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工艺实验方法和技术
金属的电镀实验

解决方案
调整电镀液的PH值,确保 稳定且在工艺范围内。
解决方案
对基材进行预处理,如打 磨、除油、活化等,以提
高结合力。
解决方案
确保电镀液的清洁度,避 免杂质和污染物的干扰。
电镀技术的前景展望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无毒、 环保的电镀技术将得到更广泛 的应用。
新型电镀材料的研发将进一步 提高电镀层的性能和美观度。
金属基材预处理
表面清洁
使用砂纸、磨料或化学清洗剂去 除金属表面的油污、锈迹和杂质,
确保基材表面干净。
表面粗化
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使金属表面 变得粗糙,增加表面积,提高镀
层与基材的结合力。
敏化与活化
在金属表面形成可吸附的活性中 心,以便于电镀时金属离子的附
着。
电镀液的配制
确定配方
根据电镀需求选择合适的电镀液配方,如硫酸铜、镍、铬等。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电镀 效果和影响因素。
观察与记录
观察电镀过程中的现象,记录实 验数据。
通电电镀
接通电源,调整电流和电压,进 行电镀实验。
02
实验材料与设备
金属基材
01
02
03
基材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 金属基材,如钢铁、铜、 铝等。
基材处理
对金属基材进行预处理, 如除油、除锈、活化等, 以提高镀层附着力。
金属的电镀实验
目 录
• 实验简介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实验操作过程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电镀的基本原理 和操作方法。
探究电镀对金属表面 性能的影响。
了解金属电镀在工业 生产中的应用。
电镀研究报告

电镀研究报告电镀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和背景:电镀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金属覆盖层,可以改善其外观、耐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
本研究旨在分析电镀工艺的影响因素,探究最佳工艺参数,提高电镀质量和效率。
二、研究内容:1.了解电镀原理和常用电镀材料。
2.调查不同电镀工艺参数(如电流密度、温度、酸碱度等)对电镀质量的影响。
3.对比不同电镀方法(如水浸式电镀、真空电镀)的优缺点。
4.探究电镀液配方优化的方法和思路。
5.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电镀性能差异。
三、研究方法:1.参考文献调研:收集相关电镀研究文献。
2.实验研究:根据影响因素设计一系列电镀实验,测试不同参数下电镀质量的变化。
3.数据分析:统计实验数据,分析电镀质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实验验证和优化:根据实验结果,验证最佳工艺参数,并进行工艺优化。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1.电流密度对电镀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电流密度可以提高电镀质量,但过高或过低的电流密度会导致电镀层不均匀或失效。
2.温度对电镀质量的影响:适当的温度可以促进金属离子的扩散和沉积,提高电镀质量。
但温度过高会增加能量消耗和金属离子的损失。
3.酸碱度对电镀质量的影响:适当的pH值可以维持电镀液的稳定性和金属离子的活性,提高电镀质量。
但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导致电镀层黏附性差或结晶不良。
五、结论和建议:1.在电镀工艺中,合适的电流密度、温度和酸碱度是保证电镀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根据具体金属和电镀液配方进行优化。
2.水浸式电镀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真空电镀适用于特殊材料和高要求的电镀。
3.电镀液的配方优化应综合考虑金属离子浓度、添加剂种类和比例等因素。
4.不同金属材料的电镀性能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电镀质量。
5.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限制,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和样本数量有限,需要进一步完善。
六、参考文献:1. Xie, J. L., Li, J., & Fu, Z. Y. (2019). Influence of current density and ultrasonication on electroplating of Cr-50Ni allo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14(10), 9248-9261.2. Zhao, G., Kong, L., & Cui, Y. (2018). 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 of acidic copper electroplating process using the orthogonal method.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8(11), 2314-2319.3. Shao, J., Li, Y., & Zhang, H. (2017). The new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based metal electroplating method. Plating & Surface Finishing, 104(5), 25-32.。
