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文化研究
汉越佛教熟语之文化研究

一
样 ,“ 越南不少佛寺如有 名的河西省西方寺里供
( 胖得如同弥勒佛) ” 。 3 . 夜叉 。夜叉 “ 是梵文 Y a k s a的音译,意思是
奉着 l 8尊罗汉像,宁平省拜项寺 目前保持着 5 0 0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 2 3
基金项目: g t 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 1 0 Y J C 7 4 0 1 3 8 )
作者简介 : 赵燕华( 1 9 7 8 一) , 女, 安徽 宁国人 , 博士,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
1 51
广西社 会 科学
2 0 1 3 . 2
‘ 能啖鬼’ 、‘ 捷疾鬼’ 、‘ 勇健’ 、‘ 轻 捷 ’等 。 ” 夜 叉 的形 象 在 中 国和 越 南 民间 都 是 为众 人 皆知 的
关 键词 : 汉越 ; 佛教 ; 熟语 ; 文化 中 图分 类号 : H1 3 6 .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6 9 1 7 ( 2 0 1 3 ) 0 2— 0 1 5 1 — 0 5
中国和越南作为邻 国, 两 国之间的语言文化交
流 由来 已久 。“ 2 0 世 纪 以前 ,越 南社 会各 阶层 都使 用汉文 。 后 来 在 汉字 的基 础上 ,按照 六 书 的规 则创 制 了喃 字 , 曾一 度 使 用 。 ” 由于文 字 相 通 ,越 南
汉 越佛教熟 语之 文化研究
赵燕华
(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摘要 : 汉越佛教 熟语在文化上 同中有异。在佛教神祗形 象方面, 相 同之 处为 罗汉( L a H 6 n ) 表 示数量 多、 弥勒佛 ( D i I A t e ) 表示胖而和善、 夜 叉( D X o a ) 表示丑 恶; 不 同之 处为观音和 氏敬、 如来和释迦 、 金 刚和护法、 关公和德翁是 4对相似而又体现不 同文化 背景的神祗 形象。在 寺庙文化方面, 汉越语 中对佛教徒 的称呼不 同, 汉越佛教 熟语所反映的寺庙饮食文化和礼拜文化也不相 同。
罗字研究报告

罗字研究报告罗字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围绕“罗”字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其起源、演变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古籍和资料的梳理,我们了解到“罗”字在汉字体系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和用法。
本文通过归纳整理相关信息,总结出罗字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
1. 引言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中一个常见的汉字就是“罗”,它既是一个姓氏,也是一个常用的汉字。
本文将对“罗”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该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2. 起源与演变2.1 起源据研究发现,“罗”字的起源非常古老。
在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最早的“罗”字形。
甲骨文中的“罗”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弧线,下面是一个“罒”字,表示细线网状的样子。
这种表示细线的字形可能与古代捕鱼或缠绕网的工具有关。
2.2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字的字形逐渐演变。
在金文中,罗字的字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弧线逐渐变成了两个小米字,而下面的“罒”字则变得更加简化。
而在隶书中,“罗”字的字形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左边的小米字形状更为明显,右边的“罒”字则更加简化,几乎变成了一个点。
这种字形在随后的楷书中得到了保留,并沿用至今。
3. 罗字的应用领域3.1 姓氏“罗”字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在中国有许多人姓罗。
由于“罗”字有着古老的起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姓氏中的“罗”字常常被认为是高贵、典雅的象征。
3.2 地名“罗”字也广泛用于地名中,例如江苏省苏州市的罗可镇、四川省南充市的罗城镇等。
这些地名中的“罗”字常常与山、河、镇、村等字搭配使用,构成独特的地名,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意义。
3.3 文化艺术“罗”字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织锦中经常出现“罗汉”图案,罗汉是佛教中的重要角色;中国传统戏曲中,罗小黑、罗大头等角色也深受观众喜爱,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元素。
