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40例分析

t e ca s c t n, d s g , p t o e i t h ls i a i i f o oa e ah g nc i me,me t sau , t a me ta d p o n ssi 0 c s s Re u t Mo t n a b ra nM tt s r t n n r g o i n4 a e . e s ls s me tla e r -
抗精 神病 药物后所致 4 0例药源性精神障碍进行分析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般资料 .
作者单位 : 2 0 0内蒙 古通 辽市精 神卫生中心 080
选取 19 - 2 0 9 5 -0 4年使 用抗 精神病药物后致 药
源性精神 障碍 的 4 0例住 院患者作 为研究 对象 ,其 中男 1 5例 , 女2 5例 ;年 龄 1 6 5~ 3岁 ,平 均 (2 0±1. )岁。其 中精 神 4. 53 2 杨芳 .阿米卡星致过敏 性休克 2例 [ ]、新 医学 ,20 , 4 J 0 3
g v n I o c re r r q e t n fmae a d a e . T e s mp o r l v d o ia p a e i i i e . t c u d mo e f u n l i e l n g d e y h y t m ei e rd s p e rd w t n 3—1 a si s ain s e h 4 d y n mo t t t p e a trd g d d cin, d gwi d a l ru e o t e r g . Co cu i n W e s o l n n r r g p y h ssi d c d b ni - f r e u t e u o u r t rwa o s f h rd s h o u n l so h u d ti o e d s c o i n u e y a p g u t
浅谈药源性疾病

浅谈药源性疾病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品日益增多。
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着错综复杂的不良反应。
加上临床大剂量的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而由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统称药源性疾病。
如果在治疗上,医生只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略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有助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源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实质性器官的损害一般多发生于用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或高敏性的病人。
由药毒性所致的损害遍及许多重要器官,肝、心、胃、肾、神经等都可受影响。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能损害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表现肾功能减退眩晕或耳聋.抗阿米巴药则对心脏有选择性毒性,近半数病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乏力或心律失常。
解热镇痛药中的阿司匹林除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诱发胃溃疡和出血,破坏凝血机制,临床证明过量或长期服用解热止痛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
氯丙嗪可使2%长期服药病人发生肝弥漫性炎症或实质细胞损害。
2 造血系统障碍药物所致的造血系统障碍常表现为四种类型,即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多数发病机制为机体的免疫反应。
抗癌药都可抑制造血系统,由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利尿药,抗精神药、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药所致者也不少见。
溶血性贫血一般发生在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人体,这种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致不能形成还原性辅酶11,后者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当给这种人应用大量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药物时,红细胞极容易被药物溶解破坏以致出现溶血性贫血。
这种情况见于服用伯氨喹之后。
另外,氯霉素、磺胺药、呋喃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和丙磺舒等也可发生。
3 成瘾性成瘾性指的是长期、反复的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了依赖。
13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疾病的药物

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疾病的药物:1、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的药物:苯丙胺、吗啡。
苯丙胺、吗啡可使原有的精神分裂症的原有症状加重。
临床上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药物造成了原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原有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加重(原因不明)。
如:患者原有联想过程缺乏联贯性和逻辑性的联想障碍的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使之加重;如:患者原有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情感淡漠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使原有对悲哀、痛苦反应平淡的患者,丧失对周围环境情感的联系加重;如: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使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意志活动减退、对生活学习劳动要求减低、生活懒散、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的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加重;如: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加重患者认为别人陷害