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克巴大帝宗教宽容政策对政权巩固的作用

合集下载

阿克巴改革

阿克巴改革

阿克巴改革内容:一、在中央,阿克巴设立了宰相和分管军事、财务、司法和宗教事务的4位大臣。

他们负责管理全国财政和税收,主持全国作坊和仓库,管理军事以及管理司法和宗教工作。

这些职务,全都委任阿克巴的亲信担任,拥有较大的权力,并直接为阿克巴服务,阿克巴可随意任免,使权力高度集中在阿克巴一个人手中。

在地方,阿克巴把全国划分为15个省,省设总督,另设由中央各大臣直接掌握的分管财政、军事、司法和情报的官员,名义上这些人是总督的助手,实际上都是他的监督者。

为了防止地方的反叛,每年还派遣大批密探和间谍,搜集各省的情报。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阿克巴的集权统治。

二、阿克巴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产量定等级,依此作为征收租税的标准。

一般规定,租税额为收获物的三分之一,并按最近10年的平均价格折成货币缴纳,一定10年不变。

另外还取消了包税制,另设官员征收,这就减少了中间剥削。

同时,阿克巴还下令加强扩充灌溉系统,凿通新的运河,修复旧有的河道。

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阿克巴在选用官吏时,不歧视印度教徒,打破了突厥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垄断高级官员的现象,拓宽了用人之路;他还对当地封建主采取和亲的办法,甚至鼓励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联姻。

他自己娶拉其普特族的女儿为后,为逐步消除民族隔阂作了示范。

四、废除了对非伊斯兰教徒征课的人头税,还允许被迫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恢复原先的信仰。

尽管采取上述措施会使国家财政每年要少收几千万卢比,但是却使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得以大大缓和,为创造一个宗教与民族融合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基础。

为了调和宗教矛盾,他还创立了一种糅杂当时印度各宗教的“神圣信仰”教,自任教长。

并废除了一些宗教陋习,禁止杀婴、童婚、妇女焚身殉节,主张寡妇再嫁等等。

五、采取积极地促进经济发展措施。

如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对外贸易,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公路,扩大交通网等。

六、在文化上,阿克巴规定波斯语为宫廷语言。

他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翻译的部门,把梵语、阿拉伯语、突厥语和希腊语的名著译成波斯语。

浅论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

浅论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

浅论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作者:巴呷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宗喀巴大师从寺规戒律、学经制度等方面对藏传佛教进行了改革,改革不仅使得其他教派也起而效之,对歪风邪气加以整顿,一扫藏传佛教各种弊端,扭转当时社会的颓靡之风,使寺院面貌为之一新。

同时开创了藏传佛教学习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学经秩序及规范了寺院学经体系和组织制度,并对藏族社会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改革;整顿;寺规戒律;伦理道德一、宗喀巴大师的生平简介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25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由于诞生于“宗喀”,为示尊重,人们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3岁时,由若白多杰灌顶加持,授了近事戒。

7岁时,在夏琼寺(噶当派)的寺院,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

他在这里学习了9年佛法,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16岁时前往西藏求学佛法,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当时他已经能讲17部经典,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人们对此非常钦佩,宗喀巴大师的声望也随之越来越高。

宗喀巴大师在他38岁时,主张宗教改革,以身示范改戴黄色桃形僧帽,区别于其他教派败坏戒律的修行者,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僧俗的热情拥护。

宗喀巴大师刻苦学习,经过长期的苦學精修,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其重要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无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结。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

后其弟子兴建哲蚌寺、色拉寺。

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

藏族人民为了纪念伟大的佛教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大师的逝世,每年藏年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燃灯节”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二、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雪域并至上而下的深入扎根。

世界古代史思考题整理

世界古代史思考题整理

世界古代史思考题整理第二章:1.埃及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的表现?a.国王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控制全国,并直接控制军事机关(2分);b.国王对全国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并对全国土地征税(2分);c.宣扬君权神授,利用宗教维护统治(2分);d.古王国时期留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物化象征(2分)。

2.分析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实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实质:早期王权与神权的斗争。

内容:(1)先是扶持拉神,自称拉神的最高祭祀。

(2)后创立崇拜宇宙间唯一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宣布阿吞是全国唯一应该崇拜的神。

(3)封闭阿蒙神庙及其它神庙,驱逐其祭祀,没收其财产;在底比斯和外地建造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和财物。

(4)把自己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更名为“埃赫那吞”(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

(5)在底比斯以北的希尔摩城附近另建新都“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野)。

另组织文人编写诗歌,颂扬阿吞结果:在埃赫那吞死后,其继任者图坦哈吞顶不住阿蒙神庙贵族的进攻,放弃了阿吞神,重新崇拜阿蒙神。

改革以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主要是:a.埃赫那吞改革的目的是为强化王权,加强中央集权,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无关因而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b.阿蒙神庙贵族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c.古老的宗教习惯和信仰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意义: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而重大的。

