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失眠的中医临床进展

失眠的中医临床进展

失眠的中医临床进展【摘要】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治疗失眠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

中医中药方法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现对失眠的中医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失眠;中医;临床研究引言:中医学认为以“天人合一”理论来认识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和觉醒现象,这是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换的一种自我调理的生理功能表现。

1 失眠的中药治疗方法1.1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酸枣仁、茯神、酸枣仁、酸枣仁、五味子、神曲等。

其功效为安神养心、调理脾胃、舒缓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1]。

1.2安神补心丸安神补心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远志、酸枣仁、丹参、柏子仁等。

它具有养心安神、安定情绪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

1.3夜交藤颗粒夜交藤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夜交藤、白薇、黄连、酸枣仁等。

它具有养心安神、舒缓情绪的作用,可治疗失眠、多梦等症状。

1.4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外用治疗方法,常用的药材有艾叶、白薇等。

将药材熏蒸后,使药物成分渗透皮肤,起到安神养心的作用。

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失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人群存在个体差异,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用。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的药物一般需要长期服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2]。

2 失眠的针灸治疗方法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2.1神门穴针灸神门穴位于手腕背侧,距腕横纹处两指宽的地方,是经络中的一个重要穴位。

针灸神门穴可以平衡神经系统,调节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在睡前进行神门穴的针灸按摩,帮助放松身心,促进入眠。

2.2足三里穴针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凹陷处向下四指宽的地方。

针灸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平衡阴阳,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困难入睡、睡眠质量差以及早醒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中医对于治疗失眠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中医理论研究进展1.睡眠调节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失眠常与气血不和、肝郁气滞等相关。

因此,中医重视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失眠。

此外,中医也注重平衡心神、调节情绪,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2.针灸治疗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中枢的活动,改善失眠症状。

例如,电针和温针可以调节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针刺海底、心兑等穴位可以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

3.中草药治疗研究传统中草药配方在失眠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中草药配方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一些中草药如酸枣仁、丹参等也被证实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二、临床研究进展1.针触疗法针触疗法是一种组合了针灸和按摩的疗法,近年来在失眠治疗中被广泛研究。

研究显示,针触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训练患者的脑电波来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

3.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疗法可以减少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睡眠质量。

三、基础研究进展1.分子机制研究2.脑机制研究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法不一致、样本量较小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的休息时间内难以入睡、不能保持睡眠、睡眠质量差等表现。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脾肾气的虚弱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心烦意乱、多梦等。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本文将介绍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失眠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近年来,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优化上。

1.针灸穴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失眠患者中,Yintang、Shenmen、Neiguan、Sanyinjiao等穴位的针刺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其中,Yintang是位于额头正中线的穴位,针刺能够促进心神安定、缓解焦虑情绪,对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2.针刺方法优化针刺方法的优化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

传统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旋转针、扎刺和泻法等。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优化针刺方法,如微刺、连刺等,减少针刺刺激,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采用微刺针灸方法治疗失眠,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药治疗失眠中药治疗失眠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中药通过调节心脾肾气的功能,改善心火上炎的症状,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

近年来,对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配方的优化上。

1.药效成分研究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药效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调节睡眠。

例如,一种名为天然杜冷丁的中药成分,能够改善睡眠,缓解失眠的症状。

2.配方优化研究传统的中药治疗失眠通常采用多味中药复方,研究人员通过优化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调节剂和补益剂的配伍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推拿按摩治疗失眠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回顾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认为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四个方面,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专方专药、针刺和耳穴疗法亦显现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研究;综述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王晓惠[4]等认为本病多因忧思劳倦,和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

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

脾运失常;一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

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不和型、肝胆湿热型,虚证分为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虚实夹杂者为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

孙巧云等一。

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血脉瘀阻、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6型。

徐厚平。

将亚健康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心胆气虚5型。

虽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不外虚、实、虚实夹杂3种,以虚实夹杂者多见。

虚者多以气虚、血虚、阴虚等正亏表现为主,实者多为兼见肝郁、痰热、火热、痰饮、瘀血等邪实表现。

酸枣仁汤加减、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治疗。

2.专方辨证治疗刘雨杭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仁、山栀子、黄芩、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甘草)随证治疗失眠50例,结果治愈27例,占54.0%;总有效(治愈27例加好转17例)44例,占88.0%;未愈6例,占12.0%。

徐楠等治疗50例失眠证属肝郁血虚型,自拟养血解郁安神汤(柴胡、地黄、白芍、川芎、远志、酸枣仁、茯苓、炒山栀、牡丹皮、当归、磁石、甘草),结果治愈20例,显效12例,配合睛明穴,有助于卫气入营。

