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选择题大全
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5.1《论语》十二章一、单选题1.下列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见贤思齐焉②见贤思齐焉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择善而从之⑦草菅人命A.①⑤/②③⑦/④⑥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⑥/②⑤/③④/⑦D.①④⑤/②/③/⑥⑦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回虽不敏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古之学者必有师A.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④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
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主要记录了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行?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路篇答案:A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知行合一D. 仁者爱人答案:A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诚实B. 勤奋C. 谦虚D. 智慧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_________。
答案:整理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提倡的___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_篇。
答案:为政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_________的区分。
答案:君子与小人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了解他人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迷茫,而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危险。
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1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答案:孔子提倡的“仁”包括爱人、克己、宽容、尊重等,是一种以爱人为本的道德理念。
四、论述题13. 论述《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行为端正的人。
而“小人”则指品德低劣、心胸狭窄、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行天下,而小人则以私利为先。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言论?A. 子贡B. 子路C. 子夏D. 子张答案:A二、填空题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
”答案:乐之者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____思想。
答案:义利观三、简答题6.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孔子的“黄金法则”,意味着一个人在对待他人时,应该遵循自己不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四、论述题7. 论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的体现。
孔子强调,一个人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不断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孔子看来,“仁”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的关键。
五、翻译题8. 将以下《论语》中的句子翻译成英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Reviewing the old and learning the new, one can become a teacher.六、分析题9. 分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单纯学习而不进行思考会导致知识的空洞,而单纯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知识的匮乏。
对现代教育而言,这句话启示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七、综合题10. 请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有丰富的描述,认为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论语》十二章 选择题大全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大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词语与句子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时常)B.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C.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B. 吾日.三省吾身(白天)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三次)B. 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C.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B.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C.五十而知天命..(自己的命运。
命,命运)D.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逾.矩(越过)B.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习)C.可以.为师矣(可以)D.学而不思则罔.(迷惑)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逾矩.(规矩)B.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C.可以为.师矣(做,当)D.思而不学则殆.(疑惑)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D.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B. 于.我如浮云(对,对于)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末语气词)D.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必.有我师焉(一定)B. 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跟随)C.子在川上..曰(河边)D.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逝者如斯夫.(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B. 不舍.昼夜(舍弃,放弃)C.三军可夺.帅也(争夺)D.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百姓)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B. 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C.博学而笃.志(坚定)D.切.问而近思(急切)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人行.(走路)B. 博学而笃志.(志向)C.切问而近思..(思考近处的事情)D.仁.在其中矣(仁德)13.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4.与“人不知而而愠”句中的“而”字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学而不思则罔C.温故而知新D.博学而笃志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传.不习乎B. 人不堪.其忧C.温故.而知新D.饭.疏食,饮水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日三省.吾身C.饭疏食,饮水.D.博学而笃.志17. 下列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贤哉,回也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8. 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9.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为人/谋而/不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三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和______的重视。
5. 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强调的“礼”的范畴?A. 礼貌B. 礼仪C. 礼节D. 利益2.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A. 地位高低B. 财富多少C. 品德修养D. 学识深浅3.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是:A. 可以为师矣B. 可以为友矣C. 可以为政矣D. 可以为学矣4.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中主义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利己主义B. 利他主义C. 集体主义D. 个人主义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关于“仁”的理解。
2. 孔子如何解释“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差异?3.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4.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礼”与“仁”的关系?5.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
答案:一、填空题1. 仁、义、礼2. 雍也3.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学习、思考5. 爱人、克己、中庸二、选择题1. D2. C3. A4. D5. B三、简答题1. 孔子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涵盖了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等多重含义,是君子应当追求的道德品质。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第一B. 为政第二C. 八佾第三D. 里仁第四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要谦虚谨慎B.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C. 要不断学习D. 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二、填空题3.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第一”章。
4.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里仁第四”章。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四、论述题6. 根据《论语》中的观点,论述“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翻译题7. 将以下《论语》中的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案例分析题8.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你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答案:一、选择题1. A2. D二、填空题3. “温故而知新”4. “君子喻于义”三、简答题5. 《论语》中“君子”通常指有德行、有修养、注重道德和礼仪的人,而“小人”则指那些只关心个人利益、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追求的是利益。
四、论述题6.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关爱。
在个人修养上,仁要求我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社会交往中,仁则要求我们以礼待人,以和为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翻译题7.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
”六、案例分析题8. 作为管理者,可以借鉴《论语》中的思想,首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展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怀。
其次,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再次,注重团队的道德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以此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______篇。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______篇。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二、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2.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是什么?A. 礼仪B. 忠诚C. 仁爱D. 孝顺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利己主义D. 利他主义4. “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5.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A. 君子不使用工具B. 君子不拘泥于一种才能C. 君子不使用武器D. 君子不从事工艺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 “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据什么地位?3. 孔子如何理解“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中庸之道”。
2. 分析孔子关于“仁”与“礼”的关系。
答案:一、填空题1. 202. 春秋3. 学而4. 谦虚好学5. 诚实二、选择题1. A2. C3. D4. A5. B三、简答题1.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礼”在孔子思想中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工具,是实现“仁”的具体表现。
3. 孔子认为“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小人”则缺乏这些品质,追求私利。
四、论述题1. 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适度,不偏不倚,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2. 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解析(主题理解)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解析(主题理解)
第一章
- 题目:《论语》的作者是谁?
