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说
周易琐语

《周易》琐语——浅谈《周易》的命名、作者、年代及现状20世纪以来,现代易学发展的几次热潮,往往都和《周易》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相关。
如,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属于“新史学”的古史辨派学者发起的,学术界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上世纪60年代初,大陆学术界对《周易》的形成年代、性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讨论,等等。
一、《周易》的命名《周易》一词,最早记载于《左传》。
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
”《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
’”《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
”都可证明在春秋时代,或者更早,已有《周易》的书名了。
①那么,这部书为何叫做《周易》呢?古代对此就做过不少讨论。
早在汉唐时代,仅《周易》的“周”字就有两种代表性的解释。
一种是汉代的郑玄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
郑玄解《周易》的“周”字为“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这与《系辞》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及《韩非子·解老》所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相一致。
另一种是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代的代称。
他在《周易正义》序文里说:“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
黄帝一曰归藏氏。
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
”对“易”字的解释古今不一。
《易纬·乾坤凿度》:“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
”郑玄:“易者,日月也。
”《说文》:“秘书说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参同契·乾坤设位章》:“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经典释文》:“《易》,经名也。
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
”现代《周易》大家刘大钧先生通过对各种经典原著的研究、剖析,基本认同“周”字“遍也,备也,今古书,义取周普”和“日月为易”的说法。
周易全文及注释

周易全文及注释
周易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六经之一,也是一部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文分为卦辞和爻辞两部分,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概括解释,而爻辞则是对每个爻位的具体解释和应答。
《周易》全文共分为十八卷,分别为系辞、序卦、彖辞、象辞、说卦、杂卦、文言传、彖传、象传、文传、辞传、系辞传、大义、损益、用六、与时偕行、同文、诗传。
《易经》的核心是六十四卦,每个卦有六个爻位,每个爻位有两种状态,分别为阳爻(——)和阴爻(——)。
卦辞以及爻辞的解释,基本上都是通过阐释关于阳爻和阴爻变化所得到的结果与象征。
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概括解释,一般包括卦名、卦的含义,以及通过描述阳爻和阴爻的变化来表达一种状态或者指导思想。
爻辞则是对每个爻位的具体解释和应答,包括对应的事物、动作、态度或者建议等等。
除了卦辞和爻辞,周易中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注解,如彖辞、象辞、说卦等等。
这些注解可以进一步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易经的思想。
《周易》透过六十四卦的解读,提出了一套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哲学观点和思考方式。
它侧重于观察自然和事物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易经不仅仅是一种占卜的工具,更是一种智慧的源泉,可以帮助人们认
识和理解世界,探索人生的意义。
总之,《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不仅对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仍然对今天的人类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周易基础知识介绍

周易基础知识介绍周易基础知识介绍《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易基础知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周易基础知识介绍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与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
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
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
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七、《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
道德经详注第三十九章

道德经详注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王弼注:昔,始也。
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
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
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一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歇、竭、灭、蹶也。
今译:昔,是始的意思。
一,是最小的数字,却也是最大、最能包容的物质。
万物都是由一所生,所以一是万物之主。
事物都是得到这个一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就舍弃了一而来执着于已形成之具体形器,执着于具体形器就将失去原来的根本,就会导致崩裂、塌陷、消逝、涸竭、绝灭、颠覆等不好的结果。
备注:(各是一物之生恐怕有误,世说新语引作:“各是一物,所以为主也。
”这里改为:“各是一生,物之所以为主也。
”王弼周易略例说:“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
”二十五章王弼注:“道法自然,天故资焉。
天法于道,地故则焉。
地法于天,人故象焉。
王所以为主,其主之者一也。
”三十八章王弼注;“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
”)原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王弼注: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
今译:万物各自都以一,也就是遵从道来生存、发展,就会出现清明、安宁、灵妙、盈满、生长等好的的结果。
备注:(1、周易略例:“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也。
”2、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
万物各异理,万物而异理而道尽。
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
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
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以成其威,日月得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早期被认为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实际上,它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一部哲学著作,反映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虽然《周易》不见得对所有的具体问题都会有具体明确的解答,但是它从哲理的高度给人启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古籍无法企及的。