电镀实验报告模板

电镀实验报告模板摘要电镀是一种能够在物体表面镀上金属表面层的加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通过对电镀实验进行的详细描述,总结出电流密度与电镀层厚度的关系,并对电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电流密度与电镀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掌握电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仪器•电镀槽•直流电源•洋红溶液•样品架•太阳能太阳板实验试剂•镍盐•氰化物•琥珀酸实验步骤1.将电镀槽中的镍盐和氰化物溶液调配至适宜的浓度。
2.预处理样品:先将样品通入超声波清洗液中,再用去离子水冲洗,用石英分子筛除去水分。
3.安放样品到样品架上,并将样品架放入电镀槽中。
4.设置适当的电流密度,并开始电镀过程。
5.在电镀完设定时间后停止电流并取出样品架。
6.将样品用琥珀酸洗涤,并用去离子水将样品冲洗干净。
7.在样品上测量电镀层的厚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电流密度与电镀层厚度成正比:当电流密度越大时,电镀层的厚度也越大。
•电镀层厚度与电镀时间成正比:在电流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电镀时间越长,则电镀层厚度越大。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氰化物的防护,避免误食或吸入。
2.电镀时要保持恒定的电流密度,以维持电镀层的均匀厚度。
3.操作电源时,要确保安全,避免触电。
4.在洗涤样品时,一定要使用琥珀酸,以确保样品表面清洁,增加电镀层的粘附力。
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电流密度与电镀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了电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这对于电镀技术的实践操作与应用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电镀实验方案-超实用

(二)实验讨论 电镀前要对金属片进行打磨,其目的是为了处理、清洁被镀金属的表面,从而得到结合力好的镀 层。镀层质量的好坏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被镀金属的特性、镀层特性、合适的前处理、合 适的电镀溶液、合适的操作条件(电流密度、镀液浓度和各组分比例、镀液温度、时间、后处理)、 合适的电镀设备和器具、环境条件等。 1.添加剂对电镀效果的影响 在电镀溶液中加添加剂:糖精、1,4-丁炔二醇、香豆素等可以明显的提高镀层的光亮度。加入光 亮剂的镀镍溶液称光亮镀液,其中一个配方如下: 试剂名称 NiSO4·7H2O H3BO3 试剂用量 250~300g/L 30~40g/L
Q w M Cu 100% 100% Q总 M WCu
II-13-4
式中W为被测金属镀层的重量;M为被测金属的摩尔质量;WCu为库仑计阴极上铜镀层质量;MCu为 铜的摩尔质量(注:被测金属和铜的摩尔质量的值均随所取的基本单元而定。)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直流稳压电源;塑料镀槽;导线;普通镍镀液;库仑镀液 四、实验步骤 (一)具体操作方法 1. 配制电镀溶液(已配好) 2. 梯形槽实验 将铜阴极和镍阳极均用金相砂纸打磨光亮,用水冲洗干净。在267 mL梯形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普 通镀镍溶液,装上阳极、阴极试片,接通电源,控制电流在1A,电镀5 min后,取出阴极片用水冲洗, 观察其外观,并将试片各区域的镀层外观按下述符号记录下来。
NaCl MgSO4·7H2O Na2SO4·l0H2O pH 2.库仑溶液配方: 试剂名称 CuSO4·5H2O H2SO4 乙醇
7~12g/L 20~30g/L 60~80g/L 5.2~5.6
试剂用量 125 g/L 25 g/L 50槽的阴极镀层外观图,并分析所观察现象的原因。 2. 将实验数据列表如下,计算镀液的分散能力,并说明镀液分散能力的优劣。
铁上镀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上镀铜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电镀工艺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掌握电镀设备的操作方法。
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铁上镀铜是一种电镀工艺,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铁表面还原沉积,形成一层铜膜。
电镀过程中,铁作为阴极,铜作为阳极,电解质溶液通常为硫酸铜溶液。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铁片、硫酸铜溶液、电流表、电源、烧杯、玻璃棒、砂纸、胶布等。
2. 实验仪器:电镀槽、直流电源、电镀电源、电镀夹具、量筒、pH试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铁片用砂纸打磨干净,去除表面油污和氧化层,并用胶布固定在电镀夹具上。
