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头重眩(术附汤)

合集下载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二)、趺阳脉浮而滑、汗自出【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趺阳脉浮而滑”的“趺阳脉”就是指的足背动脉,摸上去是浮滑的。

“滑则谷气实”也就是水谷之气是旺盛的,也就是说,人体的脾胃功能还是很强的。

“浮则汗自出”这说明还是一个实证,热症,可能就出现出汗。

这个是在历节篇提到的,这又是一种类型,上一节是沉而弱的,这是一个趺阳脉浮而滑的历节,这有三部九侯讲的,这是其中之一,就是足背的趺阳脉,这种诊断方法,在古代用,其实,我们现在也在用,主要就是看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减弱,实际上,对其他病的诊断也是有意义的。

只是现在足背动脉诊断不方便,再一个大家习惯用寸口脉了,就很少用了。

【要点延伸】“趺阳脉浮而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也就是告诉我们历节病的患者胃气充实,饮食良好。

这是指的一类人,也不是所有历节都是这样,结合下条看,更有现实意义。

(三)、少阴脉浮而弱、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原文】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这实际上是两类,“少阴脉浮而弱”,少阴脉指的是什么?我们人体有足少阴和手少阴,我们觉得应该是手少阴,如果是足少阴的话肯定要加一个足字的。

张仲景在写寸口脉的时候,是不加手字,但是趺阳脉,他是加了趺字的,这个趺字指的就是脚背。

所以,我们推测还是手少阴,手少阴脉是在寸口脉的对侧,也就是尺侧。

有时候,我们摸寸脉没有,一定要摸一摸少阴脉,寸口脉不通,但是手又没事,一定是从其他地方过来了,也就是少阴脉可能还行。

另外,怀孕以后是摸少阴脉,原来很弱,脉搏动大了,等到摸到脉强了,知道血流量多了,心搏强了,所以,说少阴摸到了,就说怀孕了,还有就是中指的两边能摸到脉的搏动,那就更证明是怀孕了。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是指手少阴心经腕横纹下的地方,也就是寸口脉的对侧能摸到脉,浮而且弱,弱的话就提示血不足,浮的话提示有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症状一、历节的症状(一)、寸口脉沉而弱、黄汗出【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历节的第一组症状就是寸口脉沉而弱。

寸口脉在张仲景的书里,有时候讲的寸口脉就是寸脉。

寸脉不但沉而且弱。

“沉即主骨”这个“主”应该是“应”的意思,也就是说脉沉是与骨相关的,“弱即主筋”脉弱与筋有关。

也就是说脉沉是骨病的一个反应,脉弱是筋病的一个反应。

但是,这个实际上意义不大。

“沉即为肾”脉沉与肾相应的,前面“沉即主骨”后面来了一句“沉即为肾”,肾主骨,最后还是把肾与骨对应起来。

“弱即为肝”脉弱是与肝相应的,“弱即主筋”肝主筋,还是把肝与筋对应起来。

这样拐了一个弯,这到底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张仲景就是这么写的还是后人给加进去的,我们不知道,无法考证。

总之,这一段话,意义不是太大。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为历节”注意这句话标点,贾海忠老师重新打了标点。

很多地方是这样写的“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这个“汗出入水中”也就是说病人在生病之前,是一个出汗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汗,是因为热。

要是冷出汗,就不会往水里跳了。

所以,一定是因热而出汗,然后到池塘里去洗浴,这个时候“如水伤心历节”,如果水湿之邪伤了心了,停留在关节里面。

通过心,然后到关节,还伴随有黄汗出,所以,张仲景把这个病叫历节,这是一种。

这个汗入水伤心,这是怎么连起来的,其实,中医讲得很清楚,汗为心之液,出汗伤了心,入水中,水湿之邪通过心停留在了关节,同时伴随有黄汗出,并不是说黄汗出是历节必须具备的。

这一段,往往读不懂,很多书上就把这一段给删掉了,尤其是在选读的时候,不讲这一段。

【要点延伸】1、黄汗:色汗症之一,黄汗最多见,常合并腋臭。

(1)大汗腺黄汗约10%的人大汗腺分泌黄色汗液中含大量脂褐素,通常局限于腋窝,也可见于会阴部和腹股沟(保持清洁很重要),或由产生色素的细菌引起(六神花露水喷酒有良效)。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7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7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7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与现代医学沟通那么,与现代医学沟通的话,中医学的中风,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的疾病。

在脑卒中里面,它有* 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溢血;* 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栓塞。

也有的是脑血栓形成的脑栓塞。

* 蛛网膜的下腔出血,也会出现猝然昏仆,意识障碍以后,肢体运动出现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的是自发的,血管畸形突然发作,它没有先兆,也没有任何前期临床表现。

* 有的是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再就是脑血管的痉挛。

* 还有病毒性的脑炎。

* 再就是面部神经麻痹。

* 面神经痉挛也属于这类的疾病,但是它和这个有点不一样,但是可以包括在咱们这个中医的中风的范围里来讨论。

关于《金匮》的辩证分型,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它这个病位的浅深轻重,* 一类就是血管的阻塞。

这是属于缺血性中风的,就是瘀血阻塞所致,咱们在治法上,不管是益气活血,还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辩证的扶正,或者是通络这样的办法,所以,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名就告诉你,“还五”一半废了,咱们通过益气活血的办法还过来,让他康复,那就是,他这个正虚,已经考虑到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造成血瘀,而且对病为的认识,已经是看到是犯脑。

