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
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立德、立功、立言: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在其堪称传世奇书、句句经典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讲的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审视其品德的道理。
立德、立功、立言:三国时曹丕在《与王郎书》中这样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
立德、立功、立言:当年,鲁迅先生也在《说面子》中,讥讽一些人“要面子”“不要脸”。
光有脸面,是不会不朽的,再加上只要脸面而做坏事,那就很快会被人民所唾弃,速朽了。
1。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管仲因子之功

管仲因子之功
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又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即使在今天,“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这样的话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为了贯彻“以百姓为天”的治国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为了顺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齐国的经济繁荣、民风纯朴、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还非常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
从此以后,这句名言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已,也为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
管仲治齐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评价:“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管子古代家管仲的智慧总结

管子古代家管仲的智慧总结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名子鱼,字子鱼,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不仅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还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治国理念和智慧。
管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对管仲古代家管的智慧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洞察时势、独辟蹊径管仲主张在政治治理中,要根据当时的时势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
他认为一个政权的统治应与时俱进,注重政治经济发展,以达到社会稳定。
他提出了“去国之疾,愿杀五亩之地”的观点,主张通过减轻百姓的负担和改革土地制度来促进民众的生产活力。
在当时,这样的思想是非常超前和前瞻的。
二、重视教育和智慧的作用管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他提出了“士之事国以智”,认为国家应该重视培养智慧和有才能的人才。
他还主张对各级官员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政能力,从而使国家政治更加有序和稳定。
三、善于运用特殊人才管仲主张善用和奖励特殊人才。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政府应该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来分配和使用他们。
他提出了“舍材不忧之,贵材相归之”的观点,强调政府应该重视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回报。
这样可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注重社会公正与人民福祉管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该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
他还提出了“三废”的观点,指出政府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外交和国际关系管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家之间的纷争和矛盾。
他主张保持友好关系,以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他提出了“伪有之以公则役之”和“伪毋所役以公则业之”等外交政策,表明他重视互利共赢的原则,希望通过和平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
管仲发言稿

管仲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管仲的发言稿。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为人正直、谦虚而又智慧过人。
他的一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这个发言中,我将从他领导国家、改革制度和维护社会公正等方面来简单介绍他的一些心得和经验。
首先,管仲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他具备了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智慧。
他懂得如何在国家管理方面做出决策并思考对国家长远发展有利的措施。
他的意识是长远的,他知道政治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持续的关注。
他也懂得鼓励和赏识他人,激发他人的潜力,让团队成员在合作中发光发热。
其次,管仲非常注重改革制度,他认为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他坚信,只有良好的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例如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取消了贵族的特权。
这些改革无疑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管仲一直致力于维护社会公正,他非常重视社会的平等和公平。
他坚信,只有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管仲的统治下,社会不仅在法治和公正方面得到了加强,同时也通过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福利的措施,改善了社会民生。
总之,管仲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一生为后人
树立了很多榜样和指导。
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并且通过改革制度和维护社会公正,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通过学习管仲的经验和教诲,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谢谢大家!。
管仲的君子之德发言稿

管仲的君子之德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管仲的君子之德”。
管仲,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的君子之德影响深远,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管仲的君子之德。
首先,管仲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表现。
管仲立志要做一个君子,并将道德品质放在了第一位。
他倡导实事求是、公正廉洁、宽厚和睦等美德,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待他人和领导国家都能融入道德伦理的原则。
管仲带领鲁国走向繁荣,并引入改革措施,例如实行归政于民,使百姓有了参与政治的权力,实现了民主政治的萌芽。
他还推行了土地平均分配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管仲注重礼仪之道,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秉持“追随礼仪,克己复礼”的原则,确保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其次,管仲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德才的重要途径,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提倡进学修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养。
他本身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对待他人非常宽容和慈悲,尊重知识,注重学习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和做法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后,管仲具有追求贤德的人格魅力。
他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杰出的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感染着他人,培养着新一代的领导者和人才。
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使鲁国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富裕和强大的国家之一。
他还建议君主选择贤臣政治,以人才为本,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总结上述几点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管仲的君子之德体现在他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和人格魅力中。
他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管仲的管理智慧及启示

