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骼肌机能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实验1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实验一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一、目的要求1、熟练掌握神经肌肉标本的制备;2、观察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形式,分析肌肉收缩的特征;3、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强直收缩形成的条件。
二、实验内容1、制备神经肌肉标本2、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的描记三、基本原理一次短促的有效刺激产生一次单收缩,给予标本相继两个最适刺激,若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则肌肉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使两次刺激的间隔小于该肌肉收缩的总时程时,则会出现一连续的收缩,叫复合收缩。
将神经-肌肉标本用一连串的电刺激,若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则肌肉出现几个分离的单收缩;若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称为强直收缩。
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不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称完全强直收缩。
四、动物与器材蛙,手术器械,玻璃解剖针,锌铜弓,计算机采集系统(Pclab),张力传感器,肌槽(神经屏蔽盒),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棉线五、方法与步骤(一)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毁髓左手握蛙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方触划,触及两耳中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
将毁髓针向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
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捣毁脑组织。
如毁髓针确在颅腔内,实验者可感到针触颅骨,此时的动物称为单毁髓动物。
脑组织捣毁后,将毁髓针退出至枕骨大孔处,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
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蛙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称为双毁髓动物。
脑与脊髓完全破坏后,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完全消失。
如仍能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
2.剥皮在蛙前肢下方处,左手用镊子夹起背部皮肤,右手用剪刀将皮肤作一环形切口。
运动生理,人教版第一章考研题库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小节:两条Z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之为肌小节。
2.肌管系统:是骨骼肌兴奋引起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由横小管系统和纵小管系统组成。
3.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从表面深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4.纵小管系统:肌细胞内围绕每条肌原纤维所形成的花边样的网状结构,又称肌质网。
5.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终池。
6.三联管: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称为三联管。
7.生物电:一切可兴奋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造成的,通常把细胞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生物电。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这种电位差存在于细胞两侧,故又称跨膜电位。
若以细胞膜外电位为零,细胞膜内电位则为-70~-90mV9.动作电位:可行分析不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0.极化状态: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它是动作电位的初始状态。
11.去极化:细胞膜的电位由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从-70~-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12.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即膜电位发生反转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13.超射:在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去极化后会发生反极化反极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14.“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
15.局部电流:当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出现反极化,会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兴奋点,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这种局部流动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6.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终板包括终板前膜(接头前膜)、终板后膜(接头后膜)和终板间隙(街头间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1)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运动生理学定义及任务。
答: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和它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观察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观察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础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答: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3 什么叫内环境和稳态。
答: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生存要求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稳定。
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交换、转变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稳态。
4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有哪几种?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5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方式有哪几种?答: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1 论述骨骼肌肌纤维收缩的原理。
答:(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简述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简述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骨骼肌是一种专用于支撑和控制身体结构的肌肉。
它位于人体下部以及手臂、腹部和头部等部位,它能帮助支撑体重,控制肢体运动以及保持身体稳定。
骨骼肌是一种包括几种不同类型的肌肉,它们具有少数结构共同特征,诸如支架结构和纱线结构等,其中,支架结构是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而纱线结构是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是支架结构,即它包括了肌原纤维(myofibrils)、肌纤维以及神经节等三种基本结构。
肌原纤维是由一系列的横叉或半横叉的肌肉细胞组成的,它们是肌腱的细微结构,负责传递神经接触信号,从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伸展。
肌纤维是一种由木质素组成的细小的肌腱,它们表面布满有分散的棘状体,它们能够把肌肉收缩细胞与肌腱联系起来,棘状体负责肌肉纤维之间的抗力。
神经节是支撑骨骼肌活动的细胞,它们位于肌腱中央,其中突触通过神经节将信号发送至肌肉纤维。
这些神经节的活动受到了植物神经系统(PNS)的抑制,而植物神经系统又在控制肌肉收缩和伸展。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是纱线结构,它包括膜原纤维(sarcomeres)和导管细胞(conducting cells)。
膜原纤维是骨骼肌的纤维结构,它们由一系列由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细胞核和细胞膜组成,它们可以帮助骨骼肌收缩和伸展。
而导管细胞则是一种由多个细胞膜和膜原纤维组成的细胞,它们可以帮助将脂肪质分解产物移动到肌肉细胞并促进骨骼肌的收缩。
总之,骨骼肌的基本结构由肌原纤维、肌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而辅助结构则由膜原纤维和导管细胞组成,它们都可以帮助骨骼肌实现自身的支持、控制和稳定功能。
由于骨骼肌对人体机能的重要性,人们应当对其进行良好的保养以避免过度使用造成伤害。
第一章骨骼肌

骨骼肌不是完全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兴奋性(电活动) 生理特性 传导性(电活动)
收缩性(机械活动)
肌肉兴奋必然引起肌肉收缩,没有兴奋就不可 能有收缩。兴奋在前,收缩在后,两者紧密相联
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短促刺激产生一次短促收缩 潜伏期
单收缩 缩短期(收缩期) 宽息期(舒张期)
• 结果
– 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 – Na+继续内流→膜内正外负→超射 – 膜内正电逐渐阻止Na+内流→Na+达到平衡电位→Na+
通透性↓、K+通透性↑恢复→ 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 复极化
• 动作电位本质是Na+平衡电位
AP变化过程: ⑴ 静息相 ⑵ 去极相 ⑶ 复极相
AP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电位快速上升而 又快速下降及随后缓慢波动的电位变化,包括锋电位 (AP主成分)和后电位或去极化和复极化时相。
河豚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
↓
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通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示意图
• A.F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是一 位文学硕士,他出于对神经的兴奋和传导 现象的兴趣而转入生理学研究,与Hodgkin 共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膜电位发生
运动生理学 第1章骨骼肌机能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以 下特征: ➢ 生理完整性 ➢ 双向传导 ➢ 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 绝缘性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四、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有下列特点: ➢ 不是“全或无”的,它可随着刺激强度增
➢ 解决体育基础学科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 了解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为评定运动员
训练水平提供依据。
运动生理学
Thank you very much!
