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Management课程编号:MAGT3744学时:32 (理论学时:30,试验学时:2)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公管学院本科生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濮励杰,彭补拙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基础课目的:本课程着眼于社会或政府如何确立和巩固现行社会经济基础制度相适应的土地占有方式,调整土地关系;如何采取经济、法律、行政与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实现土地资源既公平又有效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吸收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土地的政策、法规,以及土地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管理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加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以期学生在掌握土地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增强国土资源忧患意识是每个公共管理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
本课程在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地租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和土地经济理论等,详细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权利登记,统计等管理方法,全面介绍了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的理论知识,探讨了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1. 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中各章节的基本概念;2. 熟悉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 理解地籍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4. 了解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5. 了解我国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基本特点,树立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思想;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特点2.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研究方法3. 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第二章产权管理1. 土地产权2. 土地权利登记3. 土地所有制4. 土地征用制度5. 土地使用与改革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第三章地籍管理1. 地籍管理概述2. 土地资源调查3. 土地统计管理4. 土地质量评价5. 土地法律管理6.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章建设用地管理1. 建设用地分类2. 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与内容3. 建设用地的供应方式与政策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5. 建设用地征用管理6. 土地使用权划拨管理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第五章耕地保护管理1. 耕地资源现状2. 耕地保护措施3. 农用地转用管理4. 耕地补偿制度5. 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6.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第六章土地市场管理1. 土地市场体系2. 土地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管理3. 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管理4. 土地市场中介服务管理5. 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评估与资产处置管理第七章土地利用与规划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3.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4. 土地经济管理5. 土地地价管理6. 土地规划管理7. 土地生态管理8. 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实践环节1.土地利用管理实习:16学时(课外)六、课外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闭卷;闭卷考试成绩占 50 %,平时作业占20 %;实践作业成绩占30 %;大纲制定者:杨东朗大纲审核者:董新宇。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一、地租概念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契约地租(商业地租):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和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经济地租(理论地租):土地产品收入除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的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3、近代西方经济学把地租的概念扩充为广义地租和狭义地租。
广义地租:超额的工资、利息、利润及利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狭义地租:利用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1、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存在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等多种地租形式,马克思地租理论仍是城镇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3、马克思地租理论主要涉及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1)级差地租: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按形成基础的不同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①级差地租I: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②级差地租II: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2)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垄断所取得的地租,不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绝对地租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形成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实质和根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土地 等级
所 耗 资 本
元
平 均 利 润
产量 公斤
个别生产价格 (元)
社会生产价格 (元)
全部 每公斤 每公斤 全部
级 差 地 租 Ⅰ
元
产品 产品
产品 产品 Ⅱ 元
劣等地
10 0
20
200
120
0.6
0.6
120
0
优等地
10 0
20
300
120
0.4
0.6
180
60 Ⅰ
在优等
正六边形城市空间模型
结论:城市对其周 围地区承担的各种 服务职能,理论上 必须最接近受益地 点。这些地点在正 常情况下应当位于 正六边形服务区域 的中间。
五、 市场区位论(廖什)
• 观点:工业 配置要寻求 市场,从而 推导出六边 形模型。
第五节 土地区位利用(本节自学) 一、 城市土地区位的形成
补充:决定工 业区位的因素 还有很多,如 历史因素、政 策、环境因素 等
如环境成本因 素:
收入
总成本
生产 成本
环境 成本
四、 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
基 本 内 容 : “ 城 市 的 等 级 ---- 规 模 ” 学 说
假设人口和资源均匀分布;
论述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和形成过程,从 城市或居民点的物资供应、行政管理和 交通运输等方面出发,认为中心地的规 模与其所影响的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 取决于中心所生产的产品的级别和提供
❖ 一、区位论及其产生与 发展P121
❖ 区位:指特定地块分布 的地点或地区,或特定 地块所处的空间位置及 其相邻地块间的相互关 系。
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
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 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 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 量。
3.提高土地集约度的途径有哪些? (1)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提高复种 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 设,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
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 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或减 少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 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 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城市适度规模: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 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 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达最高时的规模就为城市适 度规模。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重视旧城改
造工作,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的共同作 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 效率,集中开发的地上和地下空间。
