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等股权结构的几大经典案例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了商界的经典案例之一。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争夺案例为例,探讨其中的经典之处。
该上市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业务。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由创始人家族掌控,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控股权的争夺也变得日益激烈。
争夺控股权的主要角色是创始人家族的两个兄弟,分别代表了家族内部的两个派系。
老大是公司的董事长,拥有较大的股权,而老二则是公司的总裁,虽然股权较少,但在公司内部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
争夺控股权的导火索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决策。
老大主张将公司的重心转向海外市场,而老二则坚持继续在国内市场扩张。
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控股权的争夺。
争夺控股权的过程中,两兄弟都动用了各自的资源和人脉。
老大通过增加股权比例和与其他股东的合作,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而老二则通过与高管团队的合作和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加了自己的股权比例。
在争夺控股权的过程中,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决策错误,争夺股东的支持,甚至在公司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整个公司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股价也一度受到了影响。
最终,这场控股权争夺战以老大的胜利告终。
他通过与其他股东的合作,成功地稳住了自己的控股权,并继续领导公司。
而老二则被迫离开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展现了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的典型特点。
首先,控股权争夺往往涉及到家族内部的矛盾。
在这个案例中,两兄弟代表了家族内部的两个派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冲突,也是家族利益的冲突。
其次,控股权争夺往往伴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歧。
在这个案例中,两兄弟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导致了他们在控股权争夺中的对立。
这也反映了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往往与公司的战略方向密切相关。
跨国购并与绿地投资分析及案例-原创

跨国购并与绿地投资分析及案例-原创跨国购并: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并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
主要类型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1) 按购并双方所处的行业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①横向购并。
购并与被购并公司处于同一行业,产品处于同一市场。
②纵向购并。
两个以上国家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但又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③混合购并。
两个以上国家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2)按购并是否在购并双方互愿互利基础上进行。
①善意收购②恶意收购(3)按购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①现金收购②股票收购跨国购并的优缺点优点①资产获取迅速,市场进入方便灵活。
②廉价获得资产。
③便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角化经营。
④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
缺陷和不足①价值评估存在一定的困难。
②原有契约及传统关系的束缚。
③企业规模和地点上的制约。
④容易导致较高的失败率。
除了上述几方面原因,主要是与购并企业和被购并企业之间企业文化上的冲突有关,在跨国购并中,由于双方企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往往使得购并后的整合困难重重,最终导致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
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新创企业,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绿地投资的优缺点优点:投资者能在较大程度上把握其风险性,并能再较大程度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
缺点: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灵活性差,因而整体投资风险较大。
购并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的选择内因对选择的影响①技术等企业专有资源的状况。
一般来说,拥有最新技术、知名商标等重要企业专有资源的跨国公司,从节省交易费用、防止垄断优势丧失的角度出发,更多地选择绿地投资方式。
②跨国经营的经验积累。
由于购并方式相对绿地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较小,跨国经营经验积累较少的企业往往偏向以购并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房地产企业融资案例之绿地集团

绿地集团海外融资取得成功
“这是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和海外金融机构合作获得单项贷款额度最高的案例 之一。”世邦魏理仕高级经理杨东宇指出。 对当前有大规模在建项目的绿地集团来说,这笔7亿元融资的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绿地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遍布全国17个城市,在建面积近50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今年年底之前,绿地还将在上海和外地开工多个房地产项目。此外, 绿地刚刚组建了建设、商业、能源、汽车服务四大产业集团,实施多元化发展 战略,明确宣布谋求跻身世界企业500强企业。
业界人士认为,这个在建规模对资金的要求量堪称巨大,在当 前形势下,资金链顺畅是保证绿地所有项目顺利开发的关键。 事实上,绿地对于融资问题一直表现得相当积极。今年三 季度以来,绿地已先后获得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和中国工商银行 总行的授信。张玉良也曾表示绿地有三大融资渠道———用经 营性的物业向银行筹资、境外融资和国内银行的支持。 尽管此次绿地集团没有透露与HI的具体合作方式,但绿地 有关人士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此次合作在股权融资 的基础上设置了更多的协商条款,融资额度主要用于绿地在上 海项目的开发,绿地也希望借此将项目开发和管理提升至国际 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诸如绿地与HI此番类似股权融资的模式, 在未来半年内将越来越常见。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物业抵押贷款和传统的银行开发 贷款,发展商能申请的都已申请完毕。可以预计,接下来的半 年之内,以项目赢利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俞斌表示,根据今 年10月份对上海50强开发企业进行的融资意向调查,大约70%的 发展商表示愿意选择股权融资。
•
张玉良一再强调,绿地发展策略是“保持速 度,控制风险”。而作为这一策略保证的,是其 投融资方面的国际化视野和实际运作。 今年4月,绿地收购了上海南汇区一幅600亩 土地51%的股权,以及400亩净地。6月,绿地斥 资两亿元,在常熟拿下一幅291亩的地块。而据 悉绿地正在运作一次性收购东北某市6个房地产 企业。 在各地持续增加土地储备的同时,有消息称 绿地正在酝酿引入国际策略投资者。对此,张玉 良表示,目前一切尚在谈判阶段,具体细节不便 透露,“但可以肯定,将来绿地的股权、人才都 是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规划设计、酒店管理等 方面和全球性企业合作。”(信托法律网编辑) 据张介绍,绿地计划将旗下上海及外地4-6个 商业地产项目,包括酒店、写字楼和商场等,打 包成为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到香港上 市,有三家海外投行正在准备有关的方案。 • “投行希望我们打包的是全部建好的项目, 而我们则希望注入一些在建项目,这样我们在项 目资金安排上更有灵活性。”他补充说。
绿地集团股权架构

