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摘要:国际上对展览业有1:9的说法,即办展览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的社会收入则是9。会展不但本身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创造利润,同时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辐射力。一方面,会展业的发展不仅能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提升城市竞争力,而且在扩大经济规模、带动相关投资、平衡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会展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着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本文以北京为例,着重探讨会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北京会展业区域经济相互关系

会展是第三产业,是为其他产业和社会各界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一国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会展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展览总量居全国前列。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首都会展业的总投入将大幅增加,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为了进一步了解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一)简要概况

自“九五”规划以来,首都会展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展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成长势头,成为了北京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举办会议方面,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共拥有会议室5718个,会议室使用面积83. 09万平方米,可容纳500236人,全年共接待会议22. 4万个,累计接待人数1615. 3万人次,均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增长;展览场馆方面,展厅使用面积35. 4万平方米,展览场馆室外可使用展览面积21. 5万平方米,共接待展览1216个,其中展览面积1万一5万平方米的有180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有13个,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接待观众583. 9万人次。会议和展览所带来的直接收入也分别达到了725430. 3万元和518982. 6万元。

(二)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北京地区作为我国的首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知名度都比其他地区要高,对商家和客户的吸引力也较大,会展业市场巨大。另外,北京地区作为京津冀区域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龙头,其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2009年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452元/人,远高于天津市的62574元/人,以及河北省的24283元/人,在京津冀地区具有绝对区位优势。

2、交通通讯优势

北京地区是全国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航线的总枢纽,交通发达,与全国各地及国外大中城市联系密切,便于大量的商家及客户的集聚;同时相对发达的通讯网络也为展会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2009年,北京市旅客周转量为1146. 48亿人公里,高于河北省1043. 3亿人公里,以及天津市297. 66亿人公里,在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3、基础设施优势

北京地区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排在全国第二位,同时还拥有全国展览面积最大的会展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此外,

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承载大量的展会及客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政策优惠

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中曾指出,北京以提升旅游会展业发展水平,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为五年发展日标,努力建设好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等大型会展设施,进一步提升科技、汽车、文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2009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抓好2009年商贸会展促进消费有关工作的意见》,从纺织、食品、医药、日用百货、五金机械、体育文化、商业地产等行业中将选择26个大型展览会作为引导支持项日,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相呼应。为此,北京也相继推出了会展业的“差额纳税”等优惠制度,进一步降低了会展业的税负,促进首都会展业的发展。另外,北京还专门制定了首都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十二五”时期首都会展业的发展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这些政策和规划必将极大地促进首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二、北京会展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北京区域经济决定了会展业的存在和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是会展业兴起的物质基础

北京是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92.1亿元。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是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重点行业,这些强势的经济资源为相应类型展览会的举办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同时,北京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为服装、纺织、汽车等多种消费类展览会的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支撑;最后,旅游/酒店/餐饮类展览会在北京之所以非常活跃,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具有非常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餐饮、住宿等游客接待能力。

2、区域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作了需求

北京开放经济的特征为其会展经济创作了新的需求。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北京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国际性、高规格会展的能力逐步增强。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会展活动国际化特征明显。全年北京市宾馆饭店、场馆承接会议21.3万个,其中,接待国际会议8045个,同比增长18.2%;接待展览1366个,其中,国际展览355个,占全市展览的26.0%。近年来,北京先后成功举办了世界妇女大会、国际档案大会、万国邮联大会、市长顾问大会等几十个大型会议,并先后举办了国际机床展、国际汽车展、国际服装展、国际通信展等专业性、综合性展会等。

从收入增长及国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北京会展市场中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的需求将不断增大,发展潜力巨大。

3、区域经济水平影响着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会展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3783.8亿元,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4283.3亿元,2005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2005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05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相应的,北京会展经济的发展也在“十五”期间进入了快车道。其2001年的会展经济直接生产总值为9亿元,2005年的会展经济直接生产总值为61.1亿元,平均年增长20%以上。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十一五”最后两年北京会展业各年的经济目标预测为2009年126-174 亿元, 2010年151-226亿元。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二者呈现出正比关系。

4、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会展经济的结构

北京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会展经济的结构。从目前参与会展的企业和个人的分布看,展览场馆所有者和经营者以中央单位为主,达到75%;大型品牌会展的组织者多为国有单位,以行业协会为主;民营企业在举办中小型展览会、组织各类会议、设计装修、广告经营等方面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从北京展览内容细分市场来看,经贸科技类和文教卫生类等体现首都特色与优势的专业展览比重较大,占展览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会展市场结构来看,国内展和国内会议从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北京的展览市场之所以呈现这种行业特点,显然与北京区域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二)会展经济反作用于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