一、《易经》的地位1、《易经》是群经之首首先,为经之首。
在《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中,当仁不让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三玄之首。
在被称为古代三玄的哲学著作《易经》、《老子》、《庄子》中,《易经》仍然排在第一位。
其三,十三经之首。
在儒家《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中,《易经》依然排在第一位。
《易经》之理,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其中哲理深宏伟奥,论断宇宙变化,推知存亡治乱、兴衰之迹。
孔子曰:“ 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于人生行事启发良深,堪称知来知命之学。
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经》对后来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而《易经》仍然历久弥新。
2、《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首先,从学派而言,儒、道、墨、法、兵、名、农、阴阳等诸子百家,皆从《易经》发源,而后遂成一家。
其次,从学科而言,《易经》几乎囊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等。
其三,从文化传承来讲,《易经》还有许多古史记载。
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密伐鬼方”;《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明夷六五爻辞》:“萁子之明夷”;《晋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等等。
这些古史记载多为其他史书所未见者。
3、《易经》是国人的智慧宝库首先,在天文、历法、算术等方面,都深受到《易经》的影响,诸如《河图》、《洛书》,汉代的六日七分之说、十二消息卦,以及宋秦久韶“大衍求一术”、邵雍的“先天图”,均与《易经》有极大的关联,其思想源头正是《易经》思想。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王弼 著明彖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
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
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
是故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辏未足多也。
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夫古今虽殊,运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
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
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
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
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
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执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
明爻通变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
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
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
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为之典要;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
为之乎岂在夫大哉!陵三军者,或惧于朝廷之仪;暴威武者,或困于酒色之娱。
近不必比,远不必乖。
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
召云者龙,命吕者律。
故二女相违,而刚柔合体。
隆墀永叹,远壑必盈。
投戈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则吴越何患乎异心。
故苟识其情,不忧乖远;苟明其趣,不烦强武。
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其唯明爻者乎?故有善迩而远至,命宫而商应;修下而高者降,与彼而取此者服矣!2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见情者获,直往则违。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占卜学和文化智慧的综合体现,被誉为“中国智慧的总汇”。
本文将对《周易》进行简单的介绍。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五经之首”。
《周易》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传为周文王和周公所制。
《周易》的核心理论为“阴阳”和“易”。
“阴阳”是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它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动静、阴書阳化等。
而“易”则指变化的规律和方式,意味着事物在变化中存在一种秩序。
《周易》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均以六爻(阴爻和阳爻的排列)组成,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这些卦象所代表的含义是作者以古人在天人合一、得天机、探大道的基础上,参照卜筮和哲学思考而形成的。
爻的组合形式各异,每一爻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六爻的组合和变换,以及与其他卦象的联系,可以推演出不同的情况和结果。
《周易》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上卦和下卦。
上卦是由三个阴爻组成,下卦是由三个阳爻组成。
阴爻和阳爻组合之后形成不同的卦象。
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立的解释和引导意义,可以用来占卜运势、指导决策和研究人生哲学等。
同时,《周易》还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如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周易》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智者都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其中,包括宋代的程颐、朱熹等儒学大师,以及清代的王阳明、梁启超等思想家。
这些学者通过对《周易》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进。
如今,《周易》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仍然对当代人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和运用《周易》,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把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时,《周易》也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通过解读《周易》中的卦象和爻辞,来探索人类智慧的边界,探究宇宙和人生的意义。
总结而言,《周易》是一部道教哲学、占卜学和文化智慧的综合体现。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我相信没有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我也相信没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中只有《易》讲的是哲学,而且是高深的哲学。
