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充满爱
让教育充满爱

让教育充满爱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高中数学教学及班主任的工作。
十多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教育的魅力来自爱的魅力,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若能“捧这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一、关注学生,爱是根本记得柳青在他的《创业史》中写到:“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但关键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所以我认为我所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学生。
因为高中是人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是人生历程中最有意义,最紧张,最充实,最富挑战性,最难忘,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而有的人却给了她最后悔,最晦涩,最阴暗的定义。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经历,却为什么常常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结果呢?我想这是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教育,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由此可见,高中三年对一个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而作为班主任,如何较好地引导学生走好这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爱是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
近年来,由于重点学校的扩招,使得学校的生源有了极大的改变。
我是高中普通班的一名班主任。
每天要面对的就是一群有着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高中学生。
乖巧的,调皮的;温顺的,淘气的;淳朴的,狡黠的。
全班四十人,不同的是性格,相同的却是学习上底子薄,基础弱;生活上习惯差,能力差的现实——上学有各种理由迟到;作业囫囵吞枣,听讲时吵吵闹闹……面对如此的学生,单靠严格的管理好吗?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认真分析学生的原因,不难发现,在这一群体中,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
其实他们也需要表现自己、渴望进步,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鼓励。
用心播种,让教育充满爱

的学生表 面看起来桀骜张扬 , 但 内心实际上都 十分脆弱敏 感 , 他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认 同。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 , 就必须要从每 个孩
子 身上着手。 对 于问题 学生, 班主任更要 关爱他们 , 在 困难或疑 惑的 时候 , 帮助鼓励他们 ,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 对不 同的 学生 因势利导 ,
一
名学生父母都是农 民 , 妈妈是残疾人 , 在一次 交资料 的过程 中
学 习态 度差 。作为职高班主任 , 我深 知 自己对一个 班级发展 的重 使 我真正了解这个孩子 。一天 中午 , 他拿来 了两张复 印的纸( 因 大影响 , 深感 任重而道远 。“ 万事开头 难” , 而对于教 育经验浅薄
引导 他 们 走 正 确 健 康 的 人 生 道 路 。
关键词 : 师生关 系; 欣赏 ; 关爱; 换位思考
前言 : 当好班主任难 , 当好 中职 生的班 主任 更难 。职高 的学 个 学生的精神世界 , 这是教师和校长 的首条金科玉律 。” 我 班有
生, 在外 界看来 , 总是 冠之 以品性不端 , 行 为恶劣 , 学 习能力 差 ,
3 、 多 用 欣 赏 的 眼 光看 学 生
专 业的实际情况摸 索着 来教育引导管 理班上 的学生。直到 现在 学 生即将毕业 , 我 的班 主任 工作 即将告一个段 落 , 我才对职高学 生的管理稍有心得。也经过近年来班主任工作 的磨励 , 我彻 底改
变 了外 界舆论带 给我的错 误看法。对我 的学生 , 我有 了真正 的了 解; 对我 的工作 , 我也 有至深的感悟 。要真正走进学生 内心 , 必须 要 有真心 , 用爱去融化学生心 中的冰 山。下面本人 就担任班 主任
期 间德 育工作的心得发表几点浅见。
让教育充满爱,让爱充满智慧

让教育充满爱,让爱充满智慧作者:陈春宇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07期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仅有爱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有智慧,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如何获得充满爱和智慧的教育,要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智慧;素质教育;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关部门对五所学校的120名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
然后又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问卷:“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者仅占10%。
90%与10%,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仅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有智慧,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必须有爱的智慧来指导爱的行为,这样才能如鱼得水,也就是说,完美的教育就是用爱与智慧去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自己。
“育人先育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犯了错的学生的教育,教师更要注意做到用爱、用情、用法,才能更有效。
案例一我班级有个女生查某,父母离异,后又各自组织家庭,她从小一直跟随奶奶生活,性格内向孤僻,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习惯不好,基础薄弱,但她热爱绘画,美术功底不错。
我想,她一直活在没有爱的自卑中,我觉得我该从她的兴趣爱好上入手,应该让她感受到一点成功的滋味。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那么,赏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
而自信,又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因此,我觉得赏识应该对她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让教育充满爱

36·EDUCATOR让教育充满爱——记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爱的教育”爱的教育·营造大爱的氛围“大爱”行知是韬奋小学在“系列行知”活动中的努力方向。
在学校践行大爱活动的过程中,首先从环境入手,营造“大爱”的氛围。
把“大爱”的理念融入学校各个细节中,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爱意,让韬奋小学的师生在学校的每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比如教室里的爱心文具、针线包,爱心伞、爱心水壶、爱心坐垫……过道里的爱心小贴士,田径场上的爱心服务箱, 黑板报上的爱的格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都说明了爱的重要性,而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文/张丽广播台里播放的爱歌曲……使整个学校处处能看到爱的行动,处处听到爱的声音,使校园处处充满爱。
爱满天下·提高团队素养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唯有爱才能唤醒沉睡的生命,唯有爱才能叩开学生的心门,唯有爱才能滋润株株新苗茁壮成长。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韬奋小学要求每位教师都以“大爱”的胸怀去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包容学生是爱的胸怀”“尊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成立于1906年,学校占地28991平方米,建筑面积8340平方米,绿化面积7374平方米,学生活动场地12500平方米,图书39054册,学生计算机158台,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89人,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本科学历80人。
目前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8人。
近年来,韬奋小学结合校情,确定“大爱”行知的立足点,让“行知思想”“韬奋精神”在“大爱”层面上有机结合。
名校器乐独奏参加通州区、南通市“三独”比赛荣获一、二等奖·名校MingXiao重学生是爱的核心”“理解学生是爱的基础”“相信学生是爱的升华”。
让教育充满爱

