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绍文言文中的“者”用法1.1 “者”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虚词,常用于句子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说明。
它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指代人或事物的身份、职责等。
1.2 “者”的作用于句意在句子中,“者”起到连接前后文意思的桥梁作用,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导等语言功能。
通过引入“者”,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2.1《孟子·告子下》:“见政于赵,若见其参乘而卫其马。
”翻译:当我在赵国执政时,看到有人骑着车参加仪式,并细心照顾马匹.2.2《庄子·逍遥游》:“余已经亿万岁矣。
”翻译:我已经活了亿万年了。
2.3《公羊传·成康日书》:“请使君豳袭以辨其失。
”翻译:请主公向关中进攻,以辨别他们陷于困境。
2.4《史记·太史公自序》:“弗学,无术也;弗教,无道也。
”翻译:不学习就没有才能;不受教育就没有道德。
2.5《论语·述而》:“则也与人居于言而有信。
”翻译:那样的话,与别人在一起说话就可靠了。
三、文言文例句的解析及启示3.1 解析以上列举的文言文例句中,“者”被用作描绘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它们通过“者”的引入,在句子中对其作出了明确地说明和评价。
3.2 启示通过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在阅读和撰写文言文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技巧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除了提供前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用“者”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四、总结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帮助文章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通过观察文言文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理、构建逻辑等语言功能。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者”的用法,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者”的用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什么是「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以其独特而灵活的用法为句子添加了很多表达方式和意思。
通过正确使用「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丰富和优美。
二、「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的基本意义1. 作介词性助词:表示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神州之民皆见死而不服则乃亡耳。
- 畏训之心若愚者愈睿。
2. 作名词后缀:表示人物身份或职业。
例如:- 貌美之女贞静而娴淑,则国人莫不爱护焉;- 大夫以礼安骨肉则五候用事俗不京居矣。
三、「者的用法」示例及解析1. 「……者……也」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原因和结果。
其中,《晏子春秋》中频繁出现此类句子。
例如:人今怒敌而无英雄者也;臣士有节俭而少奢侈者也。
2. 「……于……然后……」结构该结构表达了一个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其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条件;而第二个「于」之前则表示结果。
例如:人不可与槃瓠同器者,吴以好利市有道者然后使之。
3. 「……不在乎……也,而在乎……」结构这种用法主要通过对比来强调两个事物的重要性,常见于《礼记》中。
例如:犬之忠信、禽之情欲,则鸳鸯日夜偕行而不离羣雌;山林去澤多與德行同流、士道鄉國則無於家居。
4. 「倘……者」结构这种句式用于表达假设和推断,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倘尔旦日作淫敖,则日欲其家常无穷。
四、「者的用法」在写作中的运用技巧1. 灵活运用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通过句子结构和语法变化,可以进行并列或对比来强调论点。
2. 注意使用虚词和要义词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衔接性。
3. 借助修辞性频率动词、程度副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五、总结「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给予了我们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是一种重要而灵活的语法成分。
通过合理地运用「者」,我们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希望读者在学习和运用这一用法时能够收获更多,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从而提升文言文写作水平。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Page
6
虚词“者”的用法练习
1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LOGO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 (
4作亭者谁( ) ) )
)
)
3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或异二者之为( 6 后遂无问津者(
A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 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以中有足 乐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Page
10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1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2
LOGO
由PowerBar模板组提供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概述在古代的汉语文学中,「者」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不仅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担者。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者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应用。
二、「者字」作为主语在句子中,「者字」可以作为名词性短语出现,并充当主语的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欲与滇池对眺,盖北国之冠也。
”其中,“盖”是一个表示推测或是提供解释的词语,而后面的“北国之冠也”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以「予」「中国历代成立」「英雄人物传记」「西周刑制演变历程」「黄帝时期官员简介」等开头包含「者字」作为主语的句子。
三、「者字」作为宾语除了可以被运用为主语外,“者字”还常常被运用于句子中具有宾格成分, 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病而必死者,其身内结也。
”其中,“者”字被用作动词“必死”的宾语,专指那些疾病无法治愈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历史记录和英雄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者字」作为宾语。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便是:“沛公乃發聲称曰:吾愿與汝晤!”其中的「曰」字表示说话的动作,“吾愿与汝晤」则是表示沛公的发言内容。
四、「者字」作为行为承担者此外,在文言文中,「者字」还可用来表达行动或动作的承担者,即充当一个关于行为发出或行为承担方面的角色。
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宜之敬弟皋曰:‘已乎?’对曰:‘已!’”这里,“皋”就是一个代表行为承担者的「者字」。
同理,在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满桌餔【yù】饿殍染血当时报。
此书中的“报”字也是「者字」在承担行为的角色。
五、总结通过对「者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程度。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者字」可用作主语、宾语或行为承担者等多种用途。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不会只是简单的考查大家对文言文的翻译,还会考查大家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
学大教育的语文组老师总结出了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