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分离鉴定

合集下载

〖医学〗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医学〗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取出鸡胚,消毒气室端卵壳,用小镊子在无大血管处 撕破卵膜,以无菌毛细管吸取尿囊液,放入无菌试管 中。
(2)取尿囊液0.1mL,作1:10稀释。
(3)取10支小试管,按给各管参加生理盐水。
(4)取1:10稀释的尿囊液0.2mL,加人第1个试管 中,混匀后,再吸出0.2mL参加第2个试管中; 混匀后,从第2个试管吸出0.2mL参加第3个试 管……依次作倍比稀释至第九管,混匀后自第9 个试管中取出0.2mL弃掉。这样各管液体量均 为0.2mL,从第1-9个试管的尿囊液稀释度为 1:20,1:40,…,1:5120,第10个试管为生理 盐水对照管。
+-


→→ → → → → → →→
㈠ ㈡ ㈢ ㈣ ㈤㈥ ㈦ ㈧ ㈨㈩
试管号 10
12 3 4 5
67
8
9
生理盐水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病毒液 (1:10)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弃0.2
病毒稀释度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1:2560 1:5120 对照
不 管 是 中 医学 还是西 医学, 从二者 现有的 思维方 式的开 展趋势 来看, 均是走 向现代 系统论 思维, 中医药 学理论 与现代 科学体 系之间 具有系 统同型 性,属 于本质 相同而 描述表 达方式 不同的 两种科 学形式 。可望 在现代 系统论 思维上 实现交 融或统 一,成 为中西 医在新 的开展 水平上 实现交 融或统 一的支 撑点, 希冀籍 此能给 中医学 以至生 命科学 带来良 好的开 展机遇 ,进而 对医学 理论带 来新的 革命。 编 辑 本 段 现 代中医 史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但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生病依旧是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

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由活猪或者猪肉极易传染给正常健康的猪,导致肺气肿、肺炎、心包炎等严重疾病,可能导致猪的死亡。

因此,研究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

非洲猪瘟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猪体内的病毒分离出来,而分离病毒的方法又可以分为直接分离和间接分离两种。

直接分离法:直接分离是通过将病猪组织或被病原体污染的器官肝、脾、淋巴结、肾、肺等组织或体液(血、脑脊液、呕吐物、粪便、眼泪等)移植于实验动物,如绵羊、狗、猴等,通过实验动物感染研究是否具有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性。

由于直接分离是通过移植病原体与实验动物接触而进行的,因此这种方法不仅不能直接反映出病原体的真实性质,而且过程繁琐,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大规模检测。

间接分离法:间接分离是通过特异性试剂检测经过滤处理的被污染样品,从样品中寻找病原体。

常见的间接分离方法包括RT-PCR、ELISA、免疫荧光法等。

其中RT-PCR是通过从猪血清、猪散污、淋巴液或组织中提取RNA,然后转录为cDNA,再进行PCR扩增,最后检测特异性长度的DNA条带,确认是否为非洲猪瘟病毒。

该方法高灵敏、高特异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精确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除了分离非洲猪瘟病毒,病毒的鉴定同样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

在鉴定非洲猪瘟病毒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基因测序和分子生物学。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可以识别和定位病毒基因组中的每一个功能基因和突变点,从而揭示病毒的演化和流行特征。

通过分析基因序列信息,确定病毒所含有的基因序列、编码蛋白质序列,从而比较不同品系之间或同一品系的病毒变异程度和遗传关系。

分子生物学:该方法主要是通过PCR技术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特异等特点。

另外,该方法还可与特异性探针结合使用,提高标本中病毒的检测率,同时还可以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分型,建立病毒分型数据库。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简介: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病原体的一种。

它可以寄生于宿主细胞中,并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繁殖。

为了进行研究和控制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指将病毒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1. 细胞培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

首先,将病毒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待病毒感染细胞后,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病毒颗粒的释放等现象,进而证实病毒的存在。

