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结合扬州实际,对扬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重新修订。
扬州市区特指“城市规划区域”。
一、城市现状和总体规划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所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1°56’至33°25’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天长(皖)、南京、淮安交界。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邗江、广陵、江都1市3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连接长江。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9万人。
根据2016年3月发布的《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区面积由1024平方公里扩大至23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309平方公里扩大至640平方公里。
《纲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扬州将构建协调互动的城镇— 1 —格局,以“一带一轴”为核心,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沿江城镇带集聚规模化发展、沿运河城镇轴点状特色化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县(市)城区为重点、重点中心镇和专业特色镇为补充,区域协调、结构清晰的城镇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体现主城区牵引小城镇的总体构想。
设定划分范围为:老城区、西部分区、东部分区、河东分区、西南分区、东南分区、西北分区、东北分区、港口分区、瓜洲分区、蜀冈-瘦西湖分区、扬子津分区。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1]159号)精神和《扬州市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扬州市行政区划范围于2011年11月13日做了调整。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草案)2018.6.27教学文案

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草案)2018.6.271 总则1.1 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扬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扬州市实际情况,制定《扬州市市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
1.2 本《技术规定》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扬州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定规划,并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
2 建筑容量控制2.1 建筑合理层高2.1.1 低层住宅建筑合理层高H小于等于3.6米;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合理层高H小于等于3.0米(使用集中空调、新风或地暖系统的可上调至3.3米);普通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合理层高H小于等于4.5米(使用集中空调、新风或地暖系统的可上调至4.8米)。
2.1.2 阁楼两侧檐口高度应小于2.2米。
2.1.3 下列情况可根据其使用功能合理设置层高:①道路与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特殊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②大型商场、超市、市场、专卖店、餐饮、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的单一空间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区域。
③剧场、影院、音乐厅、酒店大堂、宴会厅、住宅及公共建筑入口门厅、建筑中庭、大型会议室、展厅等对层高有功能性要求的功能区。
2.2 建筑面积2.2.1 建筑面积计算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执行。
2.2.2 建筑可移动(开启)顶盖按永久性顶盖相关规则计算建筑面积。
2.2.3 住宅建筑挑廊最大进深按2.1米控制,由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方向过渡,0-2.1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超出2.1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建筑面积。
非住宅建筑挑廊最大进深按3.6米控制,由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方向过渡,0-3.6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超出3.6米处按结构底板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建筑面积。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

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第1篇扬州大东门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扬州大东门地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区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进行更新改造,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二、规划目标1.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3.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4. 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区域活力。
三、规划原则1. 合法合规: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2. 人本导向:关注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4. 历史文化保护:尊重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
四、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 优化用地布局,合理划分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绿地等功能区。