4.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 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 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 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①规 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 对农业增加投入,③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 导农民投入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
1.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1)分析,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地租的概念:广义地租:即租金,是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资源)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狭义地租:是指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付的租金,是所获得的利润的超额部分。
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1)威廉·配第是首次提出地租理论的人,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人。
他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出发研究地租:①地租的数量受工资数量制约。
②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生产费用,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
③从土地位置即距离市场远近不同以及土地丰度的差别方面阐述了级差地租。
弊:没有利润这一范畴,而是把地租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
他的地租论实际上是以地租形式表示的剩余价值论。
(2)亚当·斯密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人,他认为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收入。
①地租是对工人劳动产品的直接扣除,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
②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
③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④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关于地租的定义。
第二,关于地租的来源。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斯密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他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在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之上的一种余额。
第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斯密说:“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当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弊:损害了把地租归结为工人剩余劳动的宝贵思想。
颠倒了地租和利润的关系,也不了解它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分不清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与联系,在他那里,价值与生产价格是等同的。
在他看来,地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然力的大小。
这样就掩盖了地租的来源。
(3)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①地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其二是土地的差异性。
如果土地是无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地租。
②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土地上去劳作,因此,土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相同,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土地收入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编辑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目录1地租概念2产生原因3地租分类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分离地租4地租观点马克思古典资产阶级英国资产阶级5产生发展地租历史范畴资本主义地租1地租概念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土地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
地租理论相关曲线图在某些场合下,西方经济学把地租定义为物主将其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产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并不一定专指出租土地而获得的租金。
按照这个定义,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物主将土地或其他财物出租给承租者,承租者按租赁契约支付给物主之租金。
经济地租又称理论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使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狭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利用土地所获的超额利润,即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
一般所谓地租,是针对狭义地租而言的。
2产生原因地租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土地生产的商品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存在差异。
下面分两种情况介绍。
(一)产量差异导致地租产生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穆勒等认为地租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土地生产商品产量的差异。
假设肥沃土地、贫瘠土地上生产的都是小麦,且肥沃土地、贫瘠土地生产的小麦品质一样。
肥沃的土地小麦产量高,为1000公斤/亩,贫瘠的土地小麦产量低,为500公斤/亩。
肥沃土地、贫瘠土地生产小麦的成本都是500元/亩。
小麦价格由贫瘠土地生产成本决定,为1元/公斤。
从而,肥沃土地生产小麦的收入为1000元/亩,肥沃土地生产小麦的成本为500元/亩,从而,肥沃土地将产生利润为:1000元/亩- 500元/亩= 500元/亩这500元将变成肥沃土地的地租。
节地租理论与土地利用模式

来源是工人无偿的劳动。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 为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支 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4.地租的剩余原则论
地租是一种经济剩余,即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剩余的 部分。代表人物:雷利·巴洛维
5.地租的供求平衡论
土地的供求决定地租水平,代表人物:保罗·萨缪 尔森。
6.地租的产权价值论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杜尔阁初步 揭示了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 换形成的地租。
8.竞标地租理论
阿隆索以区域均衡和区位边际收益等空间经济学 理论为基础提出的竞标地租理论。该理论接受了 不同用途地租(地价)不同,不同地段地租不同 等诸多土地经济学现象。
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4.1.2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 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洛克和代表重农主
义的坎提能、魁奈和杜尔阁。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和贡献
配第
17 魁奈 世纪 中期
杜尔阁
提出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土地价格=年租×21
提出“纯产品”学说
农业中因自然界的帮助而生产的剩余产品以 地租的形式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4.1.4城市地租
1.城市地租的内涵
– 住宅经营者或者工商企业为建筑住宅、工厂、商 店、银行、娱乐场所,租用城市土地而交付给土 地所有者的地租。
2.城市地租的特点
– 城市地租以农业地租为基础 – 区位级差地租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 – 商业地租是城市地租的典型形态 – 城市地租具有相当大的垄断性 – 城市土地投资的地租效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 城市地租比农业地租更具有累积性
城市经济学地租分析ppt课件

要素不存在替代时写字楼的竞价租金
距离 (方 格)
总收 入
(元)
建筑物 的资本 成本 (元)
其他 非土 移动 土地的 占地面 地成 成本 WTP 积(公
本 (元)值(元) 顷) (元)
竞价 租金 (元/ 公顷)
0 500 100 150 0 250 0.25 1000
1 500 100 150 36 214 0.25 856
5 500 100 150 200 50 0.25 200
R(元) 要素不存在替代性时写字楼的竞价租金曲线
1000 856
400 200
1
每公顷土地的竞价租金
4
5
X=方格到中心的距离
要素存在替代性时写字楼的竞价租金曲线 ❖ (1)建筑物的选择:写字楼的等产量线
占地规模、建筑物高度和资本成本
高层建筑
许可证提高了房屋的均衡价格
2.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分区)
❖ 土地利用分区制:类型及其市场效应
❖ 目的:为了降低城市发展的社会成本(提高公众健康、安 全和福利水平)。达到这些目的的基本手段是将使用目的 互不相容的土地分离开来。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租金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分区) 城市土地市场(土地价格) 城市土地管理(视频)
基本概念
❖Q:什么是土地,什么是城市土地?
