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合集下载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将进酒》教案+评课研讨+ 自我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二)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二、教学重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设想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章理解的难度不大。

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七、教学时数2 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导语:李白被誉为“诗仙”,其实他还有一个雅称——“酒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酒仙李白的写酒名篇《将进酒》。

一)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读qi ng。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单元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本诗便是读,在此,我先提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诗意追寻,美感教学——程翔《将进酒》课例分析王蒙蒙今天观摩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借班讲授李白的《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

程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花样百出,而是平平静静,井然有序,真正“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收获很多。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这样的风采,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具体如下:一、整堂课简单明了,课堂语言简单,讲课方式简单,板书简单首先,语言简单。

从整堂课开始到结束,程老师所用的语言,只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朗读,中间没有多余的话。

一堂语文课,时间非常有限,教学任务也很重,老师在课堂上说与课文无关的话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语文老师上课,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其次,讲课方式很简单。

程老师的讲课方式无非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指导诵读,老师示范朗读;老师提问题,引导回答。

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很传统的,但却是很有效的,太过热闹的上课方式,也许并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

因为学生太过兴奋,不容易去专心书本中应该专注的知识。

最后,板书简单。

程老师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诗歌感情变化的过程,十余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其他什么不值得写上去,但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板书,可以多写,可以少写,但一定要明确重点的写,简单明了才是板书的最高境界。

二、有感情的多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读”是主旋律。

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程老师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品味;到了中间,老师提出了要带着醉意去读;最后,教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边感受,边朗读。

这些环节让我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重要性,这里程老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在正式讲解诗歌之前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首诗歌。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将进酒》的诗意和文学价值。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将进酒》的诗意和文学价值。

2.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意的深入理解。

2. 表达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将进酒》的原文、注释和解析。

2. 学生课本:《将进酒》的相关内容。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将进酒》的诗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美。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原文诵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齐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内容解析(15分钟)教师讲解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应用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学生现场展示作业,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以及对作业的认真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改进。

四、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 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 注重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5. 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2.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感受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将进酒》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酒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3.2 新课导入: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展示《将进酒》的诗意画面。

3.3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分享学习心得。

3.5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的韵律美。

3.6 创作练习:以《将进酒》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教学反思4.1 教学效果:4.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4.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5.1 背诵《将进酒》。

5.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创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将进酒》相关文本。

7.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介绍、酒文化资料、诗歌鉴赏指导书籍等。

7.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八、教学拓展8.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将进酒》与其他李白诗作的不同之处,探讨李白的诗歌风格。

8.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酒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九、教学计划调整9.1 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

将进酒教案评课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将进酒》的诗意,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将进酒》的诗意、文学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2.2 教学难点:《将进酒》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以李白生平简介引起学生对《将进酒》的兴趣。

3.2 新课导入:介绍《将进酒》的文学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3.3 文本解析:分析《将进酒》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将进酒》的审美价值,分享心得体会。

3.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将进酒》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将进酒》的诗意、文学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

4.3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如对比分析、独立思考等。

5.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2 课堂节奏:思考课堂节奏的把握是否得当,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5.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5.4 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将进酒》的全面理解和鉴赏。

5.5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将进酒》的产生环境。

6.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一、程翔《将进酒》教学案例分析
工程翔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将《将进酒》诗歌的内涵营造出来。

他从美的感受出发,结合课堂校园的现实,以诗歌的佳句为启发,提供舞蹈、音乐、文字等多种途径,展开细腻而真实的童年记忆,让学生们结合自身体会去感悟这首经典诗词,先领会,再思考,最后萌发感悟,使诗歌与自身情绪融为一体,把语文课从单调记忆变为个体化、集体性体验类课程。

二、深入细腻的体验
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尽可能多的体验,比如以舞蹈的形式来领悟其中的情思抒发,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与诗的情怀融合,去“品”诗的美;以音乐对比结合诗歌的韵节,让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有一种更直接的感悟;再将诗歌的抒情意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来调动学生学习舆思维的灵活性,去把历史文化与理论知识融入个性化体验,使得学生在最深入细腻的沉思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