- 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各类用地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
2. 道路交通规划- 完善道路网络,提高区域内外交通便捷性。
- 增设公共交通设施,鼓励绿色出行。
- 规划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问题。
3. 公共设施规划- 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建设生态公园、绿地,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4. 城市设计- 强调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体现扬州地域特色。
-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5. 产业发展规划-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 加强产业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水系、绿地等生态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 推广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确保项目合法合规实施。
2. 资金筹措: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3.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提高项目成功率。
4. 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六、总结本规划方案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等措施,全面提升扬州大东门地区的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扬州酒甸规划方案
1. 简介
扬州酒甸是位于江苏扬州市北部的一个规划新城。
酒甸项目于2012年开始启动,占地面积65.3平方公里,包括酒甸片区和东城片区,预计规划总人口约30
万人。
酒甸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城
市新区,以此推动扬州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扬州市政府制定了一份全面的酒甸规划方案,本文将对该
方案进行简要分析和介绍。
2. 酒甸规划的总体思路
酒甸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将酒甸打造为扬州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城市发展
的新区。
具体的规划目标包括:
•建设现代化农业。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化工业。
酒甸将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打造高端、绿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服务业。
将酒甸打造为都市型服务业聚集区,旨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
•支撑城市新型化转型。
酒甸通过创新模式、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形成产业和城市融合、生态和城市和谐、居民和城市互动的新型城市模式。
3. 酒甸规划的重点领域
3.1 现代化农业
在现代化农业方面,酒甸规划以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为核心,将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土地不足、劳动力不足、营养不足、环保不足等问题。
酒甸计划实现
1 / 1。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规划现状与分析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
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3' -33°25'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相望,北与淮阴、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邻,西与安徽天长、南京交界。
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连接长江。
全市土地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9%,境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微地形差异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
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应与泰州市的兴化接壤处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全市耕地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农作物为粮、棉、油等,辖区内水面广阔,资源丰富,江、河、湖、荡盛产鱼、虾、蟹、龟、鳖、珍珠、荷藕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郊区、宝应县、邗江县以及仪征、高邮、江都三个县级市,158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末总人口444.8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5%,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2.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省5.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903元。
扬州市区在全国55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28位,邗江、江都两县市进入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劣势分析1.优势分析:(1)水热条件好,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扬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降水丰沛, 梅雨、伏旱明显. 扬州市年太阳辐射量为464~ 489J? cm 2, 年日照时数为2176. 7h, 年平均气温为15℃,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 5℃, 稳定通过10℃的积温(80% 的保证率) 为4548~4721℃, 无霜期达222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030mm.受地理纬度和季风的影响, 扬州市光、热、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 期间的太阳辐射约占全年的70% , 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3% , 光、热、水资源配合比较协调, 有利于夏秋作物的高产稳产.