK随NK的增大而增大,∴∠MON随MN的增大而增大,∴当MN最大时∠MON最大,当MN最小时∠MON最小,①当N,M,A分别与D,B,O重合时,MN最大,MN=BD,∠MON=∠BOD=90°,S扇形MON最大=π(cm2),②当MN=DC=2时,MN最小,∴ON=MN=OM,∴∠NOM=60°,S扇形MON最小=π(cm2),∴π≤S扇形MON≤π.故答案为:30°.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点E为底AD上一点,将△ABE沿直线BE折叠,点A落在梯形对角线BD上的G 处,EG的延长线交直线BC于点F.(1)点E可以是AD的中点吗?为什么?(2)求证:△ABG∽△BFE;(3)设AD=a,AB=b,BC=c①当四边形EFCD为平行四边形时,求a,b,c应满足的关系;②在①的条件下,当b=2时,a的值是唯一的,求∠C的度数.解:(1)不是.据题意得:AE=GE,∠EGB=∠EAB=90°,∴Rt△EGD中,GE<ED,∴AE<ED,故,点E不可以是AD的中点;(注:大致说出意思即可;反证法叙述也可)(2)方法一:证明:∵AD∥BC,∴∠AEB=∠EBF,∵△EAB≌△EGB,∴∠AEB=∠BEG,∴∠EBF=∠BEF,∴FE=FB,∴△FEB为等腰三角形.∵∠ABG+∠GBF=90°,∠GBF+∠EFB=90°,∴∠ABG=∠EFB,在等腰△ABG和△FEB中,∠BAG=(180°﹣∠ABG)÷2,∠FBE=(180°﹣∠EFB)÷2,∴∠BAG=∠FBE,…5分∴△ABG∽△BFE,方法二:∠ABG=∠EFB(见方法一),证得两边对应成比例:,由此可得出结论.(3)①方法一:∵四边形EFCD为平行四边形,∴EF∥DC,证明两个角相等,得△ABD∽△DCB,∴,即,∴a2+b2=ac;…8分方法二:如图,过点D作DH⊥BC,∵四边形EFCD为平行四边形∴EF∥DC,∴∠C=∠EFB,∵△ABG∽△BFE,∴∠EFB=∠GBA,∴∠C=∠ABG,∵∠DAB=∠DHC=90°,∴△ABD∽△HCD,∴,∴,∴a2+b2=ac;方法三:证明△ABD∽△GFB,则有,∴,则有BF=,∵四边形EFCD为平行四边形,∴FC=ED=c﹣,∵ED∥BC,∴△EDG∽△FBG,∴,∴,∴a2+b2=ac;…8分方法一②:解关于a的一元二次方程a2﹣ac+22=0,得:a1=,a2=由题意,△=0,即c2﹣16=0,∵c>0,∴c=4,∴a=2…10分∴H为BC的中点,且ABHD为正方形,DH=HC,∠C=45°;方法二:设关于a的一元二次方程a2﹣ac+22=0两根为a1,a2,a1+a2=c>0,a1•a2=4>0,∴a1>0,a2>0,…9分由题意,△=0,即c2﹣16=0,∵c>0,∴c=4,∴a=2,…10分∴H为BC的中点,且ABHD为正方形,DH=HC,∠C=45°.4、如图1,Rt△ABC两直角边的边长为AC=1,BC=2.图1Z O YXC BAP 1(1)如图2,⊙O 与Rt △ABC 的边AB 相切于点X ,与边CB 相切于点Y .请你在图2中作出并标明⊙O 的圆心O ;(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2)P 是这个Rt △ABC 上和其内部的动点,以P 为圆心的⊙P 与Rt △ABC 的两条边相切.设⊙的面积为s ,你认为能否确定s 的最大值?若能,请你求出s 的最大值;若不能,请你说明不能确定s 的最大值的理由.解:(1看见垂足为Y (X )的一 条 垂 线 (或 者∠ABC 的平分线)即评1分,(2)①当⊙P 与Rt △ABC 的边 AB 和BC 相切时,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动点P 是∠ABC 的平分线BM 上的点.如图1,在∠ABC 的平分线BM 上任意确定点P 1 (不为∠ABC 的顶点),∵ OX =BOsin ∠ABM, P 1Z =BP 1sin ∠ABM .当 BP 1>BO 时 ,P 1Z >OX,即P 与B 的距离越大,⊙P 的面积越大. 这时,BM 与AC 的交点P 是符合题意的、BP 长度最大的点. 如图2,∵∠BPA >90°,过点P 作PE ⊥AB ,垂足为E ,则E 在边AB 上.∴以P 为圆心、PC 为半径作圆,则⊙P 与边CB 相切于C ,与边第23题图2图1YXC BC AA图2E图3DA AB 相切于E ,即这时的⊙P 是符合题意的圆. 这时⊙P 的面积就是S 的最大值.∵∠A =∠A ,∠BCA =∠AEP =90°,∴ Rt △ABC ∽Rt △APE , ∴BCPEAB PA =. ∵AC =1,BC =2,∴AB =5.