2. 配制硫酸铜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确量取一定量的硫酸铜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搅拌均匀,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3. 调节pH值:使用pH试纸检测硫酸铜溶液的pH值,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适当范围。
4. 电镀:将铁片放入电镀槽中,将铜片作为阳极,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连接好电源,调节电流至实验要求。
5. 镀层形成:保持电流稳定,电镀一段时间后,观察铁片表面是否形成均匀的铜膜。
6. 清洗与干燥:电镀完成后,关闭电源,取出铁片,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晾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电镀实验,铁片表面成功形成了均匀的铜膜,镀层厚度适中,表面光滑。
2. 结果分析:电镀过程中,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在铁表面还原沉积,形成铜膜。
电流密度、温度、时间等因素对镀层质量有较大影响。
在本实验中,通过合理控制电流密度、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成功实现了铁上镀铜。
六、实验结论1. 铁上镀铜实验成功,证明了电镀工艺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电镀工艺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触电和烫伤。
2. 配制硫酸铜溶液时,要准确量取硫酸铜固体,避免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
电镀工艺测试方法——霍尔槽试验

工艺人员要定期用霍尔槽对镀液状况进行了解。
那么什么是霍尔槽试验?它有什么作用?下面将扼要介绍。
作为电镀生产的管理者,也有必要能够解读霍尔槽试片。
因为霍尔槽试片就像是医院为病人拍摄的X光片,通过解读霍尔槽试片,可以获得镀液的许多信息。
(1)霍尔槽(Hullcell)在电镀工艺开发和现场管理的实验中,霍尔槽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实用的试验方法。
所谓霍尔槽,也叫梯形槽,霍尔槽的结构如图所示。
霍尔槽试验示意图;由图4-1可以看出,霍尔槽的阴极两端与阳极的距离不等,阴极上远离阳极的一端电流密度最小,称为远端,而阴极离阳极最近的一端电流密度最高,称为近端。
在汶两点之间.随着阴糨与阳极距离的接近,电流密度也由小渐大,直至最大,这是霍尔槽试片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由于同一个试片上不同距离的电流密度的不同,所获镀层的厚度、性能会有所不同。
霍尔槽阴极试片上镀层厚度与电流的关系如下式:式中dl、d2—阴极上不同点(1、2点)的厚度;IR1、IR2—阴极上不同点的电流密度;η1、η2—阴极上不同点的电流效率。
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霍尔槽(阴极)试片上某点的电流密度(Ik)与离近端的距离的对数成反比:Ik=I(C1一C2lgL) 式中I一通过霍尔槽的电流强度;C1、c2—常数,与电解质性质有关,在容量为l000mL的试验液中,Cl=3.26,C2=3.05,在250mL试验液中,cl=5.1,G=5.24;L—阴极上某点距阳极近端的距离。
经测试和计算表明,霍尔槽试片上的电流密度的这种差别,从最小到最大,相差50倍。
比如用1A的电流在250mL的霍尔槽中做试镀时,这时,近端的电流密度为0.10A/din2,而远端的电流密度则达到5.1A/din2。
由此可知,采用霍尔槽做试验,从一个试片上一次就可以获得有50倍不同电流密度范围的镀层的状态,对提高分析镀液和镀层性能的效率和试验效率是非常有利的。
霍尔槽试验的另一个特点是从一次镀得的试片上还可以获得相当于制件不同区域镀层的状态。
实验07简单的电镀实验高二化学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19选择性)(原卷版)

【同步实验课】简单的电镀实验【实验目的】1.认识电解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电镀的原理。
【实验仪器】烧怀、砂纸、导线、23V的直流电源、电流表。
【实验试剂】铁制镀件、铜片、电镀液(以CuSO4溶液为主配制)、1mol/LNaOH溶液、20%盐酸、蒸馏水。
【实验一】简单的电镀实验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用砂纸把铁制镀件打麿干净,放入1mol/LnaOH溶液中除去油污,然后用蒸馏水洗净。
再放入20%盐酸中除锈,几分钟后取出,并用蒸馏水洗净。
2.把铁制镀件与23V的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铜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
将两极平行浸入电镀用砂纸打磨铁钉放入碱液中除油污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放入盐酸中除铁锈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用砂纸打磨铁钉放入碱液中除油污放入盐酸中除铁锈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连接好装置,进行电镀铁钉上附着了红色的铜(一)问题与讨论:1.若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铁制品上镀铜,则电解质溶液c、电极a、电极b的电极材料分别是什么?电镀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2.电镀前,如果将铜片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铁制镀件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
