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产业结构分析2
浅谈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浅谈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素有“滇”之称。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潜力。
长期以来,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路径。
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已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云南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
云南省的农业资源丰富,農業發展潛力巨大,但长期以来,农业过于依赖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农产品重复性较大,陈旧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云南省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云南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云南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云南省积极发展旅游业,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云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景观资源,如石林、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等著名景点。
云南省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彝族、白族、傣族、藏族等多个民族。
云南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
云南省开展旅游产品创新,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活动。
通过发展旅游业,云南省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云南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云南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园区。
云南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和创新项目。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云南省能够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还积极推动珠宝、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等贵金属和宝石,因此发展珠宝产业具有巨大潜力。
云南省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借助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传统的中医养生理念,推动健康养生品牌的建设。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
农特产品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区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农特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云南省农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营销不规范等,限制了农特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云南省农特产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云南省农特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可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云南省农特产业的现状与问题,系统总结各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云南省农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深入探讨其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优势,了解其在资源、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特点,为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高竞争力提供依据。
2. 分析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劣势,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实现劣势转化为优势。
3. 探讨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机会,抓住时机,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4. 分析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挑战,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提出有效的挑战应对策略,确保产业稳步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旨在为云南省农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该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3 研究意义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
云南产业结构分析2

云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学号:2011040164姓名:祁桂芝云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云南工业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与东部、中部相比,云南产业在结构转换中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工业结构偏轻、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对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的云南,继续面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提高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等重大任务。
关键词:经济发展工业化产业结构1.云南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2005年,云南的人均GDP7833元,按当年的汇率折算成966美元,处于钱納里等人提出的“的标准模式”(560-112美元)中的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
从表1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一直到90年代初,云南仍处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1922年年云南人均GDP达到294美元,进入到了工业化初期;1978年人均GDP达到560美元,从该年起,云南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起飞时期。
1978-2004年间,云南产业结构仅仅完成了一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两个时期(农业和工业化起步)的演变。
总的来看,云南三次产业之间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不断由附加价值低的第一次产业向附加价值高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转移;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已由一二三演变成二三一的格局;第一次产业不仅在GDP中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且劳动力就业人数也在下降;第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在逐步提高。
这些变化趋势是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理论相稳合的。
但云南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又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的特点:表1.云南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年份人均GDP(美元)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123123197811542.6639.9417.3986.17.67 6.23 198013739.1242.518.3885.038.07 6.9 1985165.534.741.5223.7879.4810.2910.23 1990255.927,9444.4327.6379.989.6110.41 1995364.5119.0850.7530.1877.0610.0812.86 2000560.1315.8151.3532.8473.889.1716.95 2004813.4813.4613.4633.8271.299.0919.62资料来源历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昆明产业趋势分析报告

昆明产业趋势分析报告昆明产业趋势分析报告一、引言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经济发展迅猛。
近年来,昆明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调整,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本报告旨在对昆明当前产业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利益方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昆明产业概况昆明的主要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是昆明的基础,其中以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第二产业以工业制造为主,涵盖电子、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第三产业则是昆明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包括商贸、金融、旅游等行业。
三、昆明产业趋势分析1. 农业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昆明农业正朝着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其中,粮食种植、花卉苗木、果蔬种植等领域发展迅猛。
未来,昆明农业还将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2. 工业制造昆明的工业制造业主要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汽车制造为主导,发展趋势积极向好。
随着5G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昆明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较快。
昆明还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3. 先进制造业昆明将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昆明市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昆明制造业由“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
同时,昆明将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企业落户昆明,推动制造业升级。
4. 旅游业昆明的旅游业一直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昆明比较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昆明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昆明将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开展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旅游品牌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5. 金融业昆明的金融业发展较快,巩固了云南成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
昆明市政府将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灰色理论的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及预测

基于灰色理论的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及预测一、引言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地处南端,边陲之地。
云南省的农业产业是该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农业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及预测对于该省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灰色理论,对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未来预测。
二、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概况云南省地处南端,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农作物及禽畜养殖。