管仲的管理智慧一、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管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管子。
管仲的言论见《管子》一书,它以管子政治实践为脉络,集纳了管子和先秦社会的治国思想和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管仲年轻的时侯,是学习型的人才。
他跟鲍叔牙是好朋友,从小一起玩到大。
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知道管仲有理想、有志向、有才能,是贤才型的人物。
管仲家里很穷,有时利用智慧占鲍叔牙的便宜。
所以,史书记载,管仲常欺鲍叔牙,这里的“欺”是欺骗的意思,而不是欺负的意思。
鲍叔牙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对管仲的行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是对管仲很好,没有抱怨管仲或讲管仲的坏话。
他们两人参与了齐国继承人的继承权的权利纷争。
鲍叔牙辅佐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
由于公子小白抓住了机会,继位为齐国的国王,称齐恒公。
小白的竞争对手公子纠死了后,辅臣管仲也被捕了。
鲍叔牙向齐恒公推荐了贤才管仲,管仲得到重用后,没有辜负鲍叔牙与齐恒公的期望,果然辅佐齐恒公成为一代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二、管仲的管理智慧一是最早提出设立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管仲治国的实践,首先是从组建一个能够进行宏观经济监控的政府机构开始的。
这个机构叫“轻重九(司)府”。
这个机构具有哪些经济监控职能呢?我们从《管子》著作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轻重、料民、准绳、平准、籴粜、官山海等职能,这些词汇分别类似于今天国务院的金融财税(轻重)、统计(料民)、计量(准绳)、物价(平准)、贸易(籴粜)、专营(官山海)等宏观经济职能。
管仲特别重视“轻重九府”所发挥的“度量”的作用,这个“度量”的含义,就是统计、计量、审计的监管作用。
二是最早提出“以民为本”的施政举措。
管仲认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没有民主意识的“民意上通”的环节,宏观经济管理就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运行体系。
而民意上通,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发现政策的偏差;二是能揭露出营私舞弊的人和事。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

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管仲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仲的思想理念和智慧不仅体现在其实际工作中,还体现在他的许多经典名言中。
下面就是管仲的十个经典名言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以德济人,以力教人":管仲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以力教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必要性。
他主张通过德行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品德。
2. "以法控人,以德化人":管仲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培养良好的德行才是根本。
3. "君子以义舍命":管仲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和道义观念,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和公平。
4. "治大国如烹小鲜":管仲比喻治理大国如烹调小菜一样,需要掌握火候、配料的准确度,注重细致和周密的管理。
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提出了以人民为重、国家为次、君王为轻的政治理念,强调了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6. "君子贫而乐,贱而荣":管仲强调了君子的高尚情操和自我修养,他认为即使生活贫寒或地位卑微,一个君子也可以保持快乐和自尊。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管仲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他认为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就是强者不断进取,而君子也应该如此。
8. "不幸而知己,乱世而识贤":管仲强调了在逆境中才能真正了解朋友的价值,同时指出在乱世中才能看清真正的贤者。
9. "无罪者不可杀,有罪者不可放":管仲提出了公正、严明的法治原则,强调了应该给予每个人相应的处罚或奖励。
10. "未睹非石,行不由径":管仲强调了要真实地看待问题和现实,不能被虚假的幻想蒙蔽,同时也要坚持正道去实现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云水翻腾、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里也呈现出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繁荣局面。
这样一个时代,确实为形形色色的“士”提供了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广阔舞台。
但仔细比较一下,则不难发现,此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多为布衣之士,他们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因而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无从检验自己理论的正确与否,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唯有管仲和商鞅这两个人例外。
管仲和商鞅不仅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就有贯彻自己的主张、躬亲实践自己的理论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结果看,二人均获得极大的成功。
史载: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而秦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卷三),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而如果再进行一番比较,商鞅虽然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个人角度看他又是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车裂而死);而管仲则不
然,他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
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
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
”《管子》的许多篇章都讨论到这个问题。
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
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在经济方面,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
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他还说过一句传颂千古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两千多年来,这句名言曾经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
绝,也被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之论。
在古代,人们还无法掌握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但管子的这句名言却与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若合符节。
如何实现“富民”的目标呢?管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
因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务也”。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就要“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
在古代,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历来为一切有为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所重视,管子与其他绝大多数思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十分重视工商业。
这正是他比先秦的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
他说:“无市,则民乏矣。
”“无末利,则本业何出?”因而管子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务本饬末则富”。
管子之所以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原因大概有二:他在从政之前,曾经营商业多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主要原因在于,他施展才干的政治舞台不是地处偏辟的西部内陆地区(例如商鞅),而是面临大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齐鲁大地。
辽阔浩瀚的大海拓展了这位思想家的胸怀和眼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熔铸成他那深刻、睿智的思想。
在社会政策方面,管仲特别重视调节贫富差距。
他主张:治理国家,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他认为,“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
法令
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
”又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因此,他认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地调节社会贫富:“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
如何调节呢?他的办法是“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富而能夺,贫而能予,乃可以为天下”。
如何夺富予贫呢?他提出了以下措施:向富者征收消费税;限制富人进入某些行业,以免与民争利;间接运用行政手段,以迫使富人散其财物等。
同时,对贫者要“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
此外,管子在对外贸易、货币和价格、粮食等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集中在《管子·轻重》篇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