图解张玉良“秘密武器”:10万元控制188.8亿资产3月19日讯,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600606.SH)的预案终于揭蛊,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绿地集团员工持股问题的解决,大智慧通讯社通过梳理发现,系列“有限合伙”的安排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通过一个“金蝉脱壳、化茧成蝶”的资本重组安排,绿地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备受关注。
下图为重组前的绿地集团股权结构。
二、下图为重组后的新绿地集团的股权结构,上海格林兰作为员工持股平台,持有重组后新公司28.83%的股份。
三、下图为上海格林兰的股权结构,在整个重组架构的安排中,这个层叠复制的有限合伙安排极为重要,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诉求,并规避了以往通过信托结构进行利益安排的种种弊端。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格林兰投资为绿地管理层直接控制,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其法定代表人正是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良:四、下图为从“壹有限合伙”到“叁拾贰有限合伙”等一系列小有限合伙安排的具体细节。
在每一个小的有限合伙安排中,格林兰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只象征性出资1000元即获得了管理权。
这样,在一共32个小有限合伙安排中,格林兰投资累计出资额只有区区3.2万元。
即,格林兰投资以3.2万元控制了3759.74万元的员工持股权。
这是关键安排的第一步。
五、在此基础上,以32个小有限合伙安排为有限合伙人(LP),格林兰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出资6.8万元(注册资本10万元,其余的3.2万元已经作为对32个小有限合伙安排的出资),成立了大的有限合伙安排“上海格林兰”。
这是关键安排的第二步:张玉良通过注册资本仅有10万元的格林兰投资,控制了3766.55万元的内部人持股权。
六、现在请再回到重组后的新绿地集团的股权结构图:“大合伙企业”上海格林兰持有重组后新公司的股权比例为28.83%。
七、根据重组预案,“本次交易中,拟注入资产的预估值为655亿元”,则上海格林兰所持新公司28.83%的股权,对应的资产价值则为188.8365亿元!八、结论:张玉良以一个注册资本只有区区10万元的公司(格林兰投资),通过一系列合适的有限合伙安排,达到了四两拨千斤、蚂蚁拉火车的效果:轻松实现了对190亿元庞大资产的控制。
股权架构设计案例-

民营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文/张金宝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需要做股权架构的重新梳理,否则就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如造成多交个人所得税、资金转移通道难以打通等问题。
一、走一步看一步的股权结构模式股权方面,民营企业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公司、注册新公司。
并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用自然人(如老板、老板娘或者老板的亲戚熟人)当股东,很少用法人企业当股东。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的结果是董事长、董事长夫人以及董事长的弟弟三人,累计持有了21家公司股份,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董事长及夫人持有公司95%的股份,董事长弟弟持有5%的股份。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的扩张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关联,每一家企业就像是一叶小舟,众多企业很难形成战斗力。
如果能把这些企业通过股权改造,形成合力,建立一个航母舰队。
企业原始形态股权改造以后二、股权改造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节省个人所得税:大约为每年企业所得税后利润的20%,如企业一年的税后利润是1000万,则可以节省200万的个人所得税。
●便于股权转让或家族继承:当有N家公司时,董事长需要把股份转给其下一代时,只需要转让最上面的一家投资公司,即把所有产业传承给了下一代。
●容易保证控股权不旁落其他股东:当某实业公司有多位股东时,把家族企业成员的股份转移到“投资公司”,然后让投资公司控股实业企业,可以排除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走得过近导致企业控制权旁落。
●产业清晰,便于企业扩张发展:扩张时直接使用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产业清晰,企业多元化时,不同行业企业之间互不影响。
●资金调配方便:各家子公司,给投资公司分红,然后资金聚集在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再根据需要给子公司投资、增资、借款等,形成集团资金池。
三、股权改造的步骤当老板看到本教材时,其企业可能已经成立了多家,如浙江某企业老板,下面有三家公司,一家建材公司、一家工程公司、一家节能环保材料公司。
三家公司均由董事长持股,分别是100%、100%、70%,如下图所示。
a股借壳上市案例

