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合集下载

教案编写时的学习目标可达性检验

教案编写时的学习目标可达性检验

教案编写时的学习目标可达性检验多年来,教案一直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式来规划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一个有效的教案必须具备可达性,即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并能够被学生实际达到。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进行学习目标的可达性检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效果。

一、明确学习目标在编写教案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们描述了学生应该在课程结束时所能够实现的预期结果。

学习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测量的,以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地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可达性检验的方法1. 目标的界定和合理性检验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检验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要确保目标与课程内容相符,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相适应。

其次,目标要符合教学标准和课程要求。

最后,目标要具备可测性,即能够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来判断是否达到。

2. 分解目标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可达性,需要将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

这些行为表现应该是能够被观察和评估的,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判断学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如果学习目标是“能够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具体的行为表现可以是“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法问题”。

3. 设计评估方法为了检验学习目标的可达性,教案编写时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估方法。

这些评估方法应该能够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能反馈给教师和学生。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测试、作业、观察记录等。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可以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并进行相应的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案编写的注意事项1. 明确学习目标的层次和难度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水平来确定目标的层次和难度。

目标过低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果的下降,而过高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和挫折感。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2.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安排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教案还需要明确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安排。

一、教学目标制定应具体、明确、可观察、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制定应具体、明确、可观察、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四、应注意体育锻炼安全设计
体育教学中的身体锻炼和安全不是“鱼和熊 掌”。的确,体育锻炼伴随有一定的危险性, 有些运动的危险性还比较大,如器械体操等。 在体育教学第一线,许多优秀体育教师按照 教学大纲上了一辈子的体育课,他们也教器 械体操、跨栏等教材,也都没有发生过什么 伤害事故。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体育锻炼和安 全是可以兼得的。
一、教学目标制定应具体、明确、 可观察、可作为评价的依据
1、目标的定义
目标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达 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不设置 教学目标,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 宿。
2、教学目标的特征
它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既说明做 什麽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 它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 应能做(或产生)以前所不能做的事, 即教学后所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三、运动负荷要适宜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也是根据具体 情况而千差万别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 一律和僵化,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要符合体 育课的基本原则。
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负荷时要遵循以下的 原则: (1)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的原则 (2)有利于运动技术学习的原则 (3)有利于不断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则 (4)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原则 (5)不至过于影响下节课教学的原则



学生学完鱼跃前滚翻动作后,完成5次鱼 跃前滚翻时,至少有3次以上能做出明显 的腾空动作。 学生完成排球垫球技术后,能连续对垫 20次以上。 学生通过耐久的学习和锻炼后,能在十 二分钟内至少跑完2000米

学生能说出跨越式跳高过竿动作的 要领;多数同学在过竿时能做出摆 动腿过杆后下压移髋动作,部分同 学能完成落地时身体侧对竿动作; 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和身体的灵敏协 调能力;愿意与同学合作,能战胜 困难,体验乐趣,并在体育活动中 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检测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检测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检测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和素养所设定的具体目标,它对教学的全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教学区域、教学准备、教学介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以及教学案例等方面来探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检测方法。

一、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避免零散无章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再次,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与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来确定。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要求,过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和策略,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性。

三、教学区域教学区域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提供的适合学习和实践的环境。

教学区域的设置应该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区域可以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实地考察等不同场所。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区域来进行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等进行准备的过程。

教学准备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适合的教材、教具和教学方法,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教学准备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

五、教学介绍教学介绍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过程。

教学介绍应该清晰明了,简洁明快,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可测性

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可测性

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可测性提升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可测性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而可测性则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为进一步的教学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和可测性。

一、清晰度清晰度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简洁,并能够准确传达给学生。

以下是提高教学目标清晰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1.明确表达教学目标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避免使用模糊或抽象的词汇。

而且,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能够准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分解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具体的子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

同时,教师也可以更方便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估和指导。

3.使用行动动词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使用行动动词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需要完成的动作或任务。

例如,使用"解释"、"分析"、"应用"等行动动词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4.与学生共同制定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通过与学生讨论和协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二、可测性可测性是指教学目标能够被具体和客观地评估和测量。