通电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阴极和阳极发生的反应分别是什么?3.查阅资料,了解工业生产中提高电镀质量的方法。
(二)规律与方法:使金属增强抗腐蚀能力、增强表面硬度和美观镀层金属Cu2e Cu2+Cu2++2e Cu(三)深度剖析:(1)电镀铜时,电解质溶液中c(Cu2+)不变;(2)电镀时,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的数目与阴极镀层金属离子得到电子的数目相等,因此电镀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3)电解或电镀时,电极质量减小的电极必为金属电极——阳极;电极质量增加的电极必为阴极,即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得电子变成金属附着在阴极上。
35mL待盛装碱液,然后轻轻挤压滴定管中的玻.在实验室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3%5%的NaHCO.在给粗糙铁质镀件电镀时,用砂纸将镀件打磨干净后即可直接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证明化学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3Cu NH ⎡⎣中溶液的小,Cu 缓慢析出,镀层更致密O :Ag(阳极)通电。
有关电镀的实验

有关电镀的实验实验演示操作方法(1)镀件除油、除锈:把镀件用砂纸打磨干净,放在碱液中,除去油污,然后用清水洗净。
再放入盐酸中除锈,几分钟后取出,用清水洗净。
(2)电镀:把镀件接在电压为3V的直流电源的负极上,锌片接到正极上。
(3)把两极平行浸入锌电镀液里,几分钟后取出,观察现象。
(13)钝化:把镀件取出,用清水洗净,再放入钝化液中进行钝化。
(16)几秒钟后取出,用清水洗净,观察现象。
现象镀件表面镀上一层锌,钝化后表面出现彩色花纹。
实验结论用锌片作阳极Zn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在电镀条件控制下,溶液中的锌离子在阴极得电子,而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H+不放电,所以在阴极镀件表面镀上一层锌。
镀层经钝化液进行钝化后,表面生成一层结构紧密的氧化物,起到保护镀层的作用。
实验考点1、电解原理;2、电镀过程对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要求;3、电镀的特征。
经典考题1、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A. 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B. 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阴极C. 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D. 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试题难度:易2、若在铜片上镀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将铜片与电源正极相连接;②将银片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③在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Ag++e=Ag;④在银片上发生的反应是:4OH--4e=O2↑+2H2O;⑤需用CuSO4溶液作电镀液;⑥需用AgNO3溶液作电镀液。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⑥D.①②④⑥试题难度:中3、蓄电池在放电时是起原电池作用,充电时是起电解池作用,爱迪生电池分别在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反应为:根据爱迪生蓄电池的原理做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①放电时,Fe为负极,NiO2为正极②充电时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为:Ni(OH)2-2e-+2OH-=NiO2+2H2O③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④蓄电池的电极必须浸在某种酸性溶液中⑤蓄电池的电极必须浸在某种碱性溶液中A. ①和②B. 只有④C. ③和④D. ③和⑤试题难度:难1 答案:AC解析: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的作正极,A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镀工艺实验方法和技术
1第一章绪论
1.1 电镀的含义、范畴和特点
电镀是在基体表面沉积一薄层金属或合金,已达到装饰、防护功能及获得某些新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石油、航天、航空等领域,是一门与无机化学、电化学、配合物化学、表面化学、材料化学、生命化学、金属学、结晶学及机电工程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电镀和其他表面技术已发展为利用现代物理、化学、金属学等方面新技术的边缘性综合技术,正形成一个重要的现代化科学体系,而且其应用领域正在逐渐扩大。
1.2 电镀的分类