❖ 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 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 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 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住宅的密度
❖ 越靠近就业区,人口密度越大。主要原因在于: ❖ (1)消费者替代 ❖ (2)要素替代
城郊
住宅面积 2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必然使这种超额利润转化成城市级差地租Ⅰ
• 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垄断及其分
析,级差生产力必然转化为级差超额利润,进而转 化为城市级差地租Ⅱ
4.城市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 城市绝对地租
– 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国家垄断而必须缴纳的地租就 是城市的绝对地租。 – 城市的绝对地租主要是由使用城市土地的二、三 产业提供的。 – 城市地租是由农业地租调节的。 – 城市的绝对地租是该地作为农业时的级差地租和 绝对地租之和。 – 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仍然是超额利润 城市垄断地租 – 一种个别的、特殊的地租形式
次级中心
市中心
市区
郊区
城市次级中心的形成示意图
8.竞标地租理论
阿隆索以区域均衡和区位边际收益等空间经济学 理论为基础提出的竞标地租理论。该理论接受了 不同用途地租(地价)不同,不同地段地租不同 等诸多土地经济学现象。
4.1.4城市地租
1.城市地租的内涵
– 住宅经营者或者工商企业为建筑住宅、工厂、商 店、银行、娱乐场所,租用城市土地而交付给土 地所有者的地租。
4.2.2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
– 区域的地理特征 – 区域自然环境
3.社会和制度环境 区位因素
–总体社会状况 –土地与住房政策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 –政府相关政策
2.经济区位因素:
– 区域人口状况 – 经济发展状况 – 交通和通信情况
4.2.3房地产区位选择
1.房地产宏观区位的选择 指在全国各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工业、农 业、交通运输业用地的空间布局选择。 在土地区位选择的宏观层次上一般只涉 及工业用房地产,它取决于全国范围内工 业(项目)的宏观空间布局。工业的宏观空 间布局确定了,工业用房地产的宏观区位 选择也就随之确定了。
20世纪 胡佛 建立了竞争曲线理论,可同时处理不同类型 初到20 土地使用的竞标 世纪下 萨缪尔森 地租是否成为决定价格的成本,取决于观察 半叶 问题的角度;地租取决于需求者之间的竞争
4.1.3主要地租理论
1.地租的自然力理论
地租的源泉是土地自然力,代表人物杜尔阁。 1776年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 察》。
17世 安德森 纪中 期至 19世 李嘉图 纪初 屠能
• • • •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代表人物:让· 巴蒂斯特· 萨伊(法)、马尔萨斯(英) 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代表人物:克拉克、马歇尔、奇封士、瓦尔拉斯等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和贡献
19世 萨伊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工资是劳动者的补 偿,利息是资本的补偿,地租是使用土地的补偿 纪上 半叶 马尔萨斯 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
3.城市房地产微观区位选择 1.选择商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
①要处在商业区,以利于利用其外部经济效益; ②临街或道路状况要好,最少也要一面临街; ③通讯要方便 ④要有足够的人口流量; ⑤增值潜力要尽可能大。
2.选择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标准:
①周围要有优雅、清静的自然环境,面向广场, 绿地、海滩则更好; ②交通、通讯和人际交往要方便; ③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完善的文化娱 乐设施,淳正的民风,良好的治安条件; ④便利的购物出行买卖条件;
2.地租的生产费用价值论
萨伊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 协调创造的,企业利润为每个要素得到相应的 收入。 Y=f(V,C,L)
3.地租的劳动价值论
地租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代 表人物: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地租的 来源是工人无偿的劳动。 大卫·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认 为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经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支 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4.地租的剩余原则论
地租是一种经济剩余,即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剩余的 部分。代表人物:雷利· 巴洛维
5.地租的供求平衡论
土地的供求决定地租水平,代表人物:保罗· 萨缪 尔森。
6.地租的产权价值论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杜尔阁初步 揭示了地租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
7.地租的垄断价格论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 换形成的地租。
4.多地带模式 • 如果把各种功能区抽象概括,则城市可以归 结为中央地带、过渡地带和外围地带。 • 多地带模式一般有三地带或四地带的模式。 • 多地带模式对于人口众多、快速扩展阶段的 城市,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从城市布局上看是中央地带的扩大,过渡地 带转变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城市区,外围地带 则不断向城市用地演化。
4.3.2城郊次级中心区形成
1.大城市房地产区位由中心区向郊区演变的趋势
• 1990-1995年,北京约20%的拆迁户搬到郊区居
• • •
住; 沈阳市规划局对1981年至1991年完成的2万平方 米以上146个住宅小区不完全统计,68%建在近 郊区; 上海市的闭行区和浦东新区2个近郊区住宅销售 面积占全市的比例,从1996年的30%上升到了l 998年的42%. 1998-1999,南京市一、二类地区(中心区)的商 品房销售面积仅占全市销售面积的21.76%、 20.22%,而六、七类地区(郊区)却占28.87 %、33.76%。