2. 动物接种法:这是一种直接将病毒样本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是否出现病征,如发热、无食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毒的存在。

3. 超速离心法:这是一种利用离心的原理将病毒从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通过对病毒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离心操作,可以使病毒沉积于管底,从而得到纯净的病毒悬液。

二、病毒的鉴定病毒的鉴定是指确定分离的病毒属于哪一种或某一类病毒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1. 电子显微镜观察法: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给出病毒的直接信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病毒的种类。

2. 免疫学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病毒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根据反应结果,可以初步鉴定病毒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进一步确认病毒的物种。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基因序列,通过与已知病毒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病毒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结论: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步骤。

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病毒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是研究和治疗病毒相关疾病的基础,也为疾病的监控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应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遵循相关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

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毒的分离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①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内能产生同样的病症;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1.1标本的处理1。

1。

1标本的收集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X g,4°C离心6min.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X g4C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X g4C离心30min。

1.1.2除菌处理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C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C作用4小时。

c)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c过夜除菌.1.2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

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

2。

1鸡胚接种a)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内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上的一致.b)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内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度为38-—39C,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天一次)。

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内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

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张、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该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病例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本文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调查在分离和鉴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之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调查病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群等信息,可以迅速锁定病原体分布的区域和特点,为下一步的分离和鉴定提供指导。

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基础步骤,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胞培养法:将临床标本中的病原体与合适的培养基和细胞共同培养,利用病原体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的特性,最终将病毒分离出来。

2. 动物接种法:将临床标本中的病原体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是否出现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类似的症状,通过实验动物的复制,最终得到病毒分离物。

三、病毒鉴定病毒分离后,需要进行鉴定以确认其是否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

常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免疫学方法:利用免疫学技术,如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通过分析病毒基因的特征序列,快速鉴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

四、抗体检测除了分离和鉴定病毒本身以外,通过检测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也可以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血清学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等。

五、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可以评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毒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对分离的病毒进行不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六、实时监测和报告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增加,实时监测和报告已成为防控的重要环节。

利用PCR等快速诊断技术,可将分离和鉴定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感染的传播风险。

病毒的分离与测定

病毒的分离与测定

第二十九讲病毒的分离与测定教学目的:掌握病毒效价的测定方法教学重点:噬斑法、终点法教学难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课时分布:1学时教学过程: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1、病毒的分离病毒的分离是将疑有病毒的样品经处理后,接种于敏感的宿主,经培育后,通过检查其特异性病理表现或其它方法以肯定病毒的存在。

(1)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标本应含有足够量的活病毒;加入抗菌素除细菌;研磨或超声波处理破碎细胞,让病毒充分释放出来;标本处理后立即接种,否则冷冻保藏。

(2)标本接种与感染表现接种实验宿主(动植物、细菌)、鸡胚或细胞(要求:操作简单、易于培养、产生的感染结果易判定)。

噬菌体以噬菌斑为标记;动物病毒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植物病毒致敏感质感植物出现坏死斑或枯斑。

2、病毒纯化通过分离得到的是病毒感染的宿主机体、组织或破细胞后的抽提物,或感染的宿主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或培养液,须将杂质成分除去。

(1)病毒纯化的标准: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感染性;纯化的病毒毒粒应具有均一性。

(2)病毒纯化的方法毒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可利用蛋白质提纯方法纯化;毒粒具一定的大小、形状和密度,可离心提取。

二、病毒的测定在谷氨酸、抗菌素、酶制剂等生产中,经常出现不正常的发酵现象。

发酵缓慢、发酵液含菌数下降、菌体畸形、耗糖缓慢或停止,镜检时发现有云雾状碎片,严重时以致倒罐。

1、病毒的物理颗粒计数(1)电镜下直接计数(2)血细胞凝集试验许多有包膜的动物病毒能在一定条件下凝集一定种类的脊椎动物红血球,凝集量与病毒浓度成正比。

此外,可根据病毒的抗原性质,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利用分光光度计对病毒进行定量。