a股借壳上市案例【篇一:a股借壳上市案例】12月22日,()公告,绿地控股18.9亿元转让上海农商行股份,该交易可为公司带来约16.9亿元投资收益。
这是绿地借壳金丰投资上市后,最新的一笔资本运作。
如今的绿地,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案例,都要从借壳上市说起。
时间回溯到去年,2015年8月18日,绿地借壳金丰投资尘埃落定,a股简称由“金丰投资”变更为“绿地控股”。
本案,借壳交易作价667亿,是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借壳案例。
同类交易可资比较的,只有最近刚刚获批的(),755亿。
不过,按照借壳新规,中石油重组*st济柴已不算借壳,所以绿地借壳金丰投资,当之无愧成为资本市场史上体量最大的借壳案例。
本案,绿地集团上市当日,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一度成为全宇宙市值最大的房企。
本案,为了上市圆梦,绿地集团整整筹划了11年有余。
本案,绿地完成了a股及h股多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布局,进化成为新的资本派系——“绿地系”。
本案,背后的行业竞争格局:中海系、招商系、保利系、绿地系,千亿房企巨头试图通过重组形成“巨无霸”,然后以联合体出击,大鱼吃小鱼,扫荡加吞并。
本案,是上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标杆案例。
“看看巨无霸是怎么玩借壳的!”1 交易方案2015年6月18日,本案通过监管层核准批复。
本案标的资产为绿地集团100%股权,方案分为两块,具体来看:——资产置换置出资产:以2013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置出资产评估值为221,321.91万元,较账面增值额为2,579.69万元,增值率为1.18%。
本次拟置出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为219,196.80万元。
置入资产:以2013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拟置入资产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值为6,673,205万元,较账面增值额为2,465,528万元,增值率为58.60%。
经协商,交易各方确定拟置入资产的交易价格为6,673,205万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发行价格:5.54元/股发行数量:11,649,834,296股交易作价:645亿标的公司:绿地集团标的资产:绿地集团100%股权交易对方:绿地集团全体股东(上海地产集团、中星集团、上海城投集团、上海格林兰、()、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宁波汇盛聚智、珠海普罗、国投协力)业绩承诺人:本次交易对方业绩承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实现的扣非总净利润不低于165亿元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本次交易后上市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控股合并经典案例

控股合并经典案例
1. AT&T和Time Warner的合并:2016年,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巨头Time Warner,这是当时最大的媒体合并案之一。
通过这次合并,AT&T获得了Time Warner庞大的内容库,包括HBO、CNN和华纳兄弟等知名品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电信和媒体行业的地位。
2. 雀巢和诺思卡菲的合并:2018年,食品与饮料巨头雀巢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咖啡公司诺思卡菲。
这笔交易使雀巢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咖啡市场的市场份额。
此次合并也为雀巢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市场机会。
3. 腾讯和京东的合并:201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电子商务公司京东的15%股份。
这次合并使腾讯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地位,并与京东共同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业务。
4. 惠普和康柏的合并:2002年,个人电脑制造商惠普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竞争对手康柏。
这次合并使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进一步扩大了其在硬件领域的市场份额。
5. 迪士尼和21世纪福克斯的合并:2019年,华特迪士尼公司以7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1世纪福克斯的大部分资产。
通过这次合并,迪士尼获得了21世纪福克斯的电影和电视媒体资产,包括福克斯电影公司和FX等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娱乐行业的影响力。
此次合并也标志着传统娱乐公司对流媒体
和数字媒体的转型趋势。
这些是一些经典的控股合并案例,展示了企业如何通过合并来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和拓展业务领域。
1、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方案分析

