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滋味口感专业术语描述

合集下载

普洱茶专业术语解释100条茶友入门必备

普洱茶专业术语解释100条茶友入门必备

普洱茶专业术语解释100条(茶友入门必备)何为普洱茶?官方定义是以XX省一定区域内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又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种类型。

1、普洱生茶:是指以XX大叶种茶叶为原料的新鲜,经日凋(晒青)直接压成饼、沱、砖(饼茶、砖茶、沱茶)等形状的各种茶品的统称,不压制的称晒青毛茶。

2、普洱熟茶:是指以XX大叶种茶叶为原料的新鲜,经日凋(晒青)再经过渥堆发酵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

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结晶块叫茶头。

3、乔木型茶树: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通常树高在3~5米以上,也称大树茶。

4、灌木型茶树: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通常为1.5~3米。

5、半乔木型茶树:在树高和分枝上都介于乔木型茶树与灌木型茶树之间。

6、野生茶树:指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可大量利用的茶树,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之久远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

延伸阅读:如何分辨栽培型与野生茶?“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

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

“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驯化变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丢荒、荒芜而变为“野生茶”。

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过程中,X围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变异体,这类茶树较多保留了原始茶树的形状。

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种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

二是早年为人工栽培,后被荒芜的“荒野茶”,这类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强的“地方性”(特产)品种,多生长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它的种性并不是“野”的。

7、台地茶:泛指最近几年或几十年由政府推广种植的茶树,多密植于较低矮平缓的茶园,茶树较矮,种植密度高,相对茶叶的产量也高。

台地茶因为集中种植,可节省人工,相对较好管理,如修剪、施肥、喷药等在台地茶管理过程中很常见。

普洱茶圈黑话口诀

普洱茶圈黑话口诀

普洱茶圈黑话口诀
普洱茶是中国的特种茶之一,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咖啡一样的丰富味觉。

和其他茶类一样,普洱茶圈也有自己独特的黑话和专业术语。

下面是一些普洱茶圈的口诀和专业术语,让你更好地了解普洱茶。

一、普茶叶:
1. 晒青:大叶种晒青,小叶种手工青。

2. 揉捻:揉捻宜缓慢,见叶边弯曲。

3. 发酵:宜软宜硬宜透气,半薄半厚半湿。

4. 杀青:杀青后梗条紧,茶质才能好。

5. 提花:一芽一叶精选,品质更加优秀。

二、普茶生:
1. 毫茶:只采嫩芽,产量极少。

2. 霜降:重阳前后容易上霜,采制特殊。

3. 养分:春茶秋绿,汁液丰富。

4. 茶青:一般普茶以春茶为好。

5. 茶香:好的普茶茶香清新丰富,时间长久。

三、普茶熟:
1. 堆积压制:曲熟茶堆积高。

2. 发酵加压:老茶好,压得紧才耐泡。

3. 香气温和:温和为佳,霉香反味。

4. 正宗标记:铁饼粉饼按年份。

5. 陈化存放:通常普茶3-5年最佳。

四、普茶器:
1. 茶具选好:陶瓷气质佳,玻璃颜色透。

2. 洗茶先泡:普茶切记洗,温杯温壶泡。

3. 按比例调配:茶水茶叶相等,苦涩不失味。

4. 处理一泡:净壶净杯添新水,再冲去霉味。

5. 边泡边饮:边泡边饮不闲聊,好茶需静坐品。

以上就是普洱茶圈的黑话口诀,了解这些术语和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品味普洱茶的韵味。

普洱茶审评术语

普洱茶审评术语

普洱茶审评术语,简称评语,就是指通过言简意赅的确切词汇,表达茶叶品质特点与优缺点的专业性用语。

评语就其内容来说,只有两类,一类就是表示品质优质的褒义词:如外形的细紧,细嫩,圆结,重实,匀齐,香气的鲜嫩,清香,清高,嫩甜,滋味的鲜爽,醇厚,陈香,鲜浓,汤色的嫩绿,红艳,清澈明亮,叶底的嫩匀明亮,红匀明亮等。

别一类就是表示品质缺点的贬义词:如外形粗松,短碎,身骨轻飘,花杂,露黄,多茎梗,香气的低闷,粗气,异气,滋味的淡薄,苦涩,粗钝,异味,混浊,叶底的粗老,瘦薄,暗褐等。