但灵敏度较低,多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总之,该方法测得的是有活力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

2、病毒的感染性测定测定的是因感染所引起宿主或细胞发生某一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数量。

病毒感染单位:能引起宿主或宿主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效价:指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

病毒学- 病毒的检验汇总

病毒学- 病毒的检验汇总

可直接用纯化的病毒核酸通过电镜观察,对 其进行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 近年来,PCR核酸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病毒核 酸型鉴定的可行性大为增加。 (观看PCR视频)
②脂溶性试验
用乙醚或氯仿处理待检病毒液,而后与未处理 者比较其TCID50的变化,以判断是否敏感。 乙醚、氯仿、脱氧胆酸钠等脂溶剂能破坏病 毒的脂质包膜。 有包膜的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受脂溶剂的处理 能使病毒失去感染性;无包膜的病毒往往对脂 溶剂有抵抗力。因此,用乙醚等可以鉴定所分 离的病毒是否有包膜。
病毒粒的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包膜病毒
壳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核样物)
处理方法:
将病毒悬液2000~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分成 两组: 一组为试验组:按与乙醚4:1的比例振荡混合均匀,管口 密封好,4℃过夜后,2000~3000r/min离心20min。此时液 体分为两层,上层为乙醚,下层为病毒液。吸取下层部分, 避免混有乙醚。 另一组为对照组:不加乙醚,处理方法同试验组。 将两组的病毒液同时测定病毒滴度,如果试验组病毒滴 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说明病毒对乙醚敏感, 属于有膜病毒。如果两组的病毒滴度没有显著差异,说 明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属于无膜病毒。
(2)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①细胞病变效应
哪三种现象?
病毒或接种分离标本后,细胞出现的病理性变化。 不同的病毒具有不同的敏感细胞,而又能引起不同的细 胞病变效应。 例如:上呼吸道标本接种到细胞培养上,出现细胞融合, 产生多核巨细胞现象,就要考虑副黏病毒、疱疹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接种到 WI-38或人胚肺细胞培养上出现散在的、局部堆积的巨 大细胞,则要考虑巨细胞病毒的可能性;肠道病毒能使 细胞圆缩、变小、分散,往往全部细胞受到破坏;腺病 毒能使细胞肿大,颗粒增多,细胞聚集成葡萄状。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动物生产 592023.6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于 柳(大连市金普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其病程短、发病急、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临床症状为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

此病毒主要危害1月龄内的雏鸭,周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严重制约着养鸭业的发展。

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进行综述,为此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病毒分离与鉴定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常用鉴定方法是分离培养病毒。

动物培养、细胞培养和鸭胚尿囊腔接种是3种病毒分离方法。

在细胞培养中,国外研究者报道此病毒可在鸭胚(鸡胚)肾细胞、鸭胚(鸡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肝细胞中生长增殖。

鉴于不同毒株毒力强弱与对不同细胞适应性存在的差异,该病毒在细胞上会产生轻微病变或不发生细胞病变。

通常情况下,病毒初代分离使用鸭胚,连续传若干代之后易增殖。

死亡鸭胚的主要特征为皮肤水肿、出血、侏儒症、肝脏水肿呈绿色。

在传代中,病死率升高,死亡特征显著。

采集死胚尿囊液,采用中和试验和电镜技术等方法进行鉴定。

2 血清学方法2.1 中和试验检测鸭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最可靠、最经典的方法时中和试验。

此方法可在鸡胚、鸭胚、雏鸭进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

研究者发现,在56℃条件下,被检血清灭活半小时,将病毒与血清的混合液在接8日龄鸡胚前37℃水浴40分钟,检出率可明显提高。

2.2 间接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通过不断改进可用于检测血清中存在的各种病原抗体,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相比,此方法操作简便、迅速、设备要求不高。

我国研究者将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同中和试验进行比较,检测阳性结果符合率达85%。