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

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

以后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3.透过金字塔分析埃及古王国社会。

①说明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甚至有人认为实行了最早的计划经济。

)(有人推测当时全世界约有2000千万人口)②说明了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富有与强大。

包容性制度建设促进国家持久繁荣——阿西莫格鲁对中国的思考与启示

包容性制度建设促进国家持久繁荣——阿西莫格鲁对中国的思考与启示

包容性制度建设促进国家持久繁荣———阿西莫格鲁对中国的思考与启示□翁嫣作者:翁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发展理论、制度研究、制度与经济绩效研究。

邮编:310058①2006年4月的汉诺威博览会上,印度著名作家、出版家潘凯.·米施拉(Pankaj Mishra )在北京接受德国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摘要: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分析全球经济走势,离不开对中国经济的分析。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沿着制度分析的思路,关注政治与经济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认为政治权力的分配在经济制度的变迁中起到决定作用,包容性制度是国家持久繁荣的根本原因。

阿西莫格鲁的观点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约束公共权力,推进包容性制度建设,提升制度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关键词:包容性制度国家繁荣阿西莫格鲁中国模式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43(2019)03-0079-007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以来,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持续承受下行压力。

即使经过十年的恢复,世界经济才摆脱压力,但复苏动力不足,平均增速仅为3.5%,L 型曲线反映出世界正面临“新增长陷阱”。

对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而言,尽管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但依然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持续增长的现象?如何保持国家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西方学者不约而同地把实现4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称为“中国奇迹”、“中国故事”,并把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机制冠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

据统计,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率达到50%,[1]成为推动世界走出危机阴影的重要发动机。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奇迹”是“中国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现代化项目”(潘凯.·米施拉,2006)①,当前需要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质疑西方国家的优越感,将“中国模式”作为理解资本主义衰落和西方社会危机的一面镜子(洛丽塔·纳波利奥尼,2013)。

忽必烈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

忽必烈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

忽必烈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之一。

作为元代的奠基者和皇帝,忽必烈在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对待各族人民的政策。

这些政策既要求统一,又要求多元的平衡,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忽必烈在对待各族人民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以及他如何在统一与多元之间保持平衡。

一、对少数民族的宽容与推行汉化政策忽必烈作为帝国的统治者,面对的是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现实。

他意识到,要维持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就需要采取一种平衡的政策,既尊重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也推行汉化政策以实现统一。

首先,忽必烈对待少数民族表现出宽容的一面。

他允许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法律制度,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地位。

此外,他还重用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官员,以体现对各族群体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宽容的态度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然而,忽必烈同时也推行了汉化政策。

他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使用汉文化,以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汉字、汉服、汉韵律等汉文化的元素,使汉文化成为统一帝国的象征。

这种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帝国的统治,但也留下了一些文化矛盾和分化的问题。

二、对汉族人民的政策统一与多元的平衡忽必烈虽然身为蒙古人,但他在统治期间也注重对汉族人民的政策统一和多元平衡。

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努力实现汉族和蒙古族的融合与和谐。

首先,忽必烈在行政机构和军事力量中大量使用汉族成员。

他派遣汉族官员到各地担任官职,推行汉族的政策和法律,促进了政权的统一。

同时,他还将汉族兵士纳入蒙古军队,并进行军事改革,使蒙古与汉族的军事力量得到更好的融合。

其次,忽必烈注重汉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他保留了宋代的科举制度,并提供给汉族士人参与考试的机会,以维护汉族的文化传统。

此外,他还修编了《大元一统志》等历史文献,为中国历史的编纂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这种对汉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帝国的统一和国家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忽必烈与元朝的宗教政策

忽必烈与元朝的宗教政策

忽必烈与元朝的宗教政策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统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因此,宗教政策对于统一和巩固统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忽必烈与元朝的宗教政策,以及其对社会和统治的影响。

元朝成立之初,中国社会存在融合多元宗教信仰的状态。

忽必烈意识到,宗教政策的制定对于稳定国家和民众的情绪至关重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行宽容和包容的宗教政策。

首先,忽必烈采取了容纳多元宗教信仰的策略。

他尊重、容忍和支持各种宗教,不会强制迫害或压制任何宗教信仰。

在元朝的统治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繁荣发展,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这种政策不仅延续了元朝前身金朝的做法,同时也体现了忽必烈作为统治者的开明和智慧。

其次,为了巩固统治,忽必烈采取了有效的宗教组织和管理制度。

他设立了统一的宗教事务管理机构,对各个宗教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同时也有助于统一和巩固元朝的统治。

宗教领袖和僧侣等宗教人士在政治和社会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被视为统治者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