特别是张锡纯,他提出“上冲犯脑”,病位已经认识到这个水平,这是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属于缺血性中风。

* 脑出血的话。

瘀血的表现是属于血意络外,变为病理性的产物,不管是脉外的溢血,还是脉内的阻塞,咱们都当成是一种病理产物来理解。

有的人认为,中风的痰浊好理解,化痰我同意,活血,再造成出血怎么办?但是,我们中医就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至于再出血的药物,那就是以“三七”为代表的药物,所以,中医在这方面,中药确实有很突出的特色。

后来,我们在《中医内科学》里面,我们又讲,在辩证分型上,就不能象在络,在经,在腑、在脏的认识了,干脆概括成了两类,中经络、中脏腑,后来再分闭证、脱证。

进一步辩证施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二)、热瘫痫(风热中风)的治疗【原文】风引汤,除热瘫痫。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这个热瘫痫可能是风邪引起的,要不然怎么会叫风引汤呢?所以,这个风引汤首先就是治疗风邪引起的热、瘫、痫。

我们看这个方剂的组成,里面有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赤石指,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这里用了大量的金石类的药。

这个方剂组成共十二味药,把这十二味药打碎,用粗筛,不需要那么细,放入皮囊里面,用三个指头去拿那个药粉,这里的井花水,应该是井水吧,用井水三升,温服一升。

【要点延伸】1、"风引汤除热瘫痫”:说明风引汤是脑部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剂。

也就是脑部感染引起的热瘫痫,用风引汤的效果就很好。

2、“热瘫痫”就是发热,抽搐,瘫痪,同时出现的这个病,一般好发季节是春、夏、秋,温暖时节,多为生物性风热湿邪导致的。

春天的时候,脑病人双球菌感染引起热、瘫、痫,夏天的时候,病毒性脑炎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秋天也会有病毒性脑炎,这些都是生物性的病邪。

3、这里面用了大黄,大黄是除湿热毒邪要药。

大黄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学中医不把大黄掌握好,只知道通便,那就差得太远了。

大黄是治疗湿邪,热邪,毒邪最好的一个药,所以,在温病里面必用的一个药。

4、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这一类金石类的药也是除湿热病邪非常有效的药。

5、龙骨、牡蛎,我们知道它有息风止痉的作用。

这个就是治疗那个痫,抽搐用的药6、干姜、桂枝、甘草,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散风寒湿邪的常用药。

有的时候,病人不单是有抽搐,有的还会有昏迷的,都可以用附子,麻黄,细辛之类,都不用干姜,桂枝,甘草了。

因为病人既有热又外受风寒,所以,这个热药是必须要用的。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湿盛历节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湿盛历节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湿盛历节(三)湿盛历节【原文】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湿盛历节,就是湿气比较盛导致的历节。

用矾石汤来治疗脚气,这又是脚的一种,前面讲的那一个是可以治脚气,这个就是专门治脚气。

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脚气冲心,就是指的脚气病气上冲、心悸。

这个方就是矾石一味药,用了二两,这个矾石就是白矾,化学成分就是硫酸铝钾(KAl(SO₄)2)。

这个方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是矾石,一个是浆水,浆水用一斗五升,煎三五沸,就是要让煮开三五次,这个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泡脚的。

也就是说用白矾和浆水来煮来泡脚可以治疗脚气冲心。

这个很有意思,这个里面有维生素B1吗?没有维生素B1,为什么能治疗脚气冲心呢?这个浆水就是指的南阳浆水,在过去就是象米汤一样,用来浆布的那种,现在考证,应该是南阳浆水,因为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要点延伸】南阳浆水的做法:以小麦、绿豆或红薯为原料。

①小麦做浆水是将小麦面粉和成面团后,放在清水中用双手不停地抓挪,将面筋挪出,这时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后发酸即得;②绿豆做浆水是用水将泡过的豆打磨粉碎,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即酸,就是浆水了;③红薯浆水的做法基本相同,将红薯打成细末,用细布过一下,将留在细布上的渣倒去,剩下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发酵后即得。

这样的浆水富含B族维生素,有利于脚气病的治疗。

为什么浆水富含维生素B1(1)谷物麸皮和胚芽中富含维生素B1. (2)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

酸碱度在3.5时可耐100C高温,酸碱大于5时易失效。

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

矾石可能没有治疗脚气的作用,其中矾石可能不是治疗脚气病的主要药物,浆水才是。

明矾水解后量酸性,可能是增强了维生素B1的稳定性。

矾石汤泡脚难道可以吸收维生索B1?缺乏研究资料,有待深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头重
眩(术附汤)
(二)、头重眩(脾胃虚寒中风)
【原文】《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右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第二个是头重眩,主要就是脾胃虚寒引起的中风,用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是《近效方》里面的方子,这个术附汤是受风,体质虚,头又觉得很沉,眼前还发黑,很严重,中医叫苦极。

“风虚头重眩苦极”,就是精气不足,外受风邪,严重头重。

“不知食味”就是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采用什么治疗法则呢?那就是暖肌补中,益精气。

用的方子就是术附汤。

术附汤一共五味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要点延伸】
这个术附汤就是“暖肌补中,益精气"这是它的功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益精需要从温补中焦脾胃着手,这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

在这个方子里面有一个三元饮,那就是姜、草、枣,这是补益脾胃的基本方,也就是脾胃不好的可以加上姜、草、枣,然后再加附子、白术,则温补脾胃作用会更强,正气充足,风邪自然消退。

这就是这个术附汤配伍最精要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