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

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注重

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了解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目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指的是通过对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开发、评价,将

德育教育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

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力。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核心,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是推进一体化的基础。

德育课程应该贯穿教育全过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既要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德育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性地开展

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德育理论

和实践的经验,还要有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和提高,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实现,还需要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学校

应该注重与家长和社会资源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可以组织德

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和荣誉感。

总之,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重视这一工作,加强组织和引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来源:中国网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德育课程一体化旨 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 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公民。德育课程一体化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不 少挑战。本文将从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意义、现状分析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 深入解析。 一、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意义 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 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育课程一体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综合能力提高,增强学 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其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课程一体化能够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具备积极进取的人格,关心 社会,承担责任,有利于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课程一体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其 在德育的引领下,全面发展。 二、现状分析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存在以下问题: 1. 德育课程脱节 现实中,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知识与价 值观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德育课程分化 中小学德育课程通常被安排在课-下-托班-会等特殊时间,缺乏相对独立的授课班级,使得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的局限。

3. 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缺乏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学校在实施中易出现片面或随意发挥的现象,使得德育教 育效果不明显。 三、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小学应当在课程设置上将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 统一,确保德育课程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中小学应当重视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支德育教育专业化、素质化的教师 队伍,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 3. 强化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和方法,坚持把教育的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特长上。 结语: 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不仅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良好道 德素养和积极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的需要。各级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提高 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德 育课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1 一、课程开设的需求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开始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学生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所以,诵读《弟子规》

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

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和XX 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X教办字〔XX〕28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按照“全面试点、先行先试,突出实效、走在前列”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XX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起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的立体交互式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试点范围

根据省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我市立德树人工作实际,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纳入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范围。 三、试点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领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党员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学科教学中。 (二)推动德育工作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为抓手,制定立德树人基本制度,探索和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推动所有中小学深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仪式教育制度等基本制度,倡导学长制、首见负责制、校外辅导员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鼓励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 (三)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改革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学科育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明确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遵循“先育人目标、再知识目标”的原则,探索实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使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形成学科大德育观。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二、工作目标: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养成教育。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遵纪守法教育。即从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四、德育主题操练目标: 1、低年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课内外相结合,说教与训练相结合,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中年段以学会学习,诚实守信为重点,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培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通用11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管教并重、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以城口中学七十周年校庆为契机,以“根本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校风校貌、打造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立足本校的实际,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健康的身心教育、讲文明守纪律的教育作为德育的根本切入点;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中,注重管理过程的细化、管理内容的精化、管理结果的量化,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德育工作团队培训和管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 二、工作目标 1、一个总目标:促进全校师生和谐发展,让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教职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2、两个分目标:加强全员管理的体系建设,强调“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阵地,事事是德育内容”;进一步完善德育队伍的考核、督查制度,调动德育队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全力推进德困生和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3、两大板块、四个阶段目标: 通过师德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让全体教师成为遵纪守法、健康生活、真正能为人师表的城中教师。 学生德育目标:初一、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核心,进一步规范行为行为习惯,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学生发展教育

为核心,以提升情操、健全人格为目标,致力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中心,以健全心理迎考为重点,致力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向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 三、主要抓好的六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网络体系。 1、加强政教处内部建设,首先明确处室人员的分工,第二对处室人员的要有明确纪律要求,让政教处成为全校德育的典范。 2、组织好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继续坚持“以会代训”的制度,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和工作指导,进一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与评价方案,公正、客观地评价班主任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班主任队伍。 3、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德育功能,加大对年级组的德育督导和考核。通过听、查、评、馈等形式,落实德育日常管理,把政教处考核与年级组考核相结合,把规范的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加大力度,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 4、加强学生会、学生团支部的建设,充分调动团委、学生会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让学生会、团委干部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之中。成立志愿督查队,督查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劝导。第二让学生会、团委干部参与学校的德育考核之中。成立学生会、团委志愿检查组,对各班各年级的清洁卫生、学生仪容仪表、班上迟到早退等等进行检查、考核。对各班的班级管理实行周公示制度。 5、进一步规范值周行政、值周教师的职责。让值周教师必须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之中。 6、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特别是对各班问题学生的管理、教育,要求每个班成立家长委员会,对班上的科任教师、德困生、学困生进行共同管理、共同研究处罚措施。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 7、加大巡查队伍的考核、管理力度,保证各类巡查能真正的发挥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 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注重 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了解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目标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指的是通过对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开发、评价,将 德育教育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 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力。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核心,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是推进一体化的基础。 德育课程应该贯穿教育全过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既要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德育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针对性地开展 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德育理论 和实践的经验,还要有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和提高,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实现,还需要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学校 应该注重与家长和社会资源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可以组织德 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和荣誉感。 总之,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重视这一工作,加强组织和引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

