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

所谓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原理,是指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落实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专业)横向配合,教育内容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一致性连贯体系。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媒体手段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形势下,把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为这个体系的构建确定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抓牢主线。强调教材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问题,一、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二、是回应新时代的要求。

要求大中小学加强研究,在不同学段、学科全面融入,使之体现纵向衔接、横向配合、协同联动、逐层递进的一体化设计。同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大主题教育内容一体化地融入教材,突出正确价值观,强化核心素养的培育。

制定分类管理策略。形成了统分结合的策略,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予以统一建设,重点建设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突出其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突出强调了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体化建设要求,对其他教材如何落实德育一体化也进行了全面的安排。

形成落实机制。为确保教材有效落实德育一体化,形成了国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行编审分离的制度。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由国家统一遴选优秀专家编写,多级审核。通过设立

项目、建设基地、积累资源等,加强教材编写的研究。教材一体化育人力量的发挥,有赖于使用教材的高水平教师,对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培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本方案是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的。 一、工作目标 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本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具体地,我们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同时,我们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最

终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我们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 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将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同时,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二、工作目标: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养成教育。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遵纪守法教育。即从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四、德育主题操练目标: 1、低年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课内外相结合,说教与训练相结合,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中年段以学会学习,诚实守信为重点,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培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通用11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管教并重、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以城口中学七十周年校庆为契机,以“根本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校风校貌、打造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立足本校的实际,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健康的身心教育、讲文明守纪律的教育作为德育的根本切入点;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中,注重管理过程的细化、管理内容的精化、管理结果的量化,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德育工作团队培训和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 二、工作目标 1、一个总目标:促进全校师生和谐发展,让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教职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2、两个分目标:加强全员管理的体系建设,强调“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阵地,事事是德育内容”;进一步完善德育队伍的考核、督查制度,调动德育队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全力推进德困生和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3、两大板块、四个阶段目标: 通过师德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让全体教师成为遵纪守法、健康生活、真正能为人师表的城中教师。 学生德育目标:初一、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核心,进一步规范行为行为习惯,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学生发展教育

为核心,以提升情操、健全人格为目标,致力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中心,以健全心理迎考为重点,致力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向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 三、主要抓好的六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网络体系。 1、加强政教处内部建设,首先明确处室人员的分工,第二对处室人员的要有明确纪律要求,让政教处成为全校德育的典范。 2、组织好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继续坚持“以会代训”的制度,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和工作指导,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案,公正、客观地评价班主任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班主任队伍。 3、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德育功能,加大对年级组的德育督导和考核。通过听、查、评、馈等形式,落实德育日常管理,把政教处考核与年级组考核相结合,把规范的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加大力度,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 4、加强学生会、学生团支部的建设,充分调动团委、学生会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让学生会、团委干部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之中。成立志愿督查队,督查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劝导。第二让学生会、团委干部参与学校的德育考核之中。成立学生会、团委志愿检查组,对各班各年级的清洁卫生、学生仪容仪表、班上迟到早退等等进行检查、考核。对各班的班级管理实行周公示制度。 5、进一步规范值周行政、值周教师的职责。让值周教师必须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之中。 6、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特别是对各班问题学生的管理、教育,要求每个班成立家长委员会,对班上的科任教师、德困生、学困生进行共同管理、共同研究处罚措施。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 7、加大巡查队伍的考核、管理力度,保证各类巡查能真正的发挥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

高中部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 高中部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工作原则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1、德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目标体系的原则。涉及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坚持“回归传统,注重人伦;营造环境,注重和谐;务求实效,贵在创新”的工作理念 (二)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要求出发。 1)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以学校行政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为龙头,团书记、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其他教职工共同参与管理的学校德育群体。 2)通过立体宣传,以黑板报宣传墙壁画等阵地营造“教师身正,人人为导师;学生乐学,人人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 3)以校本研修为契机,集思广益,定期为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出