以下是提高教学目标可测性的一些方法和技巧:1.明确行为表现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明确指出需要学生达到的具体行为表现,以便可以进行具体的评估和测量。

例如,使用"能够解答问题"、"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等明确的表述,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为了能够进行客观评估,教师需要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明确评估的标准和指标。

通过明确评估标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量化和评判,从而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1.客观、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尽量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语,要客观明确。

目标要具体,不能笼统。

目标的表述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有所期待和努力。

2.可操作性、可达成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目标的表述应该具体到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

3.结果导向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结果导向的。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结果导向的目标表述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中的方向和目的,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分层次、递进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分层次、递进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该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层次、递进地表述。

学生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层次,来逐步改善自己的学习水平。

5.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的。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要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取得学习成果。

6.可量化、可检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可量化、可检验的。

教师应该将目标分解为若干要求、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小目标,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整体目标。

7.具体、直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直观。

目标的表述要能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行为和表现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测试与调整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测试与调整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测试与调整教学价值幼儿园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程的核心,其可行性的测试和调整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测试与调整,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方向,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前期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根据教师对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特点进行设定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测试与调整,不断完善目标的设计,确保其切实可行并促进幼儿的学习成长。

教学区域教学目标的测试与调整需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区域展开。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区域,例如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等,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测试与调整,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和实用化。

教学准备在进行教学目标的测试与调整之前,教师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方法,准备合适的教具和教材,以及整理出清晰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流程。

教学介绍在教学介绍中,教师需要向幼儿明确表达本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通过生动活泼的介绍和引导,教师可以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幼儿掌握的内容和能力。

通过对教学重点的明确和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辅导,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提供多元智能的培养,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测试结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指导。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的可行性与调整,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目标中的可测量性要求

教学目标中的可测量性要求

教学目标中的可测量性要求教学的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而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要求则是指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被明确地界定和评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当具备可衡量性,即可以通过客观的评估手段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从教学价值、教学目标、教学区域、教学准备、教学介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等方面探讨教学目标中可测量性要求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要求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它不仅对学生学习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测量性要求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辅导。

同时,可测量性要求也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为学生设定的具体学习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当具备明确、可量化、可衡量的特点。

明确表示教师需要清晰地定义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成果,可量化表示教师需要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指标或标准,而可衡量则表示教师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估手段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区域教学区域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所发生互动的场所。

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要求对教学区域的选择和布置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区域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可测量要求。

教学准备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

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备可测量性要求,设计相应的评估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规划和预设。

五、教学介绍教学介绍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的环节。

在教学介绍中,教师需要明确告知学生当前的学习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教学目标是教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明确表达的技巧,以确保目标清晰、具体、可衡量和可实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案中表达教学目标。

一、使用明确的动词教学目标应该使用明确的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期望达到的行为或能力。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比较两个文本的异同,可以使用动词“比较”来表示。

这样可以使目标表达更加具体,使学生和教师都清楚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二、指明主体和客体在教学目标中,需要指明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以确保目标的明确性。

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中的主体是学生,“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是客体。

这种明确的表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例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10个常用的动词”中的数字“10”就是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

这样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应该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以确保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那么教学情境应该设计为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便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和达到目标。

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置目标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确保目标的适应性和个性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目标,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例如,如果学生的听力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置目标为“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够正确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包括使用明确的动词、指明主体和客体、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置目标等。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更好地编写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一、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

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二、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

例如,讲述《中法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清楚中法战争的过程”,就显得比较模糊,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清楚。

如果改为“学生能在《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上指出战争开始、结束的地点,并能标明时间;能指出四场重要战役的地点(马尾、淡水、镇海、镇南关、临洮中的四个)”,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掌握。

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教师往往当堂难以明确验证。

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学生能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再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用自己的话说出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及侵略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B、在课本上找到有关战争原因的内容;C、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评价、修改”等。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教会学生分析战争性质”,
就有问题。

若改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关系,归纳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就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地图”等。

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
(1)使用辅助手段或不使用。

如:不用计算器来计算…;
(2)提供信息或不提供;
(3)完成行为的情境。

如:“在课堂讨论时,叙述…要点”等。

四、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9%的正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