他,与他无关的事与现象与他有关,自己的一切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操纵,配偶对自己不忠,无犯罪事实行为的认为自己犯了不可宽恕的罪恶,普通人却坚信自己有很高的权力、地位等没有事实根据的与病人文化知识和处境不相符合,不能摆事实讲道理说服纠正患者的妄想;如: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加重患者听到为议论、咒骂、表扬、命令等性质的听幻觉,加重患者闻到讨厌气味的味幻觉,加重患者嚐到特殊味道的味幻觉,患者未开口讲话却感到自己的口、舌头在活动、说话等等幻觉;总之临床上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苯丙胺或吗啡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原有的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动作障碍、幻觉、妄想、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刻板言行、模仿语言、冲动行为、自杀、自伤等精神运动性抑制的加重,飲食障碍等加重临床表现的药源性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
2、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失常的药物:⑪、磺胺甲氧哒嗪、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S I Z)、磺胺甲噁唑、磺胺苯吡唑、水杨酸偶氧磺胺吡啶、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柳氮磺胺吡啶、甲氧苄啶、磺胺多辛。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
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
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老年人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联用可因其协同作用而引起麻痹性 肠梗阻危及生命。 ( 1) 低血压或窒 息。氯丙嗪可引起过度镇静, 延髓 抑制, 呼吸中枢驱动力减低而死亡。 麻醉剂、 镇静剂和 ! =受体兴奋剂或 与吩噻嗪类合用有增加猝死危险。 特别是患有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 合征 (9I@I) 者更加危险, 可出现突 然死亡。笔者曾遇 1 例 9I@I 因同 时患急性心梗, 用大剂量吗啡镇痛 而突然出现呼吸骤停, ! 例经抢救 并给予呼吸机支持而恢复者, 而另 ( #) 血管阻 ! 例则抢救无效死亡。 塞。抗凝剂可引起血管内高凝和栓 塞, 如肺梗塞, 心肌梗死等。 洋地黄过量, 一 1 " 1 " 1 精神障碍: 组研究中显示, 老年人有精神症状 者约占 !0( , 大量服用安定和利眠 宁等易蓄积中毒, 精神障碍, 在原有 心功能不全基础上应用损害心肌药 物, 如抗肿瘤药加重心衰, 致使脑血 流减少。利尿剂使水电解质失衡, 过量降糖药等, 使老年人易出现精 神错乱。过度饮酒、 镇静剂与抗抑 郁和抗过敏药以及 " =受体兴奋剂, :1 =受体阻滞剂和过量激素等均可 使精神失常。 氨基糖甙类、 1 " 1 " # 肾功能不全: 大剂 量 头 孢 类、 抗 肿 瘤 药、 苯乙双 胍、 甲基多巴等, 可使老年人发生蛋 白尿或加重已存在的肾衰。有时仅 使用相当于常规剂量的 ! 8 1 ) ! 8 # 即可使肾功能严重受损。如老年高 血压并发肾功能不全使降压药效果 不佳时, 任何有害于肾功能的药物 都会增加降压难度。 对老年人用强度过 1 " 1 " $ 低血压: 高或降压过快的药物, 如硝普钠、 硝 酸甘油等, 若首剂量过大、 过快输注 可有严重的低血压反应。使用麻醉 剂或镇静剂可加重低血压, 发生体 位性低血压和低血压危象或诱发心 脏停搏。临床中常可见到原有低血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流行病学的若干思考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流行病学的若干思考前言药源性疾病种类广泛,一种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几乎涉及机体各器官脏器。
临床可见的有: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药源性精神障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药源性血液病,药源性肝损伤,药源性肾损伤,药源性肺疾病,药源性胃肠道疾病,药源性骨、关节刮结缔组织疾病,药源性眼、耳、口腔疾病,药源性皮肤、粘膜疾病,药源性变态反应和代谢紊乱,药源性急症和淬死,药源性感染,药源性三致作用等。
一、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常见原因(一)因素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与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等有关。
首先用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情况主要有:(1)用药方法和剂量选择不当,引起过敏反应。
(2)对老人、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没有调整剂量,引起药物过量中毒。
(3)病人擅自用药。
(4)无明确治疗目的用药。
(5)不了解病人过往病史和病变器官,使用对重要脏器有损害的药品,造成疾病病情恶化。
(6)随意用药,不了解病人原有过敏史。
(7)不适当的联合用药,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原因机体易感因素导致药源性疾病常见的原因有:1.乙酰化代谢异常药物代谢的乙酰化状态与药物的肝毒性密切相关。
中国慢乙酰化病人占20%。
对同样药物,快乙酰化代谢者的血浆半袁期显著短于慢型者,较高剂量时,慢乙酰化者的药物代谢能力易饱和,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2.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这类病人应用氧化性药物,极易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3.异常遗传素质如有的病人接受治疗剂量的双香豆素抗凝药,可发生明显的抗凝作用延长。
对药源性疾病首先应“以防为主”.减少其发生率。
医药人员应确立恰当的用药目的,合理选择用药,制订周密的用药方案,客观评价药效。
实行治疗药物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可能为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又不能确定是哪种药物引起的时,首先停用所有的药物,对症状严重者,采取对症治疗。
如致病药物已明确,则直接采用针对性抗剂。
若有药源性变态反应,还应将变态反应告诉病人,并作详细记录,以供预防。
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危害论文

