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概念范文

乡土文化的概念范文乡土文化是指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其中一地区特有的传统风俗、民族习俗、历史文化遗产等的集合体。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的体现。
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与地域紧密相关。
乡土文化是特定地域上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和文化传承,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二是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因地域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信仰等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三是承载着历史和传统。
乡土文化是乡村历史和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是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是与生活相关。
乡土文化是乡村人民长期生活和劳作经验的积淀,是农民智慧的结晶,贴近生活、大众化,强调实用性和人民性。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社会发展和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土文化可以维系社会和谐。
乡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乡土文化作为该社区的共同文化符号,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增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其次,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
乡村作为中国的传统生态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代表,乡土文化是其核心,是乡村资源禀赋的体现,有助于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再次,乡土文化有助于维护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
乡土文化传承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对于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乡土文化可以打造乡村的文化品牌。
一些地方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通过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在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乡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是乡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
由于都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民纷纷进城或外出打工,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乡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二是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乡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和社会经济基础,逐渐被商业化和现代化所替代。
乡土文化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意义乡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特定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国家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详细论述乡土文化的意义。
首先,乡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生态、历史和人文背景,乡土文化正是这些特质在当地人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中得以体现。
乡土文化反映了一种地方性的认同和集体意识,因此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属地区的特点与文化。
其次,乡土文化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乡土文化代表了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乡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地区的历史演变、人文风貌和民俗传统。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补充、丰富和拓展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历史记忆至关重要。
第三,乡土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珍贵宝藏。
在乡村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凝聚了许多智慧和经验。
乡土文化通过口头传统、民间故事、谚语和习俗等形式将这些智慧传递给后代。
这些传统智慧蕴含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生计技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乡土文化是美的表达和创造。
乡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
这些艺术形式由当地居民创造并传承,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美理念。
乡土艺术不仅丰富了国家的艺术遗产,也是保护、展示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手段。
第五,乡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贡献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平等与和谐。
最后,乡土文化是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乡土文化作为人们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对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提升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区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乡村地区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兴盛以及文化产业的繁荣。
乡土文化内容

乡土文化内容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地区的文化现象,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乡土文化内容》,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文化内容》篇1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地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方面,代表着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
风俗习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
风俗习惯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拜神等方面,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农村地区的一些特有节日,如庙会、祭祀等。
传统技艺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文化传承。
传统技艺包括木工、石工、篾工、刺绣、剪纸等方面,如木结构的建筑、石磨、石碾等传统工具,以及民间刺绣、剪纸等手工艺品。
民间艺术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村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民间创作力。
民间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农民画等。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
《乡土文化内容》篇2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地区、经过当地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重新阐释的文化形式,它是本土内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可能是传统文化进行了整合或是发展了的一种文化形式。
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乡土文化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成为国际化的基础部分。
乡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其中,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口头传统艺术形式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反映了当地民族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文化价值观。
此外,乡土文化还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习俗、家族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1.1乡土文化的定义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肯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颜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制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阅历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学问、技术学问、医学学问、民间文学与艺术学问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学问等。
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宝和乡土精神财宝的总和。
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
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亮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才智结晶和精神寄予,是区分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分散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喜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忱、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
乡土文化

一、什么是乡土文化我们很少听到身边的人说故乡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个字则是乡土文化,我们有足够多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于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传承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这些盛开正艳的民间文化奇葩的真实大名就是乡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文化类别,这里肯定存在一个通晓的释义,那它究竟是什么?按照我们说明的路线,要给乡土文化做出释义,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义,查证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乡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植根于农村,广大农村为其生根发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
从地域广义角度看,乡土文化指广大农村,狭义而言乡土文化指具体的千千万万每个农村所承载的一种精神文化。
当然,这种精神文化来源于乡土实体,不可脱离人和土地。
陕西凉皮算是陕西乡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一个小项,外出的很多陕西籍乡友都想把这种凉拌美食带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风靡全国,而事实上呢?近十年间一些乡友带出了陕西凉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结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罢。
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与人与地域,也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与肉的关系。
当然,如果陕西这种乡土饮食文化有一天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和扩张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释义,我们觉得可以顺藤摸瓜,这“瓜”就是乡土。
先秦《列子·天瑞》里面说到这样一句:“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
”这也是出现“乡土”二字的最早文献,不难看出,这里的乡土就是指家乡故土,词典里面的释义为本乡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论证。
这里我们不用再引据论典,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解释中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乡土是与人出生地相关的地理单元。
当然,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乡土定义可能有所不同,如侨居国外的华人,他可能认为中国就是他的乡土,但我们认为用“故土”或者“故乡”来表达这种感情更加妥当。
乡土文化素材摘抄