运动生理学
(二)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慢缩氧化型(SO) 快缩强氧化酵解型(FOG) 快缩强酵解型(FG)。
运动生理学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 形态特征 ➢ 代谢特征 ➢ 生理特征
运动生理学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 分比,称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快肌的肌纤维组成: 快A:收缩速度方面等同快肌,但代谢特征兼 有快肌和慢肌特征。 快B:典型的快肌。 快C:过渡型纤维,具有未完全分化特征,其 数量较少。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暗带中部有条 染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肌原纤维
➢ 肌节:
1)定义: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sarcomere)。
肌节为骨骼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组成:每个肌节由1/2 I 带+A 带十 1/2 I 带 组成。
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运动生理学
第八节 肌电图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 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 电图(EMG)。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组织,也是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它不仅具有支撑和保护的功能,还能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并推动我们的骨骼运动。
骨骼肌的收缩是通过肌肉纤维的收缩来完成的,以下将详细介绍肌肉收缩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肌肉收缩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兴奋-收缩-释放-恢复。
首先,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传递给肌肉纤维,这个传递的过程称为兴奋。
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后,会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电生理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内的钙离子释放。
当钙离子释放到肌肉纤维的细胞质中时,它们会与肌球蛋白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肌球蛋白和钙离子的结合。
肌球蛋白位于肌肉纤维中,并由两个部分组成:肌球蛋白I和肌球蛋白T。
钙离子结合到肌球蛋白I 上,使其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将粘着蛋白暴露出来。
接下来的步骤是收缩,也就是肌肉纤维产生力量并缩短。
肌球蛋白的构象改变会引起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肌动蛋白是另一种蛋白质,负责肌肉纤维的收缩。
当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时,肌动蛋白会拉动肌球蛋白,使肌肉纤维缩短。
这个过程不断地发生,直到肌肉纤维达到最大的收缩程度。
完成收缩后,肌肉纤维需要重新松弛。
这个过程被称为释放。
释放过程中,钙离子被重新吸收到肌肉纤维内的储钙体中。
这让肌球蛋白恢复到初始状态,使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开。
最后一个步骤是恢复,也就是肌肉纤维回到初始状态。
在恢复过程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开,肌动蛋白返回到肌球蛋白表面以等待下一次收缩。
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是一个高度协调的过程。
它是由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控制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到达肌肉纤维后,会引发一系列电生理反应,最终导致肌肉纤维的收缩。
这种神经冲动的传递是由神经递质介导的,其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得肌肉纤维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大小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激活程度有关。
每个肌肉纤维都是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的,每个肌原纤维内有成千上万个肌纤维。
第1章 骨骼肌的机能

静 息 ( 膜 ) 电 位
外正
膜 内 外 离 子 分 布 的 不 均 匀 性
+ Na + K
Cl A
膜 通 道 的 选 择 性 通 透 受刺激后 + Na
安静时
+ K
A
Cl
静 息 膜 电 位 的 形 成
+ Na
K+
K+ + K
+
K+
A
+ K
Cl
静息膜电位是K 外流所造成 静息膜电位是K+外流所造成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动作电位:接受刺激后, 动作电位 : 接受刺激后 , 在细胞膜两侧 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 称 动作电位 。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因此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兴奋性又特指组 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而兴奋(Excitation)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 而兴奋 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 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 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 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 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 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 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 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动 作 电 位 的 形 成
+ Na
Na+ Na+ Na+ Na+
+
+ K
A
C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障碍学
正常人体运动学
这部分内容不
同于解剖学, 但又是在解剖 学的基础上, 阐述各主要关 节运动时涉及 的关节、肌群 结构及其功能。
运动生物力学
是采用力学
原理分析各 主要关节活 动中出现的 力学现象。
运动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
生的张力。肌肉的绝对肌力和肌肉的横断 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其绝对 肌力越大。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
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
肌肉力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运动速度。
握推力量不同的人在不同负荷下的运动时间
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是运动生理
学中所说的爆发力,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 功。
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投掷、短跑、跳跃、举重、
拳击等项目,运动员必须有较大的爆发力。
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人体在 运动的影响下, 机能活动 变化 的规律。
运动生物化学
是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的化学组 成(蛋白质、核酸、糖、脂类、无机盐 和水等)之间的相互适应,机体内物质 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为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能力、机能监控和评定、制定 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
运动障碍学
是分析各种病理状态下所出现的运 动学特征,包括骨关节、肌肉、神经损 伤等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肌浆 [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球蛋白覆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 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少练到的肌群,如四肢内收肌群 等张练习可在全关节的运动幅度内进行,可较快的 获得训练效果,等长练习只有在一定的角度内收缩 才能取得效果。 锻炼者可以直接看到自己所做的功,因此等张练习 比等长练习具有更好的心理学效应。 等长收缩常不可避免的出现屏气现象,从而使血压 明显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故有心脏功能障碍时宜 选用等张练习。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