摘要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是化解中小学德育改革难点的关键,是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前提,因此要对其进行解悟和架构。 实施基于大德育全课程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应在把握各类课程建设的侧重点、明晰各类课程的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找准学校这个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关键,着力于学校课程的结构化设定,综合化建构,协同化实施,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德育课程;一体化;德育改革2016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德育课程一体化成为全省各地从教育行政机构到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注重点,更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行动热点。 然而据不完全了解,一些学校仅仅着重德育课程的分类落实,而忽视或者淡化了一体化的策略探讨,一体化成为行动及话语的非约定式回避。 笔者认为,深刻解悟、悉心架构德育课程一体化,是化解中小学德育改革难点的关键,是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前提。 这远比如何执行重要得多,因此必须首先回应和探讨。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性解悟一德育课程。 目前区域内外对德育课程这个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2017年8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在实施途径和要求的课程育人中指出严格落实德育课程。 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显然,《指南》所指的德育课程就是国家专设的德育课。 2016年5月,教育部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到了两个德育课程一是广义的,囊括专门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个类型;二是狭义的,即四类课程中专门的德育课程,亦即教育部《指南》所指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 笔者倡导建立超越学科、超越课堂的德育课程概念。 课程,是衡量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站位和认知的重要指标。 如果依据新近的业内共识,将课程视为广义上的把教育思想降解为学校行动、把教育理念落实为学生素养的载体,那么课程便是所有教育元素的总和与综合。 诚如重庆市谢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所言凡是有孩子的地方,所有的元素都是课程。 中小学教育正是依托课程也只有依靠课程才能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化和落地。 这意味着,课程即育人——道德元素是中小学课程系统内所有课程实体的内植基因,德育当属课程的内在应有之义。 反过来说,德育是借助、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并融合一切有价值的课程来实现的。 因此德育课程应该是大德育全课程,中小学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德育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这使得德育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德育教育模式。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德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德育一体化建设还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课程融合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德育知识。

活动开展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加强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某城市的一所小学在德育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如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名人名言、成语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品德。该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同时,该校还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从背景介绍、重要性阐述、实践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中小学德

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 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措施(试行)》

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措施(试行)》 作者: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04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大中小学思政课,现就统筹推进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一、一体化推进思政课专业团队和协作平台建设 1.成立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全省学校思政课专家学者、教研员、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力量,成立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建立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系指导县(市、区)、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各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2.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联合中小学校,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3.探索建立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高校合作,统筹区域内教研机构及中小学校力量,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打造推进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 二、一体化推进思政课教学研究 4.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涵盖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市、县(市、区)教研部门根据实际每年组织涵盖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学校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扩大集体备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知品合一,文化育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总结

知品合一,文化育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 总结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学校在认真解读《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p ,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个人修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重习惯、习方法、丰素养、厚人文 以“知品合一”文化为引领,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养成特色,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打造“新六艺”课程体系。“新六艺课堂”开设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六大系列课程。以“新六艺课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培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气质的人才。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形态

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依托学校特色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深入40+_的习惯养成模式探究,打造40分钟的新六艺主体课程,注重课后_延伸性学习,开设拓展性课程,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美德,化美德为快乐。 1.“新六艺主体课程”即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范、高效执行落实好,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40+_”学养课堂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支撑下,学与教的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课程整合的理念,加强课程内、课程间、课程内外的教学资的有效整合,借助助学单、认知策略等,切实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轻负高效课堂。 2.“_1”即知识拓展课程,主要就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拓展,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开设“经典吟诵”课,将国学经典、诗词吟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每日晨诵、课前五分钟的经典驿站等,增加诗词积累量,弘扬明德,开启智慧。数学学科开设“启智驿站”课,依据教材,以每个班级一个小版块作为驿站的形式开展,教师结合每周的“启智一刻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p 总结。科学学科开设“趣味实验”课,以月课形式开展教学。体育学科低年级开设“柔韧操进课堂”,高年级开设“足球进课堂”,结合课堂开展教学,全校性普及足球运动。音乐学科开设“器乐进课堂”教学,通过器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3.“_2”即综合特长拓展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雅生活情趣。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我们计划把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深入与延伸,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打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为基础,充分挖掘孩子身上潜力的多元化_习惯养成特色校本课程群。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学生自愿选择社团课程,全校走课学习。 4.“_3”即实践活动拓展课程,学校以“经典传承,放飞梦想”为主旨,为学生搭建各种传统文化体验平台,重拾文化信仰,回归智慧生活。如围绕中华传统