兼取肾俞、心俞、肺俞、肝俞、脾俞。

治疗30例,痊愈11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86.7%。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很多患者使用镇静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和成瘾性。

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治疗,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失眠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46-04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

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

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

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

人一生当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缺乏好的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有35%以上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了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失眠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产生主要与患者的心、肝、脾、肾等器官有关,下文主要对失眠症的治疗现状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治疗失眠症提供几点科学的建议。

1.失眠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分析很多患者在失眠之后,由于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

一些患者误以为数绵羊、数数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因此强制性数数,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失眠程度的加深。

此外,一些患者在失眠的时候,以为安眠药能够缓解失眠症状,并长期大量地服用安定药物,容易导致上瘾症状,在停药之后因为药瘾的出现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 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 精力,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酣, 时寐时醒, 醒后不能再入睡; 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 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 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 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 《黄帝内经》又称“不得
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
阴阳消长论”、 “营卫循行论”, 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 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提出 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 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 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 上,刘福友 [2] 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
孙玉东 张凤莲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 262100
之气不循常度, 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
则阴阳失交而
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 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
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2基本方加减
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

如黎凯教授[5] 以安神益眠汤治疗失眠,安神益眠汤基本方:柴胡15g,郁金15g,党参25g,白术20g,山药20g,柏子仁
25g,酸枣仁30g,山茱萸15g,远志20g,茯神20g,百合25g,
生龙牡各40g,珍珠母40g,琥珀粉15g (另),桃仁lOg。


景明等以赭石龙牡汤治疗失眠,基本方:生赭石30g,生龙牡各
30g,白芍12g,菊花10g,炒枣仁15g,当归10g,远志10g,
山茱萸10g,茯神10g,朱砂0.5g,(冲服)水煎服。

兼见心血不足者加阿胶,柏子仁;兼见心脾两虚者加人参,黄芪,自术;肾阴不足明显者加女贞子,龟版胶。

谈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失眠60例,基本方:桂枝6 g、炙甘草12 g、牡蛎30 g、龙骨30 g、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有效率为90% 姚杰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虚证不寐7 2 例,基本方: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生甘草、当归、炒酸枣仁、夜交藤、琥珀、远志。

心脾两虚者加生黄芪、白芍、茯苓、山药、
薏苡仁等;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龟板、知母、磁石等;心肾不交者加柏子仁、生地黄、玄参、五味子等;心胆气虚者加石菖蒲、茯神、党参等。

有效率为90%。

3针刺和耳穴疗法
3.1 针刺治疗
刘晓娟以健脑安神针刺法为主治疗失眠症78 例,主穴取神
庭、百会、四神聪,配穴取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均采用
平补平泻手法,针感以酸麻胀为度,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
行针1 次。

总有效率为89.7%。

史玲等以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失
眠症40例,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每日1次,左右交替取穴。

总有效率为95%。

任斌用电针治疗失眠76 例,第1 组: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

第2 组:阴郄、大棱、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2 组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为94.7%。

傅晓蓉用针刺相
应的脏腑经络之原穴、背俞穴治疗不寐症3 2 例。

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安眠穴为基础方。

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太溪;胃不和则不眠者加胃俞、脾俞、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肝俞、太冲;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除肝火上扰用泻法外,其余多用平补平泻法及补法,痊愈1 8 例,好转12 例。

李晓艳用头针治疗失眠35 例取穴:神庭、四神聪、头临泣。

总有效率为94.29%。

3.2 耳穴治疗
卫彦等观察了耳穴贴压法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将 72 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取穴:主穴:内分泌、
神门、心、皮质下、缘中、交感。

配穴(辨证加减):① 两虚:脾、小肠;②心肾不交:肝、肾;③ 心虚胆怯:肝、胆;
④痰火扰心:脾、大肠;⑤肝郁气滞:肝、三焦。

对照组:舒 乐安定Img ,每晚睡前口服,连续服用 28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
效率优于对照组 .
良反应少,具有很多的优势,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应用。

但是,目前的中医治疗失眠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数报 道仅限于经验总结,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研究,在科研 设计上欠严谨; 临床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 目前相关 的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开展的较少,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理研究 尚不深入。

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基础实验研究, 多开展 一些高质量的随机、 对照、盲法临床研究, 尽早研制出疗效确切、 使用简单的新剂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失眠的疗效。

心脾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失眠症有着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