此外,为了提升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忽必烈还通过采取一些与宗教相关的举措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他接受了藏传佛教的灌顶仪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转变为佛教信徒的统治者。

通过这样的仪式,他使自己被人民视为佛菩萨的化身,拥有更高的统治地位和合法性。

这种做法显示了他在宗教问题上的机智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忽必烈与元朝的宗教政策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通过宽容和包容的宗教政策,他巩固了统治地位,维护了社会稳定,并为各个宗教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这种宗教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朝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忽必烈在宗教政策上的智慧和开明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阿拉伯的宗教与权力的角力与平衡

阿拉伯的宗教与权力的角力与平衡

阿拉伯的宗教与权力的角力与平衡阿拉伯世界一直以来都是宗教与权力的交汇之地,宗教在阿拉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权力机构则掌握着实际的政治控制。

这种宗教与权力的角力一直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在阿拉伯社会中呈现出平衡状态。

第一节: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宗教对阿拉伯社会的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宗教,它不仅是信仰,更是社会法律和道德准则的源头。

在伊斯兰教中,政治和宗教是紧密相连的,宗教领袖通常也担任政治职务,他们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沙特阿拉伯的国王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同时也是伊斯兰教两庙的守护者。

宗教对政治的介入使得阿拉伯社会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

第二节:权力机构的控制与平衡在阿拉伯社会中,权力机构通常由政府或统治者掌握。

这些机构通过法律和政策来行使权力,并且需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在宗教与政治交织的背景下,权力机构需要与宗教进行平衡。

他们必须保持对社会的控制,同时尊重宗教的价值观和信仰。

这种平衡使得宗教与政治两者能够相互制约,避免了任何一方垄断全部权力的情况发生。

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影响宗教在阿拉伯社会中还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宗教机构和组织不仅仅是信仰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例如,清真寺除了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外,还为社区提供教育、医疗和慈善服务。

宗教机构通过这种方式与社会密切联系,为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第四节:宗教与权力的冲突与妥协尽管宗教和权力之间存在着角力,但阿拉伯社会也一直在寻求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妥协。

这种妥协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例如,在一些国家,政府尊重宗教领袖的发言权,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

政府也会采取一些宗教措施,以便在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这种冲突和妥协的平衡状态使得阿拉伯社会能够在宗教和政治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结论: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与权力之间的角力与平衡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

宗教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权力机构通过控制和平衡的手段保持着实际的政治控制。

国家稳定的一个步骤_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

国家稳定的一个步骤_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

国家稳定的一个步骤: 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朱孝远内容提要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实行理性的宗教政策关系密切。

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了把宗教置于政府管理之下的宽容政策,有效地制止了国家的分裂,保障了英国的整体利益。

伊丽莎白女王的宗教政策不是她个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定、和谐生存的重大政治问题。

从实施这些政策的后果看,还是取得一定成效的,是欧洲近代国家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关键词 宗教宽容 伊丽莎白一世 国家利益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宗教宽容政策的提出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风度,使英国避免了因宗教分歧而导致的国家分裂。

同一时期,德国有三十年战争,法国有胡格诺战争,但英国属于少数几个不因宗教分裂而导致宗教战争的国家之一。

伊丽莎白的政策是国家利益为重,宗教宽容的实质当然是非常政治性的。

伊丽莎白的原则相当明确,她只镇压危及国家利益的人。

结果,英国的新教徒和大多数天主教徒都能够有限地支持女王,使英国成为事实上的新教国家的领袖。

本文对此作些评述,求教于研究英国史学界同仁。

英国的宗教问题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形成的后果,是形成了新教和罗马天主教两个不同的阵营。

新教的阵营包括路德教会、加尔文教会,而由罗马教皇统辖的教会则被统称为天主教。

一般认为,新教注重内在的因信称义,强调《圣经》的权威,不注重外在仪式,否认善功在得救中的作用,允许神职人员结婚,废除修道院制度,教会隶属于各世俗政府或自己独立;天主教则仍然由罗马教廷统一领导,在教义上崇拜上帝、耶稣和圣母,认为《圣经》、仪式和善功缺一不可,对得救都具有重要作用,神职人员需要保持独身主义。

经过宗教改革运动,两个阵营的界线变得分明,在教义、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显得相当不同。

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不同。

英国原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因为亨利八世在离婚问题上与同罗马教廷发生冲突,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立了独立的英国国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阿克巴大帝宗教宽容政策对政权巩固的作用关键字:阿克巴大帝宗教宽容宗教平等统一巩固政权
内容摘要:阿克巴大帝推行的宗教宽容政策在其扩充帝国版图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他的统治赢得了民心,扫平了前进的障碍,巩固加强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安定民心的作用。

