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奇妙的影子》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三节《奇妙的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子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影子特点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影子的特点与变化。
重点:观察、探索、表达影子特点,培养幼儿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各种形状的卡片、物体(如玩具、文具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展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让幼儿认识到影子无处不在。
b. 讲解影子形成原理,引导幼儿理解光与影的关系。
c. 出示各种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观察、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幼儿分组,每组选一个物体,观察其影子并画下来。
b.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a.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观察到的影子特点与变化。
5. 创意影子画(10分钟)a. 教师发放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引导幼儿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子画。
b. 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与建议。
a. 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影子画,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影子2. 内容:a. 影子形成原理b. 影子特点与变化c. 生活影子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影子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影子现象,用画笔记录下来,并描述影子的特点。
答案示例:我找到了树叶的影子,它是绿色的,形状像树叶,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也在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5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a58a7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2.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及教学反思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操作、验证,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影子》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让幼儿在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中去探索是最好的方法,因此,特设计了《奇妙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1、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
2、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操作、验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光线较暗的教室、手电筒、各种玩具、布娃娃、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一、猜谜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事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二、组织幼儿操作实验,了解影子的成因。
1、教师结合经验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在什么地方没有影子?2、幼儿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理解影子的成因之一:有光的地方有影子,没有光的地方没有影子。
3、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实验,拿手电筒照玩具和手,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影子与物体和光三者的关系。
发现影子的成因之二:不透光的物体遮住了光才会有影子。
三、幼儿操作探索,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距离、位置有关。
幼儿两人一组,用手电筒做光源从远近不同的距离、高低不同角度照射布娃娃,观察布娃娃影子的大小变化,并做好记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第二节《奇妙的影子》。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影子与光线的关系、影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影子变化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影子形成原理的认识,以及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画笔、画纸、剪刀、尺子、教学PPT。
学具:手电筒、画笔、画纸、剪刀、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展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影子的形成原理。
(2)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3)影子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1)请幼儿分组,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品,观察影子的变化。
(2)请幼儿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影子的形状。
4. 影子游戏(1)教师演示如何用身体摆出不同的影子形状。
(2)幼儿分组,模仿教师的动作,摆出不同的影子。
5. 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影子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的影子2. 板书内容:(1)影子形成原理(2)影子与光线的关系(3)影子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中不同物品的影子,记录下来。
(2)用身体摆出不同的影子形状,拍照留念。
2. 答案:(1)记录的影子形状。
(2)摆出的影子形状照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与光线的关系以及影子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影子画”创作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影子创作画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教案《奇妙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中“奇妙影子”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形成原理、影子与光源关系、影子与物体关系以及影子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是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形成。
2. 解影子与光源、物体关系,能观察和描述影子特点。
3.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发现影子变化规律。
4. 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影子与光源、物体关系,影子变化规律。
2. 教学重点:影子形成原理,观察和描述影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杯子等)、白板、画笔、尺子。
2. 学具:每人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捉影子游戏,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影子现象。
2. 例题讲解(1)通过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让幼儿观察影子形成过程。
(2)讲解影子是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形成。
(3)让幼儿分组操作,观察不同光源、物体对影子影响。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笔在白纸上画出不同物体影子。
(2)用尺子测量、比较不同光源下影子长度。
(3)观察、讨论影子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奇妙影子2. 内容:(1)影子形成原理(2)影子与光源、物体关系(3)影子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画让幼儿在家中找一个光源,观察家庭成员影子,用画笔在纸上画出影子。
2. 答案:影子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解影子形成原理、特点及变化规律。
但在教学中,部分幼儿对影子与光源、物体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开展影子剧表演活动,让幼儿在创作、表演中进一步解影子。
(2)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索,观察自然界中影子现象,培养幼儿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奇妙的影子》。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变化规律以及与光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的产生原因,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特点,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的产生原因,影子与光的关系。
难点:影子变化规律的探索,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画有动物图案的卡片。
学具:每人一张白纸、铅笔、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让幼儿观察白布上的影子。
(2)请幼儿猜测影子产生的原因,引导幼儿关注影子与光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卡片,让卡片在白布上形成影子。
(2)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特点,如形状、大小、方向等。
(3)讲解影子的产生原因,让幼儿理解影子与光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请幼儿分组,每组用白纸、铅笔、画笔制作动物影子卡片。
(2)让幼儿用自制的影子卡片,在白布上展示影子,观察影子的变化。
4. 影子游戏(5分钟)(1)教师请两名幼儿到台前,一人用手电筒照射,另一人移动卡片,让影子发生变化。
(2)引导幼儿观察影子变化的过程,讨论影子与光的关系。
(2)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产生原因2. 影子与光的关系3. 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画作业内容:请幼儿回家后,用家中的光源(如台灯、手电筒等)和物体,在白纸上创作一幅影子画。
