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先秦文学总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一、何谓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的古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史的描述1、文学史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áo)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赞》: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
至孔氏籑(zhuàn)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
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
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zh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先秦文学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 状态; 二、《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等 成熟的文学作品已出现, 但作者和时代 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 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 为巢”、“钻燧取火”等。 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 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 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 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 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 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 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 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 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 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 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 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 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 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 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 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 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 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 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 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 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 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四、早期的历史散文《尚书》: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文献汇编,分为典、谟、训、诰、 誓、命等类别,总特点是质木古朴, 佶屈聱牙。《尚书》的作品篇幅由 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运用了一 些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运用了语气词,表现了说话人的口 吻,带有一定感情色彩。《尚书》 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先秦文学概论

5、先秦文学思潮:理性主义
重现实,轻玄感 中国的农耕文明 理性早启:中国社会自秦汉后已进入循 环往复之中。“一治一乱”。中国怪圈 的打破是被西方外来侵略 长时间的寿命, 僵化,消极(但同时也是优点:韧性) 文化早熟:在春秋战国、秦朝文化、 政治制度等就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无 以为继
(六)、一些细碎的知识
如《老子》与兵家思想 文献学《左传》 传 注 笺 正义 集解 散文的区分
谢 谢
理性早启的后果: 过早发展了 大脑(心)——对内——人事—— 阴谋 文化的内敛 理学 四肢——对外——自然界——科技
补充:乐感文化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 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 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 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 《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西厢记》 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 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 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 《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 《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 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 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 《红楼梦》耳。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3)乐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的基础 • 中国的乐感文化以身心与宇宙自然合一 为基础 天行健 ,积极 天人合一,追求和谐 • 西方罪感文化以灵魂皈依上帝为基础
6、学习先秦需要补充的知识点,结 合哲学、文化、美学论题来分析文学 (一)、中国知识分子哲学思想的发展 (老庄) 从儒道互补到三教合一 苏轼 全真教 理学 (二)、孔子的思想(论语) 礼乐 中 庸和仁
先秦文学总论

总论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汉书·景十三王传》)“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
(同上颜师古注)第一节先秦时代的历史特点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论语·卫灵公》)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
契为商,姓子氏。
弃为周,姓姬氏。
(《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同上)古者禹死,将传天下於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於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史记·夏本纪》)纣愈淫乱不止。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纣亦发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纣兵败。
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著名历史散文作品赏析
01 02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不详,主要记 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以“春秋经”的内容为基础记述春秋时期 具体史实的史书。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 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03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
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历史散文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文化意义
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同时 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例 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后世的 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历史散文的 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
总结词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详细描述
《诗经》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力,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诗 经》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文化意义与影响深 远。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 宝。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成为了经典 名篇,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诗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论.

作品解读
一、《卫风· 氓》 (一)内容分析 1.通过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揭露、控诉 了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 2.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感受,对整个男权社 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作品解读
一、《卫风· 氓》 (二)艺术特色 1 . 善于剪裁 2 . 工于叙事 3 . 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更容易做到抒情 与叙事的水乳交融。 4 . 表现人物用两相对比之法,突出特征, 很是传神
七、诗经的传授与流传 东周时代,贵族重视学诗。 先秦时代,儒家很重视学习《诗经》。 汉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鲁人申培所传 齐诗:齐人辕固所传 韩诗:燕人韩婴所传 毛诗:鲁人毛亨所传,因汉代毛苌而显。 前三家汉初为显学,先后立为学官。今三家诗亡, 独存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三、神话保存及流传的情况 华夏文明最早发祥于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 民重实际而黜虚无。长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中 原地区受儒家影响极深,而儒家“不语怪、力、乱、 神”。中国文明一开始即重史,有些神话传说被简 单地曲解为信史。 典籍没有完整的神话著作,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多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 《淮南子》、《列子》等。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三、人物刻画:用多种手法表现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 1.以第一人称表现的诗,有的直接表现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愿望,有的则体现出一定的 个性。 2. 以第三人称表现的诗,有的在简短的篇幅 中表现人物一定的特征;有的着重于外形和 行动描写。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部分
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
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1.夏朝的文学:
《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2.商朝的文学: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3.周朝的文学:
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4.战国的文学:
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1、应用性与现实性
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
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
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
3、鲜明的地域特征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
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
《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
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