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山居秋暝》一等奖说课稿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你们好!我今天有这一个展示的机会,非常荣幸,谢谢您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
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及分析,我分三个大部分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近体诗六首》中的其中一唐诗,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
第二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般的格律常识。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又能感受唐诗的情感美和音韵美。
从中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以下目标:(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能力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二)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清新秀丽高洁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疑难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山居秋暝教案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板书设计这是山居秋暝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居秋暝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故诗人并不孤寂。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歌。
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1.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 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这两句是说,秋天的傍晚,在一个寂静深远的山村里,刚下完雨,天已放晴,空气十分清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概括地点明了“山居秋暝”这一诗题,又突出了新雨之后和晚来之时这样的意境,从而为第二、第三联的写景作了映衬。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1篇】《山居秋暝》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4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师:你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这是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江南春景图,请坐。
师:你也有想说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嗯,你摇头晃脑读诗的样子活像一个小诗人。
师:在大家的分享中,老师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春天的乡村百花齐放,莺歌燕舞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春天如画般美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山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
二、初读师:来,齐读课题,谁来说说秋暝是什么意思?师:你的眼神最闪亮,你来说说看。
师:你发现暝有一个日字旁,所以猜想它和太阳有关。
秋暝说的就是秋天的傍晚。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利用偏旁的确是一个理解字词的好办法,那你能再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师:没错,就是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请坐。
师:理解了诗题,现在谁再来分享下你对诗人王维的了解?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快站起来吧师: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师:你的文学储备真丰富,不愧是我们班的知识小百科,请坐。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名家范读,在播放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师:好,范读播放完了,现在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首诗?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师:嗯,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哦,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如果能够再注意下朗读节奏就更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
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
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
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
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
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
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
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
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二)一、课文说明《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
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
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
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6个字。
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
(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
读时思考:(1)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
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
如:写爱情的:《相思》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1、解题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3、逐联理解诗句(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
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明确:动静结合。
板书: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
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
板书: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
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明确: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