《易》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
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易》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易》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卦没有好坏之分。
《易》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共有三十卦,下篇共三十四卦,共是六十四卦,而每一卦又有六爻组成,所以《易》一共有三百八十四卦。
《易》源自古圣贤们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感悟,奥妙在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规律,来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
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涵盖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智慧之库,也是我们心灵的一块栖息地。
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
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孔子说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也不会犯大过失。
因为《易经》告诉我们现在如果这样,将来就会那样。
你自己去选择判断,经过理性的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大错呢?年纪轻的花一点时间读《易经》知道怎么过你后面用的日子,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就会知道这一辈子你到底过的怎么样。
《易经·乾卦》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古人效法自然,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不停息,这就是君子的精神。
而今天做事就是快快快快,什么都变快了,四季都变了,夏天过了就是冬天,秋天没有了;冬天过了就是夏天,春天没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等。 • (4) 卦辞, 在卦名后, 对六爻的综合总结, 如“元亨利贞”,
“同人于野, 亨。利涉大川, 利君子贞” 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三、《易经》的内容
• 《易经》由本文的“经” 和解说的“传” 构成。“经” 由六十四个 用象征符号(即卦画) 的卦组成, 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 辞、爻题、爻辞组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 1) 爻, 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 爻分奇画与偶画, 奇画由 一条长的横线“—” 而成, 俗称“阳爻”; 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 线“--” 而成, 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 总共有六 爻, 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 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按易天地人三才观, 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 偶画为柔; 三、 四爻代表人, 奇画为义, 偶画为仁; 五、上爻代表天, 奇画为阳, 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 “阴爻” 称谓奇画与偶画, 是泛阴阳论 的表现。
• 西汉以降,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 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 ” 的建议, 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 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 《周易》《易经》 《易》混合使用, 有称《周易》, 有称《易经》, 有称《易》, 其 实含义一致, 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 仍然没 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 称六十四卦 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 称孔子儒家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 作为《周易大传》。
• (5) 爻题, 即爻位名称, 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 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 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 、五、上(即六)。“—” 为九, “--” 为六。如“初六” “九 三” “六五” “上九” 等。
• (6) 爻辞, 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 一卦有六爻, 故共有六 条爻辞,如“九二,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 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表示不同时间、阶段 事物的发展状态, 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 即全卦六爻整体 内容总结———卦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顾颉刚关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的考论, 先引钱玄同所举有关《 古论语》和《鲁论语》的异文, 证明春秋时的孔子与《易传》无关 。然后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有关《说卦传》晚出并与汉人卦气图 相合的考证, 进而论证说: “ 《系辞传》中这一章, 它的基础是建 筑于《说卦传》的物象上的, 是建筑于《九家易》的互体和卦变上 的。我们既知道《说卦传》较《象传》为晚出, 既知道《说卦传》 与孟京《卦气图》相合, 又知道京房之学是托之于孟氏的, 又知道 京房是汉元帝时的人, 那么, 我们可以断说: 《系辞传》中这一章 是京房或是京房的后学们所作的, 它的时代不能早于汉元帝。
又时时变化, 这是变易; 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 春秋时, 就有“周易” 的提法, 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中, 多次
提到“周易”, 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 看, 只包括六十四卦 的卦画和卦爻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战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 传》并称为《易》, 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 《荀子》所 谓“善为易者不占” 之“易” 包含了《易传》。
为“周” 是“周普” 的意思, 即无所不备, 周而复始。 • ②指代号, 即周朝, 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 如《周礼》《周语
》等。 •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 是指岐阳地名, 是周朝的代称
。也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 亦有人依据《史 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 简易一也; 变易 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 简易、变易和恒 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的状态是:
