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呼吸道时机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参与机制

合集下载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适应性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源病原体侵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反应。

它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能够识别和攻击各种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下面将从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探讨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

1. 细胞层面原理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层面包括T细胞和B细胞,它们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执行细胞。

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应答,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抗原肽来发挥作用。

B细胞则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分泌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这两类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它们的协同作用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T细胞的活化需要与MHC分子上的抗原相结合,并得到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形成抗原呈递和识别的过程。

而B细胞则通过表面的B细胞受体识别抗原,再经过辅助性T细胞的激活,转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这些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构成了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基础。

2. 分子层面原理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分子层面涉及到多种分子信号传导通路和效应分子。

其中,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是关键的抗原识别分子,它们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启动免疫应答。

除此之外,MHC分子在抗原呈递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T细胞识别抗原。

在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细胞因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L-2等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应答的效果。

另外,趋化因子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定位到感染部位,加强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分子在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涉及到复杂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通过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的协同作用,机体能够有效应对外源病原体的入侵。

深入理解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加深对适应性免疫反应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探讨免疫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促进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病毒感染过程与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分析

病毒感染过程与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分析

病毒感染过程与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分析病毒感染是许多常见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对世界人口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病毒感染过程以及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对于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毒感染的过程和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病毒感染过程分析:病毒感染是指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在其内部复制和扩散的过程。

一般来说,病毒感染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侵入阶段: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不同病毒对受体的选择性不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病毒对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感染具有选择性。

2. 复制阶段: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会释放其遗传物质(RNA或DNA),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病毒蛋白质的合成、遗传物质的复制和组装等过程。

3. 扩散阶段:复制完成后,病毒会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其他宿主细胞或组织,并继续感染。

这个过程可能通过宿主细胞的裂解释放新生病毒颗粒,或者通过宿主细胞的共生释放。

宿主免疫反应机制分析:宿主免疫系统是抵抗外源性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御系统。

当病毒感染宿主时,宿主免疫系统将启动以下机制来应对病毒入侵:1. 自然免疫反应:自然免疫反应是宿主快速应答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这包括机体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等。

自然免疫反应尽可能地消灭病毒和感染的细胞,并阻止其进一步传播。

2. 适应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反应是宿主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当自然免疫反应无法完全清除病毒时,适应性免疫反应将在几天内启动。

这包括T细胞和B 细胞的活化和扩增,以及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来特异性地清除病毒。

适应性免疫反应也具有记忆性,即在再次暴露于同一病毒时,宿主可以更快地启动免疫反应,从而更有效地抵抗感染。

3. 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反应的调节对于保持宿主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减轻炎症反应至关重要。

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免疫损伤和组织损伤,甚至自身免疫疾病。

因此,宿主免疫系统通过抑制和调节免疫反应的分子和细胞,使其在正常范围内发挥作用。

新冠病毒的病理机制及免疫反应

新冠病毒的病理机制及免疫反应

新冠病毒的病理机制及免疫反应新冠病毒(COVID-19)是自2019年底以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病毒的病理机制以及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冠病毒引起的病理机制以及人体的免疫反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新冠病毒的病理机制。

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其通过人体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进入人体。

病毒中的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上ACE2受体结合,从而实现细胞内侵入。

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开始在细胞内复制,产生更多的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导致宿主细胞受损,触发炎症反应,并最终引发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是呼吸道,尤其是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病毒进入到上下呼吸道后会感染上皮细胞,并在这些细胞内复制并释放更多的病毒。

这导致上下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引起症状如咳嗽、流感样症状和呼吸困难。

除了呼吸道,新冠病毒也被发现在一些其他器官中,包括心脏、肝脏、肾脏和消化道等。

然而,目前对这些器官中病毒的感染及其引起的病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在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方面,免疫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即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会被激活。

先天免疫是人体内固有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通过炎症反应来对抗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则是针对特定病原体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和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

免疫反应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会释放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帮助清除病原体。

同时,机体还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反应,来针对新冠病毒。

研究发现,患者中出现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反应与更好的疾病预后相关。

然而,免疫反应也可能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即细胞因子风暴。

细胞因子风暴是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和炎症反应加剧。

这种情况下,炎症反应可能会对器官功能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机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受到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其中包括病毒。

虽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应对这些侵略者,但是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之间并非简单的一方对抗另一方关系,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机制。

I.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潜伏、侵袭和复制A. 病毒潜伏期在人体中,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潜伏一段时间。

这个潜伏期长短因不同类型的病毒而异。

B. 病毒侵袭免疫细胞一旦进入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有些病毒会开始干扰宿主细胞功能,抑制和扰乱免疫应答过程。

C. 病毒复制病毒复制是病毒感染过程的核心环节,它使得病毒数量急剧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合成自己的DNA或RNA。

II. 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反应A. 先天免疫系统介入先天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内部具有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