下面分别按外形与内质评比的各因子,列出大宗普洱熟茶,生茶,常用的品质评语,并对其含义进行注释。

1、条形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

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与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卷紧而结实,有锋苗。

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色泽深绿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

青绿绿中带青。

黄绿经绿为主。

黄中泛绿。

露黄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泽乌润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色红而枯燥。

4、净度匀净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她夹杂物。

花杂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与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茎与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清高清香高而持久清香清鲜爽快。

纯正茶香较低,纯净正常。

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一、各类茶叶通用评语1. 干茶外形评语茸毫密布:芽叶茸毛密集覆盖着茶条。

茸毫披覆与此同义。

披毫:茶条布满茸毛,程度低于茸毫密布。

显毫:有茸毛的茶条比例高。

多毫:有茸毛的茶条比例较高,程度低于显毫。

锋苗:细嫩有芽,紧卷有尖锋。

重实:条索或颗粒紧结;茶在手中有沉重感,容重大,一般是叶厚质嫩的茶叶。

身骨:茶条轻重,单位体积的重量。

匀整:指上、中、下三段茶的大小、粗细、长短较一致,完整。

匀称:指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

匀净:匀齐而无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条索平整而挺呈直线状,不弯不曲。

平直与此同义。

平伏:茶叶在把盘后,上、中、下三段茶在茶盘中相互紧贴,无翘起架空或脱档现象。

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有锋苗。

细嫩:细紧完整,显毫。

紧秀:细紧秀长,锋苗显。

细秀:细嫩秀丽,锋苗显。

紧结:条索卷紧而重实;紧压茶指密度高。

紧直:条索卷紧、完整而挺直。

紧实:茶条卷紧,身骨重实,嫩度稍差,少锋苗,制工好。

肥壮:芽肥、叶肉厚实,柔软卷紧,形态丰满。

雄壮与此同义。

壮实:芽壮、茎粗,条索肥壮而重实。

粗壮:条索粗而壮实,嫩度稍低。

粗实接近此义,嫩度更低。

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空松接近此义,更为松散。

松条:条索卷紧度差。

扁瘪:叶质瘦薄无肉,扁而干瘪。

瘦瘪与此同义。

扁块:结成扁圆形的茶块。

圆浑:条索圆而紧结,不扁不曲。

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

扁条:条形扁,欠圆浑,制工差。

短钝:条索短而无锋苗。

短秃与此同义。

短碎:面张条短,下盘茶多,欠匀整,制工差。

松碎: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下段茶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或中段茶多,上、下段茶少。

三段茶比例不当。

破口:茶条两端的断口显露且不光滑。

爆点:干茶上的烫斑。

轻飘:手感很轻,容重小。

露梗:茶梗比例高。

露筋:丝筋比例高。

2. 干茶色泽评语油润:色泽鲜活,光滑润泽。

光润与此同义。

枯暗: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调匀:叶色均匀一致。

花杂:干茶叶色不一致,杂乱,净度低。

描述茶叶的专业术语

描述茶叶的专业术语

描述茶叶的专业术语
1. “回甘”:喝一口这茶,哇,那股甘甜在嘴里慢慢散开,就像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果,之后嘴巴里一直都有那股美妙的甜味,这就是回甘呀!比如你喝那老白茶,喝完后那回甘能持续好久呢!
2. “醇厚”:这茶的口感真是醇厚啊,就好像是一碗精心熬制的浓汤,浓郁而丰富,你能明显感受到它的质感。

像那普洱熟茶,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醇厚。

3. “鲜爽”:哇塞,这茶好鲜爽呀!仿佛让你置身于清晨的茶园,那股清新和爽口,太赞了!比如那龙井茶,鲜爽的滋味让人难忘。

4. “香气馥郁”:闻一下这茶,哎呀,那香气简直太馥郁了,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鲜花的花园,各种美妙的香气扑面而来。

像那铁观音,香气馥郁得很呢!
5. “收敛性”:喝了这茶,嘴里会有一种微微的“抓”的感觉,这就是收敛性呀,很特别呢!像喝一些生普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