乡土文化素材摘抄
乡土文化是指在某个地区长期形成并且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
关的文化形式,通常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和地域色彩。
以下是一些乡土文化素材的摘抄:
1. 方言:方言是某个地区人民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它们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
2.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当地人民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团聚亲友的重要方式。
3.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剪纸、刺绣、木雕、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体现当地的传统风俗和文化特点。
4. 民间故事和传说: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牛郎织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5. 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祭祀、庙会、舞龙舞狮、秧歌等。
这些活动不仅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还能够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6. 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徽派建筑、客家围屋、水乡古镇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
能够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7. 生态文明:乡土文化也要注重生态文明,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地人民在耕作、采集、狩猎、捕捞等活动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乡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一、乡土文化的意义乡土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和智慧。
乡土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身份认同的来源。
乡土文化具有以下的几个意义:1. 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乡土文化通过传承美食、民俗、习俗等多种形式,将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承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感受乡村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2. 增强地域认同感和凝聚力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独特符号和象征,它融合了地方的气候、地貌、风俗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让居民产生强烈的地域认同感。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凝聚居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增加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利于乡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形态,通过文艺表演、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形式,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乡土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乡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但是,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1. 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它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通过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地区的一项资源,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展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可以为乡村地区提供就业机会。
3. 增进城乡交流与融合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乡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增进城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请简述乡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请简述乡土文化的基本特征。
乡土文化是指存在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独特文化,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地域性:乡土文化是特定地域的产物,各个地区的乡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气候、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等都会对乡土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
2. 传统性: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汇了历史、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传统元素,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留和传承。
3. 农耕文化:农耕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农田、农作物、农民等农耕活动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化体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4. 家庭与亲情:乡土文化注重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乡村社会普遍强调家庭的纽带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是乡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5. 社区共同体精神:乡土文化强调社区共同体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乡村社区的人们常常共同面对自然灾害、农忙等
共同问题,通过互帮互助来解决困难。
6. 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乡土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
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以及节日、婚丧嫁娶等民俗习俗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7. 生态意识:乡土文化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农民习惯根据季节和生态环境变化调整农事活动,传统的农耕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
总之,乡土文化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以地域性、传统性、农耕文化、家庭与亲情、社区共同体精神、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以及生态意识为基本特征,并承载着农村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乡土文化建精神家园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张忠先
摘要: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乡土文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
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
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
如我们家乡处于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曾子故里,宗圣曾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课堂上可以寻找有关材料,让学生与古代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嘉祥《麒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由传说衍化为一种文化。
《麒麟的传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学生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俗称鬼节,是对已故家人的怀念;七月七是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期盼等等,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里面不乏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却都负载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教学中,不断地
把乡土间的人文故事贯穿于课堂,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
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是孔、孟、颜、曾四大古代圣人之一的曾子的诞生地。
让学生游览曾子故里,能体验与感受到曾子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情操。
曾子以孝著称,特别是在行动上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四个方面。
结合嘉祥县打造中国孝城这一主题,深深挖掘曾子的孝道文化。
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曾子的行孝故事中去体会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把我们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贯彻的更彻底、更完善。
嘉祥是远近著名的唢呐之乡,嘉祥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千人唢呐合奏《麒麟呈祥》,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给人力量,令人振奋,创造了群体唢呐合奏的新纪录,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8年2月,嘉祥唢呐入选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嘉祥是石雕之乡,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
千年以来,
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
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祥是鲁锦之乡,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倾心倾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比如“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光犁不耙,枉把力下”,“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随收随犁有三好,肥田灭虫又除草”,“人靠米养,田靠水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这些农事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
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这些思想品德谚语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乡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并适当引用这些谚语、俗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加了学生语言材料。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
教师应努力开发与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
总之,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乡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
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郭瑞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2007年3月
江心悦《心灵的启迪》 2007年3月
江新民等《亲近传统文化》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