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诊断标准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区分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如何区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9年提出了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
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
在患者起病初期进行分类有时的确很困难,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具体如下:(1)年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
(2)起病时体重: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
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
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
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
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
糖尿病诊断标准2024年版

糖尿病诊断标准2024年版导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群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医学界不断改进和更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诊断标准2024年版,旨在提供一份全面且准确的糖尿病诊断与管理指南。
第一章: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1.1 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的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异常,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充分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1.2 流行病学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4.32亿人患有糖尿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更为突出。
第二章: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2.1 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病情的不同和临床表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有所差异。
2024版糖尿病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随机血糖测定等指标进行诊断。
第三章: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3.1 主要临床表现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疲乏无力、一般情况差、视力下降等。
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症状不太明显,容易被忽视。
3.2 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对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均有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和宏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第四章: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4.1 治疗原则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改善血脂水平、预防并控制并发症等。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4.2 治疗方法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可以选择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破坏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从分子水平到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都有所涉及。
一、分子水平的研究1. 胰岛素形成和分泌途径的研究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多个途径的调控。
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了很多与胰岛素分泌有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例如,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通道)被认为是控制胰岛素分泌的主要通路之一。
此外,钙、磷酸化等也与胰岛素分泌密切相关。
2. 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研究胰岛素的作用需要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并通过信号通路发挥生理效应。
胰岛素受体可以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ERK1/2和JNK等。
这些信号通路参与了胰岛素的许多生理效应,例如促进葡萄糖摄取、抑制糖原分解等。
二、细胞水平的研究1. 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胰岛素分泌细胞主要包括β细胞和α细胞。
β细胞主要负责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而α细胞则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因此,对β细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研究表明,β细胞存在多个亚群,这些亚群在分泌胰岛素的速率、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为更深入地研究β细胞提供了新的途径。
2. 胰岛素抵抗细胞的研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多个细胞和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生理效应。
例如,肝细胞和肌肉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下降、脂肪细胞的分泌和代谢异常等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针对这些细胞和组织的研究也是糖尿病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1. 肝脏和胰岛来自的血管通路的研究肝脏和胰岛之间的血管通路是血糖平衡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
糖尿病共分4大类,即l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特征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临床特点:①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②起病通常较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较明显。
③胰岛功能差,血浆C肽水平低甚至无法测出,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存。
④病情起伏波动大,不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⑤相关抗体如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素细胞抗体(ICA)及或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率高,GAD阳性率最高。
⑥易伴发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阿迪森病、白癜风、自身免疫性肝炎、恶性贫血等。
(2)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胰岛素在机体内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或两者共同存在。
临床特点:①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③初期多为超重或者肥胖体形,病情较缓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极少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多饮、多尿、酮症而需要暂时性胰岛素治疗。
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除非有感染等应激反应。
④GAD、ICA及IAA 等抗体多阴性。
⑤初期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主或加口服降糖药,多不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约1/3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3)妊娠糖尿病是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不包括被诊断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
(4)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如胰腺炎、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生活与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一直在上升。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一、背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识别和管理糖尿病。
此外,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直在不断更新和修改,以满足不同阶段的诊断和治疗需求。
二、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1型糖尿病: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腺,导致胰岛素生产不足。
2.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生产不足或胰岛素阻力导致。
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
4.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包括单基因型糖尿病、胰腺疾病引起的糖尿病、感染性糖尿病等等。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1、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现阶段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以下三项标准之一进行确诊:1)空腹血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2)餐后2小时血糖(OGTT)水平:≥11.1mmol/L(200mg/dL)。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6.5%。
HbA1c的检测不受饮食或运动影响,可以准确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述三项中任意一项血糖水平异常,则需要进行第二次测试来确认结果。
如果第二次测试仍然异常,那么就可以做出2型糖尿病的诊断。
3.2、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是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表现:典型的1型糖尿病患者会有多尿、口渴、体重减轻和妊娠糖尿病等症状。
2)血糖水平异常: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餐后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3)自身抗体阳性:抗胰岛抗体(IAA)、抗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抗胰岛素抗体(IAA)阳性。
需要注意的是:1型糖尿病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上述三项标准之一,且需要仔细排除其他可能性疾病的干扰。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分型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所致,多发生在青少年期。