设PC =x ,则PA =AC -PC =1-x, PC =PE ,∴251x x =-, ∴x =522+ . ②如图3,同理可得:当⊙P 与Rt △ABC 的边AB 和AC 相切时,设PC =y ,则152y y =-, ∴y=512+. (7分)21世纪教育网③如图4,同理可得:当⊙P 与Rt △ABC 的边BC 和AC 相切时,设PF =z ,则122z z =-, ∴z=32. (8分) 由①,②,③可知:∵ 5 >2,∴ 5+2>5+1>3,∵当分子、分母都为正数时,若分子相同,则分母越小,这个分数越大, (或者:∵x=522+=25-4, y=512+ =215- 5,∴y-x=24549->0, ∴y>x. ∵z-y=645721532-=-->0)∴52251232+>+>2, (9分,没有过程直接得出酌情扣1分)∴ z >y >x. ∴⊙P 的面积S 的最大值为π94.5、如图①,P 是△ABC 边AC 上的动点,以P 为顶点作矩形PDEF ,顶点D,E 在边BC 上,顶点F 在边AB 上;△ABC 的底边BC 及BC 上的高的长分别为a , h,且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0mx nx k ++=的两个实数根,设过D,E,F 三点的⊙O 的面积为O S ๏,矩形PDEF 的面积为PDEF S 矩形。
(1)求证:以a+h 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与以a 、h 为边长的矩形面积之比不小于4; (2)求O PDEFS S ๏矩形的最小值;(3)当O PDEFS S ๏矩形的值最小时,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直线BP 与Q ,这时线段AQ 的长与m , n , k 的取值是否有关?请说明理由。
解:解法一:(1)据题意,∵a+h =mk h a mn =⋅-,.∴所求正方形与矩形的面积之比:图①ABPF (供画图参考) 图②AC BM(第23题)GO QEDFBCAPNha h a ⋅+2)(mk n mk m n 22)(=-=,4,0422mk n mk n ≥∴≥- 由mkah =知k m ,同号, 0>∴mk,442=≥∴mkmk mk n 即正方形与矩形的面积之比不小于4.(2)∵∠FED =90º,∴DF 为⊙O 的直径.∴⊙O 的面积为:2222()()244ODF DF SEF DE πππ===+.矩形PDEF 的面积:PDEF S EF DE =⋅矩形.∴面积之比:(),4OS EFDE DE EFπ=+矩形PDEF设,f DE EF =1=()4OSf fπ+矩形PDEF222111=()2241()........542f f f f f f f f πππ⎡⎤+-⋅+⎢⎥⎢⎥⎣⎦=+分 21(0f f -≥, ,22)1(42πππ≥+-∴fff f即1f=时(EF =DE )OS 矩形PDEF的最小值为2π(3)OS矩形PDEF的值最小时,这时矩形PDEF的四边相等为正方形.过B 点过BM ⊥AQ ,M 为垂足,BM 交直线PF 于N 点,设FP = e , ∵BN ∥FE ,NF ∥BE ,∴BN =EF ,∴BN =FP =e . 由BC ∥MQ ,得:BM =AG =h . ∵AQ ∥BC , PF ∥BC , ∴AQ ∥FP ,⊙⊙⊙⊙⊙∴△FBP ∽△ABQ. ∴FP BN AQBM=,……9分∴he AQ e =.∴h AQ =……10分mmkn n AQ 242-±-=∴……11分∴线段AQ 的长与m ,n ,k 的取值有关. (解题过程叙述基本清楚即可)[来源:]解法二:(1)∵a ,h 为线段长,即a ,h 都大于0, ∴ah >0∵(a -h )2≥0,当a =h 时等号成立.故,(a-h )2=(a +h )2-4a h ≥0. ∴(a +h )2≥4a h ,∴2()a h ah+≥4.(﹡)这就证得ha h a ⋅+2)(≥4.(叙述基本明晰即可)(2)设矩形PDEF 的边PD =x ,DE =y ,则⊙O 22x y +S ⊙O =222(x y π+ (4)分, S 矩形PDEF =xyO PDEFS S 矩形=22()4x y xyπ+ =⎥⎦⎤⎢⎣⎡-+=⎥⎦⎤⎢⎣⎡-++2)(42)2(4222xy y x xyxy y xy x ππ 由(1)(*), .2)24(42)(42πππ=-≥⎥⎦⎤⎢⎣⎡-+∴xy y x .2()4x y xy +≥⊙OPDEFS矩形的最小值是2π(3OS矩形PDEF的值最小时,这时矩形PDEF的四边相等为正方形.∴EF=PF.作AG⊥BC,G为垂足.∵△AGB∽△FEB,∴AB AGBF EF=.∵△AQB∽△FPB, AB AQBF PF=而EF=PF,∴AG=AQ=h,∴AG=h或者AG=h············11分∴线段AQ的长与m,n,k的取值有关.(解题过程叙述基本清楚即可)(第23题)GE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