1、会展业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带动

过去十年,首都会展业的发展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9)》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 -2009年期间,会展业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整体上呈现快速双增长趋势。2002年,会展业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1: 9乘数带动效应为184. 32,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 74% ; 2003年,由于“非典”限制人口白由流动等囚素影响,会展收入的1: 9乘数带动效应和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有下降;2004 - 2007年,会展业收入的1: 9乘数带动效应和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稳步上升;2008年受到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会展业收入的1: 9乘数带动效应和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59. 77和10. 43 %,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529. 2%和81.7 % ; 2009年会展业收入的1: 9乘数带动效应和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略下降,不过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52. 1%和23.3 %。另外,2009年,首都会展业收入、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507.6% , 278. 3%和359.4%,这说明会展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也说明会展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体情况见下表。

2、会展业对旅游业的推动

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当一者之间优势叠加、相互合作时,便能够达到会展经济对旅游发展的持续带动作用。一届优秀的会展有助于提升所在区域的知名度,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和学术人士到会展所在城市旅游观光。所以首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为北京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消费人群和更高的消费水平。2002 - 2009年期间,北京会展业收入增长了507.6%,北京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50. 5%

和162.2%,北京国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32. 4%和39.4%,到2009年底,北京旅游业收入约占第二产业总值的1 /4。上述数据说明,北京会展业对当地的旅游业有明显的推动效应。

3、会展业对零售业的拉动

会展业与零售业密切相关,参展的商家以及客户从各地来到北京,会将他们的商务之行加入观光及购物的囚素,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购买一些北京特产及纪念品,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了零售行业的发展。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纪念品的热卖就是很好的印证。会展经济所带来的外部消费能力,为刺激地区消费需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会展业对就业的驱动效应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会展业是带动就业的综合经济体。据统计,在香港每年会展业大约可提供9万个就业机会,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亿马克的利润及45亿马克的税收。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按此计算,2009年全年北京地区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直接提供就业机会64万余个,间接就业机会更多。2004一2009年北京会展业带动就业情况见下表。

三、案例简析

5月2日,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落下了帷幕。首次在“五一”期间举办的车展,创造了规模和效益的新纪录。本届北京车展无论在规模、展出面积、全球首发车数量、全球高管参展人数、新能源车发布数量,还是媒体报道等方面,均超越了国外车展,北京车展跻身于全球最大车展。

1、空前规模和优越的区域位置使北京车展取得巨大成功

本届北京车展使用了新、老国展全部19个室内展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其中展车达到990辆,为北京车展历届以来的最大规模,也是全球最大的车展。从4月23日开始的10天内,参观总人数超过了78.65万,仅5月1日一天就有 14.59万人参观,创历届车展单日参观人数之最。

2、北京车展带来的经济效应

(1)直接经济效益

据报道,一个中等汽车品牌租用车展展位的租金在3000万元以上,照此计算,本届车展展位租金收入超过了10亿元,成为车展经济蛋糕里最大的一块。其次,就是门票收入了,按照有关数据计算,本届车展门票收入将超过2000万元。

(2)间接经济效益

1)车展有力拉动了下游经济链的延伸。在一定时间内带动了北京旅游、广告、物流、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航空、出租、金融、电信、装饰、印刷、服装、演艺、广告、清洁等十几个相关行业,也在车展效应下获得良好收益。

2)布展集中了参展商的巨额投资。从大众布展情况来看,本次协同旗下6大在华销售品牌占据了E5新馆,耗资1500万元以上,加上灯光、音响、模特、工作人员的费用总计近4000万元。据此估计,本届车展,展台搭建的费用总计超过了4亿元。

3)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效益。规模宏大的车展,巨大的人流,带动着车展周边的餐饮、停车、交通服务以及商务旅游等。数十万国内外参展人员和观众在北京购物,使北京零售业的销售额大增,据估算,相关产业的总体拉动将在10亿元以上。开展前两个月,展区周边的很多酒店已经被各大展商及相关机构订购一空。

4)车展的其他赢利项目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赞助费、冠名权、户外广告费、保险费、服务费、停车费及向附属企业收费(如餐饮)等。而名目繁多的会议、场地管理费、水电费等,也会为主办方带来不少收益。