4. 结论通过对“罗”字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它不仅是一个姓氏的代表,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壁画十八罗汉图像研究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壁画十八罗汉图像研究作者:奇洁来源:《美术界》 2018年第4期【摘要】内蒙古现存古代壁画遗存中多有关于十八罗汉的图像表现,其组合形式为十六罗汉加之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在图像表现中却多有不同,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同时,彰显着明末及清代汉藏满蒙各民族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
【关键词】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十八罗汉1368 年,奇渥温妥懽帖睦尔离开了大都,离开了祖先们为之征战奋斗百余年的帝国中心,那一刻便成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1578 年,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晤,掀起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高潮。
此后,蒙古地区广泛信奉藏传佛教,建寺院、铸佛像、绘壁画等佛事大兴。
目前,内蒙古大地上具有古代壁画遗存的藏传佛教寺院主要集中于土默特地区,而在这些寺院壁画中多有十八罗汉题材出现。
一、关于十八罗汉的图像演变释迦摩尼佛挑选了十六位弟子,要他们留在世上宏传保护佛法,直到佛法传遍整个世界时为止,这十六位弟子就是十六尊者,他们皆获阿罗汉位。
庆友著《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记》中称:“佛薄伽梵般涅槃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令其护持不减灭,及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汉地佛教造像中最早的十八罗汉图像为10世纪前后张玄和贯休所绘,其后沙门觉范与苏东坡皆为文颂赞,每首皆标出罗汉之名,于十六罗汉之外,以庆友尊者为第十七罗汉,以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罗汉。
《宣和画谱》卷二记载了唐人卢楞伽和王维都曾描绘过十六罗汉。
宋代文豪苏轼在海南曾见到过五代张玄丹青十八罗汉,并为之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东坡也在宝林寺亲见了贯休所绘十八罗汉。
因而,至迟在东坡生活的年代就有十六罗汉向十八罗汉转化的图像反映,并且已于北宋时代风行于汉地。
实际上“庆友尊者”即难提密多罗,为著《法住记》之人;宾头卢即宾度卢颇罗堕,原已列为十六罗汉之首,这是因为不熟经典、不懂梵文引起的错误,却使十六罗汉发展为十八罗汉。
汉藏佛教的交流与融合汉藏罗汉名号解析

汉藏佛教的交流与融合:汉藏罗汉名号解析张长虹(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北京100009)摘要罗汉是最能反映汉、藏佛教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题材。
在从事罗汉的研究时,首先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罗汉汉、藏译名。
汉地罗汉名号一般依据唐代玄奘译《法住记》所记。
藏文文献中关于罗汉有众多的供养法、礼拜仪轨、传记故事等,是对汉文译典的重要补充,其中出现不同的藏译名号也可以与玄奘的汉译名进行很好的对勘研究,从而厘清玄奘译名中来历不详的名号。
汉藏罗汉名号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处反映了两种佛教传统的深厚渊源和彼此交融。
关键词汉藏佛教;罗汉名号;《法住记》;《庆友譬喻》DOI:10.16249/ki.1005-5738.2020.03.004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20)03-022-007收稿日期:2020-07-24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阿里后弘期初的佛教遗存与多民族交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ZDA177作者简介:张长虹,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文物、西藏考古与艺术史。
一、引言罗汉是汉藏佛教文化中都非常常见、最能反映汉藏佛教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题材。
在研究汉藏罗汉时,最先遇到就是罗汉的名号问题。
汉地罗汉的名号一般采用唐代玄奘(602-664)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以下简称《法住记》)中的译名,[1]是梵文名号的音译,无实义。
罗汉的藏文名号有多种译法,目前所知藏文文献中最早完整提及十六罗汉名号的是《圣庆友譬喻》(以下简称《庆友譬喻》),[2]与《法住记》的结构、内容都非常接近,堪称藏文版的《法住记》,其中所记罗汉的座次与《法住记》相同,名号还原成梵文后与《法住记》不完全相同。
目前藏地罗汉的名号和座次一般采用的是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跋陀罗(Śākya śrībhadra ,1127-1225)(以下简称喀且班钦)所作《尊者礼供和仪轨略摄》(以下简称《尊者礼供》)中的译名和座次,[3]与《庆友譬喻》的译名有一半相同,一半不同,座次则完全不同,名号的翻译是以意译为主,音译为辅。
苏州西园500罗汉 解读

苏州西园500罗汉解读
苏州西园500罗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园内的五百尊石刻罗汉像而闻名于世。