优化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优化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尚存“断点”。具体包括:学段的断点,基础教育阶段以课程标准为连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统筹设计,但 高等教育阶段的“两课”自成体系,且重大政治命题、重要理论观点在各 学段交叉重复出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背靠背”的问 题未能根除;形式与内容的断点,大中小学存在将党、团、队思政工作、 学生组织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教学混淆的现象,存在形式多样但教育性不足、思政教育实效低的问题;地区、学校的断点,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基础 薄弱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教育发达地区和社会声誉良好的优 质校,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相对薄弱。 上述断点要求我们进一步剖析实践问题、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大中小 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联席管理机制保证顶层设计一体化 搭建一体化的制度空间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是解决 当前思政教育“各管一段”“各扫门前雪”的有效办法。为加强对不同学 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教育部于2023年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 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工作管理委员和专家委员组成,有效解决了 部内相关司局、大中小学校协同性不足的问题。 但仅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不足以推动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 化高质量发展,不足以撬动思政课质量的全面提高。当前,还需进一步完 善决策机制,构建教育系统内外结合,行政管理部门与思政课专业团队沟通,多部门决策、多主体参与的联席管理机制。如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由中宣部、教育部、统战部、网信办等多部门组成,

打通部门壁垒、区域壁垒,保持政令畅通、资源共享,避免政策打架、重 复建设。联席管理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统筹大中 小各学段思政课标准研制、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育宣传等,促使不同 学段的专家团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充分交换意见、了解工作进展、统一 调配资源、开展集体攻关,保证各学段思政课育人目标、课程标准、教材 内容、配套教学资源衔接递进,使一体化得到根本的制度支撑。 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推动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 课程与教材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教 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中小 学思政课的内容断层、重复交叉等问题。 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体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按照由分科到综合、由部分到 整体、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由道德品质养成到政治素养培育、由易到 难的逻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横纵衔接的一体化格局。 横向层面处理好“学科融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力争各学段思 政课程教材逻辑严密、各学科同向同行。综合分析、合并同类项,统筹思 政课范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 教育等内容,不重不漏,既保证内容全面、突出不同科目的独特要求,又 减少交叉重复。同时,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科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加强融合, 形成完整的教育内容逻辑,避免思政教育碎片化,全面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纵向层面处理好“同题异构”,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无缝对接、教 材上下衔接。思政教育是长期心灵浸润的过程,思想成长实现由政治知识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德育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这使得德育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德育教育模式。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德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德育一体化建设还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课程融合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德育知识。

活动开展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加强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某城市的一所小学在德育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如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名人名言、成语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品德。该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同时,该校还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从背景介绍、重要性阐述、实践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小学德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含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含义 思政课是我国大中小学校育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思想教育、德育和社会学习的价值功能,又彰显出它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地位。只有完善思政课的教育,才能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使思政课的教育有效,必须在各级学校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 思想政治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一体化,意味着融汇各种课程内容,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其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使其学科教育更具有生活化、现实化和工程化的特点。借助于各学科的紧密结合,思想政治课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讲述,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更有表达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国家的政治、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此外,思想政治课一体化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实现跨学科思维,从不同学科角度探索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重视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拓宽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教育,把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最后,要重视思政教育在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在学校文化校园里,不仅要把思想政治课从学校课程体系中融入进来,还要用各种活动和

形式,让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文化校园环境中更充分地得到表达,使学生尽可能深入体会以文化为核心的学习思想政治课。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是繁复而复杂的过程。实践中,要注重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在联系,搭建一整套有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重视教师、家长和社会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讲授”转变为“实践探索”,让思想政治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其重要的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献。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把握国家的政治、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深刻,为我国继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