(3)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车展的成功举办,对北京经济实力,乃至中国的经济实力进行了立体的宣传和推介。车展不仅对汽车业进行了宣传,对北京其它行业及市场也进行了多方位的推介,向世界推介了北京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的消费潜能。由此引发了全球汽车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对北京市场的重视。坚定了更多的投资商来北京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商来北京投资、发展,更多的投资商来北京投资。必然为北京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首都会展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北京会展业对区域经济有明显的作用效应,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对旅游业有显著的推动效应,对就业有明显的驱动效应。同时,区域经济也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着会展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研究结果也发现,会展业的人才队伍、会展的行业特色以及相关政策扶持是促进首都会展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要素。为了促进首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结合上文分析,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会展管理人才

我国会展行业以年平均20%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我国每年举办超过3000个大刑展会,会议项目则以万为单位来计,然而由于我国会展业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滞后,专业会展人才匮乏。另一方面,会展培训机构不完善,会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成为制约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关键囚素。囚此,必须重视会展专业建设和会展人才培育模式的准确定位,完善会展业培训机构,切实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结构、数量与质量。

2、发展品牌展览项目

就北京而言,在做大、做强现有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北京国际汽车展等品牌展会的基础上,应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一些能够展现首都城市形象、符合首都经济特点、独树一帜的名牌专业展会,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一流的投资环境以及贸易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投资、国外投资和国外著名会展公司,优先发展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奥运经济要求的重点展会、品牌展会和国际著名展会,全面提升北京会展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3、北京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改善北京地区的会展环境,鼓励会展创新,设立相应的会展发展专项基金,用以研究北京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尽早出台《促进北京会展发展实施条例》,从政策层面奖励、补贴、扶持相关会展企

业和会展人才,积极推动会展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轶,李凯琳,李晓辉,韩畅,吴难.首都会展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J].中国知网,2011.

[2]魏士洲. 北京区域经济特征与会展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0(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中国五大会展经济带

中国初建成五大会展经济带 作者:邓志斌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首次发布《2004年中国会展经济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会展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这些会展经济带包括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为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经济带等。对此,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高燕分析指出,这些会展经济带要应该以梯度形式发展,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构筑各自区域创新系统,以促进区域会展经济发展。 东北开发对俄、韩经贸展会 据《报告》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属中国一级会展中心城市之列。而随着北京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会展经济将加速进入快车道,并以其强大的区域辐射功能,带动天津等周边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地区向整个华北地区延伸的会展经济产业带。 发展建议:“京津———华北会展经济产业带”应形成以北京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论坛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展览会为主,以天津的经贸交易会为补充的展会结构。 华北举办高附加价值展会 据《报告》分析,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沿“京津———华北会展经济产业带”向北,即将形成以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东北与其他经济区域相比,最大优势就是与俄罗斯、韩国、朝鲜相邻,边境贸易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建议:大连因其作为港口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黑、吉、辽三省的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应通过依托当地产业特色,开发对俄、对韩经贸类展会,培育地区特色的会展经济。 华东发展以经济为主题展会 据《报告》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龙头———上海的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而且大有超过北京之势。并因举办APEC会议,空前提升了上海会展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上海是中国一级会展中心城市。上海提出“十五”末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并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筹划建设21世纪采购中心。可见,上海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会展中心城市,并以其与周边城市紧密的经济区位联系,形成一体化区域会展经济,使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与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等城市一样,成为亚洲最大的会展城市群。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会展经济行业报告

会展经济行业报告 前言………………………………………………………………………/ 01 一、什么是会展经济及其作用……………………………………………/ 01 二、国际国内会展经济概况………………………………………………/ 02 三、中国会展经济现况…………………………………………………..../ 04 四、会展经济在海南的进展……………………………………………..../ 07 五、展会营销如何达到价值最大化............................................................./08 六、中国会展经济进展趋势........................................................................./10 结语.............................................................................................................../13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进展,“会展经济”这一概念差不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这种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层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以猎取直截了当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无疑能制造丰富的商机,有效吸引外来投资,大幅度地拉动举办地旅行、商贸、交通、餐饮、文化、娱乐等众多产业的进展。在我国,尽管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只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进展起来。然而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国会展经济的总体规模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同时带动了各个经济领域的进展,从电子、汽车、机械、建筑,到花卉、食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关于发展会展经济的建议

关于发展黑龙江会展经济的建议 □文/杨纯峰 会展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会展被喻为“城市的面包”,能带动餐馆、宾馆、交通、旅游、文化、广告和印刷等多行业的经济发展。我省主办的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哈洽会),发挥了联接国际经贸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拉动了哈尔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前,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一座城市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的重要标识,京、沪、穗等城市均把展览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抓。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上海投资9900万美元,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博览中心,展览面积可达20万平方米。深圳市政府也投资20亿人民币,建设拥有4000个展位、2000个车位的会展中心。哈尔滨地处东北亚腹地,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对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而每年一届的哈洽会临时租用冰上基地做为展馆,存在先天条件落后、设施简陋、交通拥挤等问题,影响了哈洽会的品质形象和黑龙江对外开放形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黑龙江省展览业如何实现与世界接轨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承办哈洽会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因此提出以下

