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一切内容,一切形式,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作为读者,每阅读一篇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学语言,一句沉甸甸的文学语言,像一条条轨迹,指引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到作品的纵深处,探寻作家与作品的创作特色。

因此,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艰难历程中,无不视文学语言为自己作品的外衣,进行精心地搭配和裁制,力求形成自身的特色语言,王安忆也不例外。

王安忆曾多次谈到她希望创造一个纸上的“宏伟建筑”,虚构一个纸上的“语言的建筑物”。

她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着小说语言的特点,这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及《漂泊的语言》、《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著作中,可见她对小说语言的重视。

(一)、梦幻的具体化语言20世纪80年代前期,王安忆小说的语言是以梦幻般诗化的具体化语言开始的她的文学创作。

其语言清纯、质朴,似一缕清风给凄风苦雨的“伤痕文学”以清新之感。

同属于反映“文革”十年的各种社会现象,王安忆把笔触伸向了人性的一面,其稚嫩而不掩天然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以《墙基》为例,“墙基”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像一堵隔在两种不同文化下,人们之间无形的心墙。

这是人们都想逾越的心墙。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清新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可以了解进而相互尊重的。

作者通过少年的心灵感悟来阐述美好的人性,这里的独醒、蒂蒂还有阿年等本来都应是天真烂漫、清纯可爱的孩子,可在“文革”这混淆日月的年代便有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独醒、蒂蒂、冲冲等孩子,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懂得尊重人,因为他们知道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由于人是有尊严的。

人性是不能任意被践踏的。

阿年等平民百姓的孩子,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可环境造就了他们的粗野、蛮横与无知,在没有辨别的情形下便盲目地跟随时代潮流,对别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自从阿年看了独醒的日记后,使阿年得到心灵的净化,懂得了人是什么,尊严是什么,作者是这样写的:“阿年哭了,从没有过的伤心,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从耳光里感到了屈辱。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的表达和组织,以及对人类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深入描绘,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其次,文学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

文学的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而文学的题材也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爱情、友情、人生哲理、历史事件等等。

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题材,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文学还具有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作用。

不同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风貌和思想精髓。

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对于维护和发展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文学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人们的思维和视野。

文学作品还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情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语言的表达和组织,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以及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作用。

文学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不矛盾。

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

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

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

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

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

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

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

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

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文学与话语的特征

文学与话语的特征

文学与话语的特征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话语。

(强调语言的社会关联性、活的语言)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福柯的话语理论: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一是说话人,这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二是受话人,这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三是本文,这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四是沟通,这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五是语境,这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文学话语的特殊性:文学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

2、文学与话语蕴藉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把“酝(蕴)藉”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和“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

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张炎、贺贻孙:张炎《词源·杂论》评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

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文学)

第五节语言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语言艺术是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分类语言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具有自己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基本体裁之一,它是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

后来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

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

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用语言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它不追求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注重表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虽然也有对所见所闻的景物的描写,但诗人重在借景抒情,诗人浓郁的羁旅之情始终融会在夜泊之景中,诗人的情绪、情感仿佛随着这静夜的悠扬钟声回荡不已。

而叙事诗则不同,它常常注重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传承——访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传承——访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
语 言 运 用来 说 ,语 法 是 没 有 多少 用 处 的。 很 多作 家 实际 是 依 学来学习研究 的。一般的人没有必要过 多过细地分析研究。
靠语感来写作的,根本不去考虑语法 问题,创作过程中不会
桑:最近几年有一些人提 出要 淡化文言文教学,甚至要 考虑什么 “ 主谓宾定状补 ”这些纯粹技术性的问题。很 多编 求语文教材减少文 言篇 目,您对此有什 么评价? 辑 、 很 多 教 师 在批 改 文 章 的 时 候 , 不会 有 意 地 去 划 分 主 谓 莫: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根基 ,也是汉语言的根
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 ,但在 “ 屎尿横 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
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 故事 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
被描 绘 成 一 个把 历 史 、传 统 、城 乡纵 横 交错 的辽 阔炫 丽 空 间 。
在经历 红高粱》的写作 高峰后 ,莫言继续寻求突破 ,创作
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 小说, 《 如 酒国》 《 及 丰
莫言的丰富想像 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 不已—— 诚如张大春在为 红耳朵》 作序时所音 “ 千言万语 , 何若莫 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 化的传承 文
访 当代 著名作 家莫言先生
0本刊记者 桑哲
桑哲 ( 以下简称桑):莫言先生 ,请 您从作家的角度 , 谈谈您个人对 “ 语文”这一概念的理解。

