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的源流中国武术,历史悠久,门派繁多,发扬滋长蔚爲国粹。
就正宗来讲,大体可分刚柔两派,刚的爲少林拳,据传说爲南北朝梁武帝时,印度高尊达摩尊者来中国所首创,以达摩爲外方人士,故其拳亦叫做「外家拳」。
柔的爲太极拳,此拳系根.据老子「专气至柔」的哲理与易经阴阳之道胚胎而成,不是外方人士所传入,故通俗叫做「内家拳」。
太极拳相传爲中国宋朝末年张三丰祖师所创,但也有记载爲梁时韩拱月、程灵洗、程泌,唐朝时的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享等人,早已创有这种拳术,惟名称各有不同,有的叫十三式、有的叫后天法、有的叫小九天,名目虽然不同,而它的意义还是一样。
从这裡可知道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实在久远,而不能确定証明究竟创于何人。
玫张三丰历史,传记不一,据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铭内载:「宋之张三丰爲武当丹士,宋徽宗皇帝召之,遇盗贼阻路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座以单丁杀贼百馀」。
据明史方伎传内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不修边幅,人号张邋遢,体硕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鬚髭如戟,寒暑惟一衲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不食甚或数月不食者,日行千里,善嬉戏,旁若无人,尝与其徒游于武当山,筑草庐而居之,洪武廿四年,明朝的皇帝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
据明郎瑛七修稿内载:张仙名君宝,字全一,别号玄玄,时人又称邋遢仙,天顺三年,曾来拜谒过皇帝,有人见过他,鬚髭竖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所携笠上爲锡诰之文封,爲通微显化眞人。
有人说三丰之技出自道家冯一元。
也有人说三丰之所以被称爲仙人者,乃明代成祖皇帝派胡滢朱祥等人假託访觅张三丰,实则隐访其侄建文帝所编造。
或者说张三丰乃古时的坐道隐士,因观鹤蛇之斗,忽有所悟,遂发明太极拳。
综上所述,仍不能断定太极拳首先创造的人爲张三丰,抑或另有其人。
然能发明此种精微深奥的拳术,必爲古代坐道,具有绝顶智慧之高士,而不是伧夫俗子,盖无疑也。
自张而后,有陕西王宗、浙江陈州同、绥盐张松溪、四明叶继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蒋发,相承不绝。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太极的来源数十种,您知道有哪些?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诞生的一种武与道相结合的优秀拳种。
集武与道之大成,其拳理。
可称得上是武术领域的最高境界。
就其起源之说,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得不到一个完整统一的共识,我先将各种说法罗列给大家,再阐述我自己的见解。
一、梁朝程灵洗传承说程灵洗,字元涤,梁时江南徽州府休宁人。
程的太极拳是由韩拱月(502一577年)所传,韩的老师是谁不得而知。
程氏世代相传,五百年后传至程秘(1127一1161年),程秘改称'’小九天”,其动作有十五势,即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雪、揽雀尾、八方掌等,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等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太极拳的名称相同,还有几势的名称与现在的名称颇为相似。
程所著的《观经悟会法》一书讲:“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
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
“还留有《用功五志》云:“博学,是多工夫;审问,不是口问而是心问:慎思。
听后当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笃行,如天行健。
”《四性归原耿歌》曰:“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找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二、唐朝许宣平传承说许宣平,唐时江南徽州府歙县人,授业于于欢子,于欢子的生平不见记载。
许宜平所传太极拳之名为“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名目如下:推碾、凤凰展翅、簸箕式、十字手、双鞭、手挥琵琶、高探马、肘下捶、海底珍珠、上提手、下势金鸡独立、云手、反云手、倒撵猴、揽雀尾、单鞭、提膝拗步、斜飞式、玉女穿梭、指裆捶、如封似闭、野马分鬃、进步搬拦捶、弯弓射虎。
上步栽捶、抱虎归山、扇通背、翻身白蛇吐信、分脚式、转身蹬脚、挂树踢脚、单摆莲、双摆莲、十字摆莲、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白鹤亮翅。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本文将会探讨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的张三丰,传说他创立了太极拳这种武术。
但是现在的历史学界还无法证实这一说法。
在清朝嘉庆年间,陈王庭创立了陈式太极拳,成为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孙家承、吴鉴泉、武禹襄等人也分别创立了太极拳的不同流派。
太极拳在明朝时期还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武术,到了清朝时期才开始流传于汉族。
太极拳的流传,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成了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所以太极拳等武术得到了抵制和打压。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和谐。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太极拳的阴阳观念包含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例如,太极拳讲究用柔劲化刚劲,这就是阴、阳相互融合的体现。