要求画出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并在画中标注光源、物体和影子。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影子故事作业内容: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创作一个关于影子的故事,故事中要包含影子与光的关系、影子的变化等内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优质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影子》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光与影》,详细内容为《奇妙影子》。
通过学习影子形成、特点以及与光联系,让幼儿解日常生活中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现象,掌握影子基本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合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影子与光联系,掌握影子形成原因。
2.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特点,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杯子等)、白布、画笔、卡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准备一个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光线。
将不透明物体放在光线照射地方,让幼儿观察物体背后形成影子。
邀请幼儿分享观察到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现象。
分析影子特点:形状与物体相似,颜色与光线颜色一致,大小与光线角度有关等。
解释影子与光联系,让幼儿理解影子形成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用不透明物体和手电筒制作影子。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角度、不同光线颜色下影子变化。
4. 影子画创作(10分钟)给幼儿发放画纸、画笔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观察到影子创作画作。
指导幼儿注意影子形状、大小、颜色等细节。
评选出最佳影子画,给予表扬。
5. 影子故事分享(10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影子故事,让幼儿感受影子奇妙之处。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与影子相关趣事,增强幼儿对影子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奇妙影子》2. 内容:影子定义影子形成原因影子特点影子与光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影子观察日记请幼儿在课后观察家里影子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解释原因。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解影子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影子》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主题为《奇妙的影子》。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索影子的产生、变化和应用,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影子的产生、变化和应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影子的产生、变化和应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让幼儿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影子进行创意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电筒、玩具、卡片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份玩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和玩具演示影子的产生,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影子的大小、形状等特征。
2. 探究影子变化(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探究,用手电筒和玩具观察影子的变化。
让幼儿尝试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和玩具的形状,观察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的变化。
3. 影子应用展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幼儿用手电筒和玩具进行影子表演,让其他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或物体。
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影子创意绘画(5分钟)教师发放卡片和颜料,引导幼儿在卡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影子图案。
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表现影子的特点。
5. 作品展示与分享(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让其他幼儿学习和借鉴,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影子、光的传播、手电筒、玩具、卡片等关键词。
通过板书,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影子,并尝试用手电筒和玩具进行影子游戏。
2. 请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影子,并将作品交给老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影子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影子的产生和性质;3.探究影子随着光源和物体位置的变化产生的变化。
2. 教学内容1.影子的概念和特点;2.影子的产生和性质;3.发现影子随着光源和物体位置的变化产生的变化。
3.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影子实物、手电筒、透明的纸片、玻璃板等;2.学生准备:手工制作影子玩具(如卡通人物、动物等)。
4. 教学流程4.1 准备活动1.师生热身活动。
2.引导幼儿畅想影子,提问“什么是影子?”,并根据幼儿的回答介绍影子的概念和特点。
3.通过课件播放、故事讲解、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影子的产生和性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4.2 实践活动1.提供手工材料,让幼儿制作影子玩具;2.让学生挑选不同的影子玩具,将其放在不同位置,在墙上或纸上绘出影子的形状;3.使用手电筒、透明的纸片、玻璃板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子随着光源和物体位置的变化产生的变化;4.观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总结影子的特点和产生方法。
4.3 结束活动1.教师引导幼儿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2.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反思,并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5. 教学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们通过制作影子玩具和实验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和性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活动的设计,幼儿们不仅仅是“听”,更是“看”、“做”、“尝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活动中,有一部分幼儿对实验材料的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下一步还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更多适合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和变化,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
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
2、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幼儿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活动准备:幼儿每人一个手电筒,若干小玩具和圆柱体积木,每人一份记录卡,每人一支记号笔,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影游戏导入:猜猜小动物
二、影子的产生。
1、第一次操作观察:幼儿拿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实验,探索发现光、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
2、交流:你是怎样帮助物体找到影子的?
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光照在板上——没有影子,让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现在板上,关上手电筒——板上就没有影子了。
3、小结:因为有光,物体挡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来?
5、小结:生活中的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都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三、影子的变化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请幼儿观察,都发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光源是什么?
2、交流:你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样吗?
3、小结:影子有的大,有的小,还有各种形状。
4、第二次操作观察: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么变的?
6、小结: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边,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记录:让我们再去试一试,把你试的结果记录下来。
8、讲评记录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
2、小结介绍: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还会造成哪些不便?
4、介绍无影灯:在医院,医生动手术时如果有影子会让他们看不清,就会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向科学家求助,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无影灯,在这种灯下影子就会没有了。
活动延伸:向家长、老师了解无影灯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