让教育充满爱发布时间:2022-05-11T03:54:29.29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期作者:吴明利[导读] 浪花的美丽是因为有大海拥抱;大山的翠绿是因为有白云衬托;花儿的芬芳是因为有园丁浇灌。
吴明利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少华中学 714100浪花的美丽是因为有大海拥抱;大山的翠绿是因为有白云衬托;花儿的芬芳是因为有园丁浇灌。
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摸索前行21载,曾付出诸多心血,但同时也收获许多感动。
吾爱吾师,吾更爱关怀。
当初,一个懵懂、青涩、冲动的我,带着几分忐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一种莫名的激动与紧张油然而生。
今日想起,仿佛就在昨天。
刚跨进神圣又庄严的教室时,学生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与我期待他们成长的目光碰撞时,一种难以表达的自豪与渴望瞬间迸发。
只是因为,我从一个教室里求知的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孩子们敬重的老师,这似乎来的太快,对于一个初为人师的我来说,是那么的突然。
曾记得,刚走上三尺讲台,我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似乎这里没有老师,只有学生。
他们爱我,我也喜欢他们。
于是,我们这一群人无话不谈,除过睡觉,整天就泡在教室,给他们传授知识、探讨学习方法,同时也毫无忌讳的给孩子们讲,我在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他们听的出神入化。
孩子们总是用崇拜的目光看我,整天粘着我。
这一切足以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那时,除了我和孩子们友好相处外,一位年长的孙老师,也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对我百般照顾。
知识渊博、诙谐幽默、授课方法灵活、爱生如子是他给我的最印象。
我没资格,但也曾这样评价过他:“诙谐幽默中带有严谨,严格严厉中收放自如”。
他是我的“老师父亲”,因为他与我爸爸同岁,又经常指教我,告诉我如何管理班级、怎样师生和睦相处、板书设计怎样更好、遇到淘气学生如何教育。
这一切都成了我育人中的宝贵财富,在这条漫漫的教学路上,是他扶着我前行。
但使我最难忘的,是他的鼓励,那年冬天,县教研室要举行优质教案评选,孙老师毫不犹豫的推荐了我,最终我没获奖,反而还受到了批评,好面子的我落泪了。
让教育充满爱

让教育充满爱演讲者:盛作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教育充满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源泉就是爱。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
教育的特征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心灵感化”。
以情感人,以事例激励人,从而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将是一片教育的沙漠。
而学生需要的爱不是一种泛爱,而是多元的,有层次的爱。
我们要用父亲式的“严爱”来约束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言其行,而正其身”;要用母亲式的“慈爱”去温暖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身而信其道”,要用朋友式的“友爱”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老师沟通学生思想情感最有效的手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现在的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阶段了,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老师们,联想着前段时间赫章的一起学生跳楼身亡的事例,我们不妨想一想,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要让她去自杀呢?说到底,家长、老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试想一下,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没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好,本来心里就够难受的了,然而在学校要受老师的批评指责,要让同学讥笑、瞧不起,回到家还要被家长打骂。
她能承受吗?如果老师、家长能给她一点点,那怕是一点点的关爱,去了解一下她作业没完成的原因,去安慰、帮助一下她,而不是用“蠢猪”、“笨蛋”“你去跳楼死呀!”这样的话语去剌伤她。
结果会是这样吗?老师们,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爱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润滑剂。
有了爱,师生关系就会和谐;有了爱,教育就会走向成功。
我班上曾有这样一位学生:长得很漂亮,但家庭条件特别差,学习成绩也不好,还有一个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一天课间,她把同桌放在文具盒里的五元钱悄悄地拿走了,还换上了一张冥币。
她的同桌告诉我说:“我的五元钱被人偷了。
让教育充满爱

让教育充满爱作者:徐金霞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0期爱,是一个很美好的字眼;爱,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爱,有了爱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更需要爱的滋润。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
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领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
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教师只有热爱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孩子,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孩子进行任何教育。
我所任教的学校在偏僻的乡下,这里的家长相对来说思想是有点落后的,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然后慷慨的对老师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你帮我好好管教,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我不会怪你的。
”说这样话的家长给人感觉是那样的淳朴,很多时候这真的是他们的心里话,没有丝毫的造作,在他们的心里老师就是孩子的一片天,只要能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你打骂孩子都没有关系。
但这样的家长同时也显得是不负责任的,他不明白戒尺教育已然不适用于时代的发展。
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当代教育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要科学的演绎有关爱的教育,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关爱他人。
当然对个别“顽固分子”,老师可以用严厉的语气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的影响。
我们要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要对社会充满爱意。
农村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记得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一些学生很不配合,我找来他们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收效甚微。
让教育充满爱