在印度的宗教历史中,每个时期总是呈现着严重激烈的宗教冲突,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左右着国家宗教兴盛的走向。

在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宗教却成就了百花齐放、万民朝拜的和谐场面,这样的情形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阿克巴大帝又推行了怎样的宗教政策呢?在阿克巴大帝的功绩上就不得不提到他推行的宗教政策了。

阿克巴大帝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倡导印度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

规定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修建宙宇教堂,允许原强迫改宗YSL教的人可恢复原来的信仰。

印度教徒可在政府和军队中担任要职。

在法特普尔·西克里城修建一座礼拜堂,挑选各宗教的学者举行宗教学术自由辩论。

为调和各宗教间的矛盾,促进印度各种宗教文化的融合,1582年创立了“神圣的宗教”。

主要教义是:信奉一神论,强调道德和理性,阿克巴为最高长老;倡导俭仆清廉,不食肉,对一切人行“善”;崇拜太阳等。

它揉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拜火教的一些礼俗。

废除一些陈规陋习。

下令允许寡妇改嫁,废除“萨提”(即妻子
为亡夫殉葬自焚制度。

禁止童婚、大办嫁妆,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近亲不宜结婚,倡导一夫一妻制。

提倡和赞助学术研究,宫廷学者荟萃,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在其统治下,印度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莫卧儿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它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对今天的印度仍然有很大影响。

奠定了这一切的阿克巴大帝,在本排行榜中的印度帝王中,排名仅次于阿育王。

阿克巴统治印度莫卧儿帝国的时期,正是英伊丽莎白一世统治英格兰时期。

他晚年所统治土地的范围,大得有如欧洲,势比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帝王都大。

阿克巴登基时只有14岁,他必须艰苦奋斗,扩充势力,所以有时不择手段。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这足以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但是在他的征战中,推行的宗教宽容政策为他赢得了民心,从而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阿克巴跟以前的所有莫卧儿皇帝一样,终其一生都是一个穆斯林,而印度始终是印度教徒占了多数。

22岁那年,为了表示他尊重印度教徒的信仰,阿克巴同印度教的拉吉普特国公主结婚,这个婚姻宗教同盟给了阿克巴很大的支持力量,帮助他征服印度。

阿克巴由此对印度教有了好感,他在他统治的领域内,废除了印度教徒去圣地朝拜的香客税,接着又废除了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一直是穆斯林政权的传统)。

这两项税收的免除使国库减少了大量的收入,却使他的政权真正扎根于印度。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精神引领者,指导着前进的方向。

而允许这种精神性领袖存在的阿克巴大帝在他们看来又是更高层次的主宰者,在众教民的意识中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精神皈依感:只有认同信仰主宰者,信仰才会完整的保留。

在这样的宗教政策之下,阿克巴在征服印度的战争中更多的依靠了和平方式解决,除了宗教政策的直接影响外,他还靠联姻的方式来减少战争的伤亡或者是尽可能的避免用战争的方式来统一。

在印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以通婚的,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不仅是信奉的神不同,并且连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不一样。

有着严谨宗教信仰的人是没有办法接受别的宗教的,正如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一直冲突的不断的印巴矛盾。

但是作为穆斯林的阿克巴大帝能够与信仰印度教的阿杰普特族的公主联姻,不仅显示了对开明的政策,更向人民展示了宗教宽容的实践,自己首先做出了表率。

不仅在全国颁布了这项政策,更用实际行动表示了他对于宗教宽容的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兼容并包的政策的推行之下,各种宗教的人才开始汇集,不必担心以往因为宗教的冲突丢掉性命,在宗教性质开放之下的言语往往都是真实可信的,更多的政治建议提出来,为王朝的统一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说宗教宽容政策为阿克巴大帝的帝国笼络了不少人才,大家齐心为帝国服务。

没有了各种宗教冲突,各种宗教一律平等,也就减少了政权的宗教冲击性因素。

让人们没有必要再去为争取宗教权利进行斗争,没有必要为宗教的分歧而斗得你死我活,更多的让人们享受到了生活的价
值,在宗教言论自由的条件下,说出自己对于生活或者关于国家建设、民生疾苦这类真正在于百姓的话题上。

阿克巴对宗教信仰的开明也为他的其他成就打下基础。

将官辈出使莫卧儿王朝人才济济。

他在行政管理和财政上的创新使得在他死后一个世纪里王朝依然稳固。

不仅如此,通过一种等级制度他还把原先由各不同文化背景的贵族进行国家治理的体系塑造成为一种精英管
理体系,在这一制度下,等级不再靠世袭获得而是依赖于皇家的青睐。

当政治天才遇上宗派大发展的时期,似乎更有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这样的时代之下造就了这样成功的君王----阿克巴大帝。

参考文献:
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麦克斯.谬勒《宗教学导论》
马宗达《高级印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