三、学生情绪化的沉淀过程
经过这样一系列体验,学生们对程翔《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思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把内心的感受和学习的内容联结起来,并且学生也融入其中,让学生有一种沉淀的感受,他们在感受到情感融汇和化解之后,把种种沉思融为一种新的收获,他们学会了不仅要学习语文文化,更要在学习中淹没其中,去从中读懂知识,将美拿到自己身上,把这种美化成自己的情怀去传达。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体验——以程翔《将进酒》课堂实录为例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体验——以程翔《将进酒》课堂实录为例
时代 当中 , 在科技 大发展的背景 下 , 主考课堂强 调课经过 了二十世纪教育的发展和课 堂范式的更替融合 , 生命 发展
生态课堂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 生命发展生 态课 堂基 于一种生态观念 ,认为课堂是生命发展的 良性生态环境 。 在本质上追求实践生命 发展 的价值 。 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秉 持 了人 文性 、 可持续的教育理念 , “ 直 面人 的生命 、 通 过人 的生命 、为 了人 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而进 行的社会活动 , 是 以人为本的社会 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 1 】 , 这体现 出了课堂教学 中学生生命体验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 , “ 生命是 多层次 、 多方面的整合体 ; 生命 有多方 面的需要 : 生理 的 、 心理的 、 社会的 、 物质 的 、 精神 的、 行为的 、 认知 的 、 价值 的 、 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 人都是 以一个完整 的生命 体 的方式参 与和投人, 而不 只是局部的 、 孤立的 、 某一方面 的参与和投入 ” 2 1 1 。 程翔老师 的《 将进酒 》 课 堂教学可 谓是生命 发展生态 课 堂的典范运用 , 在这 一课堂 当中 , 学 生的带着 生命 的整 体进入 到课 堂当 中,其 听说读写各方 面的能力 被充分调
关怀, 为学生带去宝贵的生命体验 。 在程翔老师 的课堂 中, 未使用多媒体课 件等 , 仅仅是一 块黑板几 支粉笔 , 便呈现
出一堂充满生命体验 的语 文课 ,尽 显名师的气魄和风采。 程老师新颖 独特 的授课方 式是对传 统语文课 堂教学法 的 冲击 , 践行 了新课程改革 的要求 , 并 充分地将新课改中“ 自 主、 合作 、 探究式 ” 的学 习方式运用 到了语文课 堂当中。在 程老师 的课 堂当 中, 学生诗歌诵 读 、 教师角 色扮 演和教 师 的教学艺术 成为课堂 的亮点 。 1 . 体验 的关键—— “ 一读 到底 ” 的教学 方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法 中, 教 师通 常会 以知人论 世的 方式来带领学生赏析和学习文学作 品, 让学生了解诗人 以 及诗歌 的创 作背景 , 讲解注 释 中的疑 难字词 , 然后将 诗歌 分段分层解读 , 最后 分析 诗歌 的结构并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 这种死板而僵化的课 堂教学方法仅仅是完成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诗歌朗读——语言的美育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

在诗歌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到朗读法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读的过程中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感受诗的感情,体会诗的韵味。

朗诵教学,是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朗诵教学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被提倡的今天,品味、诵读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将进酒》一文怎样通过朗读来进行语言方面美育的。

1、给班级营造了一种集体诵读的氛围。

首先,老师通过导入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李白的诗歌世界中,几个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诵读建设了一种积极的诗歌诵读氛围。

一个学生因为胆小,不好意思进行毛遂自荐,程翔老师就鼓励他勇敢一些,从而促使他顺利完成了诗歌诵读。

2、老师具备很高的诵读能力,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程翔老师的诵读普通话标准、感情充沛、表现力强,读出了李白诗歌的那种豪迈、飘逸的感觉,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中。

看到老师能将这首诗演绎得这么好,会让学生禁不住跃跃欲试,按照自我的方式去演绎诗歌。

3、程翔老师不仅自己有很高的诵读能力,他也善于将读诗的技巧传授给学生。

例如:老师将自己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告诉学生,说他认为读李白的诗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读诗歌不仅要讲究停顿、还有节奏、重音,要有技术上的处理。

在这一点上,我有自己的理解。

朗读诗歌有停顿、轻重、缓急、高低,并不是仅仅靠画出停顿符号就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韵味。

为了让学生读出诗味,不妨在需要重读、轻读、急读、缓读、高读、低读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出来,用以提示学生。

另外,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诵读热情。

4、诗歌诵读是建立在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上的。

程翔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朗读训练。

他采用启发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就如同小溪自然而然地流出山谷一般流出自己的心扉,从喉咙中流淌出来。

5、诗歌诵读的最高境界是诵读者对诗歌的再度创造。

也许,一般的学生达不到对诗歌再度创造的境界。

但是归根到底,诗歌诵读应该发挥诵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而有的同学会因为胆小的原因而拒绝在课堂上诵读,有的同学会因为没有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而不愿意花力气在诵读上。

程翔老师运用巧妙的激励方法使学生逐渐放开胆子,最终完成诗歌诵读。

在程翔老师的课堂上,有着因为对诗歌的热爱而产生的朗朗读书声,有着被老师、同学们的热情诵读所感染、折服所发出的掌声。

这是我们诗歌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同时也是美育在朗读、感受语言美上的目的。

张兰
汉本2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