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危害的探讨[摘要] 目的观察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
方法有对神经系统破坏的几类反应方式方法。
结果神经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的代谢过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讨论临床医生应正确应用药物,采取立即停用或少用副作用过于严重的药物。
[关键词] 滥用药物;神经系统;临床;神经;症状[中图分类号] r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39-01临床医生处方用药,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切不可滥用。
笔者就临床滥用药物易造成神经系统的危害浅谈如下,以期引起同道注意。
1 滥用药物的危害药物应用不当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其中以神经症状最重;造成的后果也最严重,其中较多见的是胃肠反应。
凡对胃肠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均可引起恶心呕吐,例如乙酰水杨酸,若大量服用可引起胃肠出血及牙龈出血,而且还可诱发溃疡或使原胃溃疡恶化,导致出血和穿孔;还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但尤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不容忽视。
其原因:1.1 外因包括药物的性能,给药的剂量,途径以及用药方法及时间;1.2 内因主要是感应性,此外还有年龄,性别差异,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
药物在上述内、外因素的协同下,如果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神经组织的代谢紊乱,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产生急性或慢性的神经功能异常,临床上主要有3种情况:2 对神经系统破坏的方式方法2.1 过敏反应多见于特异质的个体。
药物作为不完全抗原,或其代谢产物与机体的蛋白质、多糖或氨基酸结合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一种药物可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蛋白结合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
因此,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休克造成脑循环障碍,可以出现神经症状,甚至留下后遗症。
由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多,其他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洁霉素、利福平、痢特灵、吡哌酸等均可引起。
2.2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接近正常量而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反应。
第四章第三节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肾损害
(三).药源性肾损害
(1)氨基糖苷类: 肾毒性大小的顺序为: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
米星>链霉素。 原因:经肾排泄,原型排出; 在肾浓集,直接肾毒; 早期肾损,尿量不少, 失钾失镁,低钾低镁; 肌酐升高,早期信号; 急性肾衰,尿少透析。
压升高:
①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减弱可乐定、甲基多巴和胍乙啶等药物降压作用。 ②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丙泊酚等)可阻断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使 血压升高。 ③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洛酮等)可拮抗大剂量麻醉性镇痛药,使痛觉突然恢复,交 感神经兴奋,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甚至肺水肿和心搏骤停。 ④酒精及含酒精制剂(如左卡尼汀口服溶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藿香正气水等) ⑤咖啡因及含咖啡因药物(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复方酚咖伪麻胶囊等) 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哌甲酯、苯丙胺等) ⑦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升高血压(如含雌激素避孕药)
(六).药源性高血压
(2)通过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 含钠注射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 含钠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钠等) 含钠制酸剂(如碳酸氢钠等);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盐皮质激素可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 ——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苯妥英钠由羟化酶代谢。 在羟化酶正常人群中的半衰期为30~40h。正常人的日剂量为600mg; 而羟化酶缺乏者300mg/d即可引起明显的神经毒性。 胆碱酯酶有遗传性缺陷的患者。 在用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琥珀胆碱时不能及时分解琥珀胆碱,用药后机体产生长时间的肌 肉松弛,可产生呼吸暂停,甚至达数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治疗
患者一旦发生癫痫,应使患者卧倒,防止自伤 和伤人,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发作时间较长或此前有过发作,可给与地 西泮或苯巴比妥肌注。 如果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应尽快制止发作并积 极预防合控制脑水肿等并发症。 根据引起癫痫的原因考虑停药、减药处理。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致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多潘立酮(吗丁啉) H2受体拮抗药 抗心律失常药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