纯粹 从 语 言使 用 的 角度 来 看 ,大 量 的 阅读 有 利 于培 养 学
个农村的孩子,不可能有大量的报刊书籍可供阅读。
生的语感,这 比让一个学生去区分什么主谓宾,去搞那些枯
我 哥 哥给 我 留下 的 中学 文 学教 材 里 面 有很 多文学 经 典名 著 ,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

文学是语言艺术范文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笔墨的组织和表达,通过文字的描绘和想象,将作品带给读者一种审美享受和人生感悟。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首先,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能够用文字描绘出各种场景,带给读者丰富的感官体验。

无论是山水田园的恬静美景,还是都市繁华的喧嚣场景,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文字将这些画面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描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思考,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通过文字的抒发和引导,文学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其次,文学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方式。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将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和思考的素材。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

不仅如此,文学还能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和表达,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够通过文字的描绘和想象,带给读者一种审美享受和人生感悟。

它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方式,能够将历史和文化带给后人。

同时,文学也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激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文学的内涵和魅力,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意义。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本体论注意到了文学语言和其他语言的区 别,认识到语言运用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但有时夸大了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没有认 识到文学语言拥有与其他语言相同的交际 功能。 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生存家园,没有语 言就没有文学:从创作上说,没有语言无 法构思;从表达上说,没有语言无法传达 思想;从审美上说,语言的巧妙运用,是 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
朱光潜:“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 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 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 关系。(《诗论》,73页)
返回
福柯:“语言分析提出的问题永远是:这一
陈述是根据什么规律形成的?其他相似的陈 述又是根据什么规律形成的?而话语事件的 描述提出的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即:这种 陈述是怎么出现的,而在其位置的不是其他 陈述。”(《知识考古学》,28页,三联书 店2008年)
“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多蕴藉。”(王
夫子《古诗评选》) “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铗 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尤觉空灵蕴藉。”(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
返回
文学话语和日常科学话语的区别
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日常话语讲究通俗易
返回
一种手法》)
雅各布森:“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 ‘文 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 品的东西。”(转引自周宪《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
2. 评价

工具论认识到语言的表现载体功能,但 却没有认识到语言是人理解世界的中介, 人对语言掌握多少,就对世界理解多少, 人头脑中的想法和语言是同时出现的, 不是先有思想,然后再用语言将之表现 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也同时带来其他艺术形
式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优 势。
语言文字语义内涵具有丰富性,文学形象
具有不稳定性,这些为读者提供了欣赏的 再创造的广阔的心理空间,提供了审美想 象的天地。

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可以带来欣赏时 的想象张力。由于文学形象及其意蕴是在读 者再创造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它能充分调 动读者的想象,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作品这样写道: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 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 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 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 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 “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 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 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 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 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 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 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 面抽身回去了。
古希腊的五大艺术门类:诗、音乐、绘画、
雕刻、建筑;近代的第六、第七艺术:舞 蹈、戏剧;现代的第八至第十一艺术:电 影、广播、电视、杂技。 艺术分类的主要途径: 从艺术的存在方式看:有时间艺术、空间 艺术、时空(综合)艺术; 从对艺术的感知方式看分为:有视觉艺术、 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2、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
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动态性。 广阔性是从空间角度讲的;动态性是从时间 角度讲的。 其一,故事情节在长时段中的发展变化过程 不受时间限制。 其二,活动空间的自由转换和多样变化不受 空间限制。 其三,空间景物的自由组合和情感的起伏变 化。

