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二章)一、单选题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3.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4.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历史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二、不定项选择题1.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2.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4.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分歧在于主张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随堂练习-试题和答案

随堂练习提交截止时间:2018-06-15 23:59:59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单选题)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2.(单选题)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3.(单选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4.(单选题)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B、静止C、规律性D、可知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单选题)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19.(多选题) 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
A、自然科学的物质观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E、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20.(多选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
A、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B、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C、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D、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E、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21.(多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一、选择题 I :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A. B. 反映论的观点C. 辩证观点D. 唯物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 (C)B. 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人C.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D)自然界C. 客观世界D.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 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 (A)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表明 ( B)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D)A.B.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 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D. 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 (包括从书本中) 得到的知识7. 从根本上说 ,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 A)A. 社会实践B. 感性认识C. 客观世界D. 理性认识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A.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一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可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 .书本上的常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开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这是由〔A .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 .环境和资源状。
况决定的D .出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 .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不雅反映C .认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认识是绝对不雅念在头脑中的显现4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 .概念、判断、推理C.阐发和综合〕B .感觉、知觉、表象.总结和概括D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 .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B .感觉、阐发、$合D 、识记、联想、判断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颠末两次飞跃。
以下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查询拜访研究,了解情况C .精心安排,制定方案7.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D .执行方案,付诸实践〕A .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B .实践—认识一实践C .认识一实践一认识D .概念一判断一推理8.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D .正确与错误的统一9 .两条底子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可知论与不成知论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D .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10 .驳倒不成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不雅世界1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底子的关系是〔A.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 反映与被反映的的关系C. 彼此依存的关系〕D.彼此作用的关系1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掉臂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了C .类似唯理论的错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3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成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 .唯理论的错误C .形而上学的错误B .经验论的错误D .主不雅唯心主义的错误1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 .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不雅自生的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克不及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竭斥地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A.感觉论B.反映论C.经验论D.实践论【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
【解析】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则认为认识是先天形成的,“先而知之”、“不行而知”等。
A项:感觉论也叫感觉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感觉是知识的惟一来源的哲学学说;C项相对于题干中“先验论”而言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考生只要明确经验论的含义就知道区分了:经验论主张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惟一来源,这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项:实践论的说法不够妥当。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需要看清题干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指()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论的两条根本对立路线。
【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它们的认识论路线就是分别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其他选项都是从属于这两条根本对立路线的。
【拓展】认识论的根本对立路线是从唯物、唯心根本对立的两大阵营演化而来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轻松地选出答案D了。
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是()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认识路线的对立。
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是认识机制、认识方式的对立。
4.批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A.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B.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C.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D.人类实践的发展【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对不可知论批驳的最有力方式。
【解析】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批驳这种理论的最有力方式就是实践,通过实践创造,可以展现出我们的认识成果。
随着实践的发展,世界将被我们一步步认识,那些先前认为不可知的东西都在被我们认识。
唯物辩证法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人类思维方式、逻辑工具和方法等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对不可知论给予实质的、根本的反驳。
【拓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是对不可知论最好的反驳。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现实和理论的关系D.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解析】直接经验是指由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选集》),人的认识从整体上说都起源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则反之,是通过一系列中介、手段(如通过别人而非自身、通过书本而非实践等)而获得的知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即感性认识,它们不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当然也不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不是现实与理论的关系,它们本质上都是意识(认识)。
【拓展】此题题干虽然是区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但实际上考生首先要对经验这个概念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它们,其实,只要准确理解了经验,就可以基本上将A、B、C三个选项排除了。
6.“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
“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拓展】理解此话要全面领会其主旨的同时,又细致地注意其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它。
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物。
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C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通常的说法很符合,另一方面,人的才能确实是与主观努力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对的,但关键是要结合本题马克思所说的话,他主要是强调社会劳动、分工铸造人的职业和才能。
【拓展】由此题可受的启发:有些选项必须结合题干(如C项),有些则可以靠直觉、常识(如A项)。
另外,当考题引用名人的正面说法的时候,那么该说法一般都是正确的经典名言。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解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他选项都只是认识主体发挥能动性的一个方面,认识还包括返回到实践中的检验、再丰富过程。
【拓展】此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
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解析】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真知则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它们相当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知道了熟知与真知的含义以后,就可以首先将A、C两项排除;D项:熟知转化为真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不是必然的。
10.实践是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解析】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实践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在现实中证实、丰富认识的成果。
对于A、B两项比较好排除,因为真理认识也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该题的最大干扰项是C项“客观实在性”,然而,万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正是有待于认识的“自在之物”。
【拓展】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懂题干中的“高”字为何意,其实它就是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靠近程度,即自然界人化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解答了。
1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认识中的主客关系。
【解析】题干中的“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就表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发生的认识结果可能都是对本质的正确把握,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并非真象与假象的区别、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也并非主观认识的错觉。
【拓展】做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细致、缜密的思维。
12.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实践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解析】实践因为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而使其作为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其他选项都不能够说明实践的不确定性。
【拓展】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要放在确定性之中辩证地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
13.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A.人脑的发育程度B.人的智力状况C.周围环境D.人的实践活动【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能力形成的最终根源。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由此可见D是正确的。
其他选项都是认识能力形成的生理前提、外界条件,而不是根据。
【拓展】要注意题干中的“归根到底”字眼,表面是在追根溯源。
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在认识论上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前半句,特别是其中的“技术”一词,在此应该从应用性与实践的角度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关键的时刻更是能够将科学(认识、真理)推向前进。
从“比……更”、“推向前进”等字眼就明显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动力”。
A、B两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本句表达的核心,C项更不是所要表达的含义与核心。
【拓展】做该题要紧密结合题干区分各个选项的细微差别。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对此话的理解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放在“改造”二字上,改造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二、“学会”表明是一个过程;三、“人的智力是按照……而发展的”,表明认识能力(智力)是随着……而发展的,联结起来,B项准确地表达了这些含义。
A项理解偏了:自然是认识的对象;C、D两项只是此话要表达的其中一个含义。
【拓展】对于此题,C、D两项并没有错,这就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的最佳答案。
1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感性认识的形成。
【解析】题干的结构是:提出人的感官功能——可见光的范围——说明在不同波长范围内感觉到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