探析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探析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 有效路径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大中小学思 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寻新时代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水平的有 效路径:着力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稳步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扎实推进教师队 伍与专业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 借鉴。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近年来,尽管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但在落实层面仍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重点问题, 探寻解决之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思路。 一、着力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对课本教材这一重要载体的针对性 变革。围绕思政课教材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大中小学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进行 重点突破。首先,要避免各个学段教材内容的重复交叉,但要点部分可以多次反 复以增强对知识的加深和理解。教材内容的敲定需参照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循序渐进,体现各个学段的差异性。但盲 目追求差异性也是不可取的,一体化建设应当是各有侧重但并非各自为战的一体化,小学阶段打好“地基”,初中阶段进行基础“建设”,高中做好加固“工程”,到了大学阶段则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工作”,要使学生从思政课获得更高 阶的提升即强化学生的使命意识,敢于担当作为。其次,要提高学段间的连续性 和衔接性,在考虑区分度的基础上做到过渡自然,从一个学段跨越到另一个学段 应当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欲速则不达”,不可操之过急,也绝不能只把眼光单

一放置于某一学段而不考虑学生后续长远发展。只有整体考量和全面布局,才能 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稳步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除了关注思政课程教材内容的一体化,还 必须狠抓教育教学的一贯性。首先,思政课教学必须切实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接 受程度和心理特点,既要关注学生在本学段的学习成长状况,又要不断向前和向 后看,将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心理和特点等直接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 都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避免刻板僵硬 的灌输式教育,不断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始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各个学段的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都要学会运用个人智慧和魅力去打造出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受 到思政课的独特韵味,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次,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多学科互动,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良性互动。这就为教师 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不仅思政课教师要懂思政、讲思政,以高标准严格要 求自己,讲好思政课程;其他学科教师亦是如此,在讲好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融入思政因子,提高课堂活力,建设课程思政, 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所形成的强大合力。在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中, 不可或缺的一点是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引领,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除了要抓住课堂,还要带学生们大胆地走出课堂,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 样的社会实践和活动中感受真善美,无形之中便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扎实推进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一体化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着重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补充配备和 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首先,关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补充完备。第一, 学校应结合思政课教师备课授课及宣讲任务繁重的问题,及时吸收高质量的思政 课教师,缓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压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第二,要多领域吸 纳人才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本地区的杰出人物或行业 代表等担任特聘思政课教师,让他们在思政课堂上以崭新的视角为学生们展现思

努力推进各学段德育一体化建设观后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各级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背景下,我有幸参与了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观摩活动,深受启发和感悟。以下是我对此次观摩活动的一些观感和思考: 一、了解了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我深入了解了学校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所做的具体工作,包括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活动安排、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通过观摩,我认识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进行的积极尝试和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认识到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观摩,我深刻认识到德育一体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德育一体化不仅仅是在传统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日常的点滴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 三、感悟到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在观摩中,我深切感悟到了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德育一体化 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思想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智慧美丽、红色文化底蕴等多重优秀素质的有志之士。 四、积极反思自身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观摩过程中,我不仅对学校的德育一体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 多的是在反思自身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作为教师,我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参 与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五、展望未来的德育一体化建设 在观摩活动结束之际,我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期 许和展望。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创新德育 活动的形式,完善德育评价的体系,使得学生在思想品德、生活习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贡献出更多的人才力量。 此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对于德育一体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体 会和认识。我将把这些观感和思考融入到我的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

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 路径研究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 路径。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德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架构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分析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德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德育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包括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明确各学段德育的重点和衔接点,形成德育课程的层次递进和有机衔接,确保德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本文将探索德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通过加强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教学资源;创新德育

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德育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总结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完善德育一体化的整体架构和实践路径,推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德育一体化的建设并非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它根植于深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土壤之中。德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系统论、教育生态学以及道德教育心理学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德育一体化的核心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一体化建设正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动实践。 系统论为德育一体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德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将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实现德育内容的连贯性、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和德