云南省的农业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稻谷、玉米、烟叶、油茶、茶叶等为主要农产品,畜牧业以家畜养殖为主,能源等农产品成为了云南省的重要出口商品。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了茶叶产业及中草药产业,成为了该省农业产业的新亮点。
1. 灰色理论简介灰色理论是由中国科学家炳震烈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是一种对缺乏信息的系统进行分析、建模与预测的理论。
其主要以局部信息来研究整体问题,适用于分析和预测非线性、不确定和模糊的系统。
在农业产业结构分析中,基于灰色理论可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与预测。
利用灰色理论对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得到历年来云南省各种农产品产量以及畜禽产品饲养数量的数据,然后经过计算分析,可以得到各种农产品及畜禽产品的相关特征参数。
通过研究这些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清晰地看出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3. 农业产业结构预测利用灰色理论进行预测,首先可以得到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参数,并通过这些参数对未来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
综合考虑气候、土地等自然因素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可以清晰地预测未来云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云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将呈现以下特点: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仍将是云南省农业产业的重要占比。
畜禽养殖业将继续保持发展态势,特别是家畜养殖将继续保持较高的产量。
茶叶产业及中草药产业发展迅速,将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的新增长点。
四、结论基于灰色理论的分析及预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云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云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摘要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将对云南的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云南的农业、旅游、矿产资源等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1. 云南农业发展现状云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农业一直是云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但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业规模相对较小。
其次,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
此外,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
不过,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相信未来农业发展会有更好的前景。
2. 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优势,云南旅游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云南旅游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平衡,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同时,旅游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旅游设施和交通建设亟需改善。
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护环境将是未来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3. 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的边陲地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近年来,云南矿产资源的开发得到了重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尤其是锡、铅、锌、锂等有色金属以及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增加。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亟待解决。
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集中度高,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因此,云南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 云南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云南的行业发展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首先,云南地理位置优越,具备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独特优势。
其次,政府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云南的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云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同时,人才流失也是云南行业发展的一个问题。
浅谈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浅谈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多元文化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云南省也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出发,探讨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挑战,以及调整的路径和方法。
一、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云南省是中国的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煤炭、有色金属、农业和旅游业等。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低端产能过剩等。
与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尚不充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第一、第二产业,缺乏多样化和协调性。
二、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挑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地区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资源禀赋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产业转型难度大;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产业结构失衡。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云南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云南省可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传统产业方面,云南省可以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云南省可以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分析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分析作者:徐茂贤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2012年云南省GDP总量突破万亿元,经济增速保持较快发展,但也暴露出主导产业单一、个别产业发展滞后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本文将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手段对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从而阐述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优化策略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紧邻,同时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南亚自由贸易区,具有“连接三亚,沟通三洋”的区位优势。
随着“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提出,云南在中国经济的全球开放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但云南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其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与其作为桥头堡的战略是一个矛盾。
由此,通过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的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省最合适的经济政策。
一、技术创新影响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全面解析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工业化程度低,具体的表现就是云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3%,在全国31 个省份中排在第26 位;二是就业结构与产值比重的严重不协调,2009年产业的产值结构为7.67:51.84: 37.49,但是同期的就业结构为:62.3: 12:25.7 。
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来看:云南省在90 年代初之前的产业变动的速度较快,但是之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开始变缓。
从产业结构的素质评估来看,不仅从整体上表现出云南省的产业结构素质较低,就是单个的具体指标也是低于中间值。
因此需要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变缓的情况,对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1.影响云南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创新因素指标。
第一,技术创新投入水平:选取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RD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技术投入的主要指标;RD经费外部支出占GDP的比重,反应了企业与外界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等;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反应了区域内技术创新技术人员的投入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学号:2011040164姓名:祁桂芝云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云南工业有了恢复性增长,但与东部、中部相比,云南产业在结构转换中仍然存在工业化进程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工业结构偏轻、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对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的云南,继续面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合理发展、制定和实施更加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提高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等重大任务。
关键词:经济发展工业化产业结构1.云南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2005年,云南的人均GDP7833元,按当年的汇率折算成966美元,处于钱納里等人提出的“的标准模式”(560-112美元)中的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
从表1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一直到90年代初,云南仍处于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1922年年云南人均GDP达到294美元,进入到了工业化初期;1978年人均GDP达到560美元,从该年起,云南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起飞时期。
1978-2004年间,云南产业结构仅仅完成了一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两个时期(农业和工业化起步)的演变。
总的来看,云南三次产业之间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劳动力结构都不断由附加价值低的第一次产业向附加价值高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转移;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已由一二三演变成二三一的格局;第一次产业不仅在GDP中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且劳动力就业人数也在下降;第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在逐步提高。
