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智力与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

在人类历史上,能够创造一个时代的人寥若晨星,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时代就是信息时代。他靠计算机征服了世界,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人称他为电脑帝国的拿破化;使不仅是计算机的玩家,更是一个经营家,31岁已经拥有了10亿美元的资产,到了41岁就成了世界首富,有人称他为信息时代的福特。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超群的智力和创造力以及坚毅、自信、冒险和不甘落后的个性。

人的智力和创造力问题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智力与智力开发

什么是智力?人的智力为什么会有差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智力可以测量吗?智力发展有何规律?智力如何培养?这是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智力与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复杂而颇有争议的概念,至今尚未有定论。心理学家斯腾(Stern)认为,智力是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在能力。心理学家科尔文(Colvin)认为,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心理学家比奈(Binet)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力、创造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学家韦克斯勒(Wechsler)认为,智力是有目的地的行为、合理的思维以及有效适应环境的总能力。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认为,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认为,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和获得的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适应不断变化、模糊多样的世界的能力,以及激励自己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的能力。我国心理学界的倾向性意见是:智力是个体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综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尽管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看不尽相同,但各种定义彼此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智力加以界定,反映了智力的多层次性和多面性。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要给它下一个全面、完善的定义是很不容易的。随着智力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力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把智力看作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智力理论

心理学界对智力的看法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了解智力理论的发展对于理解智力的本质、科学设计智力测量工具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的智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人脑的内部特征和有待发现的心理结构。因素分析法是建构这类理论的主要方法。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智力的构成因素,不同的研究者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智力构成因素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智力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智力理论主要有: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G因素和S因素

相互联系,其中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2)瑟斯顿的群因率。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Thurstone)认为,智力是由计算、词的流畅、言语意义、推理、记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七种基本心理能力(即七种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个体独特的智力结构。

(3)吉尔福物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来考虑。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产物即心理加工得到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隐含。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得到150种独特的智力因素。

(4)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英国的心理学家阜南(Vernon)认为,构成智力的委员长因素是按层次排列的。最高层次是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一般因素;第二层次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教育因素和机械操作因素;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次为各种特殊因素。

2.现代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主要是对智力结构进行静态描述,很少涉及智力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忽视了智力活动的动态过程以及智力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智力的内函狭窄,主要以言语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针对传统智力理论存在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智力理论即现代智力理论。现代智力理论把智力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其内部活动过程的分析上。基于人的智力可能表现在许多不同方面的这一事实,倾向于将智力的概念定义得更加宽泛,强调智力的多元性。重视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文化对智力的影响,体现了智力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下面介绍两种影响广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智力理论。

(1)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智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因素构成,而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系统。他认大多数传统智力理论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不是完备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与人的经验的关系。三元智力理论从主体的内在世界、人生存的外在世界和联系主客体的经验世界三方面简述智力的本质及其结构,提出了智力有三种成分,即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背景智力。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或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括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高级管理成分,负责计划、评、和监控。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同时向元成分提供反馈信息。知识获得成分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

经验智力是指个体修改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目的的能力。经验智力包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背景智力是指人们有效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背景智力包括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聪明的个体总是努力适应、选择和改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

斯腾伯格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和经验世界去分析智力本质的新观点,极大丰富了智力的内涵。该理论把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改造经验的能力纳入人类智力的范畴中,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它使教育者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分智力,还应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以培养其适应环境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基于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于1996年又以新的视角剖析智力,不仅进一步超越了传统智力理论,也超越了其自身的理论,这个新智力理论称作“成功智力理论”。所谓成功丢盔弃甲是指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对现实生活真正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以智力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获得成功为衡量标准。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用于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