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质量检测标准
水性油墨检验标准

有限公司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本公司所采购的水墨、色浆的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及质量问题的处理。
适用于供方的生产及本公司的检验。
技术部负责文件的制定、解释、修订;配墨房负责执行本文件,对各种水墨实行检验及处理。
2、质量、技术要求
2.1水性油墨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
2.2.1颜色鲜艳,着色力高,渗透凝固及干燥速度快。
2.2.2耐磨擦,耐晒温高。
2.2.3墨质稳定,印刷效果清晰。
2.2.4符合环保、食品要求。
3、检验方法
3.1粘度检测
3.1.1用秒/涂3#杯作为检测工具测量。
3.2着色力检测
3.2.1检测前提前条件必须符合粘度检测要求。
3.2.2检验计算公式
着色力=10份白色料与一份某色料混合+ 10份白色料与多种色料混合X 100%
有限公司
3.3PH值检测
331水性油墨的酸碱度为PH8.5~9.2O用试纸作为检测工具。
4、使用及贮存说明
4.1使用前必须充分搅拌。
4.2贮存时要加盖密封好,以防挥发和尘土掉落。
4.3常温(25°C)下保质期一年,贮存应避免高温或烈日照射。
4.4水性油墨可根据使用情况,适量加水稀释。
油墨质检报告

油墨质检报告
报告编号:INK-2022-001
报告日期:2022年3月15日
检测单位:XXX质检中心
检测标准:GB/T 25457-2010
1、检验目的
本次检测旨在对样品进行质量评定,判定其是否符合GB/T 25457-2010《油墨及相关涂料珠光涂料用颜色测定规范》要求。
2、检验样品
样品编号:INK2022-001
样品名称:黑色胶印油墨
生产日期:2022年1月5日
生产厂家:XXX印刷有限公司
3、检验结果
3.1 外观质量
样品外观色泽均匀,无颗粒状物,无气泡、皮膜、白点、溢出等现象。
3.2 颜色测定
样品颜色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品编号 | 颜色系数(K/S值)
---|---
INK2022-001 | 1.562
符合GB/T 25457-2010标准中对黑色胶印油墨的K/S值要求(≥1.5)。
4、结论
样品INK2022-001黑色胶印油墨经GB/T 25457-2010标准的测定,其外观质量良好,颜色系数测定符合要求,检测结论为:合格。
检测人员:XXX
审核人员:XXX
附:样品照片
(此处插入样品照片)。
食品级油墨检测国标

食品级油墨检测国标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级油墨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以确保食品级油墨的质量和安全性。
1.油墨成分检测
1.1检测项目
食品级油墨的成分检测包括墨粉、连接料、添加剂等主要成分的检测。
1.2检测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GB/T13283-2008《印刷技术油墨通用试验方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
2.油墨迁移性检测
2.1检测项目
食品级油墨的迁移性是指油墨在印刷品上的粘附性,以及油墨在接触食品时的迁移情况。
2.2检测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GB/T23905-2009《印刷技术油墨迁移性的测定》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
3.油墨残留量检测
3.1检测项目
食品级油墨的残留量是指印刷品上未完全干燥的油墨量。
3.2检测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GB/T23906-2009《印刷技术油墨残留量的测定》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
4.透印材质检测
4.1检测项目
食品级油墨的透印材质应符合相关规定,如纸张、塑料等。
4.2检测标准和方法
可以采用GB/T13283-2008《印刷技术油墨通用试验方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
油墨印刷的检测标准与方法

油墨印刷的检测标准与方法
油墨印刷的检测标准与方法是印刷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保证印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是印刷企业进行自我检测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见的油墨印刷检测标准和方法:
墨色检测:通过比较印刷品上的色彩和标准色板,检测印刷品的墨色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常用标准颜色板有PANTONE、RAL、TOYO等。
检测方法包括视觉检测、数字检测、色差仪检测等。