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方案分析一、借壳上市方案概要(一)主要内容1、资产置换金丰投资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绿地集团等额价值的股权进行置换,拟置出资产由上海地产集团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主体承接。
2、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金丰投资向绿地集团全体股东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购买其持有的绿地集团股权,其中向上海地产集团购买的股权为其所持绿地集团股权在资产置换后的剩余部分。
资产置换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互为条件、同步实施。
拟置出资产的预估值约为23亿元。
拟注入资产的预估值约为655亿元,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绿地集团股权的预估值与拟置出资产预估值的差额约为107.94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拥有绿地集团100%股权,主营业务将由房地产流通领域为主的综合服务业务转变为集房地产开发及其延伸产业(包括建筑建设、酒店、物业等)、能源、汽车、金融于一体的多元化业务。
(二)发行股份情况1、股票类型与上市地非公开发行的股票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1.00元。
股票上市地拟为上海证券交易所。
2、发行方式及对象发行方式为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
发行对象为绿地集团全体股东,具体包括上海地产集团、中星集团、上海城投总公司、上海格林兰、天宸股份、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宁波汇盛聚智、珠海普罗、国投协力等10家。
根据上海格林兰与绿地集团职工持股会签署的《吸收合并协议》,上海格林兰将吸收合并绿地集团职工持股会。
上海格林兰、职工持股会正在办理吸收合并相关程序,自吸收合并完成之日起,将由上海格林兰取代职工持股会参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职工持股会在《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项下的全部权利、义务由上海格林兰继受,即上海格林兰将成为本次交易的交易对方。
上海格林兰与职工持股会的吸收合并工作将在上市公司审议本次重组正式方案的董事会召开之前完成。
上海格林兰已经出具承诺:其将于金丰投资审议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正式方案的董事会会议召开之前完成对职工持股会的吸收合并,上海格林兰取代职工持股会参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地集团等股权结构的几大经典案例
分股啦在为很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提供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一是激励人数比较多,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该如何处理?二是股权结构该如何设计才能既保护员工的权益,又不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
今天,笔者通过绿地集团和联想控股的案例和企业家朋友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双层有限合伙企业架构!
1、绿地集团案例剖析
绿地集团在2015年8月成功借壳金丰投资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实现整体上市,更名后的上市公司绿地控股以超过3000亿元的市值,超越万科登顶中国房地产板块。
业内认为,去年万科摒弃规模论而谈回款率时,虽然赢得了一些房企的附和,但当绿地以市值最大房企的身份正式登陆A 股时,规模论再次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华扬资本看来,绿地更引人关注的是:董事长张玉良如何以区区10万元的公司,实现对982名员工的股权激励和对188亿元庞大资产的牢牢控制!
重组后的绿地集团(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上海格林兰作为员工持股平台,持有重组后新公司28.83%的股份,按绿地集团的发行价就已达188亿元以上。
图1 绿地集团重组前后的股权结构
而进一步地,从“壹有限合伙”到“叁拾贰有限合伙”等一系列小有限合伙安排的具体细节。
在每一个小的有限合伙安
排中,格林兰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 P),只象征性出资0.1万元即获得了管理权(控制权)。
这样,在一共32个小有限合伙安排中,格林兰投资累计出资额只有区区 3.2万元。
即,格林兰投资以 3.2万元控制了3759.74万元的员工持股权。
表3 小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与出资
图4 上海格林兰整体的股权结构
2、联想控股案例剖析
联想控股是在2009年10月引入民营资本泛海控股后,再在2012年由泛海控股以协议方式将其所持联想控股8.9%的股权转让给北京联恒永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北京联恒永信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这两个联想员工持股平台,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持股才得以逐步实现。
在2014年,如下图5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所示,联持志远和联恒永信作为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股联想控股24%和8.9%的股份。
图5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
无独有偶,两个员工持股平台也是采用了双层有限合伙企
业架构:
图6 联持志远股权结构
图7 联恒永信股权结构
联持志远的从“壹有限合伙”到“拾有限合伙”和联恒永信的从“壹有限合伙”到“陆有限合伙”等一系列小有限合伙安排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小的有限合伙安排中,北京联持志同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联恒永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G P),这是联想员工持股的巧妙安排,管理层可以通过少量的资金达到控制整个员工持股平台的控制权,从而实现对联想控股的影响力。
同样的,北京联持志同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联恒永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均为联想管理层直接控制,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其法定代表人正是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和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宁旻,二人均为执行委员会成员(执行委员会成员还包括朱立南、赵令欢、陈绍鹏、唐旭东)。
通过这样的有限合伙企业的按排,联想控股的管理层能占有44%的控股权,成为具有最大决策权的力量,而国有股东中科院占有36%股权,民营资本泛海控股占有20%股权。
3、分股啦总结
有限合伙企业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比公司形式灵活,可以通过有限合伙企业协议来实现分权控制,普通合伙人可以通过持有少量的出资份额而拥有该有限合伙企业全部的控制权,而收益权则是通过各个合伙人的出资份额比例而正常分配的,很好地解决了收益权和控制权的平衡问题。
不管是张玉良以区区10万元控制了绿地28.83%的股权、联想控股核心管理层以500万元控制了联想控股32.9%的股权,实现这一利器的正是有限合伙企业巧妙的合伙人设置和股权结构设计,并且这一做法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有望成为此后类似情况的员工股权安排的常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