- 答案:孔子
第二章
- 题目:孔子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答案:仁、礼、忠、孝等
第三章
- 题目:以下哪个是孔子的学生?
- 答案:孟子
第四章
- 题目:《论语》是一部什么类型的书籍?
- 答案:散文集
第五章
- 题目:《论语》的内容主要围绕什么主题?
- 答案:人生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六章
- 题目:以下哪个不是《论语》中的知名篇章?
- 答案:《孟子》
第七章
- 题目: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强调道德伦理、孝道、社会秩序等
第八章
- 题目:《论语》中的故事常常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答案:对话形式
第九章
- 题目:以下哪个国家的文化也有明显的孔子影响?- 答案:日本
第十章
- 题目:《论语》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 答案:弘扬传统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
第十一章
- 题目:《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的学术著作?
-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
第十二章
- 题目:《论语》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 答案:言传身教、实践教学、德育为主等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选择题的解析,每章都涉及到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学说和他对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借鉴,提升自我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大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词语与句子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时常)B.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C.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B. 吾日.三省吾身(白天)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三次)B. 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C.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B.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C.五十而知天命..(自己的命运。
命,命运)D.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逾.矩(越过)B.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习)C.可以.为师矣(可以)D.学而不思则罔.(迷惑)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逾矩.(规矩)B.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C.可以为.师矣(做,当)D.思而不学则殆.(疑惑)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D.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B. 于.我如浮云(对,对于)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末语气词)D.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必.有我师焉(一定)B. 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跟随)C.子在川上..曰(河边)D.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逝者如斯夫.(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B. 不舍.昼夜(舍弃,放弃)C.三军可夺.帅也(争夺)D.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百姓)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B. 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C.博学而笃.志(坚定)D.切.问而近思(急切)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人行.(走路)B. 博学而笃志.(志向)C.切问而近思..(思考近处的事情)D.仁.在其中矣(仁德)13.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4.与“人不知而而愠”句中的“而”字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学而不思则罔C.温故而知新D.博学而笃志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传.不习乎B. 人不堪.其忧C.温故.而知新D.饭.疏食,饮水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日三省.吾身C.饭疏食,饮水.D.博学而笃.志17. 下列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贤哉,回也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8. 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9.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为人/谋而/不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内容理解20.下列对选文中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结合起来。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加强了语气,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C.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此句可以看出在修养方面曾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D.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渐消极。
而这个过程也是迅速发展的一个过程。
21.下列对选文中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2.下列对选文中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句讲的是道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道德的人,不会只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
孔子这是在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后人常以此句自省或教育别人。
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是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劝人要珍惜时间。
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一旦逝去,便不会回来。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一切。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
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23.下列句子从内容上划分不属于谈论学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4.下列对选文中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强调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C.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在突出颜回艰苦的生活。
D.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了文人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25.下列对《〈论语〉十二章》内容分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讲学习态度的。
B.第三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是孔子对人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这也成为后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参照。
C.第六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孔子称赞颜回的话语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仍然很快乐。
D.第六则和第八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都表现出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