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1 地理位置1.2 气候特点1.3 自然资源1.4 民族与文化第二章:热带雨林生态2.1 热带雨林的特点2.2 植物多样性2.3 动物多样性2.4 热带雨林的保护第三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3.1 傣族文化3.2 老挝族文化3.3 哈尼族文化3.4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第四章: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4.1 旅游景点介绍4.2 旅游活动与体验4.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4.4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5.1 农业可持续发展5.2 工业可持续发展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4 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西双版纳的农业特点与可持续发展6.1 热带作物种植6.2 农业生态环境6.3 农业技术的应用6.4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7.1 旅游资源的开发7.2 旅游业的挑战与机遇7.3 旅游市场营销7.4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八章: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与艺术8.1 傣族建筑与艺术8.2 傣族舞蹈与音乐8.3 老挝族的文化特色8.4 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第九章:西双版纳的教育与发展9.1 教育体系与现状9.2 教育资源配置9.3 教育改革与创新9.4 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十章:西双版纳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10.3 环境污染与治理10.4 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理位置和概况难点解析:理解地理位置对西双版纳气候和资源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挑战。
二、热带雨林生态难点解析: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
三、少数民族文化难点解析: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
四、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难点解析:如何平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如何提升旅游体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
2. 西双版纳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美丽的自然风光。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
4.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4. 观看纪录片: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范文五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范文五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范文五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 一、学习目的目的: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学法指导:加强朗读,通过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注音写字:澜沧〔〕江蕨〔〕菜竹篾〔〕剁〔〕菜妩〔〕媚雪茄〔〕贿赂〔〕〔〕心〔〕神往五彩斑〔〕轻描〔〕写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细读课文,分析^p 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局部组成,每一局部设有小标题。
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风光美,作者的语言更美。
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p 。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p 。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如今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要求:1.以“各位朋友,欢送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2.使用第一人称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颖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富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双版纳教案
————————————————————————————————作者:————————————————————————————————日期:
2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2、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
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
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
(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
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3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
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
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
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
”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
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
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4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
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
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
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5
(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
)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
()
(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
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省;②省的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②,③,④。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②,③,④。
答案:1.(1)×(2)×(3)√(4)×(5)√
2.(1)海南云南西双版纳
(2)望天树板状根独木成林绞杀植物
(3)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
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
(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