三点建议。 一、要辟建一座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会展中心。新的会展中心建设要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一是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两个空间,地上作为活动场馆,地下作为分层位、立体式停车场。上下兼顾,能够缓解车流与人流的矛盾。二是在整体布局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设置会议中心、新闻中心(供展洽期间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单位驻地采访使用的场所)、洽谈室、贵宾室和商务中心等附属功能区域。要突出中心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比例适宜,配置合理。三是在设计上采取高科技、智能化手段,对会展中心实行控制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保安监控自动化。展位内设置可连接互联网络、双向传输和远程通讯设施终端等。 二、要建立会展经济管理调控体制。把国内外招商办展作为全省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中的一项工作,由政府涉外经济管理部门或国际贸易促进团体组成会展经济管理机构,负责相应市场调研、发展规划、监督管理等工作。同时成立专业性会展经济协会或中介组织,依照规章制度承办展览和开展行业自律活动。 三、要走特色办展之路。树立精品意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广东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春、秋季广交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RP)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数据一览表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RP)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数据一览表 1997——2011 年份GRP(亿 元)增长地方公 共财政 收入 (亿 元) 增 长 城镇 登记 失业 率 城镇 居民 人均 收入 增长农村 居民 人均 纯收 入 增长市长 2011 16000 8.1 3006.3 27.7 1.39 32903 7.2 14736 7.6 郭金龙2010 13777.9 10.2 2353.9 16.1 1.37 6 8 郭金龙2009 11865.9 10.1 2026.8 10.3 1.44 26738 9.7 11986 13.4 郭金龙2008 10000 9 1837.3 23.1 1.82 24725 7 10747 6.5 郭金龙2007 9006.2 12 1492.6 30 21989 11.5 9559 9.1 郭金龙2006 7720.3 12 1117.2 21.5 1.98 19978 12.2 8620 8.7 郭金龙2005 6841.5 11.8 919.2 25.3 2.3 17650 10.4 7850 9.9 郭金龙2004 4283.3 13.2 744.5 29.7 1.3 15638 11.5 7172 9.2 郭金龙2003 3611.9 10.5 592.5 18.2 1.43 13882 11.2 6496 11.5 刘淇2002 3130 10.2 534 25.7 刘淇2001 2817.6 11 454.2 31.6 刘淇2000 2460.5 11 342.4 22.7 10349 8.9 4687 7.3 刘淇1999 2168.7 10 271 19 9170 7.6 4350 7 刘淇1998 2009.9 9.7 227.3 20 8472 5.9 4029 6.7 贾庆林1997 1807.5 11.3 209.9 21.2 7813 3850 贾庆林 参考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摘文)。 2011 郭金龙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6.3亿元,增长2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分别实际增长7.2%和7.6%。 2010 郭金龙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和10.5%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6%以上和8%以上。“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2009 郭金龙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2008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F9804201 董少校 5980429012 摘要 会展经济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北京将要举办2008奥运会、上海正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等一系列活动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会展经济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会展经济一些基本问题的考察,结合一个具体的事例,阐述会展经济的概要情况,分析我国会展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会展经济发展的前景。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什么是会展经济;二、与会展经济相关的行业;三、会展经济的作用;四、会展与城市;五、会展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六、会展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七、一个特殊的例子。 关键字:展会,会展,会展经济 Abstract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is developed greatly in the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known that the APEC was held successfully, Beijing will charge the 2008 Olympic Game, and that Shanghai is applying the 2010 EXPO, then they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In this thesis, I will show the basic condition of the economic in our country with a special example, analyse the questions in this economic conformation, and then give a perspective of this economic. The article is made up of seven parts. 1.What is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2.Trades related to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3.What kind of parts is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playing. 4.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and the cities. 5.Questions in the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6.Perspective of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7.A special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Keywords:exhibition&convention,convention&exhibition,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北京为例 摘要:国际上对展览业有1:9的说法,即办展览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的社会收入则是9。会展不但本身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创造利润,同时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辐射力。一方面,会展业的发展不仅能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提升城市竞争力,而且在扩大经济规模、带动相关投资、平衡产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会展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着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本文以北京为例,着重探讨会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北京会展业区域经济相互关系 会展是第三产业,是为其他产业和社会各界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一国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会展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展览总量居全国前列。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首都会展业的总投入将大幅增加,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为了进一步了解会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北京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一)简要概况 自“九五”规划以来,首都会展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展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成长势头,成为了北京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举办会议方面,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共拥有会议室5718个,会议室使用面积83. 09万平方米,可容纳500236人,全年共接待会议22. 4万个,累计接待人数1615. 3万人次,均在2008年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增长;展览场馆方面,展厅使用面积35. 4万平方米,展览场馆室外可使用展览面积21. 5万平方米,共接待展览1216个,其中展览面积1万一5万平方米的有180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有13个,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接待观众583. 9万人次。会议和展览所带来的直接收入也分别达到了725430. 3万元和518982. 6万元。 (二)北京会展业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北京地区作为我国的首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知名度都比其他地区要高,对商家和客户的吸引力也较大,会展业市场巨大。另外,北京地区作为京津冀区域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龙头,其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2009年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452元/人,远高于天津市的62574元/人,以及河北省的24283元/人,在京津冀地区具有绝对区位优势。 2、交通通讯优势 北京地区是全国的铁路、公路及航空航线的总枢纽,交通发达,与全国各地及国外大中城市联系密切,便于大量的商家及客户的集聚;同时相对发达的通讯网络也为展会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2009年,北京市旅客周转量为1146. 48亿人公里,高于河北省1043. 3亿人公里,以及天津市297. 66亿人公里,在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3、基础设施优势 北京地区接待展览累计面积649. 7万平方米,排在全国第二位,同时还拥有全国展览面积最大的会展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此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除了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调研,发现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通过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形式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现有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向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还应逐渐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程度,避免“非均衡发展”向“畸形发展”的转变,消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主要观点述评。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以现有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对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产道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和倒U 型发展理论等。但是,实际上,这些理论在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还是会遇到以下问题: 1.缺少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都未能阐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度”,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并不明确。为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之间谁更具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判断等领域,难以通过实证分析对此作出回答,但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却显得至关重要。 2.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存在分歧。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对政府与市场的认识方面。比如,佩鲁不主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赫希曼与缪尔达尔则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而在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问题上,赫希曼与缪尔达尔也存在分歧,赫希曼认为,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会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缪尔达尔则正好相反。至于“倒U 型理论”的支持者们,他们则完全不相信政府的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对发展对非均衡的依赖性较为关注,在这些理论看来,无论区域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非均衡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区