其次,太极拳还讲究动静结合。
在太极拳练习中,需要寻找到动作中的静止点,需要在运动中保持住静态。
这既是一种身体的训练方式,也是一种对思想和心灵的磨练和修养。
太极拳还有助于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注重呼吸的调控和肌肉的放松。
太极拳还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是一种运动健身方式。
结语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
我们应该珍惜太极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广太极拳这种健康的运动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身体健康价值。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概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受欢迎的拳術之一。
它以平和柔和、连贯流畅的动作为特色,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本文将对太极拳进行分类,介绍太极拳的各个派别和流派。
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按照不同的源流、形式和特点,可以分为多个派别和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较为著名的太极拳派别和流派。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最早形态,由陈王廷创立,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动作舒展缓慢,注重气沉丹田,有助于调节呼吸和增强身体柔韧性。
陈式太极拳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形式,老架动作强劲有力,新架动作柔和流畅。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立的,动作简单流畅,动起来时以慢为主,使用者以柔软力道和身体的协调为主要特点。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发力,通过舒展肢体和盘身来练习太极拳的拳法套路。
3.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吴鉴泉所创立,其动作力道柔和,步伐细致。
吴式太极拳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强调动作的细微变化和刻意缓和的动作力度。
4. 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所创,与其他传统太极拳动作形式相比,孙式太极拳动作相对简单明了,注重推手技巧和内家拳法的训练。
孙式太极拳以圆形螺旋动作为其特点,动作流畅、平和。
5. 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是由武志伟创立,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在动作中融入了传统的拳击技巧,更加强调快速而直接的攻击和防守。
武式太极拳用力短促,注重身体的快速爆发力。
太极拳流派的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拥有丰富的流派和发展历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太极拳流派的发展。
1. 北派太极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
北派太极拳在传承中更加注重套路的规范和技术的精细,注重强调太极拳的内在功夫和拳法技巧训练。
2. 南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以福建为中心,注重太极拳的外在功夫和实战技巧。
南派太极拳动作大气磅礴,立足稳健,力道凌厉。
3. 传统太极拳流派传统太极拳流派分布广泛,如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有各自的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

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
以下是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的简介: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以其柔和、缓慢、圆活的动作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王廷,他在研究了各种武术流派之后,创造了一种以柔和、缓慢、圆活为特点的拳法,这就是太极拳的雏形。
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等原则。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调和,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感,同时也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太极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太极拳的理论和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太极拳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健身运动,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对于许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武术,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太极拳也是一种全球性的运动,对于促进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人正常轨道。