墨厚检测:通过测量印刷品上墨层的厚度,来检测印刷品的墨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刮刀法、扫描法、显微镜法等。
干燥性检测:检测印刷品上的油墨是否干燥完全,包括指甲划痕测试、摩擦测试、摆动测试等。
耐磨性检测:通过模拟使用和磨损的情况,检测印刷品上的油墨是否具有足够的耐磨性。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耐磨测试机、擦洗测试机等。
粘度检测:通过检测油墨的粘度,来判断油墨是否稳定。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粘度杯、粘度计等。
以上是常见的油墨印刷检测标准和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在进行油墨印刷检测时,需要注意测试环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油墨voc含量检测标准

油墨voc含量检测标准
油墨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它被广泛应用于印刷、涂料、纸
制品等行业。
然而,油墨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环境污染
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国家制定了油墨VOC含量检测标准。
油墨VOC含量检测标准是指油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含
量限制标准。
在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了油墨中VOC含量不得超过300
克/升。
这项标准适用于所有油墨种类,包括溶剂型油墨和水性油墨。
为了保证油墨生产的质量和稳定性,油墨制造厂必须对自己的产
品进行VOC含量检测。
检测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油墨VOC含量检测需要用到专门的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柱等。
2. 取样:首先,必须从油墨中取出一定量的样品。
该样品必须
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稳定一段时间以保证精确性。
3. 提取:将取样的油墨样品中的VOC提取出来。
这一步通常可
以采用热蒸馏法、溶剂抽取法等多种方法。
4. 分析:最后,通过运用上述检测仪器,对提取出的VOC样品
进行分析并精确计算出油墨中VOC的含量。
总之,油墨VOC含量检测标准的实施是为了实现环保目标和促进
产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依据标准进行检测,并对油墨进行严格的管控,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环保性并提高油墨质量。
油墨检测标准

油墨检测标准一、粘度测试粘度是油墨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印刷过程中的流平性和印刷效果。
在检测粘度时,我们使用粘度计来测量油墨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
一般来说,高粘度表示油墨的流动性较差,低粘度则表示流动性较好。
二、干燥性测试油墨的干燥性是指其在使用后保持固定形状的能力。
干燥性差的油墨容易受到摩擦和溶剂的影响,导致印刷品表面起皱或脱落。
我们可以通过干燥试验机来模拟不同环境下的干燥过程,从而评估油墨的干燥性能。
三、色彩性能色彩性能是油墨检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色彩还原度和色彩鲜艳度。
我们使用色度计来测量油墨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指标,以评估其色彩性能。
四、附着性测试附着性是指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附着能力。
附着性差的油墨容易脱落或被擦拭掉,影响印刷品的耐久性。
我们可以通过附着试验机来模拟不同环境下的附着过程,从而评估油墨的附着性能。
五、耐光性测试耐光性是指油墨在光照下的稳定性。
耐光性差的油墨容易褪色或变暗,影响印刷品的保存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耐光试验机来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耐光过程,从而评估油墨的耐光性能。
六、安全性测试安全性是油墨检测中不可忽视的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安全使用。
我们可以通过安全性测试来评估油墨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如苯、甲苯、甲醛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七、成分分析成分分析是油墨检测中了解油墨组成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油墨的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信息。