6. “韵味悠长”:这茶的韵味真的是悠长啊,喝完后那感觉在嘴里和心里停留好久,就像一首动听的歌余音绕梁。

比如那岩茶,韵味悠长极了。

7. “浓淡相宜”:这茶的浓淡正合适呀,不会太淡没味道,也不会太浓让人受不了,恰到好处呢!就像做菜的火候把握得刚刚好一样。

8. “顺滑”:哇,这茶喝起来好顺滑呀,就像丝绸滑过肌肤一样,毫无阻碍。

像一些好的红茶,口感就特别顺滑。

9. “清爽”:这茶给人的感觉好清爽呀,仿佛给嘴巴洗了个澡,特别舒服。

像一些绿茶就是很清爽的。

10. “平和”:这茶的性格好平和呀,喝起来不刺激,很温和,就像一个温柔的朋友。

比如一些白茶,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平和。

我觉得茶叶真的是太神奇了,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能给我们带来各种美妙的体验呀!。

普洱专用术语和定义

普洱专用术语和定义

普洱专用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是用于本标准。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1、类型与等级1.1普洱茶按形状分为散茶与紧压茶1.1.1普洱散茶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共十一个等级。

1.1.2普洱紧压茶外形有圆饼形、沱形、砖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1.2实物标准样1.2.1普洱散茶根据各等级的品质要求,制作特级、一、三、五、七、九级共六个实物标准样。

(每五年换配一次)1.2.2普洱紧压茶不做实物标准样。

2、要求2.1基本要求2.1.1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2.1.2普洱茶必须洁净,不含非茶类夹杂物。

2.1.3普洱茶不得着色,不含添加剂。

2.1.4普洱散茶必须符合相应实物标准样。

2.2感官要求2.2.1普洱散茶品质特征见表1。

2.2.2普洱紧压茶外形要求平滑、整齐、端正、厚薄匀称。

分洒面、包心的茶,其洒面茶应分布均匀,不起层掉面,包心不外露。

2.2.3普洱紧压茶的内质要求汤色红浓,陈香纯正,滋味纯正,叶底褐红、匀齐。

-----------------------------要求3.1产品分类及质量等级3.1.1普洱茶成品分普洱散茶、普洱压制茶、普洱袋泡茶、普洱速溶茶四类。

3.1.2普洱散茶分为普洱金芽茶、宫廷普洱茶及特、1~5级共8个花色品种;普洱压制茶分为普洱沱茶、普洱紧茶、普洱饼茶、普洱砖茶、普洱圆茶及普洱茶果或其它形状。

3.2基本要求3.2.1原料及制成品生产场所均应符合食品工厂生产条件要求。

3.2.2产品应具有本类茶叶所具有共同自然品质特征,无劣变、无异味。

3.2.3产品不得含有任何非茶类夹杂物。

3.2.4不着色,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及添加剂。

3.3感官要求表1 普洱散茶品质特征成品名称形状规格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金芽全芽整叶有锋苗全披金毫色泽橙黄毫香细长陈香醇厚甘爽橙红明亮红亮柔软宫廷紧细匀直、规格匀整有锋苗金毫显露色泽褐润陈香馥郁醇和甘滑红浓明亮褐红亮软特级紧细较匀、规格整齐有锋苗金毫显露色泽褐润陈香高长醇厚回甘红浓明亮褐红亮软一级紧结重实有锋苗芽毫较显红褐尚润陈香显露醇浓回甘深红明亮褐红亮软二级肥壮紧实红褐尚润略显毫陈香显露醇厚回甘红浓明亮褐红尚亮较软三级粗壮尚紧红褐尚润欠匀陈香纯正醇厚回甘红亮红褐尚亮软四级粗壮欠紧、欠匀红褐尚润欠匀陈香纯正醇和回甘红亮红褐欠亮尚软五级粗大松泡红褐欠匀润陈香纯正醇和回甘红亮红褐欠亮尚软3.3.1各产品等级的感官品质应符合实物标准样,对外贸易应符合双方合同规定的成交茶样。

描述茶叶香气的专业术语

描述茶叶香气的专业术语

描述茶叶香气的专业术语有很多,这些术语帮助品茶者更精确地表达和交流茶叶的香气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茶叶香气专业术语:
1. 清香:指茶叶散发出的清新、淡雅的香气,常见于绿茶和部分白茶。