这些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解读苏州西园500罗汉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历史意义等方面。
首先,苏州西园500罗汉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佛教文化对这组雕塑的影响深远。
五百罗汉是佛教中的五百位圣者,他们被认为是佛的五百弟子。
在佛教中,五百罗汉的信仰和修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五百罗汉的形象。
其次,苏州西园500罗汉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风格,这些罗汉像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手法上,这些罗汉像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使得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
最后,苏州西园500罗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这组雕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总之,苏州西园500罗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园寺五百罗汉堂解析

西园寺五百罗汉堂解析
西园寺五百罗汉堂,又称千佛殿,位于日本京都市西京区,是西园寺寺内的一座重要建筑。
该堂建于13世纪,由日本最有名的佛像工匠良源所建,为木造三层建筑,高15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内部设有五百尊罗汉塑像。
罗汉是指佛教中的高德人物,据说他们能够通过修行而达到超凡的境界,成为了神圣的存在,受到了佛教徒的崇敬。
五百罗汉堂的外观造型简洁大方,内部装饰丰富精美,是江户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堂内的五百尊罗汉立于堂内三层楼高的栏杆间,每尊罗汉面容各异,表情生动逼真,塑像栩栩如生。
罗汉的装束、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各具特色,充满了良源工匠的个性。
五百罗汉堂是日本最早的木造罗汉像殿堂之一,也是日本国宝级文化遗产之一。
堂内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高麗时代的宋瓷、云南的宝瓶、钿铛、母珠等,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精髓。
作为日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五百罗汉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佛教文化。
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

1 罗汉手印造型及文化内涵佛陀、佛光和须弥座以及手印等共同构造了灿烂的造像文化,手印是指佛和神灵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手势。
手印在造像文化当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需要遵循固定程式。
佛教在中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文化,因此手印文化造型及内涵也随之改变。
例如,通过图1-1的手印造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可以称为说法印,但是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佛三者的手印造型是不同的。
罗汉手印体系庞大且复杂,避免陷入迷宫,这里仅对汉佛当中常见的释迦牟尼五印行详细阐述。
汉佛的释迦牟尼五印分别为施无畏印(1-2)、施愿印(1-3)、禅定印(1-4)降魔印(1-5)、说法印(1-6)。
手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佛陀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具有很深的东方文化根源。
在东方文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韩婷婷(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佛教造像存在严格的仪制,不同的手印具有特定的含意,这也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
文章主要对手印的基本造型进行阐述,重点以灵岩寺罗汉手印的造型变化进行研究,探析宋时期手印造型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汉佛;手印;灵岩寺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23-0005-04艺术 ART图1-1(自左至右分别为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附表1作者简介:韩婷婷(1994—),女,汉族,山东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民间工艺。
. All Rights Reserved.化当中,修行时要求修行者,不仅要修身还要修心,而十指连心又与万物相连,所以十指不仅与人体相关,还与修行的十度(从轮回到涅槃解脱的十种修行方法)相关,每一根手指又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详见附表1。