第4章: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
• 地租理论
• 土地区位理论
• 城市土地的利用
4.1地租理论演变
• 地租的基本概念 • 地租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主要地租理论 • 城市地租理论
4.1.1地租的概念
• 地租是一个经济范畴
–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 地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 地租性质、内容、形式的不同反映了不 同的生产关系 • 地租作为一种经济范畴,反映了经济利益 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3.多核心模式 • 哈理斯(C.D.Harris)和尤曼 (E.L.Ullman)1945年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 域结构后提出了多核心模式。 • 多核心布局更加强调了城市职能分区,并强 调了大、重工业向外布局的特征。 • 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从中心到外围出 现几个峰值区。 • 这种多核心城市除城市CBD外,城市还有其 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适合北京、上海等现 代特大城市的分区布局特征。
•
4.2城市土地区位
• 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 • 决定城市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
4.2.1土地区位和区位理论
1.区位概念 • 特定的地块所处的地理和经济空间位置及其相邻地块间的相
互关系。
2.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产生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 • 1826年屠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
“纯产品”由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由于土 地私有权的存在使“纯产品”归土地所有者 所有
•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 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詹姆斯· 安
德森、屠能
斯密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和贡献
系统研究地租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 研究了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建筑地租、第一性地 租、派生地租等 提出了土地相对肥沃的概念 地租来源于生产土地产品的劳动 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而不是相反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地租理论 只承认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 创建农业区位理论 主要研究级差地租I中由于位置优劣而产生的地租
4.1.2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 代表人物:威廉· 配第、洛克和代表重农主
义的坎提能、魁奈和杜尔阁。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和贡献
配第
17 魁奈 世纪 中期 杜尔阁
提出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土地价格=年租×21 提出“纯产品”学说 农业中因自然界的帮助而生产的剩余产品以 地租的形式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⑤ 具有尽可能大的增值潜力。
4.3城市土地的利用
•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 城郊次级中心区形成
4.3.1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1.同心圆模式 • 美国学者伯杰斯(E.w.Burgess)在研究了芝加哥 的发展历史后认为,城市发展的典型过程是通过以 中央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瓤,简称CBD) 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城市各地带不断地迁入和转 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展过程,并形成了五同 心圆带构成的空间结构(参见下图)。 • 在其理论中,既强调了城市地域的聚合和迁入.又 强调了城市地域的分化和转移。
发表标志着区位理论的正式产生。
• 1909年韦伯《论工业区位》奠定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 • 1933年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方》提到中心地理
论,即城市区位论。
• 20世纪50年来以来,区位论引入动态因素,走向成熟。
3.区位理论 • 农业区为理 论
– 屠能提出农 业区位的理 论模式: – 从农业土地 利用角度阐 述了农业生 产的区位选 择经济分析 方法。
2.城市房地产中观区位选择 主要指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 • 商业区:商业区按其功能从高到低可分为中 央商业区、城区商业区和街区商业区。 • 工业区:根据各种工业的特点(如污染状况、 占地面积等),可以将工业分成内围工业区、 外围工业区和远郊工业区。 • 居住区:居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场所。 一般位于中央商业区与内围工业区之间, 或内围工业区与外围工业区之间。
• 工业区位理论
– 韦伯的基本理论方法是“区位因素分析”,即 通过对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和聚集效益及其 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生产某种工业产 品生产成本最低,获利最大的地点作为其理论 区位。 –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 1. 只有运费因子时,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工业布局模式将 发生何种变形; 3. 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工业布局模式 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2.单一中心城市的衰退 • 城市CBD集聚效应的衰减
– CBD区位利益来源:聚集经济利益;通勤成本的 节约 – 城市CBD集聚效应的衰减原理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