让教育充满爱摘要:老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对于与自己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当老师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达到亲密无间、和谐一致的时候,教育教学任务才能有机完成。
关键词:育人爱生提高效果意义深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位先哲的至理名言,也是很多老师的心声[ ]。
只有教师爱着学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才会欣然接受老师的教育。
古今中外,哪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是表现出对学生由衷的、深切的、真挚的爱!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人们都想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爱着别人。
故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存在爱和被爱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感情、会思考,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钦佩、尊敬老师,听老师的教导,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很需要爱的,而且他们也能很好地感受到爱。
在家里需要父母的爱,在学校需要老师的爱,而且许多孩子重视老师的爱胜过自己父母的爱,对于老师的爱的反应比对父母的爱的反应还强烈。
老师切不可漠视学生的这种心理。
白居易诗“未成曲调先有情”可用在老师教育学生上,教育学生前,老师应满怀真挚与热情,以爱的教育感染和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早先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政务、讲学,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教学生。
然而他的学生得知他回来时,哪一次不是很多同学到车站去迎接。
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是永远铭记在心的。
这也印证了魏老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他认为学生是可以由差到好,由中到优的,这就在于老师的责任感,在于老师的爱。
假如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没有爱,我想教育是一定无法进行的。
因此,教师不能淡漠学生的情感需要,不在以情育人上下工夫,单纯地以纪律、考分来衡量和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是不科学的,也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充满爱
缺失爱的教育
最近,看到两则教育新闻,很有感触。
一则是《人民网》的新闻:2011年10月24日放学后,阜南二小六年级6班的女生小梦和周周,在莹莹和朱朱这两个同学、好朋友的注视下,在教室服下剧毒农药敌敌畏……《人民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她们为什么自杀?为什么留下这样的遗言?师生之间的矛盾何以尖锐至此?
另一则是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
据该校教师解释,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激励……《光明日报》这样评论:自尊是人的基本权利,而孩子的自尊心又恰恰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给孩子佩戴诡怪的“绿领巾”,人为地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造成“红领巾”与“绿领巾”的隔膜,让人无法理解。
这两件事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传统“棍棒”教育的变异,是早已被时代摒弃的狭隘的人才观念和急功近利的教育观。
它们都是把学生当作训导的对象,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其核心是缺失爱的教育。
现代教育对爱的呼唤
著名的钱学森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但笔者认为,其根源还是中国传统缺失爱
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是可怕的,是园丁手下一把冰冷的剪刀,是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戕害生动活泼,多彩绚丽的生命。
这些生命没有疑问,没有个性,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中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教育成没有问题,他们得到的是最终的也是“无用”的标准答案。
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引导其产生问题。
爱因斯坦说得多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有意义。
这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本质差距的根源之一。
当然,我国古代也曾关注爱的教育。
如韩愈认为: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
人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人们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师生之间也是如此,老师要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就需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诚的,这样才能拉近心理距离,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但由于森严的封建等级思想,这些闪光的教育理念,终因没有土壤,而没有争取到应有的血性和光辉。
现代教育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主动沟通,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必须懂得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性,经常地与学生保持接触,做到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和交往。
还要善于利用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互信度和交往的质量,使教育教学活动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学生工作只有将学生由教育对象变
成学习主体,以情感教育代替理性管理,学生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让爱成为教育的自觉
那么如何爱学生呢,如何将爱学生变成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呢?
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的因素,诱导他们用积极的东西克制消极的东西,要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让自尊自爱自强成为学生发展的主旋律。
教师只有饱含着对学生深深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我们的敬重和信任,才能在建立起的师生情感桥梁之上步入知识的海洋,共同学习、探究知识的奥秘。
有了爱,孩子们才乐意接受我们讲的知识并努力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行动的指南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因此,为了教与学的和谐融洽,为了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老师必须时时拥有爱,让爱的灵光伴随着学生前进的每一个脚步。
同时,爱学生就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老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
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应该从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去关心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老师既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实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真正做到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使每个学生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沐浴在爱的光辉之中,春风和煦地
成长。
再者,爱学生就要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个学生,就要做到“有教无类”。
要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相貌、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对待学生。
教师不能只从个人利益、个人需要考虑爱生问题,而要从全体学生的利益出发,爱每一个学生。
要知道每一个都可爱。
教师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行为不一定合你的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
这是教师心灵美的表现,也是对国家、人民、未来高度负责的体现。
温家宝总理对教育的内涵曾经精辟地概括:“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老师的爱是绚丽的、激情的、高尚的,让受教育者的智慧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锻炼,让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以适应将来各种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那么深沉!教育是永远站着的职业!老师们爱自己的学生就是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就是爱岗位!一个老师职业倦怠,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育没有爱,或者爱得不深,真正优秀的老师就是一个具有大爱的人。
因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在讲坛,老师才能收获快乐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