手印作为一种图形语言,是人为创造的一种表达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
在手印造型当中,不同手指的弯曲程度都遵循了一定的设计法则。
以图1-1当中提到的说法印为例,佛陀的左右手各聚拢成圆形,与成曲线的手指交叉,形成一种虚实生,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解析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它位于湖北省的丹江口市境内,是自然风光和文化价值完美结合的地方。
自古以来,武当山便是道教的圣地,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道教文化宝库,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
一、文化遗产1.武当山传统道教文化武当山道教始于东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
所以,它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
它包括寺庙文化、古建筑文化、传统手工艺品文化等。
这些文化都充满着神秘和历史感,给游客带来了极佳的视觉盛宴。
2.八卦六十四卦的文化我国八卦文化源自于武当山,八卦六十四卦较为深奥,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
武当山颇具代表性的道教文化——八卦六十四卦文化,往往让游客感到又一次探究传统文化的机会。
这种文化在武当山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甚至连寺庙里的瓦片和瓷器也有八卦的花纹。
二、自然景观1.著名的寺庙和庙宇武当山是一座拥有数百寺庙和庙宇的山峰。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及道教史上的重要遗址。
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如紫霄宫、南岳宫等。
2.“天下第一奇景”——武当十八罗汉武当十八罗汉在武当名列第三,是武当名胜的一大亮点。
据传,这十八尊罗汉坐落在武当山某个峰顶的一处洞天里,大部分游客都会搭乘缆车前往。
每一尊罗汉,面相肃穆,都栩栩如生。
虽然人们关于这十八罗汉的历史和传说存在一些分歧,但对武当山这个蜚声世界的圣地来说,十八罗汉位于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位置是无可置疑的。
为了维护它们的神职场面,进入洞中游客需要虔诚地行进而不能吵闹。
3.天台峰天台峰是一座高达 1612 米的山,是武当山五岳之一。
它被誉为“画中仙境”,是一个被云雾缭绕、应岩石曲折起伏的山峰。
登临天台峰,令人感受到壮丽的山景、令人振奋的感动和虔诚的敬畏。
三、武当道教文化研究武当山几乎每个景点的角度都可以是道教文化视角。
这些景点都是以武当山的至圣至明、至高至硕为主要特色。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当山的道教文化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对罗汉的认知:原来的佛教中罗汉的定位我们要赋予罗汉的思想和价值一、小乘佛教中罗汉重度己,表面上看不如菩萨普度众生,如果大家都自律,何需他人来度,佛教在线西安讯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西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参加会议,并与现场嘉宾一起分享了“罗汉文化”。
李利安教授发言如下:各位法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上午好!罗汉是佛教的一种信仰对象,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经历了很多变化,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罗汉文化。
我因为最近极忙,没有来得及提交书面的论文,刚才在下面一边听大家发表高见,一边思考了一些问题,我想从六个方面谈一下我对罗汉文化的认识,并对这幅《十六罗汉图》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我希望我今天所讲的,不在学理深层与历史的悠远中停滞,而是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只要大家愿意听,我保证即使在场的服务人员也能完全理解。
第一个方面,在小乘佛教的信仰体系中,罗汉具有很多特性,各个经典说法也有不同,但最关键的就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杀贼,杀掉烦恼之贼、疑惑之贼。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了解我们自身和及其同周围一切的关系,不理解世界的本质,生活的真相和说明的意义,我们疑惑重重,烦恼无边,生活沉重,苦难无尽。
烦恼实在是最令人煎熬的事情,可是罗汉的职责就是在修行中杀尽疑惑之贼,在修行中荡尽烦恼之贼,所以罗汉没有这些疑惑,没有这些烦恼。
没有疑惑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罗汉的第二个特点是不生,就是不再生烦恼,不再托生于烦恼无尽的人间,从而不再于烦恼中受苦受难,而是到一个非常清净妙乐的涅槃境界去了,他们彻底解决了生死问题,不但没有生活的苦难,而且没有了死亡的恐惧。
这种不生是一种最高的解脱,终极的超越,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境界;罗汉的第三个特性就是应供,意思是如此崇高的罗汉,我们应该供养他,尊敬他,并向他学习。