它通过非特异性机制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B. 适应性免疫系统进攻适应性免疫系统是针对特定抗原而产生应答的免疫机制。

当初次接触到某种新型病原体时,适应性免疫系统需要一段时间来建立有效的免疫应答。

C.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与体液介导免疫应答细胞介导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发挥作用,而体液介导免疫应答则以B细胞和抗体为主。

这两种类型的响应协同工作,以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的侵害。

III.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与保护A. 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已被感染的细胞,将其置于病毒蛋白质表达水平高峰期。

B. 抗体中和作用B细胞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已进入体内或已感染其他细胞的病毒颗粒。

C. 免疫记忆的形成免疫记忆通过适应性免疫应答形成,并使得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种病原体时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抵御。

IV. 病毒对免疫系统防御机制的干扰A. 干扰素的产生受到抑制一些病毒可抑制机体中干扰素(IFN)的产生。

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物质,它可以帮助身体控制和抑制病原体复制过程。

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体的应答机制

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体的应答机制

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体的应答机制感染病原体是指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人体免疫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生物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和消除感染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健康。

在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通过多个层次的应答机制来应对,本文将介绍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体的应答机制。

1. 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人体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防御机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和相应的分泌物。

皮肤作为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屏障功能,可以阻止病原体的进入。

而黏膜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并覆盖有纤毛和黏液,它们可以阻碍病原体的侵入并将其排出体外。

此外,这些黏膜上还存在一些抗菌肽和其他分泌物,具有抑制病原体生长的作用。

2. 第二道防线:炎症反应当感染病原体绕过了第一道防线后,人体免疫系统将启动炎症反应来对抗感染。

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细胞浸润等过程。

局部血管扩张可以增加血液流量,将更多的免疫细胞和抗体输送到感染部位。

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则使得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能够穿过血管壁进入感染组织。

炎细胞浸润是指免疫细胞的大量积聚,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杀伤。

3.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应答当感染病原体逃脱了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和炎症反应后,人体免疫系统会激活细胞免疫应答来清除病原体。

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将其分解成无害物质。

淋巴细胞则能够识别和杀伤感染细胞,并参与免疫记忆的形成,提高对病原体的免疫效应。

而自然杀伤细胞则能够直接杀伤一些病原体,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4. 第四道防线:体液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非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抗体的产生和体液炎症反应。

当感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B淋巴细胞会识别并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能够结合病原体的抗原,并标记其供免疫细胞吞噬。

体液炎症反应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和补体蛋白协同作用来清除病原体的过程,这些蛋白能够激活炎细胞和溶菌酶,杀伤病原体。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

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病毒通过侵入人体细胞,而且破坏人体健康。

免疫系统可以对病毒感染作出反应,打击病毒。

因此,了解病毒感染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分子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病毒感染过程病毒入侵细胞后,将其基因组释放到细胞内。

在此期间,病毒基因组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以复制和产生新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例如蛋白质合成,从而合成新病毒。

病毒基因组中的核酸分子通过病毒编码的酶被复制,并利用宿主蛋白质来制造新的病毒颗粒。

此外,病毒还会在宿主细胞内部建立一个病毒质膜,以便容纳新生成的病毒颗粒,并在宿主细胞膜上挤压,以释放新的病毒颗粒。

之后,病毒繁殖的速度因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

当病毒数量增多时,宿主细胞将被破坏并病毒将扩散到其他细胞。

免疫系统的反应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启动多种反应来应对病毒入侵。

这些反应包括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天然免疫是一种迅速和广泛的免疫反应,能够识别病原体,并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发挥作用。

这种免疫反应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的产生,造成病毒入侵后宿主细胞的死亡。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慢速的免疫反应,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产生。

这种免疫反应对病毒感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持久性,因为它被激活并繁殖出大量的致病细胞和记忆细胞。

对于免疫系统的应对,有三种关键分子:抗原、抗体、和T细胞受体。

抗原是一种识别病毒入侵组成部分的分子。

抗原通常由特定的细胞组成,如细菌或病毒,可以激活与之相应的免疫细胞。

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产生的分子,它可以结合抗原并使其失去活性。

其主要功能是中和病毒颗粒和增加细胞对病毒的攻击力,从而减少病毒的感染率。

T细胞受体是一种受体分子,能够辨别抗原和发起免疫反应。

T细胞受体能够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这样它们可以与剩余的非特异细胞相区分开来,从而杀死它们。

总之,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研究这些反应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关键。

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

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

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遇到,特别是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更加需要重视。

病毒感染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及时防范和治疗。

在防范和治疗的过程中,了解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病毒感染是由病毒在我们体内产生的一种感染疾病,它具有直接侵袭性和间接侵袭性两种方式。