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用语言符号感性地显现主体的审美意识,能 更加自如地把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与审 美评价渗透、溶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在思 想表现上具有其他艺术所不可比拟的明确性 与深刻性。
从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和艺术媒介看:
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 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 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艺术。 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
的艺术,它就是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这是 文学与其他艺术最主要的区别。
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 巴特说:
萨特说:“小说给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
符号。光凭这些符号,即指示虚空的文字, 怎么能建立一个站得住脚的世界呢?” (《论文学》)……召唤读者自由想象。 文学形象缺乏直观性,是非物质的,是一 种必须诉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 性形象。 文学形象的这一特点,使得它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由于读者在阅读时不能直接感知 艺术形象,必须以识字并有一定的文化修 养为前提,这就在客观上缩小了接受者的 圈子。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感知的间接性
所谓形象感知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
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 接地被感知。 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 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 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

前面所谈的有关文学的特殊性来说,如 源于生活又不同生活,主体性特征,以审 美为价值趋向,以体验的方式把握人生, 仔细说来,还不是文学独有的,其他艺术 也具有这些特点。而真正能够使得文学与 其他艺术种类相区别的是文学的语言性。 或者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一、艺术的分类
红楼梦》第32回有这样一段人物心理描写:
史湘云劝贾宝玉不要整日在女儿堆里鬼混, 应多会会那些“为官做宦的,谈讲谈讲那 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大觉逆耳,说道: “姑娘请到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 腌赃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又说,“林 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 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朗吉弩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和表达思
想的语言,总是密切相关的。” 黑格尔:“诗艺术是心灵的普遍艺术”, “最富于心灵性的表现。”(《美学》 )
语言艺术在刻划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优越
性。

语言艺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用触及
灵魂的笔触直达人的内心世界。 文学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 例如,可以通过环境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 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外在神态,表现其内 心世界;可以用梦境、幻觉来表现人物的主 观愿望和潜在意识;可以通过内心独白,揭 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意 识流等手法,让读者直接看到人物意识流动 的过程。
“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 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 以语言为媒介对社会生活作审美把握,表 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 象的艺术,它专指文学。 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显现, 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 在于它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现社会生 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因而被称作语言的艺 术。
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
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文学形象只能作用于读者的心灵,读者需 要用想象和联系去复现与组合它。如果说, 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人类情感的符号,那 么,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艺术形象则 是符号的符号,它只有在读者解读语言符 号,了解它的意义,经过大脑的中介作用 后,才能在脑子里生出形象来。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直
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
鲁迅《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受害心理的剖
析,鲜明地揭示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并直接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3、表现情思的深邃性
所谓表现情思的深邃性,是说“语言是思
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因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 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表现作家的情感评价和人生思考,从而获 得超越其他艺术的心灵深度和哲理深度。
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绘了一幅
非常生动的艺术画面:“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 这种艺术形象,如果用绘画表现出来,一 定会是气势恢宏、具体可感的。而作为语 言艺术表现出来,则必须在读者认识这些 文字符号的前提下,把这些文字符号在大 脑中“翻译”成形象画面,然后才能浮现 出具有立体感的生动的艺术形象。


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对自己的夸奖后, 心情无比激动,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此时 “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及其惊、喜、悲、叹的原因,让读者得以走 进人物的心灵,对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 的心理描写恰恰是语言艺术的长处,其他艺 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小结: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由于能够更为 巧妙地塑造艺术形象,更为灵活自如地反 映社会生活,更为深刻地表现人的思想感 情和审美意识,从而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 艺术样式,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文学只能以语言的形式存在,无论是作 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都离不开语言。 作家如果未能熟练地掌握语言,就无法创作 文学作品;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 也无法进行文学欣赏。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的一种符号系统,是
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交际工具。 文学对语言的依赖性表现在三方面:语言 的工具性 其一,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感受要借助于 语言; 其二,作家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 也不能脱离语言; 其三,作家把内心意象物化为可供他人欣 赏的艺术形象,更只能依赖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