(2)土壤肥力高, 增产潜力大扬州市平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和历史上黄河改道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一般土层比较深厚, 土壤质地适中, 保水保肥能力强, 耕地质量好.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 88% , 其中里下河、沿湖地区平均为2. 2% , 是省内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近年来, 由于各地重用轻养, 不少地方土地生产力有所下降.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评级结果, 扬州市高产的农田只占耕地的47% , 而中产及低产农田则占耕地的40. 9% 和12. 1%. 高、中、低产田大致相差一个等级, 稻麦单产相差100kg 左右, 如果有1?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良, 各提高一个等级, 则全市约可增产粮食7万t. 可见, 改土的增产潜力很大.(3)人均耕地较少, 水域资源丰富扬州市共有水面19. 74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29. 7% , 水域广阔, 包括河、湖、塘、库、沼泽等多种类型. 水面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除长江以外, 大部分水面都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和耐水林木的生产2.劣势分析(1)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 扬州市降水变率较大, 旱、涝、阴雨等出现的机率较高, 特别是春湿、夏涝、秋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此外, 低温、台风、冰雹也时有发生, 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2)地势低平, 洪涝灾害比较普遍扬州市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降水及外来水资源均较丰富, 加之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汛期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如1991年6、7月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 扬州市一半以上的农田被淹没,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除西南丘陵岗地外, 扬州市大部分农田的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一般埋深在0. 4~ 0. 8m 之间.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成果,未来扬州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将坚持“区域集中、空间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突出重点和层次,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走核心轴线式的发展道路。
扬州市老城区11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扬州市老城区11号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规划的背景、目的为加强老城区传统风貌保护,科学指导老城区整治与更新,逐步适应城市发展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需求,在《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指导下,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分街坊对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的细化和深化。
第2条编制规划的基本依据本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老城区的特点而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3条规划的法律运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凡与本规划有矛盾和冲突的,以本规划为准。
对违反本规划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处罚。
第4条文本与图则的法律效力,与其它有关的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关系1、文本与图则配套使用,二者不可分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文本涉及的指标是结合扬州老城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所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江苏省及扬州市的有关规范和规定。
3、本规划解释权属于扬州市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第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4、《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8、《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9、《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0、《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2)第6条规划原则1、遵循“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体现全面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基本要求。
2、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尽量保持街坊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方便居民生活。
广陵新城区水系规划(最终稿)

第一章规划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和面积扬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交汇处,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60个防洪重点城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6638km2,2010年规划人口473万,2020年规划人口482万。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对扬州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扬州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扬州建设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广陵新城区属扬州市河东分区,河东分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距扬州市老城区5km,现属广陵区湾头镇和邗江区汤汪乡辖区,西隔京杭大运河与城市东部分区毗连,东与邗江区杭集镇隔廖家沟相望,南与邗江区霍桥镇相连。