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通常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
分泌不足引起。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血糖升高,通常在产后能够恢复正常。
了解糖尿病的分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血糖测定是诊断糖
尿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测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
而糖化血红蛋
白测定则是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
糖尿病的标准。
除了血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标等来辅助诊断糖尿病。
这些诊断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也为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早期的诊断和分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可以通过饮。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是两种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定义,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
一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所导致的。
它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一型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标准如下:1. 症状: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2. 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mg/dL)。
4.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血糖≥11.1 mmol/L(200 mg/dL),伴有典型症状。
如果患者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一型糖尿病。
与一型糖尿病不同,二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
它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生,尤其是中老年人。
二型糖尿病的主要诊断标准如下: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mg/dL)。
3.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血糖≥11.1 mmol/L(200 mg/dL),伴有典型症状。
除了上述标准,还有以下情况下可以诊断为二型糖尿病: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6.5%。
2.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无典型症状,但在另一天重复检测时,仍有高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诊断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除了以上诊断标准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血糖的原因,如胰岛素分泌肿瘤、胰腺炎等。
总之,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诊断标准有所不同。
及早发现和诊断糖尿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于正确确定患者的疾病状态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其定义、分类、临床表现以及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
正文内容:1.定义和分类1.1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
1.2分类糖尿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主要是由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足。
2.临床表现2.1多饮、多尿、多食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口渴、频繁排尿、多食等症状,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血糖通过尿液排出,引起渗透性利尿。
2.2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或抵抗,体内葡萄糖无法正常利用,导致脂肪组织分解产生大量脂肪酸和酮体,引起体重下降。
2.3疲倦、乏力糖尿病患者由于细胞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导致身体疲倦、乏力。
2.4感染易发高血糖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导致感染,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肺炎等。
3.诊断标准3.1空腹血糖测定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被视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2随机血糖测定糖尿病患者在任意时间点的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并伴有典型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
3.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
4.其他辅助检查除了血糖测定,还可以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常规等指标来辅助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即HbA1c,它反映了过去23个月血糖水平的平均值,HbA1c≥6.5%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5.诊断标准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人和儿童,但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可能存在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症状+任意1项可诊断
无症状,改日重复检测
目前,中国尚未使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而是用来评估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 在美国和欧洲, HbA1C >6.5% 时,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谢谢
21
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在成年人(>18 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1. 年龄 ≥40岁 2. 有糖耐量受损病史 3. 超重(BMI >24 kg/m2) 或肥胖( BMI >28 kg/m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 ≥90 cm 女性腰围 ≥85 cm) 4. 静坐生活方式 5.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 4 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 高血压:≥140/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基层指南建议有转诊指征
《内科学》 第八版,P733-734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胰岛β 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1α (HNF-1α )基因突变(MODY3) 第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MODY2) 第20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4α (HNF-4α )基因突变(MODY1) 线粒体DNA 其他
6
IDF 地区和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投影(20-79 岁), 2015 和2040
IDF Diabetes Atlas I Seventh edition.2015
欧洲
北美和加勒比
中东和北非 西太平洋 非洲 南美和中美 东南亚
IDF 地区 非洲 中东和北非 东南亚 南美和中美 西太平洋 北美和加勒比 欧洲 全球
• 评估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 代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葡萄糖 • 正常参考值:4–6%
葡萄糖
血红蛋白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中国诊断糖尿病的3个指标
• 随机血糖≥11.1 mmol/L+
典型糖尿病症状
• 空腹血糖≥7.0 mmol/L • 75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2小时≥11.1 mmol/L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 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遗传缺陷,药物,胰腺炎症/肿瘤等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 胰腺炎等引起的高血糖状态 …
妊娠糖尿病*(GDM)
在怀孕期间发生或第一次发现有葡萄糖耐量减低 妊娠结束后6周按血糖水平再评估
唐氏综合征、 Klinefelter 综合征、Turner 综合征、 Wolfram 综合征、 Friedreich 共济失调、 Huntington 舞 蹈 病 、 Laurence-Moon-Beidel 综 合 征 、 强 直 性 肌 营 养 不 良 、 卟 啉 病 、 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B.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 矮妖精貌综合征(Leprechaunism) 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 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其他
C.胰腺外分泌疾病:
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5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D.内分泌疾病:
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 固酮瘤及其他
2015 百万 14.2 35.4 78 29.6 153 44.3 59.8 414.3
2040 百万 34.2 72.1 140 48.8 215 60.5 71.1 641.7
增长 % 141% 104% 79% 65% 48% 37% 19% 55%
7
2015及 2040年 的 全 球 糖 尿 病 负 担
E.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嗪、β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α -干 扰素及其他
F.感染:
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G.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僵人(stiff-man)综合征、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
H.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8. 血脂异常:HDL ≤0.91 mmol/L( ≤ 35mg/dl) 和/或 甘油三酯≥2.22 mmol/L ( ≥ 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 11. 12.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多囊卵巢综合症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诊 断标准
第1 章
内容
1 2 3 4 5 6
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013 CDS的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和治疗目标
CEDM的实践指导
2
什么是糖尿病?