摘要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是化解中小学德育改革难点的关键,是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前提,因此要对其进行解悟和架构。 实施基于大德育全课程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应在把握各类课程建设的侧重点、明晰各类课程的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找准学校这个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关键,着力于学校课程的结构化设定,综合化建构,协同化实施,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德育课程;一体化;德育改革2016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德育课程一体化成为全省各地从教育行政机构到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注重点,更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行动热点。 然而据不完全了解,一些学校仅仅着重德育课程的分类落实,而忽视或者淡化了一体化的策略探讨,一体化成为行动及话语的非约定式回避。 笔者认为,深刻解悟、悉心架构德育课程一体化,是化解中小学德育改革难点的关键,是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前提。 这远比如何执行重要得多,因此必须首先回应和探讨。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性解悟一德育课程。 目前区域内外对德育课程这个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2017年8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在实施途径和要求的课程育人中指出严格落实德育课程。 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显然,《指南》所指的德育课程就是国家专设的德育课。 2016年5月,教育部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到了两个德育课程一是广义的,囊括专门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个类型;二是狭义的,即四类课程中专门的德育课程,亦即教育部《指南》所指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 笔者倡导建立超越学科、超越课堂的德育课程概念。 课程,是衡量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站位和认知的重要指标。 如果依据新近的业内共识,将课程视为广义上的把教育思想降解为学校行动、把教育理念落实为学生素养的载体,那么课程便是所有教育元素的总和与综合。 诚如重庆市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所言凡是有孩子的地方,所有的元素都是课程。 中小学教育正是依托课程也只有依靠课程才能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化和落地。 这意味着,课程即育人——道德元素是中小学课程系统内所有课程实体的内植基因,德育当属课程的内在应有之义。 反过来说,德育是借助、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并融合一切有价值的课程来实现的。 因此德育课程应该是大德育全课程,中小学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多年来,我们坚持“以 文修身,以诚待人”的办学理念,践行“‘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丰富“‘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符合学生品德发展实际。 一、实施目标 1.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 合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2.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 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3.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社会资源开拓多样化的社会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组员负责领导和协调实施方案。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组长和组员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方案。 教研组长、全体德育导师(含班主任)、各处室工作人员和家长委员会也参与其中。 四、实施内容

实施内容包括形成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等。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根据《指导纲要》和《泰安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改编和整合当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加强各种德育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同时,积极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到2022年,基本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系统, 培养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德育课程实施名教师。 制定各学科《指导纲要》落实方案,将相关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专家委员会作用,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备课、授课、作业和评价中将教学任务和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强化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组织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比武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实践研究创新。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指的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将家庭、学校和社 会三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育人的一种工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 同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小学生德育素养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家庭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环境,也是孩子性格 形成和人格塑造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德育 工作中,家庭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为 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孩子接受德育教育 和塑造品德的重要场所。学校要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品德培养 和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和优秀的道德品行。 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持。社会是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也是 孩子学习实践道德原则和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环境。社会要积极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关心孩子的成长,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三位一体”构建模式下,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家庭、学 校和社会需要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家庭要和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互相 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制定德育教育方案,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学校要积极与社会 各界联系,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经验。社会要及时反 馈学生的德育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内涵及建构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内涵及建构 作者:廖国峰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第02期 摘要 九年一贯制德育一体化活动围绕“培育新时代合格公民”的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整体分层推进的方式推动德育主题活动的一体化。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围绕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知识,如礼仪、文明、公德、规范等,培养公民意识;通过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公民认同;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体验,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关键词 新时代公民教育九年一贯制德育主题一体化活动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活动的内涵 1.德育学段一体化 德育一体化活动以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为范围,对小学和初中的德育学段进行一体化设计,把九个年级设置为低年级(1~3)、中年级(4~6)和高年级(7~9)三个学段,并对三个学段进行宏观规划,设计好每一个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方式,构建不同学段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做到依次递进、衔接有序,在整体上实施分层推进,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相互贯通、互相支撑的一体化德育体系,避免传统德育出现断层、重复和冲突等各种乱象问题,从而构建中小学德育学段衔接的一体化[1]。 2.德育内容一体化 德育内容的一体化主要指德育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承接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在低年级主要围绕个人行为规范,宣传文明、平等等基本价值观;在中年级则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社会公德,重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并逐渐转向高年级的注重社会生活并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政治认同与国家观念,熟悉政府及国家的运作机制,深刻体会民主与法制的原则与程序,培养高年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和向心力,做到理性爱国,培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据、内涵与维度 作者:冯建军 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3期 新时代,为持续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必须积极探索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新格局。其中,统筹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努力方向。新时代德育一体化建设不局限于德育在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还应充分考虑各学科横向贯通、家校社合力育人、一体化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统整等,环环相扣,全方位、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的德育一体化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摘要德育一体化作为新时代国家德育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当前德育碎片化、孤立化的必要举措。德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构筑一个德育各要素横向贯通的整体和纵向衔接的序列,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循序渐进地发展,实现德育的目标。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观照三个维度:年龄特征之维、德育内容之维、德育形式之维。年龄特征保证了德育的纵向衔接,内容与形式保证了德育的横向贯通,三个维度共同构建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大德育体系。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年龄特征;德育内容;德育形式 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德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自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之后,整体架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识日渐强烈。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了精密的布置。在政策上,德育一体化已成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建设思路。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对德育一体化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不够全面。所以,有必要认识德育一体化的理据、内涵与建设维度。 一、德育一体化的理据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德育课程一体化)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语文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来进行,侧重于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一)思想性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源。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因文悟道,提升思想境界。 (二)情感性 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情感元素。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涵泳体验、对话交流等,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审美性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具有独特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结构之美,这些无不给学生美的熏陶渐染。应引导学生在语