对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一体化的思考 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一项时不我待的现实任务。学校德 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应该是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 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显现出实质性弱化的趋势,影响其时效性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这是所有学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科课程与德育的融合 学科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安排,但不是教育内容本身,是学校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安排的,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的学科课程不仅要传授某学科的 知识,更承担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人生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的 形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高教师的意识,使他们有意识地加强在学科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功能研究,注意教学内容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打造“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例如:语文学科可以在阅读鉴赏、作文教学中的背景、人物形象、情景等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政治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学科以 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课堂活动的情感教育;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处处有真理, 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等,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 育价值。既要开齐开足课程,又要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 方式,突出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唱响素质教育的“最强音”,才能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 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建设者。 二、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 婴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一些家长缺少对学生 的鼓励,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优点,也缺少沟通。平时家长关心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提高孩子的 学习成绩,而在德育教育方面却存在着方向迷失、目的性淡薄、教育理论匮乏和方法单一等 缺陷和局限性。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都在社会中进行,学生总是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 影响。伴随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远。 现在,各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家庭脱节,与社会脱节。为了 实现实质性的德育教育,解决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教育脱节的问题,学校必须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可以从家校合作、 校社合作、家社合作等方面进行。只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使三方面的教育 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 三、知行合一,达到德育一体化的目的 王阳明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陶行知则提出“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 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知易行难,行重于言。德育要树立“行为优先”的 重要观念,道德评价不仅要以行为为准,而且要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要把道德实践 活动作为德育的主导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优化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优化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尚存“断点”。具体包括:学段的断点,基础教育阶段以课程标准为连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统筹设计,但 高等教育阶段的“两课”自成体系,且重大政治命题、重要理论观点在各 学段交叉重复出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背靠背”的问 题未能根除;形式与内容的断点,大中小学存在将党、团、队思政工作、 学生组织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教学混淆的现象,存在形式多样但教育性不足、思政教育实效低的问题;地区、学校的断点,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基础 薄弱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教育发达地区和社会声誉良好的优 质校,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相对薄弱。 上述断点要求我们进一步剖析实践问题、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大中小 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联席管理机制保证顶层设计一体化 搭建一体化的制度空间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是解决 当前思政教育“各管一段”“各扫门前雪”的有效办法。为加强对不同学 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教育部于2023年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 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工作管理委员和专家委员组成,有效解决了 部内相关司局、大中小学校协同性不足的问题。 但仅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不足以推动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 化高质量发展,不足以撬动思政课质量的全面提高。当前,还需进一步完 善决策机制,构建教育系统内外结合,行政管理部门与思政课专业团队沟通,多部门决策、多主体参与的联席管理机制。如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由中宣部、教育部、统战部、网信办等多部门组成,

打通部门壁垒、区域壁垒,保持政令畅通、资源共享,避免政策打架、重 复建设。联席管理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统筹大中 小各学段思政课标准研制、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育宣传等,促使不同 学段的专家团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充分交换意见、了解工作进展、统一 调配资源、开展集体攻关,保证各学段思政课育人目标、课程标准、教材 内容、配套教学资源衔接递进,使一体化得到根本的制度支撑。 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推动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 课程与教材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教 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中小 学思政课的内容断层、重复交叉等问题。 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体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按照由分科到综合、由部分到 整体、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由道德品质养成到政治素养培育、由易到 难的逻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横纵衔接的一体化格局。 横向层面处理好“学科融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力争各学段思 政课程教材逻辑严密、各学科同向同行。综合分析、合并同类项,统筹思 政课范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 教育等内容,不重不漏,既保证内容全面、突出不同科目的独特要求,又 减少交叉重复。同时,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科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加强融合, 形成完整的教育内容逻辑,避免思政教育碎片化,全面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纵向层面处理好“同题异构”,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无缝对接、教 材上下衔接。思政教育是长期心灵浸润的过程,思想成长实现由政治知识

夯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夯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潍坊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以“一个规范、二个体系、三项机制、三项活动”的“1233”工作模式,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寒亭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長。 一、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寒亭区各中小学结合实际,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了由校长、教务处和总务处、各任课教师组成,以及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和少先队组织组成的两支德育队伍。教务处、总务处的所有成员结合德育工作,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形成了以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一个小组、两条主线、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 现在寒亭区各学校都建立了导师队伍,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为有效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情会商制度、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

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活动育人课程建设制度、仪 式教育制度等基本制度,倡导学长制、首见负责制、校外辅导员制度等十二项育人制度,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寒亭区教育局也采取了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等抽查方式,对各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逐一进行排查、了解。 二、构建两个体系,确保德育一体化有效实施一是构建结构合理的中小学德育队伍体系。从选拔竞聘化、培训与研讨科学化、工作考核职级化、表彰定期化、政治经济待遇激励化等方面,多举措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中小学德育队伍,以充分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强化学科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科育人素养。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检查和指导,经常性地组织学科渗透德育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充分依托优质人力资源,由学科育人示范标兵担任负责人,分学段、分学科组建了22 个“学科育人研究共同体” ;利用云平台、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方式,采取个别辅导、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发掘、培养学科育人意识强、善思考、懂研究、能践行的优秀学科教师,实时将其纳入研究共同体,共同进行学科育人方面的实践研究;各学科育人研究共同体认真研究并设计了学年度行动研究方案,每位成员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个人行动计 划,实现了学科育人动力和技能的持续提升。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