度缩短、起止点相互 靠近,因而引起身体 运动。
当屈肘举起一恒定负荷时肌肉 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 变化
(二)离心收缩
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
远离,肌肉的长度增加。
特点:在运动中起制动、减速和克服重
力的作用。
(三)等长收缩
定义: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力明
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
关节运动的收缩。
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等长收缩
常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
(四)等动收缩
定义:等动收缩是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
(角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
特点:等动收缩是人为借助等动训练装置
来完成的,它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当屈肘举起一恒定负荷时肌肉 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 变化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后
骨 骼 肌 舒 张 机 制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肌质网膜[Ca2+]泵激活
横小管系统:肌细胞
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 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 统。 纵小管系统:肌质网 系统 。 终池:肌质网在接近 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 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 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 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第二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
时可被拉长的特性。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等长收缩
特点: 较好的增加肌张力,防治肌萎缩,消除肿胀,
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不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主要训练红肌纤维
对仪器无特殊要求
等长收缩特点:
姿势稳定性不受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由于速度为零而困难 动作不复杂易掌握 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 训练效果慢,心理效果差 会出现屏气、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 不伴有关节活动,可在固定期、关节损伤、炎症期 进行 对改善运动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小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传导是以 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四、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 终板。 (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机 制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 变化来实现。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①接头前膜 (终板前膜) ②接头后膜 (终板后膜) ③接头间隙 (终板间隙)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1.定义: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
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2.形成原因:钠离子(Na+)内流去极 化达阈电位,引起Na+大量迅速内流达 平衡电位 ;钾离子(K+)外流复极化达 静息电位水平。
1.静息相 2.去极相 去极化:-90→0mv 反极化:0→+30mv 3.复极相 +30→-90mv
↓ ↓ ↓ ↓ ↓ ↓ ↓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 ↓ ↓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 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 ↓
六、肌电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
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 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 形,称为肌电图。
缩短 拉长 不变
外力与肌 张力比较
<肌张力 >肌张力 >=肌张力
肌肉对 外做功
正 负 未
力量 最小 最大
肌肉酸 疼
不明显 显著
<离心 >向心
<离心 >向心
等动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肌肉酸疼
近来研究表明, 大负荷肌肉离心收 缩比向心收缩更容 易引起肌肉酸疼和 肌纤维超微结构以 及收缩蛋白代谢的 变化 。
人体运动学
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运动学
运动学是运用力学方法和原理 来观察研究人体节段运动和整体运 动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功能,以及生 理、生化和心理的改变,并阐述其 变化的原理、规律和结果,是康复 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康复医学的本质
康复医学是针对各种原因(含 先天性因素)引起的损伤和疾病所 致的功能障碍,应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手段(包括医学、教育、职业和 社会等),经过训练和再训练,达 到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为目的的 一门应用性学科。
运动心理学 是研究人体 运动与心理之间 的关系,提到不 同运动对心理产 生的影响,以及 应用运动对不同 心理疾患所起的 治疗作用。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本章内容
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的特性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骨骼肌的收缩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肌肉的种类
骨骼肌——动力器官(人体运动) 心肌——心脏的跳动 平滑肌——胃肠道的运动等
等张收缩特点:
可增加肌张力,增强全ROM的肌力 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对仪器有特殊要求(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
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 头肌训练器等、功率自行车等) 对姿势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容易 动作较复杂 运动中易出现加速与减速的现象 不能同时训练拮抗肌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 围内肌肉都产生最大张力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工作 形式 向心 收缩 离心 收缩 等长 收缩 肌肉长 度变化 外力与肌 张力比较 肌肉对 外做功
力量
肌肉酸 疼
等动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工作 形式 向心 收缩 离心 收缩 等长 收缩 肌肉长 度变化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
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Ca2+具有高亲和力。 把原肌球蛋白附着肌动蛋白上。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 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肌管系统
包绕在每一条 肌原纤维周围 的膜性囊管状 结构,是骨骼 肌兴奋收缩耦 联过程的形态 学基础。
针电极
表面电极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 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 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 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 电图(表面电极引导)
第四节 骨骼肌的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二)离心收缩 (三)等长收缩 (四)等动收缩
(一)向心收缩 定义:源自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 近,肌肉的长度缩短。
以肘为例,首
先要有肘关节 的结构,其次 要有产生关节 活动的力(肌 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