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清源略尽绵薄之力。
现将本人对太极拳起源、发展、演变、脉流的研究和理解整理成文,以期能使大家对太极拳史的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对理论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尽量不掺入个人情绪和偏见,只为探求事实真相;二是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和有关证据,慎重考证。
要从资料和证据的来源、传承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要看是否能与其他资料、证据相互印证,其矛盾之处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辨别真伪,确定其证明力度的大小。
三是从可靠的资料、证据当中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出事情真相。
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可由其他可靠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暂时无法确证的,存疑不论,不要妄加臆断。
在论证过程中,要懂得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之源流一、先贤立哲理,文化始诞生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朴素而单调,欲念极少,心性清静,恬淡虚无,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融洽,容易进入静的状态,进入到“天人合一”之境。
有大贤者,与天地合一,与道合真,彻悟本性后,有大智慧、大神通,将在定境中所体悟的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进行概括、总结、叙述,创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理论来表述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
这些上古哲理,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源头。
后代诸学说、政治、经济、文化,俱受其影响。
在上古,先贤将入定之体验加以总结、传授,最后发展成为各种修真之法,炼气之术。
太极拳的源流与真谛

太极拳的源流与真谛太极拳是中国独有武术,在中华武术史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被现代人用作养生拳术,习练太极拳具有历史性意义。
太极拳创自张三丰之说,没有史料可证,根据唐豪、顾留罄的考查,张三丰只是一个丹士,根本不会打拳。
这是古代民间祟拜神仙、英雄、名人的心理使然,喜欢把一种拳依托他们为名,如太祖拳、燕青架、纯阳剑等。
现代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第—代宗师杨露禅是向陈氏十四代陈长兴学的太极拳。
这是杨家人说的,所以最有说服力。
我们说太极拳是陈长兴首先教出来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起源较早的门派,对太极拳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常练太极拳能提高健康水平。
拿陈式一、二路拳谱与杨式拳谱对照,一路83式和杨式85式顺序大致相同。
陈式一、二路的拳式名称与杨式完全相同的有单鞭、白鹤亮翅、十字手、肘底捶、闪通背、云手、高探马、撇身捶、野马分鬃、玉女穿梭、金鸡独立、自蛇吐信、转身摆莲、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等。
古代教拳都是口授,不给拳谱,所以陈、杨拳谱中有文字各异、声音相近、动作相似的拳式如懒扎衣与揽雀尾,六封四闭与如封似闭,斜行拗步与搂膝拗步,抱头推山与抱虎归山,搬拦肘与搬拦捶,伏虎与打虎势,倒卷肱与倒撵猴,左右擦脚与左右分脚,蹬一根与左右蹬脚。
太极拳对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习练太极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从陈长兴追溯到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根据他的遗词“闲来时造拳,忙寒时耕田”唐豪、顾留馨认定太极拳是陈王廷所创造。
但是造拳不等于造太极拳。
戚继光综合各家拳法编了《拳经三十二势》,陈王廷晚戚半个世纪,陈王廷的《拳经总歌》和陈氏一O八势长拳很受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影响。
一O八势长拳在陈家沟早已淘汰,但是在山西洪洞还可看到,毫无太极拳的内涵。
可能陈王廷造的是一O八势长拳,他的后人编了太极拳一至五路与炮拳。
从陈王廷到陈长兴,这期间是何人在陈家拳中注入了太极的内涵,那就不得而知了。
再说说太极拳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源流解密2008-01-31太极拳源流解谜李昌2003年发掘出了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此家谱的面世可以解决李自成大将李岩身世、太极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线三个方面的悬疑问题。
《李氏家谱》为唐村李氏十世李元善(1642年—?)修编,据家谱记载,明初山西移民首至河南河内(今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官府在此“设司驻员,迎迁分办”,移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受“三教圣师舍食传拳”,又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可知,僧道所授拳为唐初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
自此唐村李氏世代文武双修,迨至李氏八世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九世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太极门拜师结义……创艺太极拳养生功”。