河东分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扬州主城区的最东端,是扬州的东大门,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导向西,西进东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陵新城位于河东分区北部,是连接扬州主城区与江都市的重要衔接带,其南部为广陵产业园,北部为茱萸湾公园和三河岛休闲度假区。
广陵新城规划范围北起万福路,南至运河东路,西临京杭运河,东至廖家沟。
规划面积9.4km2。
老城区广陵新城区广陵产业园图1.1 广陵新城区地理位置图二、地形地貌规划区属入江水道边的平原圩区,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但地势坡度很缓,北部接近茱萸湾公园古运河处地面高程在7.0~7.5m〔废黄河基面,下同〕左右,南部地面高程在6.0~6.8m左右,平均地面高程约6.5m。
区域地质基本属堆积阶地地貌,Q3老粘土埋藏很浅甚至直接出露地表,其中沉积了较厚层的淤泥质壤土,更新统粘性土埋藏较深,地表沉积以沙壤土为主,厚2m左右,其下普遍分布有淤泥质壤土或壤土质淤泥,淤土下沉积以沙土为主,偶夹壤土透镜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东北分区规划说明书简述一、区域位置东北分区位于扬州市东北部,是扬州市区十二个分区之一,东依京杭大运河,与河东分区隔河相望,西侧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接壤,北距槐泗镇约1公里,南部隔北城河与老城区相连。
南侧距市中心文昌阁仅约700米。
隶属扬州市维扬区梅岭街道办事处和城北乡。
宁启铁路扬州段沿用地北侧通过,铁路货运站场位于本区北侧,是扬州铁路货运枢纽。
二、规划范围东北分区规划范围:东至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沿线,南至古运河及北城河一线,西至扬菱路、友谊路,北至宁启铁路扬州段。
规划总建设用地1572.74公顷。
三、功能定位1、定位分析1)宁启铁路和火车货站的建设已接近尾声,火车货站的启用,将使本区逐步成为扬州市铁公水货运重要的枢纽。
货运中心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2)东北分区位于老城区北侧,南侧同老城区隔北城河接壤,是老城区强化中心功能的腹地。
3)随着铁路货运功能增强,与之配套仓储及加工工业亦将迎来发展的机遇,同时必将带动商业服务及居住的发展。
2、功能定位东北分区功能定位确定为:规划建设为扬州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货运枢纽。
以发展配套加工工业和物流产业的基地,以发展生态可持续居住片区为目标的城市东北分区,同时是城市中心区(老城区)外延发展的主要腹地。
四、指导思想1、围绕《扬州市总体规划》(2002-2020)制定的东北分区规划发展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东北分区发展方向,推动该区的协调有序发展,增强对各项建设活动的规划协调和引导作用。
2、妥善处理好东北分区同相邻分区——河东分区、江阳分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老城区的关系。
着重处理好同老城区的协调发展关系。
3、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着力提高该区的综合功能,强调分区各功能区的协调作用。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5、妥善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发展时序。
五、规划目标逐步在东北分区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形象,规划力争做到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城市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交通便捷,路网结构合理;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城建设要求;建成可靠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六、总体布局结构东北分区规划在总体构思上分为三大功能分区,即:铁路货站功能区、城北生活居住区、梅岭生活居住区。
1、铁路货站功能区铁路货站功能区规划在东北分区北部,南至北城路,北至宁启铁路一线,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扬菱路,规划占地7.71平方公里。
(1)主要依托火车货站的货运功能,形成扬州市铁路货运枢纽,并利用京杭大运河二级航道,在其西侧、扬州电厂北侧规划建设铁、公、水联运码头。
建成以火车货站和水运码头为载体的市级物流园区,占地2.92平方公里。
(2)规划拟结合铁路货运站,设立扬州火车客运东站,并在货站南侧设为货运物流和客运服务的商务综合服务区,主要规划建设配套商务办公和商业服务用地,形成北部物流园区中心。
(3)结合扬州电厂的二期扩容和物流园区建设,临北城路北侧设立与物流园区配套的加工工业基地,主要以一类工业为主。
规划占地1.04平方公里。
(4)规划在新民北路与司史可法北路之间,规划为远期预留发展用地,主要作为一类工业和居住生活区的弹性用地,为东北分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5)沿扬菱路两侧,依托扬州三布厂等现状企业,完善用地布局,适当规划部分二、三类工业用地,形成一工业小区。
(6)在扬州电厂西侧预留部分工业用地,作为扬州电厂预留发展用地,扬州电厂规划总用地74.1公顷。
2、城北生活居住区城北生活居住区作为维扬区城北乡政府所在地,位于东北分区中部,规划确定为北部物流园区和加工工业基地的综合配套区,是连接北部铁路货站功能区和南部梅岭生活居住区的核心。
其四址范围:南至邗沟河、古运河一线,北至北城路,西至扬菱路,东至运河北路,规划占地4.60平方公里。
(1)规划在以高桥北路、上方寺路、新民路、邗沟路围合地块设置为东北分区中心,以商业服务、金融办公、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区级中心,占地28.34公顷。
规划将中心区融入到竹西公园和古运河滨河开敞绿地,形成独具特色,生态良好的中心区形态。
(2)规划在中心区两侧形成以黄金小区为主体和以纵一路为中心的两个居住区。
在充分结合史可法北路两侧已建设的居住用地,调整黄金小区用地,完善配套设施。
规划建设黄金居住区。
沿上方寺路和纵一路地区规划一新居住区。
(3)规划突出邗沟河、古运河沿河保护规划,在充分结合现状基础上,设置为滨河开敞绿地,绿化带最小控制宽度50米。
3、梅岭生活居住区邗沟河以南至北城河以北,友谊路以东,古运河以西规划为梅岭生活居住区。
梅岭生活居住区以建成区为主,占地3.13平方公里,规划重点:(1)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加大“退二进三”的进度,推动本地段旧区改造,加快工业用地搬迁,改善本地段综合环境。
(2)加强路网布局调整,适当提高道路网密度,完善交通网络,改善本地段交通混杂、拥挤的状况。
(3)形成漕河路、古运河、玉带河、北城河滨河绿化走廊,突出滨河开敞空间。