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四)文化性 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使其成长为兼具传统人文情怀与现代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五)实践性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挖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培养独立人格、责任意识、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 二、德育范畴 (一)热爱读书 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培养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养成热爱读书的健康情趣。诵读吟咏,静声默会,充分感受汉语的音形意之美,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态度,积极探求作品的思想价值,自觉汲取作品的文化智慧,陶冶性情,完善人格,让读书成为终身的精神需求。 (二)负责任地表达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热爱生活,科学理性地分析社会现象,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真实客观地表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 一、课程开设的需求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 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 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 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 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 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 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的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已经开始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 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学生天性未五蕴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 短而难于变小;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育;若幼时不教导,等待其长大,则习性 难成,无能为力矣!所以,背诵《弟子规》就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父母教导,需敬听到,父母责,须思宗”,《弟子规》头两篇就是针对孝顺父母、认同长辈而作。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快乐、 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快乐他人、快乐社会、快乐国家。学校德育工作从《弟子规》抓起,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背诵经典唤起学生关爱意识。针对经典中贯穿的传统道德对 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犯罪行为都具备关键性的教育意义 3、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弟子规》进入校园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人无信之者,企无信难存,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 基本信用都没,就是无法立足社会的。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弟子规》第三、四部分讲对自己谨慎 约束,对他人诚实守信,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由此可见在《弟子规》进校园无疑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课程的目标

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德育课程一体化)

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一)概括性 数学学科是最能体现思维概括性的学科。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公式、符号、定理、定律都蕴含着灵动、巧妙、完整、辩证的概括性,是培养学生流畅思维、抽象生活的重要资源。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事物中抽取本质的能力,形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分析、辩证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二)严密性 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演算处处充满着严密性。应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和严谨思维的能力,形成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

(三)应用性 数学知识是人类把握世界、探索智慧、追根问源、推动文明的实践结晶,是一切物质生产、科学实验、社会实践都离不开的资源。应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自觉地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养成数学品质,提高生活智慧,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公民生活奠立良好的数学基础。 (四)创造性 数学学科是具备高度创造性的学科。无论命题的归纳、逻辑的演绎、公式的推导、习题的演算都无时不充满着创新性。应引导中小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命题的推证、数学素质的生活运用等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求证新问题及突破常规、克服常识局限等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未来的职业生活奠立坚实的基础。 (五)思想性 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中充盈着辩证统一、思维流畅、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及客观诚实、追求完美的思想品质,也蕴含着热爱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愫。应引导学生通过浏览数学史、讲述数学故事、求解数学迷津等方式培养其独特的数学思想。 二、德育范畴 (一)思维严谨 通过习题演算、命题验证、逻辑推理、例题示范方式,使学生掌握逻辑归纳与演绎、命题求证与论证、思维严谨与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中小学音乐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聆听、鉴赏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兴趣、实践能力及创造精神。 (一)人文性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风格,是世界各个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人”的思想取向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与每一环节。音乐教育应“寓教于美”“寓教 — 1 —

于乐”“寓教于悦”,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践性 音乐教育具有非语义性、非模拟性、非同一性、非具象性、非静态性等特征。在音乐学习或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鉴赏中,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才得以实施。 (四)创造性 音乐教育具有“寓教于(活)动”的特点。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必须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领悟音乐的内涵,演唱(奏)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创(编)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德育范畴 (一)高尚情操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精神涵养 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 —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案例中考察频率比较低。 2.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涵义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案例中出现老师找学生谈心,给学生讲道理,就可以选择疏导原则。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此原则也被称为“严慈相济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对学生宠爱、溺爱和放任,更不能专制。在案例中出现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要求,就可以选择这一原则。 2.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1.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案例中出现老师讲理论的同时带着学生实践或者讲理论的时候善于举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选择这一原则。 2.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