长期大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长期服用氯丙嗪可出现: 震颤麻痹症—阻断了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受体 迟发性运动障碍; 机制可能为药源性耗尽突触前的DA或对突触后的DA 受体的阻滞。 发生率:氯丙嗪35%,奋乃静36%,三氟丙嗪36%, 甲哌氯丙嗪43%,氟奋乃静52%,三氟啦秦60%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吩噻嗪类
药 源 性 癫 痫
以氯丙嗪引起的癫痫较为常见,多见于用药初 期(1-15d)和突然增加剂量,或有器质性脑 病,或脑电图提示有痫性放电的患者。 大剂量用药者癫痫的发生率为9%,小到中剂 量为0.5%。 其他药物如甲硫哒嗪、丙氯拉嗪、三氟拉嗪等 亦可引起。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抑郁药
药 源 性 癫 痫
三环类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4%)、阿米替 林(2.2%)、麦普替林、利他林等均有引起 癫痫的报到。 此类药物有一定的皮质兴奋作用,大剂量或长 时间的应用可引起惊觉或诱发癫痫发作。 新型抗抑郁药物如单环类的丁胺苯丙酮,二环 类的氟西汀,三环类的麦普替林,四环类的米 安色林,致癫痫的发生率与一般三环类抗抑郁 药相似或稍大。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其他
庆大霉素 甲硝唑 萘啶酸和阿苯达唑(肠虫清)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肾上腺皮质激素
长期大量应用可导致精神兴奋、血压增高及 血游离钙降低 ,使大脑兴奋性增高,从而诱 发癫痫发作。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其他
抗躁狂药物碳酸锂治疗剂量范围较窄,使用过 量或蓄积中毒也会导致癫痫。 利培酮及利他林也有诱发癫痫的报道。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菌药物
由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结 核药物引起者常见。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β-内酰胺类
药 源 性 癫 痫
可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性递 质GABA而导致的皮质抑制功能降低有关。 文献报道,CSF中青霉素G的浓度超过8-10U/ml即可使 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一般大剂量(>1000万U/d)或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给常用 量24-72h就可能出现青霉素脑病症状和癫痫发作。 诱发因素除静脉或鞘内用药剂量过大或肾功能不全外, 尚有脑萎缩、婴幼儿血脑屏障不健全、老年人及既往有 癫痫和抽搐史。 合成和半合成青霉素亦可引起癫痫发作。
第二节 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症
锥体外系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 传导径路。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 低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 和脑干网状结构等。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 脊髓束等中继,下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 髓前角细胞。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 体态姿势和习惯动作。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致病药物
药 源 性 癫 痫
抗精神病药物 抗菌药物 激素类 麻醉药 呼吸系统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消化系统用药 抗癫痫药 其他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
药 源 性 癫 痫
氯丙嗪和氯氮平诱发癫痫发作的报道较多。 抗精神病药对多巴胺的阻断作用能增加大脑皮 质的兴奋性,增加癫痫发生的可能性。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癫痫药
应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和不 良反应,缓慢减量的用药原则。 用量过大、撤药过快等都可导致癫痫发作。 卡马西平、扑痫酮撤药或停药时致癫痫发作最多,苯妥 英钠次之。 有些因素可引起抗癫痫药物的吸收减少或代谢增加等, 均可引起癫痫。 如苯妥英钠与碱性药物合用吸收下降、排泄增加, 血药浓度下降。 乙醇和某些药物可以诱导肝药酶,使抗癫痫药物廓 清速度加快而影响疗效。
氯氮平
药 源 性 癫 痫
报道所致癫痫的发生率各家不一。(3%;19%) 应用氯氮平治疗的研究发现,癫痫的累积发生率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药至3.8年,其 累积发生率为10%。 较高剂量时(>600mg/d)发生率为4.4%,低剂 量(<300mg/d)为1%,300-600mg/d时为 2.7%,曾有癫痫发作者中20%第二次发作。 氯氮平导致癫痫的因素与剂量大、快速调换药物 有关。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发病机制
药 源 性 癫 痫 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GABA等中枢系统抑制性递 质或增加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使大脑皮质兴奋与 抑制失调; 某些药物对中枢系统有直接毒性,当药物浓度过 高可致大脑皮质神经元功能紊乱、过度放电;。 用药后发生缺血、缺氧、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 导致神经元代谢障碍; 部分药物突然停药后的撤药综合症可引发癫痫。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其他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非尼拉敏和曲 吡那敏引起的癫痫或惊觉已有报道。而新一代抗组胺药 物如阿司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那丁、特非 那定也有同样的不良反应。 其他:肾移植后患者应用环孢素引起癫痫发作,机制可 能是该要引起的肾小管功能不全导致低镁所致。 静脉注射造影剂可引起癫痫发作,离子型造影剂致癫 痫的发生多见于泛影葡胺和碘酞钠,非离子型造影剂未 见引起癫痫的报道。 吲哚美辛、脑活素、胞二磷胆碱、吡喹酮、狂犬疫苗、 乙脑疫苗均有引起癫痫的报道。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分类