2.3 乳胶凝集试验研究人员使用提纯浓缩的抗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致敏乳胶建立了快速检测抗原的反向乳胶凝集试验法。

结果显示,抗体致敏乳胶未出现自凝情况、特异性强、可重复,安全可靠。

并且,通过竞争凝集的原理,采用提纯浓缩的抗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致敏乳胶结合待测血清抗体,建立了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法,此方法对抗原纯度要求不严格,避免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难以纯化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性病毒所引起,则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①从患病者体分离出病毒;
②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③证明这种培养物具有滤过性;
④在原始宿主或相关种属能产生同样的病症;
⑤能重新分离出病毒。

1.病毒的分离
1.1标本的处理
1.1.1标本的收集
a)粪便标本:将5g粪便标本和50ml PBS放入盛有20-25颗玻璃小
珠的100ml无菌瓶中,搅拌成悬液,倒出上清,3000×g,4℃离心6min。

b)拭子和生物体液:拭子浸在2-3ml运载培养基中,将棉拭子中的
液体尽量挤出以获得标本,如果液体被污染,应3000×g 4℃离心30min。

c)组织标本:用无菌乳钵或匀浆器研磨组织标本,同时加入足量的
PBS制备成20%的悬液,3000×g 4℃离心30min。

1.1.2 除菌处理
a)粪便可加青链霉素使最终浓度为10000单位/毫升,置4℃过夜。

b)鼻咽拭子一般加抗生素最终浓度为2000单位/毫升,置4℃作用4
小时。

c) 对乙醚有抵抗的病毒如鼻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
痘病毒等,则可加入等量的乙醚4℃过夜除菌。

1.2 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使用细胞。

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

1.2.1 鸡胚接种
a) 鸡卵的选择:一般都选新鲜、10天以的受精卵以保证规格质量上
的一致 。

b) 孵育:孵育时可将鸡卵放入卵箱进行,气室向上,孵育的最适温度
为38--39℃,相对湿度为40—70%,孵育8日后,鸡卵应每天翻动1—2次,以帮助鸡胚发育匀称和防止鸡胚膜粘连。

c) 检卵:鸡卵孵育4~5天后,即可用检卵器检查鸡胚发育情况(二
天一次)。

①未受精鸡卵:在检卵器上仅见到模糊的阴影。

②活鸡卵:鸡胚发育4天后,在检卵器上就可见到清晰的血管,鸡卵有一小黑点(鸡胚),有明显的自然转动。

③死胎:如果发现鸡卵血管模糊、扩、胚胎活动呆滞或不能自主地转动,则可判断胚胎频死或已经死亡,应将其挑捡出来。

鸡胚孵育完毕后,用铅笔划出气室边缘和胚胎的位置待用。

d) 接种:
图3. 尿囊腔接种用9~12天鸡
胚,将标本接种于尿囊腔, 孵育后
取尿囊液检查, 常用于培养流感
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

图4. 绒毛尿囊膜接种:用10~l 2
天鸡胚,以无菌手续在蛋壳上开
—小窗,然后将材料滴在绒毛尿
囊膜上.孵育后。

观察膜上有无
斑点病变。

常用于培养单纯疱疹
病毒、天花病毒和痘病毒。

e)剖检及收获
收获前鸡胚应置4℃冰箱
过夜,使鸡胚血液凝固。

收获时,
用碘酒将气室部卵壳消毒,将气室处卵壳剥去(不要将碎片落入壳膜)。

然后用无菌手术刀柄从胚胎背部轻轻下压,(切勿压破卵黄囊)再用吸管吸取尿囊液,置青霉素小瓶,于低温保存。

f)优缺点
优点:技术简单、来源充沛、价格低廉、数量可大、不需特殊设备。

缺点:很多病毒不能适应,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病毒。

1.2.2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乃至2~4个细胞团悬液进行培养。

根据细
胞的类型和培养细胞代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组织细胞培养的病毒,当出现稳定的细胞病变后,就可取培养液或培养液与细胞培养物混和物,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可采用冻融、超声波等方法使其释放出来。