所以,小乘佛教中的罗汉是极受崇拜的,不但是最高智慧的化身,而且是最解脱境界的代表,还是万众敬仰的圣者。
第二个方面,关于大乘佛教体系中的罗汉信仰。
刚刚那位宝鸡来的法师在讲话中涉及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好,也说的非常细致。
因为我当时正在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有点分心,没有听的很仔细,回头我们可以再交流。
我觉得大乘时期的罗汉信仰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圣者但不究竟”,这是大乘佛教对罗汉的一个基本看法,因为大乘佛教接受了小乘佛教四圣六凡“十法界”的说法,即把宇宙间的所有个体分为十类,其中四圣是解脱生死、没有苦难的圣者,六凡是依然在生死之中受苦受难的众生。
我们在“十法界”里面属于六凡之一,是尚未解脱的凡俗之辈,而罗汉是四圣之一,是解脱了的圣者,这是很崇高的。
但是大乘佛教认为罗汉虽然是圣者之一,可是并不究竟,也就是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没有完成最后的、最圆满的解脱。
这种看法最早是从大众部开始的,这个部派认为,早期佛教所推崇的最高境界罗汉其实还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例如一个叫大天的人,他就提出罗汉有五种不圆满,历史上叫做“大天五事”。
这五种不圆满我就不一一说了。
既然罗汉还有不圆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当然是应该继续前进,向佛陀的境界迈步,所以他们后来慢慢开始把成佛作为最高境界,逐渐形成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的大乘佛教,从此罗汉就只是小乘的最高境界,而不能代表全部佛教的最高解脱了。
可见,在大乘佛教体系中,罗汉是圣者但不究竟。
那么第二个方面,罗汉虽不究竟但是根基,这也是大乘佛教普遍的看法,或者说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事实。
为什么这个不究竟的对象,我们已经抛弃了的目标象征,后来依然为我们大乘佛教所尊敬?佛经里面、佛教造像以及殿堂配置等象征体系里面,佛教文学艺术里面都有罗汉,为什么,就是因为罗汉虽不究竟,但却是大乘的根基。
离开了罗汉,大乘佛教这幢大厦顷刻之间就瓦解了。
是什么样的根基呢?首先是理论的根基。
罗汉坚持四谛真理,而四谛依然是大乘佛教全部体系的基本框架。
大乘讲般若,般若依然是从四谛发展而来的。
大乘永远离不开罗汉的理论根基。
其次是修法的根基,罗汉的修法主要是八正道,菩萨的修法主要是四摄六度。
八正道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是关注人心的,而大乘佛教的六度,其中最关键的是智度,智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心的,也就是通过某种修行而最终改变人的认识方法,提升人的心灵,所以我认为大乘的修法本身也是以罗汉的修法为根基的。
再次就是目标,罗汉这个目标在一些部派里面被认为是佛的境界,这样的话佛也可以用罗汉这个概念来概括,那么也就是说,罗汉横跨大小乘这样一个全部法门体系,并认为是最尊贵的,所以从目标来看,罗汉在大乘佛教中也有一定的基础性。
第三,未列尊位,但神通无边。
罗汉虽然不是最高的圣者,但罗汉有神通,而且中国人很重视或者很向往这种神通,所以也很愿意彰显这些神通。
罗汉的神通内功与罗汉生动活泼的外相结合在一起,从而既是慈祥可亲、形态各异、受人敬拜的圣者,也是威力无边、神通广大的佛法守护者。
第三个方面,从当代宗教现状与发展的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给罗汉一个总体的定性:第一,在世界佛教总体格局中,罗汉独占其一,意义非凡。
目前世界佛教的总体格局是由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构成。
藏传佛教追求即身成佛,所以在藏传佛教里,谁的地位最高?大家最尊敬的是谁?就是活着的佛——活佛。
我们汉传佛教最尊敬的是谁呢,谁最有感召力呢?虽然佛被认为是最高的境界,可是因为佛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从现实存在及其同众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来看,从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菩萨是最受人们敬仰的圣者。
因为佛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所以我们汉族地区很少说那位是佛的化身,历史上虽然有,但极少,可是菩萨的化身比比皆是,太多太多了。
大菩萨的形象极为崇高,成为信众最多的崇拜对象。
而且我们汉地佛教认为,只要修行大乘之法,就是菩萨,所以人人可成菩萨。
在南传佛教里面,最尊贵的就是罗汉了。
所以我们有时看到,在南传佛教国家,某某罗汉如何,要知道那可是最为尊贵的高僧,被人们奉为圣者。
总之,汉传佛教以菩萨为极致,藏传佛教以活佛为极致,而南传佛教就是以罗汉为极致。
当前全球佛教划分为三大体系,三大体系分别以罗汉、菩萨、活佛为最高象征,可见罗汉在当代的意义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中国佛教的修行体系中,罗汉依然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在汉族地区罗汉被认为是小乘佛教的境界,可是罗汉的精神我们要继承下来的。
罗汉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远离尘世,清净自在,认真修行,踏踏实实地了脱自己。