药源性癫痫 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症 药源性头痛 药源性颅内高压 药源性昏迷 药源性精神障碍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第一节 药源性癫痫
药 源 性 癫 痫
因使用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癫痫发 作。 较常见于精神药物、抗菌药物、抗癫痫 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皮质激素类药 物、麻醉药和呼吸系统用药等。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心律失常药
维拉帕米、美西律、阿普林定等。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消化系统用药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可导致癫痫,可能因 为西咪替丁竞争性抑制组胺受体的神经系统功 能所致。 西咪替丁易通过血脑屏障,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会引起癫痫发作;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不易 进入CSF,故较为安全。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 胺受体拮抗剂,使用后也可诱发癫痫。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
母亲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乳儿出现锥体外 系症状。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瑞莫必利和氯 氮平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因此 类药物对D2受体的亲和力较低。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该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产生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镇吐。而他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机制正是 由于阻断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功 能相对亢进. 发生率1.2%-14%,但如果剂量<0.5mg/(kg.d),则很少 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大量研究表明,胃复安超剂量应用是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的主要原因。当日剂量达150mg,累积剂量达800mg,均 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建议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使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多发生在用药初期血细胞比容迅速增加时。 如剂量适当,血细胞比容缓慢增加,可使癫痫 发作率降低。 认为在治疗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能是易发 生癫痫的原因。 有报道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尿毒症450 例,其中25例发生癫痫。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麻醉药
不常见,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儿童易 诱发惊厥。 国内报道16例麻醉药引起的癫痫中有11例是 儿童。发病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以4-6 岁居多。用量大多在5-8mg/kg,均未超过肌注 常用量。多发生于麻醉后3min-13h,个别31h 后发作,持续3-5min,发作间歇期锥体束征 可阳性,经肌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可缓解,少 数患者反复发作、呕吐,引起窒息死亡。 氯胺酮较多见,不少患者为无癫痫病史的儿童。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
氟哌利多属于丁酰苯类药物,手术中常与哌替 啶或芬太尼复合应用,镇静镇痛效果好,一般 剂量不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硬膜外腔持续阵痛配伍应用氟哌利多,目的在 于镇静和镇吐,虽用药浓度低,给药速度慢, 但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征象亦较突出。 机制可能为经硬膜外腔给药时随脑脊液的吸收 较快、浓度相对较高,直接作用于锥体外系, 尤其是黑质、纹状体中的DA受体,产生阻断 作用,因而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β-内酰胺类
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都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 枢神经系统,但在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如罹患脑炎等疾 病时药物在CSF中可达到很高浓度。 头孢哌酮与头孢唑啉均由肾脏排泄,因此在肾功能严 重受损的病人,药物的半衰期明显延长,易在体内蓄 积,这可能为引起癫痫的原因。因此对肾功能不全者 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慎重。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喹诺酮类
包括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 沙星、左氧氟沙星、比哌酸等。 环丙沙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的发生 率为0.4%-2.2%。 该药可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与受体部 位结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而诱发 癫痫。
药源性神经精神疾病
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诱发癫痫的报道较多。常发生在有癫痫 史、脑外伤史、酒精中毒、大剂量应用而未加 VitB6或同时给予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的患者。 异烟肼和VitB6竞争同一酶系或两者结合成腙 后由尿排出,导致VitB6缺乏,谷氨酸脱羧酶 活性降低,导致GABA生成受阻。 利福平亦可引起癫痫发作,特别是大剂量、长 疗程给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