(4)增加梅岭东、西路、史可法路两侧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用地,形成居住区级中心,增强本地段综合服务功能,成为老城区(城市中心区)商业文化空间的拓展。
(5)精心打造沿北城河滨河景观,调整沿河用地,积极保护文保单位,增加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服务用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商品街,提升扬州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扬州旅游业发展。
七、土地利用规划(一)居住用地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中对东北分区的功能定位,居住为该区主要功能之一。
东北分区规划居住总人口10.3万人。
整个东北分区居住用地分为两大生活居住片区:1、邗沟河以南,北城河以北——梅岭居住片区。
该片区紧邻老城区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规划用地约135公顷,占总用地8.58%。
(其中不含中小学用地)2、邗沟河以北,北城路以南——城北居住片区。
居住用地以二类用地为主,有少量一类居住用地,规划保留的部分村民拆迁安置点,规划用地约226公顷,占总用地14.37%(其中不含中小学用地)。
居住用地规划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少量设置一类居住用地,总计居住用地394.31公顷,占总用地25.07%。
(二)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两块布置,分别在新的分区中心及史可法路、梅岭东、西路两侧。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25.3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7.97%。
1、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主要沿高桥北路一侧,围绕分区中心布置,以城北乡政府为核心,逐步形成城北乡行政中心,另有部分办公用地布置在史可法路两侧,行政办公用地14.30公顷,占建设用地0.91%。
2、商业金融服务用地规划逐步整合改造现梅岭片区内史可法路、梅岭路沿线用地,增加商业金融用地,在分区中心形成东北分区的主要商业金融服务中心。
在黄金、梅岭两个居住片区内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配套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黄金居住片区主要沿上方寺路、马太北路两侧布置。
梅岭居住片区主要沿梅岭路、史可法东、西路两侧布置,另在火车货站南侧布置为货站物流中心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商业金融设施用地71.84公顷,占建设用地4.57%。
3、文化娱乐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在北门外大街、北城河北岸结合现状用地改造布置,形成富有地方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新的文化娱乐地带,另结合分区中心适当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北部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要求,并在分区中心配建区级图书馆一座。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3.4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0.22%。
4、体育用地规划在高桥北路以东,北城路以南布置一分区体育活动中心,规划建设一座3000人左右体育馆和一处标准运动场,占地9.49公顷,占建设用地0.60%。
5、教育科研用地教育科研用地20.3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29%。
分区内教育科研用地主要为保留和完善为主,市聋哑学校,扬州市教育学院规划予以保留,并适当预留发展用地。
市职工大学已搬迁新址,在本区内的用地可保留为教育用地或置换为居住或商业办公等用地,市化工学校正在搬迁,规划将其调整为一高级中学用地。
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医疗卫生用地3.89公顷,占建设用地0.25%。
分区现状市第二人民医院由于位于古运河边,规划宜加以控制,沿河逐步改造为古运河绿化带;市第四人民医院沿北城河的用地规划为旅游商品街,宜限制其发展,逐步进行用地置换或缩小其规模。
市第二、第四人民医院应控制其发展,规划定位为社区医院。
在新民北路与上方寺路交叉口西北角设置一区级医院,占地约1.60公顷。
(三)工业用地现状主要保留扬州电厂,并预留部分发展用地,规划电厂占地75.13公顷。
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铁路以南,北城路以北,运河北路以西,扬菱路以东范围内。
在运河北路以西,货站以南布置民营工业园,以建设为铁路货站物流配套的加工型工业企业为主,在扬菱路以东,结合现状工业布置少量二、三类工业,沿新民北路以西,史可法北路以东为规划弹性发展用地,视建设发展需要可作为工业或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以一类工业为主,少量布置二、三类工业,严禁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和产生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工业项目。
梅岭片区内现状工业及古运河北侧工业企业规划中逐步予以搬迁,特别是污染较为严重企业,如绿杨水泥厂等应尽快予以搬迁,改善环境质量。
规划工业用地225.26公顷,占建设用地14.32%。
(四)仓储用地规划结合铁路货站形成市级铁路货运枢纽,并结合京杭大运河水陆联运码头,形成水、陆、铁路货运物流中心。
逐步成为市级物流配套区。
仓储用地主要布置铁路货站南侧和东侧运河北路两侧,规划仓储用地106.65公顷,占建设用地6.78%。
八、交通系统规划(一)对外交通1、对外交通干路1)扬菱路:向南接老城区,向北经过槐泗镇同西北绕城公路相接,是分区内主要南北向道路之一,规划为一级公路。
2)新民北路:向南与东部分区相联系,亦是分区南北向一条主要的城市主干路。
3)运河北路与北环路相接,南连接东部分区,是两个分区之间联系的快速路。
4)北环路是扬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环路,为城市快速路。
沿宁启铁路南侧穿过分区。
北环路向东预留京杭大运河通道,同江都联系,北环路在分区内设置四处互通式立交:扬菱路交叉口,新民北路交叉口,运河北路交叉口,纵二路交叉口。
5)漕河路:西与友谊路相连,东与河东分区相连,是东西联系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和河东分区的主要的城市主干路。
2、铁路宁启铁路由西至东从分区北侧穿过,属国家Ⅰ级干线,并在分区北侧设置火车货运站,同时兼顾扬州客运东站功能,规划火车货站用地14.31公顷,占建设用地0.91%。
3、港口铁、公、水联运码头,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扬州发电厂以北,是扬州市北部唯一一个港口码头作业区。
(二)道路系统规划分区内城市主干路形成“三纵三横”道路系统,三纵为:扬菱路(友谊路)、新民北路,运河北路,三横为:北环路、北城路、漕河路(相关参数见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