这有助于评估油墨的性能、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指标。
八、印刷适性测试印刷适性是评估油墨在实际印刷过程中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印刷试验机来模拟不同印刷条件下的印刷过程,从而评估油墨的印刷适性。
这包括印刷品的均匀性、分辨率和印刷速度等方面的指标。
良好的印刷适性能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油墨产品质量标准

油墨产品质量标准油墨作为一种重要的印刷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书刊、报纸还是食品包装盒,都离不开油墨的应用。
然而,由于油墨的广泛使用,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与质量有关的问题。
因此,制定油墨产品质量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油墨产品质量标准需要确保其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
在印刷品中,会有一部分的油墨直接接触到食品、饮料等物质,因此油墨中的化学成分是否安全至关重要。
且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一些化学品或添加剂会被引入油墨中,从而引发潜在的风险。
质量标准需要设定严格的限制和检测要求,确保油墨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危害。
其次,油墨产品质量标准还需要保证其对环境的友好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印刷品的环境影响也越来越重视。
油墨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质量标准应该限制油墨中VOCs的含量,并鼓励开发低挥发性的油墨配方,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油墨产品质量标准还应关注其印刷效果和持久性。
印刷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过多次翻阅和接触,如果油墨的质量不过关,很容易出现褪色、脱落等问题。
这不仅对印刷品的观赏性有影响,也会降低印刷品的使用寿命。
质量标准需要对油墨的耐久性、颜色牢度等方面进行规范,以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持久性。
此外,油墨产品质量标准也需要针对不同的印刷材料和应用场景制定不同的要求。
例如,对于食品包装盒的油墨,需要有特定的标准要求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对于印刷在金属材料上的油墨,需要有特殊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
因此,制定具体而细致的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是保证油墨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
最后,一个完善的油墨产品质量标准还需要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评估体系。
通过建立科学、准确、全面的检测方法,可以对油墨的质量进行准确评估,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此外,标准还应该与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保持一致,便于贸易和交流。
总之,制定油墨产品质量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印刷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装纸油墨检测标准

接装纸油墨检测标准
一、色彩检测
1.1 目的:确保接装纸油墨的色彩符合预定的标准,满足客户的需求。
1.2 检测方法:将油墨样品与标准色卡进行对比,观察其颜色差异。
1.3 合格标准:色彩差异在±5%以内。
二、粘度检测
2.1 目的:判断接装纸油墨的粘度是否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2.2 检测方法:采用粘度计测量油墨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
2.3 合格标准:粘度值在规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印刷过程中的流畅性。
三、干燥性检测
3.1 目的:确定接装纸油墨的干燥速度和干燥质量。
3.2 检测方法:观察油墨在印刷后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干燥程度,记录干燥时间。
3.3 合格标准:干燥时间符合标准,避免印刷品在保存过程中出现墨迹晕染现象。
四、附着性检测