从后世留传的李氏拳谱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拳谱名称上,三兄弟创艺的“太极养生功”就是今之太极拳,从太极功到太极拳是古今名称的变迁,三人所学的“十三势拳”也是今之太极拳,从十三势到太极拳是古今概念的延展。
由此,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浚清矣,太极拳原是由明末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共同确立,若说太极拳源出道门,是太极拳根源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若说十三势是太极拳,因为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母拳,若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始创,则是完全的无稽之谈,溯祖张三丰无疑缩短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所以太极拳始源既与张三丰无关,亦与武当山无染。
现代所谓的太极拳,在创始之初称为“太极养生功”,这个名字直接源出唐初李道子所始创的“无极养生功”。
李道子为什么命名为无极养生功?因为千载寺原名无极寺,李道子所创乃源于导引吐呐的养生法门,故名无极养生功。
李陈兄弟何以命名为“太极养生功”?因为三人拜师学艺于太极宫,目的为养生健体,宗旨一脉相承,所以仍以养生功自称,故名太极养生功,简称为太极功。
功又通称为拳,无极功和无极拳、太极功和太极拳,异名同谓,所以李氏家谱中也称无极养生功为无极拳。
三人在太极宫所学武功即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拳以及千载八势、心意六合拳等。
无极养生功为唐初李道子始创,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已经流传数百年,自创艺以来,李道子凭此“功惊武林”,并且生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庐山传艺,塑艺少林”,直到晚年方“归故育弟”,可见无极养生功当日的辉煌,并在大江南北传下了种子。
所以,自唐以来,无极养生功即已在社会或方外流传。
十三势未知源于何时,也许是无极养生功的别名,从十三势拳超乎寻常的养生效果可见端倪。
据《李氏家谱》记载,八世李春茂(1568年—1666年)时已经传习十三势拳,十三势实为十三种劲法的总结,涵盖了武术运动中千姿万态的劲法规律,是对拳术的最高总结和把握,对此笔者另文专述,不赘。
十三势在博爱习惯地被称为“十三势软手”,简称“软十三”,有多套,从《李氏拳谱》中李鹤林所留传的“十三势”拳谱来看,和当今之杨式太极拳几近相同,可知当年陈长兴所传于杨禄禅的就是十三势拳,但此十三势不见于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中,可知陈家沟的拳有失传。
通臂功即今之108式通臂拳,温县陈家沟还有谱在,山西洪洞还有传习,当今博爱县也有传习,观之拳谱,有诸多名称来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之三十二势,可知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产物,据《李氏家谱》记载,陈奏廷(庭)、李仲、李信都曾习练此拳。
据李立炳先生介绍,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院各有武功传授,各有不同,千载寺传有“千载八势”,每势含八式,八八六十四式,三圣门传有心意拳又称六合拳,太极宫传有十三势拳。
千载八势、心意六合拳、通臂拳今在博爱都有传人,千载八势的第一式即为金刚捣椎。
观之当今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可知其中有的来自于千载八势,如“金刚捣椎”,有的来自于心意六合拳,如“通天炮”、“裹边炮”、“斩手炮”、“连珠炮”、“掩手横(红)拳”、“火焰穿心”,有的来自于十三势拳,如“白鹤亮翅”、“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撇身捶”、“指裆捶”、“高探马”、“闪通背”、“云手”、“七星”等,有的来自于通臂拳,亦即来自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如“懒扎衣”、“雀地龙”、“当头炮”、“兽头势”、“金鸡独立”等,所以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所创始的太极拳其实是对几种拳法的一种汇总。
太极拳的起源既清,太极拳的源流也随之明朗。
无极养生功始创于唐初,在李道子生前在世上已有较广泛的传播,正如碑文所说“艺传东泉,庐山传艺”等等。
尤其是李道子身在道门,一生游历,大力宣扬三教合一,则其在道门中也必应留下了无极养生功。
由此所谓唐朝许宣平、明朝麸子李所传太极功之事都似是空穴来风,非无来由也。
至于又有将太极拳追溯至老子、关尹子的,权当一硒可也。
民初有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先生的太极功夫轰动京师,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等还从其学艺,宋自称是明初宋远桥十七世孙,家传太极功,且手出宋远桥绪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传世,书中记述了宋氏太极功的源流,以及俞氏先天拳和三丰十三式都是太极功的别名。
宋书未必就是宋远桥亲撰,但其中史料亦未必都是妄言,我们应合理继承批判。
太极功一词源出何时,在明末陈李三兄弟以前以前有否出现,抑或太极功是无极功的误传?要么宋书是后人托名宋远桥所作?大可存疑。
宋书中提到三支脉的太极功:一、唐代于欢子许宣平所传宋氏太极功名曰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得名,又名长拳,所谓滔滔无间也。
二、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明代时俞莲舟在武当山遇麸子李,再授以功夫。
三、明初张三丰授张松溪、张翠山太极功,拳名十三式,也别名长拳。
唐代许宣平传三世七,李道子传先天拳,向来有人力辩其伪,顾留馨指出三世七的拳论文字非唐代风格,徐震认为“宋书铭伪造历史”,许禹生的书中提到张三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等说,“散布了以伪乱真的有害东西”。