Diabetes = 流失,流动 Mellitus = 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障碍,其结果为高血糖 病因多元化,包括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
• 糖尿病患者(20-79岁)最多的前10位国家/地区,2015和2040
国家 /地区
1 中国
2015 百万
109.6
国家 /地区
1 中国 2 印度 3 美国
4 巴西 5 墨西哥 6 印度尼西亚 7 埃及 8 巴基斯坦 9 孟加拉共和国 10 俄罗斯
2040 百万
150.7 123.5 35.1
23.3 20.6 16.2 15.1 14.4 13.6 12.4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16
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患者血糖 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时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 空腹血糖: 6.1-<7.0 mmol/L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7.8–11.1 mmol/L
研究表明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防止进展为2型糖尿病。 • 减轻体重5-7% • 每周有氧运动150分钟
12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
肠促胰素障碍
胃
碳水化合物 血糖
肠道
胰脏
胰岛素分泌障碍
胰岛素 (I)
G G
血糖(G)
I
I I
G G G I G G I I G I G I G
脂类分解过多
脂肪
G
肝脏
葡萄糖产生过多
肌肉
肾脏
葡萄糖的利用降低 增加葡萄糖重吸收
DeFronzo. Diabetes 2009; 58:773-795.
-5
0
糖尿病 发病
5
10
年
15
20
25
30
华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白人的β -细胞功能比较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p=0.0011 98.3
89
p=0.0025
91.2 84
华裔美国人
白人
日裔美国人
白人
Torrens JI, et al. Diabetes Care 2004;27:354-361.
糖尿病
>7.0 mmol/L
>11.1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A1C不用于诊断糖尿病,但是可以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 糖尿病前期(IGR,糖调节受损) • 空腹血糖受损(IFG) • 糖耐量受损 (IGT)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 总体血糖控制的检测指标
25 20
患病率包括既往 确诊的糖尿病 和新发糖尿病
患病率(%)
15 10 5 0 20 至 <30 30 至 <40 40 至 <50 50 至 <60 60 至 <70 ≥70
男 性
女 性
年龄(岁)
Yang W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
8
2 印度 3 美国
4 巴西 5 俄罗斯 6 墨西哥 7 印度尼西亚 8 埃及 9 日本 10 孟加拉共和国
IDF Diabetes Atlas I Seventh edition 2015
69.2 29.3
14.3 12.1 11.5 10.0 7.8 7.2 7.1
中国不同年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
对胰岛素作用产生抵抗
2型糖尿病的进程
19
血糖(mmol/L)
糖尿病前期 代谢综合征
17 14 11 8.5 5.5 4 250
餐时血糖
空腹血糖
胰岛素水平
相对功能(%)
200
胰岛素抵抗
150
100 50 0
β -细胞功能
肠促胰素作用
-15 -10
Kendall et al Am J Med 2009: 122:S37-S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型
糖尿病的 4种常见类型:
2型 妊娠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3
糖尿病的病因学分型
根据1997年ADA建议,分为4个类型:
1型糖尿病*
β 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病情较重、发病急且有酮症倾向
免疫介导性:胰腺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而引起 特发性:较少见,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证据
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糖尿病患病率
14 12 10
患病率(%)
8 6 4 2 0 城市 农村
男 女
性 性
Yang W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
糖尿病流行的潜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