电镀的分类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镀层的用途分类;另一种是按基体与镀层的关系分类。
1.2.1 按电镀的用途分类
1. 防护性镀层
防护性镀层用来防止金属零件的腐蚀,例如,一辆解放牌汽车上的零件受镀面积已达10mm2左右,主要是为了防止金属结构和紧固件的腐蚀。
仅就防止金属腐蚀而言,据目前粗略统计,全世界钢材的1/3就是因为腐蚀而变为废料,即使其中2/3可以回收,那么也有1/9无法使用。
将金属零件进行电镀,是防腐蚀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常的镀锌层、镀镉层和镀锡层属于此类组成,如黑色金属零件在一般大气条件下用镀锌层保护,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常用镀镉层或镀锡层保护。
对于接触有机酸的黑色金属零件,如食品容器则用镀锡层保护,它不仅防蚀能力强,而且腐蚀产物对人体无害。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当要求镀层薄而抗蚀能力强时,可用锡镉合金代替镉镀层,而对铜合金制造的航海仪器,则实用银镉合金更好。
2. 防护-装饰性镀层
对很多金属零件既要求防腐蚀,有要求具有经久不变的光泽外观,这就要求施加防护-装饰性镀层。
这种镀层常采用多层电镀,即首先在基体上镀上“底”层,再镀上“表”层,有时还要镀“中间”层,如常用铜镍铬多层电镀,如日常所见的自行车、缝纫机、小轿车的外露部件大都采用这种镀层。
为什么要采用多层镀呢?这是因为很难找到一种单一的金属或合金镀层能够同时满足防护-装饰的双重要求。
除上述外,彩色电镀及仿金镀层也属于此类镀层。
3. 功能性镀层
功能性镀层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或科学技术上一些特殊物理性能的需要而施加的各种镀层,分述如下:
1)耐磨和减磨镀层
耐磨镀层是给零件镀一层高硬度的金属以增加它的抗磨损能力。
在工业上许多直轴或曲轴的轴颈、压印辊的辊面、发动机的汽缸和活塞环、冲压模具的内腔、枪和炮管的内腔等均镀硬铬,是它的显微硬度(HV)高达1000左右。
另外,对一些仪器的插拔件,要求既有高的导电能力,又要耐磨损,常要求镀硬银、硬金、铑等。
减磨镀层多用于滑动接触面,在这些接触面上镀上韧性金属(减磨合金),能起到润滑作用,从而减少了滑动摩擦。
这种镀层多用于轴瓦、轴套上,以延长轴和轴瓦的使用寿命。
作为减磨镀层的金属有锡、铅锡合金、铅铟合金、铅锡铜及铅锑锡三元合金。
2)热加工用镀层
许多机械零件,为了改善它们的表面物理性能,常常要进行热处理。
但是对一个部件来说,并不是整个部件都需要改变它原来的性质,甚至某些部件性能改变后会带来危害,因此要在
热处理之前,先把不需要改变性能的部位保护起来。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防止局部渗碳要镀铜,防止局部渗氮要镀锡,这是利用碳或氮在这些金属中难以扩散的特性实现的。
3)导电性镀层
在电器、无线电及通讯设备中,大量使用提高表面导电性的镀层。
通常镀铜、镀银、镀金等属于此类镀层。
同时,若要求耐磨时,就要镀银锑合金、金钴合金、金锑合金等。
另外,在波导元件生产中,大都要镀以银、金等镀层。
4) 磁性镀层
在录音机及电子计算机等设备中,所用的录音带、磁环线、磁鼓、磁盘等存储装置均需磁性材料。
目前多用电镀法来制造磁性材料。
在生产中,当电镀工艺条件改变时,镀层的磁性也相应改变,故控制电镀工艺条件,可以获得满意的磁特性。
常用的磁性合金镀层有钴镍、镍铁、钴镍磷等。
5) 抗高温氧化镀层
当前在许多先进技术部门中,需使用高熔点的金属材料制造特殊用途的零件,但这些零件在高温腐蚀性介质中容易氧化而损坏,例如,转子发动机的内腔、电子管及晶体管的管脚与插座等,常需要镀镍、铬和铬合金镀层。
在某些情况下,还使用复合镀层,如Ni-ZrO2、Ni-Al2O3、Cr-TiO2、Cr-ZrB等,以及Fe、Ni、Cr扩散镀层。
1.2.2 按基体与镀层的关系分类
按照基体金属和镀层的电化学关系,可把镀层分为两大类,即阳极镀层和阴极镀层。
这种分类对镀层选择和金属组件的搭配是十分重要的。
1. 阳极镀层
所谓阳极镀层就是当镀层与基体金属构成腐蚀微电池时,镀层为阳极而首先溶解。
这种镀层不仅能起机械防护作用,而且能起电化学保护作用。
例如,在铁上镀锌,在通常条件下,由于锌的标准电位比铁负,当镀层有缺陷(针孔、划伤等)而露出基体时,如果有水蒸气凝结于该处,则锌铁就形成腐蚀电偶。
此时锌作为阳极溶解,而铁作为阴极,氢在其上放电逸出氢气,从而保护铁不受腐蚀。
因此,我们把这种情况下的锌镀层叫做阳极镀层。
为了防止金属腐蚀应尽可能选用阳极镀层。
2. 阴极镀层
所谓阴极镀层就是镀层与基体构成腐蚀微电池时,镀层为阴极。
这种镀层只能对基体金属起机械保护作用。
例如,在钢铁基体上镀锡,当镀层有缺陷时,铁锡就形成了腐蚀电偶,锡的标准电位(-0.14V)比铁正,它是阴极,因此腐蚀电偶作用的结果将导致铁阳极溶解,而氢在锡阴极上析出。
这样一来,镀层尚存,而其下的基体却逐渐被腐蚀,最终镀层也会脱落。
因此,阴极镀层只有当它完整无缺时,才能对基体起机械保护作用,一旦镀层被损坏,它不但保护不了基体,反而会加速基体的腐蚀。
必须指出,金属的电位是随介质而发生变化的,因此,镀层究竟属于阳极镀层还是阴极镀层,需视介质而定。
例如,锌对铁而言,在一般条件下是典型的阳极镀层,但在70~80℃的热水中,锌的电位变得比铁正了,因而变成了阴极镀层。
再如,锡对铁而言,在一般条件下是阴极镀层,但在有机酸中却成了阳极镀层。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比基体金属电位负的金属都可以用作防护性镀层。
如果镀层在所处的介质中不稳定,它将迅速被介质腐蚀,从而失去了对基体的保护作用。
锌在大气中能成为黑色金属的防护性镀层,就是因为它既是阳极镀层,又能形成碱式碳酸锌保护层,所以很稳定。
在海水中,锌对铁而言仍是阳极镀层,然而锌在氯化物中不稳定,从而失去保护作用。
所以,航海船舶上的仪器不能单独用锌镀层来防护,而用镉层或代镉层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