但是,若认为太极功是无极功的误传,从最新面世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资料来看,唐代有传无极功也皆在情理之中。
据宋书可知,武当张三丰也传练太极功(无极功),名之十三势,从拳谱来看和千载寺十三势如出一辙,可知武当道门也有李道子无极养生功的传播。
张三丰备受明朝历代皇帝推崇,声名盛极,因此后世皆托言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始创者,中国自古托名之事甚夥,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还应慎言为好。
太极养生功秉承无极养生功而来,风格上不会走得太远,重点还在养生上,故必有柔弱圆活的特征。
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创始了太极拳,对此陈沟陈氏和唐村李氏都予以肯定并传承下来,我们所能见到的陈式太极拳便是。
但十三势拳、通臂拳同样没有被遗忘,也在两地被继承下来,所以拳术愈往后愈见丰富多样,而三人所提出的“太极拳”的概念却被人广泛接受,以至于原先的十三势也被统一作了太极拳,所以后世有了“太极拳又名十三势”的概念。
李氏八世李春茂曾于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作《无极养生拳论》是对无极养生功有感而发,又于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作《十三势行功歌》和《十三势论》是对十三势拳作了纲领性总结。
可见李春茂平生所习即十三势,斯时尚无太极拳的传播。
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又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经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重。
李仲之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孙李鹤林(1716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对拳术理论又有补充,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至此已经完满构架完毕。
从《无极拳论》到《太极拳论》,拳术的意向愈加明显,完成了由养生而技击的历程,这是养生功从道门流落俗世,向世俗化、功利化的转变。
这个转变在后世的太极拳发展中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从陈清萍架到武式架,从武式架到孙式架,从赵堡架到忽雷架,从杨式架到吴式架,都表现了这一变化趋势。
以上拳论后经李鹤林弟子王宗岳之手流向社会,遂被世人所知,使太极拳成为一个有理论有功法的优秀拳种,毅然傲立于武林界众拳之林,一百五十年来风靡海内外,创造了一个武术的神话。
王宗岳问题断代李鹤林是一位继承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他对太极拳的理论完善和拳术传播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李鹤林在唐村开设讲武堂,据《王堡枪谱》记载,汜水苌乃周、王堡六合枪传人王安民同时投其门下习艺。
在博爱唐村调查,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学生”,因为在李鹤林故居的门楣上悬挂有一块“武元杰第”的镏金大匾,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王宗岳敬赠”,此匾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王宗岳为老师祝寿挂匾。
并且唐村村民还传说王宗岳是“山西老家”即是山西洪洞凤凰村的人,曾在唐村教书,并跟随李鹤林学习太极拳。
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历时一百五十多年,现今唐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曾亲眼见到过,文革前破四旧时,匾被砸烂烧掉。
现42号院大门的门楣之上,挂匾的遗迹尚存。
唐村的这种传说,与顾留馨、唐豪等考证的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教书为业的说法吻合,可见世传《阴符枪谱》正是王氏作品。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第十世李元臣,即李仲的次子,“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徵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
”从李元臣起李氏族人在舞阳开盐店并教拳。
到了李鹤林辈也在舞阳开有盐店,李鹤林老后交儿子李永达经营,其孙子李嘉际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
王宗岳抄本的《太极拳论》等拳谱就是由此地流传出去,舞阳知县武澄清得之,其弟武禹襄将之发扬,遂成为后世太极拳的精典。
李嘉际,文武双修,文品武德高尚,温县著名的大清文武翰林闫翠峰就是出自他的门下。
在李立炳先生家里还保存有阎翠峰交给李氏所保存的一块自己的签名印章。
陈家沟的陈氏理应同唐村的李氏一样,世代文武双修,从两家世代友好,世代通姻也可见一斑。
那么,陈氏族中也同样流传着“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太极养生功”等拳功,并且陈氏族人也必定知道“太极养生功”始自于九世陈王廷,这也正是“太极拳,陈王廷造”之传说的来源吧。
空穴易来风,事出必有因,岂会无端起风浪。
其后的事,现代的太极拳史记载也可谓详矣,陈氏先世保守,传拳不广,至于清中后期,经河北杨禄禅发扬,将之带到北京,三代世誉“杨无敌”,将太极拳光大之。
另有河北永年武禹襄,先学杨露禅,后学赵堡陈清萍,尽得其妙,又恰得王宗岳抄本《太极拳论》拳谱,细心揣摩,玩味其理,卓然又成一家,延之其嫡传李亦畲,复有发明,将太极拳理论又充实整理,为后世太极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是乎,杨式衍发出吴式,武式衍发出孙式,太极拳界空前繁荣起来,这一切都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的。
而后世的李氏家族的拳学传承却日渐式微,虽然代有传承,却始终默默无闻,倦居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