直接侵袭性就是指病毒通过直接感染细胞使细胞受到感染,间接侵袭性则是指病毒通过外部途径(如饮食、呼吸等)进入机体后,通过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使机体感染。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指我们身体本身自带的对病毒感染的抵御机制,主要包括皮肤和黏膜等保护屏障,以及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炎症细胞等免疫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分解病毒,以及产生一些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物质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

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指我们通过接触到一些病毒之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对抗病毒,从而形成一种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对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保护作用,可以阻止病毒的再次感染,同时还可以清除已有的病毒。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

比如,病毒对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会引发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以及不同的信号传导分子,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同时,病毒感染还会促进机体产生多种免疫细胞和化学物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以及激活和调节呼吸系统的免疫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病毒感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威胁,需要我们及时防范和治疗。

在防范和治疗的过程中,了解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应答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在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就医,以免疾病加重或者伤害到身体。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防范病毒感染的风险。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胞表面,可有效激活CD4+Th2/Tfh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

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对不同病原体的识别,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初始T细胞的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感染呼吸道时机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
性免疫的参与机制
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为例,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将会产生以下几个阶段的防御反应。

一、呼吸道粘膜以及细胞分泌物的机械和化学屏障
当病毒通过呼吸道入侵机体时,首先遇到由完整粘膜组成的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黏膜产生阻挡作用的同时还通过纤毛的不断同向摆动,清除粘膜表面的病原体。

除机械性作用外,粘膜细胞分泌的多种物质亦可阻挡病毒的入侵。

二、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免疫应答作用
当病毒突破机体屏障结构进入体内时,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启动免疫应答——第二道防线。

首先发挥作用的是游离在血液中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感染发生初期在炎性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诱导吞噬细胞表达相应配体,并与血管内壁黏附,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以致穿越血管内皮,接着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向感染灶募集和迁移,聚集在感染灶的吞噬细胞PRR与病毒PAMP识别结合启动吞噬与杀灭作用。

NK细胞通过识别受感染的靶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激活杀伤
活化受体,与HLA-I类分子表达下降的感染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从而产生杀细胞效应。

同时通过NKG2D和自然细胞毒性受体识别受病毒感染细胞高表达的相应配体,选择性的杀伤靶细胞。

此外,NKT细胞、B1细胞、γδT细胞、树突状细胞(DC)等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免疫应答作用。

以上均为固有免疫的参与机制,为感染发生后的96小时内反应,固有免疫将贯穿整个免疫应答过程。

三、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识别抗原
病毒被DCs吞噬、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细胞表面,再将抗原呈递给初始CD4+ T细胞;而吞噬细胞通过对病毒的吞噬、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细胞表面,再将抗原呈递给效应CD4+ T细胞和记忆CD4+ T细胞识别。

由此激活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表达病毒肽-MHC 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被初始CD8+ T细胞识别。

2.T淋巴细胞活化
CD4+ T细胞表面的TCR与ACPs表面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以及CD8+ T细胞表面的TCR与靶细胞表面病毒肽-MHC 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引发第一信号,促进免疫突触的形成,启动信号传导途径,导致T细胞基因表达改变,表达基因编码了介导T细胞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

同时,T细胞将第一信号整合,直至达
到一定程度,最终完全激活T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

APC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CD4+ T细胞膜表面的辅助分子特异性结合即为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共同作用激活初始T细胞。

3.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通过PLCγ活化途径和Ras-MAP激酶途径,产生磷酸化的联级反应,将活化信号转入核内,导致某些基因开始转录,T细胞在自分泌IL-2的作用下开始增殖。

病毒刺激初始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后,使之分化为效应T细胞(主要为Th1亚群)和Tm 以及CTLs。

4.T淋巴细胞免疫效应
Th1细胞产生IFN-γ可以激活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从而促进被吞噬微生物在细胞内的破坏。

同时还可以刺激IgG的生成,促进对病毒的吞噬作用。

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被CTL的TCR识别结合,CTL的颗粒内的颗粒酶和穿孔素使靶细胞崩解凋亡。

应当注意的是,在清除体内病毒后,效应T细胞发生凋亡,T细胞免疫应答随之下降,免疫系统恢复静止状态。

但Tm将继续存活较长时间,在再次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病毒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通过BCR识别特异性抗并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BCR结合抗原并将其内化、加工处理,
再将病毒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提呈在B细胞表面供Th细胞识别。

通过这些信号的联级反应最终活化转录因子,导致B细胞表达活化功能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

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随之,活化的B细胞发生抗体重链类别转换并抗体亲和力成熟,使体液免疫产生最大的作用,清除体液中的病毒。

当体内病毒被清除后,效应细胞凋亡,记忆B细胞继续在体内存活。

在病毒通过呼吸道入侵机体时,固有免疫最先被激活启动,同时通过APCs的抗原呈递作用激活适应性免疫,两者协同作用抵抗病毒的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