2. 幽香:形容茶叶香气不张扬,有一种淡雅、隐约的香味。

3. 醇香:指茶叶香气浓郁、深沉,有一种酒香或米香的感觉,常见于乌龙茶和部分红茶。

4. 鲜香:形容茶叶香气新鲜、生动,带有一种植物的清新感。

5. 花香:茶叶散发出类似各种花卉的香气,如茉莉花、桂花、兰花等。

6. 果香:指茶叶香气类似于水果的味道,如苹果、梨、桃子等。

7. 蜜香:形容茶叶香气甜润、醇厚,像蜜糖一样。

8. 火香:茶叶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有一种独特的焦糖或烤面包的香味。

9. 陈香:指茶叶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后,香气变得更加醇厚、成熟。

10. 木香:形容茶叶香气带有木质或树木的味道。

11. 草香:茶叶散发出的类似草地的香气,常见于部分绿茶和白茶。

12. 毫香:指茶叶中的白毫散发出的独特香气,常见于高级白茶和部分红茶。

13. 药香:茶叶香气带有药材的味道,如人参、黄芪等。

14. 酸香:形容茶叶香气中带有一种酸味,常见于部分发酵茶。

15. 辣香:指茶叶香气中带有一种辛辣的感觉,常见于部分红茶和黑茶。

这些专业术语帮助品茶者更准确地描述和交流茶叶的香气,也是茶叶品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见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常见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常见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一、各类茶通用术语(一)外形形状术语·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

同义词:茸毫显露。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匀整: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

同义词:匀齐、匀衬。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匀净: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同义词:平直。

·弯曲:不直,呈弓状。

·平伏: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紧结:卷紧而结实。

·紧直:卷紧而圆直。

·紧实: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

同义词:雄壮。

·壮实: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粗实: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松条:卷紧度较差。

同义词:松泡。

·松扁:不紧而呈平扁状。

·扁块: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

同义词:浑直。

·扁条:条形扁,欠圆浑。

·短钝:茶条折断,无锋苗。

同义词:短秃。

·短碎: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松碎:条松而短碎。

·爆点: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下脚重: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二)干茶色泽术语·油润:干茶色泽鲜活,光泽好。

·枯暗:色泽枯燥发暗,无光泽。

·调匀:叶色均匀一致。

·花杂:叶色不一,形状不一。

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三)汤色术语·深:茶汤颜色深。

·浅:茶汤色浅似水。

·暗:不透亮。

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清澈:清净、透明、光亮、无沉淀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茶滋味口感专业术语描述
我们在喝一款普洱茶得时候,常会用上不同得词语去加以描述,有时候就是有时候就是专业得,有时候就是民间性得经验性描述,小编就根据这几年喝茶得经常,加上大家所说得一些,进行整理,方便大家查阅喝了解。

一、普洱茶口感专业术语描述:
1、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得刺激性。

包括香型与苦涩度,常用“强、弱”来形容。

2、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得饱满度。

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表达。

ﻫ3、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主要由茶叶中游离型儿茶素产生。

在口腔中,上颚、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感觉明显。

ﻫ4、苦、涩:苦就是一种味道,涩就是一种感觉。

苦就是由茶叶内含物中得茶碱产生,涩就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得表现。

5、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得过程.
6、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得涌出。

7、收敛性:品茶后,舌面与口腔四周出现得紧绷感,多为涩感得表现.
ﻫ8、甘韵、甜质:就是甘与甜得表达方式。

图片仅供欣赏
ﻫ9、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得每种不同得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ﻫ10、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

指茶汤香气与滋味在口腔中转变得感觉。

ﻫ11、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得感觉,如甘、润、燥。

12、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得一种充实感。

ﻫ13、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得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14、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得酸果味。

图片仅供欣赏
ﻫ15、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ﻫ16、水味:在储藏中产生,带有植物腐烂得气味。

17、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ﻫ18、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19、茶气:就是由茶叶中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

茶气在老茶中易出现,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ﻫ20、陈韵:经时间陈化而产生得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得旧茶中易感到。

图片仅供欣赏
ﻫ21、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22、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得不就是茶味,而就是水气
ﻫ23、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得吞咽,自然入喉
ﻫ24、爽朗:经岁月得陈化仓储优良得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ﻫ25、舌底鸣泉:生津得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26、药香:百年陈年老茶得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就是对老茶香气得最高表达。

二、普洱茶滋味术语描述方式
陈纯:汤味醇厚且留有陈香,无霉味
平与: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浓厚:入口浓,刺激性强而持续,回甘
醇与:醇而平与,回味略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与强
平淡:入口稍有茶味,无回味
图片仅供欣赏
水味:茶汤浓度感不足,淡薄如水
醇厚:入口爽适甘厚,余味长
鲜爽:新鲜爽口
青味:茶味淡而青草味重
苦: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