而我们大乘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深入社会,救度所有的人,可是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只有自度才能度他,那么罗汉以自度为代表,所以罗汉的清净自修精神在当今中国佛教中依然值得弘扬。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寺院经济也日益膨胀,人心的浮躁从俗世蔓延到寺院,腐化堕落从官僚阶层蔓延到清修的道场,在商业化和旅游热等现代潮流淹没下的寺庙,僧人的清净自修已经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罗汉的精神更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三,我记得有一个学者曾经说过“要以罗汉道来修己,要以菩萨道救人”。
罗汉在自度过程中是非常踏实的,非常清静的,非常超然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大乘行者们很推崇的。
近代太虚大师对南传佛教的罗汉道就特别推崇,他认为罗汉道甚至已经超过了汉地的菩萨道。
他曾经说过,我们大乘讲究度他,可实际上反倒成了自度的自了汉,而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我们认为人家是自度,现在实际上反倒比我们还度他了。
这是太虚当年对我们汉传佛教那种不关心社会的流弊的批评,意思是说我们打着菩萨道的旗帜,实际上我们做的是连小乘都不如,而小乘打的是罗汉的旗帜,好像只是自度,可是人家在教化整个社会。
今天来看,我觉得无论这个学者说的还是太虚感慨的,都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以罗汉道为借鉴,而我们在救人救世的时候,要以菩萨道作为我们原则。
所以菩萨和罗汉如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我们过去说罗汉不行,把罗汉贬的很低,这种看法应该成为过去了,只有罗汉道和菩萨道相携而行,佛教才有无限的光明。
第四个方面,以上三点都是讲罗汉的宗教意义,分别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当今佛教的角度进行观察。
我们再看罗汉的文化意义。
罗汉文化在中国非常流行,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宗教领域。
关于这一点我也讲第三个方面:第一,罗汉在中国文学里面地位很高,影响很大,显示了罗汉文化的文学价值。
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还是传奇也好,无论是诗词也好,还是散文也好,无论是游记也好,还是楹联也好,无论是戏曲也好,还是谚语也好,都有大量的罗汉方面的内容,所以罗汉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文学素材,为文学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对中国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就是艺术价值,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罗汉造像和罗汉题材的音乐及与罗汉相关的古代建筑等。
罗汉的造像又分为雕像、塑像、画像等不同形式,当代艺术结合了高新科技,又出现了更多现代形式的罗汉造像类型。
而从古到今的长存不衰的罗汉堂以及大量与罗汉因缘殊深的罗汉寺则显示了罗汉在建筑艺术方面的重要地位。
当然,罗汉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最重要也最流行的还是造像。
我们这次讨论的这幅十六罗汉图,就是一副罗汉造像的珍品。
这方面的价值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从民俗的角度来讲,罗汉在中国也有深远影响。
中国各地都有一些罗汉的传说,罗汉拳、罗汉阵、罗汉洞,罗汉鞋、罗汉菜、罗汉舞、罗汉灯、罗汉照壁以及数罗汉、罗汉请观音、济公罗汉等民俗或生活风格在中国十分盛行,至今盛行祖国各地,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
包括罗汉这个词本身,就是民俗化的产物,因为罗汉原本叫阿罗汉,阿是无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表示无忧、不需要再学修了。
可是现在大家都叫罗汉,严格讲意思是彻底地反了,不过约定俗成,也并不影响其内涵,可见民俗力量之强劲以及罗汉的民俗化之深。
总之,罗汉在文化方面的现实价值尽管很多,但最重要的我想就是这三点:文学、艺术和民俗。
第五个方面,罗汉的生活意义。
罗汉这种佛教文化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有,这也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当然罗汉文化在现实生活方面具有多重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来阐述,不过我觉得以下三点是从体系和框架的角度来概括的。
第一个就是心净,罗汉最大的特点就是远离尘嚣,通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严格的修炼,收摄心神,心境达到非常清净的程度,并从这种清净中荡尽尘世的污染,这是罗汉最大的特点。
这种净心之法和心净之境对我们现代人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活在世,心的染净直接决定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心洗干净,生活也好生命也好才有走向尊严和幸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