会展经济效益分析与研究

会展经济效益分析与研究 双学位学生 姓名:闵志云市场营销112 吴志超市场营销112 王馨国贸113 指导老师:王琨 课程名称:会展策划

目录 一.会展经济的组成 (1) 二.会展的类型 (1) 三.会展经济的发展 (1) 四.会展经济的效应 (2) 五.会展经济的作用 (2) 六.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产生的效应分析 (3) 七.我国发展会展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5) 八.我国发展会展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6)

会展策划经济效益分析与研究 【摘要】会展经济是以会议和展览活动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层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为,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 【关键词】会展经济经济效益城市发展 一.会展经济的组成 会展经济从内容上可分为会议与展览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者融为一体,即国际性会 议一般以会议为主,但在会议的同期总要结合一些商业化的展览活动;而国际性展览会虽以展览为主,但展出期间各种研讨会、专题会等也越来越多。因而会展经济中的会议与展览两部分不能截然分开。会议因展览而增加了内容,有了直观效果;而展览因会议提升了档次,更显其专业性。会与展就这样相得益彰。在国外,会展业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 二.会展的类型 1.综合型 如广交会、山西省贸易交流既洽谈会; 2.专业型 如陕西杨陵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武汉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 3.特种型 如中国艺术博览会、全国人才交流大会。 三.会展经济的发展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对信息交流和商品展示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在国外,会展经济已经有了一二百年的历史。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会展活动得到广泛使用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同时形成了不少以会展为特色的著名城市,如德国的汉诺威、瑞士的苏黎士、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法国的巴黎、中国的香港、奥地利的维也纳、意大利的威尼斯……这些城市既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旅游胜地,又是著名的国际会议、展览展销中心,这些城市每年都要举办数百个会展活动,期间,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政要和游客云集于此,成为这些城市的经济活动力之源。 在我国,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只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此前,办会纯粹是官方行为,政府牵头,政府掏钱,政府安排,谈不上投资回报率,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活动。1978年,我国境内国际展仅6个,出国参展办展21个。随着国门的打开,国际会议接待量逐年增加,会展活动开始兴盛起来,到了90年代,会展经济几乎成了国内许多大城市的一大风景。近年来,我国会展经济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以2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