4.1 目的:检验接装纸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附着能力。
4.2 检测方法:在承印物上印刷油墨,观察油墨与承印物的附着情况。
4.3 合格标准:油墨附着良好,无脱落、龟裂等现象。
五、柔韧性检测
5.1 目的:评估接装纸油墨的柔韧性,以满足印刷品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5.2 检测方法:通过弯曲、扭曲等试验,观察油墨样品的龟裂程度和脱落情况。
5.3 合格标准:油墨样品无龟裂、无脱落,柔韧性良好。
六、耐磨性检测
6.1 目的:检验接装纸油墨的耐磨性,确保印刷品在日常使用中的耐久性。
6.2 检测方法:通过摩擦试验,观察油墨样品的磨损情况。
七、耐水性检测
7.1 目的:评估接装纸油墨对水的抵抗能力,判断印刷品在遇水后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墨质量检验方法中国轻工业部在1983年发布了21项油墨质量检验方法,主要包括油墨颜色、着色力、 细度、流动度、稳定性、黏性、黏性增值、飞墨、黏度、光泽、固着速度、干性、结膜干燥、渗透干燥、耐乙醇等化学性、渗色性、油脂酸值、色泽、油墨特性线斜率、截距、流动值(扩展直径)等检验方法。
于1993年又上升为国家标准。
现将不断完善后的 29项油墨质量检验方法分述如下。
一、油墨颜色检验方法 (GB/T 14624.1-93)1. 原理将试样与标样以并列刮样的方法对比 , 检视试样颜色是否符合标样。
2. 工具与材料(1) 调墨刀 木柄锥形钢身, 长200mm, 最宽处20mm, 最窄处8mm。
(2) 刮 片 不锈钢片制 , 92mm×59mm×0.5mm, 刃部宽9mm处向外弯曲25°。
(3) 玻璃板 200mm×200mm × 5mm。
(4) 刮样纸 晒图的纸(符合ZB Y32-002),规格110mm × 65mm,顶端往下60-65mm处有5mm 宽黑色实底横道。
(5) 玻璃纸 65mm ×30mm。
3. 检验条件(1) 检验应在温度 (25 ± 1)°C , 相对湿度 65% ± 5% 条件下进行。
(2) 检视面色及色光应在入射角 45°± 5°的标准照明体下进行。
(3) 检视底色应将刮样对光透视。
4. 检验步骤(1) 用调墨刀取标样及试样各约纭 , 置于玻璃板上 , 分别将其调匀。
(2) 用调墨刀取样约 0.5g 涂于刮样纸的左上方 , 再取试样约 0.5g 涂于刮样纸右上方, 两者应相邻不相连。
(3) 将刮片置于涂好的油墨样品上方 , 使刮片主体部分与刮样纸呈90°。
用力自上而下将油墨于刮样纸上成薄层 , 至黑色横道下 15mm 处时,减少用力。
使刮片内侧角度近似25°角 ,使油墨在纸上涂成较厚的墨层。
如图 14-1 所示最终刮样形状应与示意图相似。
图 14-1 刮样形状示意图(4) 刮样纸上的油墨薄层称为面色 ; 刮样纸下部的油墨厚层称为墨色 ;刮样纸上的油墨薄层对光透视称为底色。
1 一试样;2 一刮样纸;3 一标样;(5) 油墨颜色检验完毕 , 将玻璃纸覆盖在厚墨层上 。
4 一黑色横道;5 一厚墨层5. 检验结果(1) 平版油墨、凸版油墨重点检视试样的面色和底色是否与标样近似、相符。
(2) 网孔版油墨、纸张用凹版油墨重点检视试样的面色是否与标样近似、相符。
(3) 检验结果应以刮样后 5min 内观察的面色和底色为准。
墨色供参考。
二、油墨着色力检验方法 (GB/T 14624.2-93)1. 原理以定量标准白墨将试样和标样分别冲淡,对比冲淡后油墨的浓度,以百分数表示之。
2. 工具与材料(1) 调墨刀 木柄锥形钢身 , 长200mm, 最宽处 20mm, 最窄处 8mm。
(2) 刮 片 不锈钢片制,92mm×59mm×0.5mm, 刃部宽 9mm 处向外弯曲 25°角 。
(3) 刮样纸 晒图原纸 ( 符合 ZB Y32-002), 规格 110mm ×65mm。
(4) 标准白墨(5) 标准黑墨3. 仪器(1) 分析天平 最大载荷 200g。
(2) 圆玻璃片 2mm 、直径 90—100mm。
4. 检验条件(1) 检验应在温度 (25 ± 1)℃ , 相对湿度 65% ± 5% 条件下进行。
(2) 观察冲淡刮样时 , 应在 D65 标准照明体下进行。
5. 检验步骤(1) 用分析天平 , 在圆玻璃片上称取标准白墨2g , 试样油墨 0.2g。
用同样方法 , 相同比例 , 称取标准白墨和标样油墨。
将称好的墨样分别用调墨刀充分调匀。
(2) 用调墨刀取调匀的标准样约 0.5g 涂于刮样纸的左上方 ; 再取调匀的试样约 0.5g 涂于刮样纸的右上方 , 两者应相邻而不相连。
(3) 将刮片置于涂好的油墨样品上方 , 使刮片主体部分与刮样纸垂直。
尔后 , 自上而下 将油墨于刮样纸上刮成薄层,刮至35—45mm时,减小用力,使刮片内侧角度近似 25°角 , 将油墨在纸上涂成较厚的墨层。
最终刮样形状应与图 14-1 的示意图相似。
(4) 观察试样与标样的面色、墨色是否一致 , 若不一致 , 则改变试样标准白墨的用量 ,至冲淡试样与标样达到一致 , 按公式计算 , 得出试样着色力百分数。
(5) 刮样后 , 以 30s 内观察所反映的墨色为准。
6. 检验结果S=(B/A) ×100%式中 S —— 着色力百分比 ( 以标准样为 100%), %;A —— 冲淡标准样白墨用量 , g;B —— 冲淡试样白墨用量 , g。
三、油墨细度检验方法 (QB 559-83)1. 检验原理按检验方法将油墨稀释后 , 以刮板细度仪测定其颗粒研细程度及分散状况称为油墨细度 , 以微米表示之。