优点:
a)每个细胞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易感性相等;
b)无个体差异,准确性和重复性好;
c)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d)细胞培养本身就能显示病毒的生长特征;
e)应用空斑技术可进行病毒的克隆化。

2.病毒的鉴定
2.1形态学鉴定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病毒在细胞增殖后,可引起细胞的不同变化。

常见的形态学改变如细胞圆缩、聚合、溶解或脱落。

CPE出现的时间是鉴定病毒的标志之一。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出现的呈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状结构,病毒学上称为包涵体。

2.2血吸附和血凝作用
多见于以出芽方式释放的病毒。

血吸附指感染细胞具有吸附红细胞的能力;血凝作用指感染细胞的培养液中有许多游离病毒存在,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

2.2.1血吸附实验
具有血凝能力的病毒能使感染的细胞吸附红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作吸附作用。

大多数粘液病毒能引起吸附。

具体检验步骤如下:
a)用PBS配制10%的豚鼠红细胞悬液,4℃保存,用前按需要量稀释
成0.5%的浓度(10%悬液1ml加19ml PBS混匀)。

b)吸去对照和试验管培养细胞的上清液,试验管的上清液留待电镜
观察。

c)每管加入0.2ml红细胞悬液,4℃孵育30min。

用4℃的PBS清洗
培养细胞3次。

d)显微镜下读取结果并记录,根据吸附红细胞的量可分为0(阴性)
~4(完全吸附)级。

e)37℃孵育60min,有神经氨酸酶的病毒将会从红细胞上游离下来。

2.2.2血凝实验
a)在血凝板第一排的1~12孔加入50μl生理盐水。

b)在第1孔中加入50μl病毒,混匀后吸50μl到第2孔,如此倍
比稀释直到第10孔,混匀后弃50μl;最后两孔(11、12)为红细胞对照。

c)将1%的红细胞轻轻摇动混匀,在1~12孔中每孔加入50μl。

d)手工震荡,37℃静置30min(室温40min)后观察结果。

2.3电子显微镜检查
病毒的很多特征如大小、形态、结构等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查。

对于目前尚难培养而形态又非常典型的病毒,可直接从感染组织或分泌液,或者接种病料的鸡胚和细胞培养收获的材料作电子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病毒粒子。

2.3.1正染法:超薄切片法
取材→固定(戊二醛/四氧化锇)→清洗与脱水→浸透、包埋与聚合→切片→染色(铀染/铅染)
a)优点:可观察病毒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

b)缺点:操作复杂,费时,但标本可长时间保存。

2.3.2负染技术
负染是指通过重金属盐在样品四周的堆积而加强样品外周的电子密度,使样品显示负的反差,衬托出样品的形态和大小。

具体步骤(漂浮法)为:现将需负染的样品滴几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再将有支持膜的载网漂浮在样品液滴上以沾取样品,用滤纸吸干样品余液使样品在载网上仅有一薄层液膜,在样品未干时即加一滴复染液的铜网上,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染液即可。

a)优点:快速简易(10-20min);分辨率高;图象清晰地病毒结构。

b)缺点:敏感性低,要求病毒量在107以上;所有样品应处于悬浮状
态。

2.4血清学试验
可采用ELISA、琼脂扩散、中和试验、标记抗体技术等免疫血清学方法检查病畜的抗体消长情况和发病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2.4.1中和反应
利用病毒与特异性中和抗体结合的特性鉴定病毒的种类,观察特异性抗体能否保护易感的试验动物死亡,能否抑制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

2.4.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某种固相裁体上,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测定时,将待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吸附的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

然后加入酶的作用底物催化显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2.5分子生物学技术
提取病毒核酸,PCR扩增后,通过核酸电泳或测序鉴定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