这些变化趋势是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理论相稳合的。
但云南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又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的特点:表1.云南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年份人均GDP(美元)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123123197811542.6639.9417.3986.17.67 6.23 198013739.1242.518.3885.038.07 6.9 1985165.534.741.5223.7879.4810.2910.23 1990255.927,9444.4327.6379.989.6110.41 1995364.5119.0850.7530.1877.0610.0812.86 2000560.1315.8151.3532.8473.889.1716.95 2004813.4813.4613.4633.8271.299.0919.62资料来源历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004年,云南三次产业中产值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别为13.46:52.72:33.82和71.29:9.09:19.62,不仅大大低于江苏3.8:68.73:27.47和37.4:31.6:31广东3.92:74.17:21.91和34.65:36.91:28.44,而且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一产业无论产值还是就业人员比重均较大。
云南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均居于13.46%和71.29的较高水平上,表明对第一产业依赖还比较大。
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吸纳能力弱,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缓慢。
第三、第三,工业化进程较为滞后。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二产业仅占52.72%近9年来均在51%左右徘徊,它所吸纳的就业人员仅占9.09%,这些均表明工业化较为滞后,并且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的相应转变,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难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云南产业结构问题分析2.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表2是1997-2004年间云南第一产业内各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内工业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2.1997-2004年云南各产业比值农业19.9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 1.19%林业 2.61%医药制造业0.52%牧业10.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81渔业0.6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3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06%金属制造业0.1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39%通用设备制造业0.20%农副食品加工业0.58%专用设备制造业0.24%食品制造业0.0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23%饮料制造业0.19%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19%烟草制造业15.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纺织业0.0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09%及纸制品业0.3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6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3%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1999-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云南的工农各产业产值构成当中,农业、烟草制品业和牧业排在前三名,它们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10%分别为19,95% 15.13%和10.41%但在产值前三强当中,只有烟草制品业为支柱产业。
在辉煌时期的1994年,烟草加工业产值曾占云南GDP的32.5%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中有70%左右来自于“两烟”,烟草产业开始成为云南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但也是唯一的中知足产业,因为除去这三大产业,则其他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
这表明云南除烟草制品业以外,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单一支柱产业的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
2.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1.劳动生产率。
从总体上看,云南各产业的平均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粗放型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
云南与江苏劳动生产率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到,1993-2003年23个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云南仅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三个产业高于江苏,而其他20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均低于江苏。
从这一角度我们不难看出云南与我国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江苏的产业结构高度上的差距。
江苏湖南云南云南与江苏比较云南与湖南比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19 1.12-0.190.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51 2.15 2.550.040.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4.39 2.29 2.25-2.14-0.04农副食品加工业7.2 6.13 3.06-4.14-3.07食品制造业 5.63 3.01 2.44 3.19-0.57饮料制造业 6.53 4.72 3.96-2.57-0.76烟草制造业89.2665.96112.8323.5746.87纺织业 3.87 1.660.75-3.12-0.91及纸制品业 6.72 3.64 5.29-1.43 1.6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6815.49 4.01-11.67-11.48医药制造业7.15 2.9 3.28-3.870.3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16 5.23 2.770.77 3.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91 1.77 5.21-1.14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79 4.944,45-4.580.27金属制造业9.88 4.63 2.86-5.43-0.18通用设备制造业 5.52 3.21 2.26-2.66-0.35专用设备制造业 4.54 2.01 1.95-2.880.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55 2.92 3.14-2.6-0.9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91 3.63 2.86-2.77-0.4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44 4.042。
26-4.58-1.1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53 5.9 1.95-4.62-0.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1.13 3.3 3.19-3.76 1.63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9-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云南与湖南劳动生产率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到,1993-2003年23个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云南与湖南相比较可谓难分高下。
云南有11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湖南,12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湖南。
云南的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等“支柱产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湖南高,而湖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业等劳动生产率则普遍较云南高。
但也不尽如此,如矿产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云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的劳动产率均低于湖南。
且作为矿产业的眼生产业,云南的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湖南,表明云南的装备制造业极其落后,制造业发展还有极大地发展空间。
2.3对云南工业部门群体的评价及分析结合云南实际,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和可行性,本文选择了以下两个指标对云南工业部门群体进行评价:产业效率方面,选择劳动生产率为基本指标,用产业增加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来计算;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产业增加值比重为基本指标,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按照表5构造云南工业部门群体评价矩阵,仍然只有烟草这一个产业,其他产业要想成为支柱产业,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较少,一大批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呈整体性衰退,导致整个产业增长率和效率偏低。
表5 云南工业部门群体评价矩阵生产率较高且产业增加值比重低新兴产业生产率高且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支柱产业生产率低且产业增加值比重低衰退产业生产率高或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主导产业在该矩阵中生产率和产业增加值比重两个指标是评价新兴、主导、支柱和衰退四种产业类型的依据。
结合表2产业增加值数据和表3劳动生产率数据以及表5,对云南工业部门群体进行评价,见表6表6云南工业部门群体评价表指标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值产业类别产业名称低较高高低较高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新兴产业黑色金属矿选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采选业√√衰退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衰退产业食品制造业√√衰退产业饮料制造业√√衰退产业烟草制品业√√支柱产业纺织业√√衰退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新兴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衰退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导产业医药制造业√√主导产业非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新兴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采选业√√主导产业金属制品业√√衰退产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新兴产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衰退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衰退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衰退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兴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衰退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主导产业注:生产率的高低是与江苏、湖南相同产业相同指标相比较而言的,生产率低、较高、高分别指生产率平均值小于湖南、大于湖南、大于江苏;而结合云南实际,产业增加值的高低是与全省经济的相同指标相比较而言的,产业增加值比重低、较高、高分别指该比重小于1%,介于1%-5%之间、大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