• (1) 顺乎自然的, 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 (2) 时时在变易之中; • (3) 保持一种恒常。 • 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 这是简易; 其位置、形状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二、《易经》的成书时代
• 《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 称“人更三圣, 世 历三古”。三圣, 即伏羲、文王和孔子。之所以如此, 是出于《周 易》思想主旨的完成和价值系统建构的内在需求———圣人的理想人 格形态, 这对于《周易》价值系统的建构与《周易》作为文化实践 模式的完型, 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在20 世纪有关中国古史和古史文献的讨论中, 顾颉刚以史家的眼 光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周易》卦爻辞 中所见故事的研究, 直接意图在于确定其制作年代, 其思路是《周 易》卦爻辞的制作。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 顾颉刚指出《周 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 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 是对其所说《 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考论,意在证明《系辞传》 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因为它出在西汉的后期, 所以《世本》的作者不能见它, 《史记》 的作者不能见它,其他早一些的西汉人也都不能见它。因为它出在西 汉的后期, 所以它可以采取了《淮南子》中的‘去害就利’ 一段话 来做它的底本, 又可以抢夺了《世本·作篇》中的许多人的制作来献 与伏羲神农等几个最有名的古帝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7) 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 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 之演变而成: “八卦成列, 像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 四、五、上为(上 卦) 或“外卦”, 初、二、三为“下卦” 或“内卦”。如“复” 卦 为上“地” 下“震”, 内“震” 外“地”; “谦” 卦为“坤” 上 “艮” 下, 内“艮” 外“坤”。
• 《易传》大多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 作者不是孔子, 是孔子后学者 作品,但体现了孔子的精神, 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 可能有许多 话是孔子传授《易》时所说, 学生根据孔子讲《易》时的记录, 加 以整理、补充、润色而编纂成《易传》。据刘大钧《周易概论》考证 , 《易传》为思孟学派(孔子后代子思和后学孟子) 所为。
• 根据“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的说法, 《周易》不是一个时代, 一 个人的作品。但也有许多问题, 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 没有 更多的实物去证明它, 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反驳这一论断。而 关于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辞的说法, 也有问题。因为在《周易》卦 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有的学者认为“箕子之明夷” “ 康侯用锡马蕃庶” 等辞反映了文王以后的史实。
第四章 《周易》略说
•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第二节 《周易》古经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一、《易经》释义
• 《周易》又称《易经》, 分为经部和传部, 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 》, 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 而传 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 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共七种十篇, 称之为“十翼 ”,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 的论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孔子作《易传》说法也有分歧, 有说是孔子所作, 也有说是孔子学 生所为, 传统说法是孔子作《易传》, 但是, 在《易传》中有“子 曰” 之称, “子曰” 在古代是指学生对老师尊称, 孔子不可能称自 己为“子曰”。根据现代学界研究的情况看, 一般认为, 《周易》 (64 卦及卦爻辞) 成书于殷末周初, 重卦出自文王之手, 卦爻辞 为周公所作。
• 为了记住八卦的符号, 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 乾三连, 坤三断; • 震仰盂, 艮覆碗; • 离中虚, 坎中满; • 兑上缺, 巽下断。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周易》古经
•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 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为了区分八卦 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 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 卦”。因此, 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 经卦相重而成。故从卦画看, 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 居下部分称内 卦(又称下体), 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④易是占卜之名。 • ⑤变易、变化的意思, 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 故《周易》是教导人
面对变易的书。 • ⑥交易, 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
显示的一样。有说“易” 的甲骨文为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 倒入 另一器皿之中, 以示变换、交易。 • ⑦ “易” 即是“道”, 恒常的真理, 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 而 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 “生生之谓易。” • ⑧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周礼》“太卜” 的记载中, 有《连山 》《归藏》《周易》三部筮书, 称为“三易”, 故易是筮书专有名 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易经》的内涵
• 在顾颉刚两篇讨论《周易》经传中故事的文章发表之前, 王国维于 《古史新证》中曾说: “ 《易》卦辞、爻辞, 周初作。《十翼》, 相传孔子作; 至少亦七十子后学所述也。”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 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 与王国维的看法一致。李学勤也认为顾 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 ”, “为学 者所遵信, 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 是极有 贡献的”。王国维说《易传》“至少亦七十子后学所述”, 这个判断 大体合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