2. 工具及材料(1) 10—50 μ m 刮板细度仪一套 ( 每一刻度 2.5 μ m) 。
(2) 。
.lmm 吸墨管一支。
(3) 酸式滴定管一支 ( 容量为 25mL)。
(4) 调墨刀 。
(S) 放大镜 (5-20 倍 ) 。
(6) 6 号油 , 黏度 (25℃) 0.14-0.16Pa·S (140-160cP)。
(7) 玻璃板一块。
3. 检验方法(1) 以0.1mL 吸管量取受试油墨 0.5mL 。
(2) 根据流动度的大小加 6 号油进行稀释。
范围 流动度在24mm以下加18滴(或以每滴 0.02mL加入0.3mL),25-35mm加14滴(或0.28mL);36-45mm加10滴(或0.20mL);46mm以上不加油。
(3) 如图 14-2 所示以调墨刀挑取已稀释均匀的油墨 ,置于刮板细度仪凹槽深度50μm 处 , 将刮刀垂直横置于细度仪凹槽处之油墨上 , 刮刀保持垂直 , 双手均匀用力自上而下徐徐刮至零点处停止使油墨充满刮板细度仪凹槽。
(4) 刮好后立即将细度仪表面以 30°角斜对光源 , 用5-10倍放大镜检视颗粒密集数值。
(在一个刻度范围内超过15个颗粒算上刻度数值,不超过15个颗粒算下刻度数值 ) 。
4. 注意事项(1) 油墨稀释时,必须调匀,不能用力研磨。
防止灰尘图 14-2 刮板细度仪使用方法 l 带有微米刻的凹槽;2 一刮刀与 (2)双手横执刮刀时,用力不宜过猛 ,勿使一边偏重 ,刮板垂直90°操作;3 一刮刀 细度板槽外两边油墨必须刮净。
(3) 油墨细度检验需要重复2-3次,取平均值,如果相差一刻度应重新测试。
(4) 吸墨管与细度仪用后必须用软布或棉纱擦净 , 并涂油脂防止腐蚀。
(5)本方法仅适用于非溶剂型浆状油墨。
四、油墨流动度检验方法 (GB/T14624.3-93)1. 原理一定体积的油墨样品在规定压力下 , 经一定时间 , 所扩展成圆柱体直径大小 , 以毫米表示之。
2. 工具与材料(1) 调墨刀 木柄锥形钢身 , 长 200mm, 最宽处 20mm, 最窄处 8mm。
(2) 玻璃板 200mm × 200mm×5mm(3) 乙醇 工业用。
(4) 棉纱。
3. 仪器(1) 流动度测定仪 ( 由质量为 200g 士 0.05g砝码一个 , 质量为50g±0.05g、厚度为5-6mm 、直径为 65-70mm困玻璃两片 ; 金属固定盘一个组成 ) 。
(2) 吸墨管 容量 0.1mL 。
(3) 透明度量尺 分度值1mm。
(4) 定时钟。
4. 检验条件检验应在温度 25℃± 1℃ 、相对湿度 65% ± 5% 条件下进行。
5. 检验步骤(1)油墨试样及如图14-3所示的流动度测定仪应事先置于恒温室内保温 20min。
5(2)用调墨刀取油墨试样 2-3g,在玻璃板上 4调动15次(往返为一次)。
用吸墨管吸取试样 30.1mL,将管口及周围余墨刮去,使试样与管口齐 2平 , 管内油墨不得含有气泡。
1(3) 将吸墨管内油墨挤出,用调墨刀把墨刮 图14-3 流动度测□仪置于金属固定盘内的圆玻璃片中心,并将吸墨管 1-防止玻璃滑动的金属固定盘;2-圆玻璃片;3-受测之油墨;4-圆璃片;5-砝码芯的余墨刮掉,抹于上圆玻璃片中心。
(4)将上圆玻璃片放在金属固定盘内的圆玻璃上,使中间有墨部分重叠,立即压上砝码,开始记时( 注意金属固定盘保持水平) 。
(5) 15min 时移去砝码 ,用透明度量尺测量油墨圆体直径,交叉测量两次。
6. 检验结果交叉测量之平均值为流动度数据。
如交叉测量相差大于等于2mm,则试验必须重做。
五、油墨稳定性检验方法 (GB 567-83)1. 检验原理对油墨进行一定时间的冷冻和加热试验 , 观察油墨是否有胶化情况或反粗现象。
2. 工具及材料(1) 能容纳 20g 油墨的铁盒。
(2) 自控恒温箱。
(3) 自控冷冻箱。
(4) 流动度测定仪。
(5) 调墨刀 。
(6) 透明量度尺 ( 刻度值为 1mm)。
3. 检验方法(1) 将受试验油墨分别装入两铁盒内 , 每盒内装油墨不少于 15g, 铁盒内的油墨要排除气泡,再封上玻璃纸记上标志,把铁盒盖好,然后分别放入 75-80℃ 自控恒温箱和 -15— -20℃ 的冷冻箱内经 72h 取出 , 置室温存放。
(2) 把已置室温存放 3h 以上的受试验油墨按照 QB 560-83 流动度检验方法做流动度测定与未做加热和冷冻试验的油墨作流动度的对比。
(3) 根据受试验油墨流动度的差距和油墨和性能变化 , 按下列规定确定受实验油墨是否稳定。
①试验后流动度较原未试验前变化不太大谓之油墨稳定。
②试验后流动度较原来未试前变大较多 , 墨性仍尚好 , 则此油墨变胶化可能性不大 ,但不够稳定。
③试验后流动度较原来未试前变小较多,墨性变“短”“立”则谓之有胶化倾向,一般此类油墨及放易于胶化。
4.注意事项(1)冷冻试验方法,主要确定其是否反粗。
(2)加热试验,主要确定是否有变胶化可能。
六、油墨特性线率、截距、流动值、检验方法(QB 577—83)1.检验原理在平行板黏度计上测定油墨经一系列时间的油墨扩展直径,并以时间的对数为横坐标,以扩展直径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油墨特性线的斜率、截距、流动值(扩展直径)用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油墨的流变性能。
2.工具及材料(1) 平行板黏度计结构示意图如图14-4所示。
(2) 调墨刀 c(3) 秒表。
(4) 溶剂 ( 汽油或煤油,供清洗仪器用 )。
3. 试验方法(1) 用软布和溶剂清洗仪器的装墨孔和上下平行板 , 注意不要在这些部件上留下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