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定义

合集下载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大家都知道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大致可能知道它们分别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但是具体到底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介绍一下。

良性肿瘤是指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无浸润和转移能力。

由于瘤体不断增大,可挤压周围组织,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

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用手触摸,推之可移动,手术时容易切除干净,摘除不转移,很少有复发。

恶性肿瘤中医学中称为岩,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具体区别:1.组织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则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组织的形态差别大;2.核分裂像:良性肿瘤很少或没有核分裂像,恶性肿瘤则反之;3.生长速度:良性肿瘤通常缓慢生长,恶性肿瘤则生长较快,常无止境;4.生长方式: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通常为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包膜形成,恶性为侵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

5.对机体影响:良性肿瘤通常无转移现象,术后很少复发,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

但可不排除发生在重要器官可引起严重后果。

恶性肿瘤常有转移现象,术后容易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从下面的分析可见相对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危害是极大的,若患有各种恶性的话该如何治疗呢?生物免疫治疗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什么是骨骼良性肿瘤?教你识别骨骼肿瘤的良恶性!

什么是骨骼良性肿瘤?教你识别骨骼肿瘤的良恶性!

什么是骨骼良性肿瘤?教你识别骨骼肿瘤
的良恶性!
引言
本文将介绍骨骼良性肿瘤的定义和如何辨别其良性或恶性的方法。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骨骼肿瘤的性质。

骨骼良性肿瘤的定义
骨骼良性肿瘤是指在骨骼内生长的非恶性(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肿瘤。

这些肿瘤由非恶性细胞组成,通常生长缓慢且局限于特定部位。

识别骨骼肿瘤的良恶性方法
以下是识别骨骼肿瘤的良恶性的一些常用方法:
1. 影像检查:X射线、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

通过检查肿瘤的形态、边界和内部组织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良性或恶性。

2. 活检:活检是通过取出一小部分疑似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家将细致地观察组织的细胞类型、组织结构等特征,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3. 临床症状:骨骼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可能不引起明显的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疼痛。

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疼痛、肿胀或功能障碍。

4. 血液检查:某些血液指标如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在一些骨骼肿瘤病例中可能升高。

然而,血液检查并不能直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通常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
通过了解骨骼良性肿瘤的定义以及识别其良恶性的方法,读者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和识别骨骼肿瘤的性质。

但请记住,最终的诊断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全面的评估结果做出。

如果怀疑患有骨骼肿瘤,请及时寻求医疗专家的建议和治疗。

以上是关于骨骼良性肿瘤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 参考文献3。

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名词解释
肿瘤是一种异常细胞生长形成的组织,它可以在人体各个器官中产生。

肿瘤的成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

在医学上,肿瘤通常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

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脂肪瘤、肉芽肿等。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指生长迅速,可以侵入周围组织和器官,并向身体其他部位转移的肿瘤。

恶性肿瘤常常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恶性肿瘤通常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肺癌、乳腺癌等。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一种可以在体液或组织中检测到的特定分子或细胞,通常用于辅助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肿瘤的存在和发展情况,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肿瘤早期筛查
肿瘤早期筛查是指通过一系列检查手段检测肿瘤的早期征兆,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肿瘤。

早期筛查可以提高肿瘤治疗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

常见的肿瘤早期筛查手段包括放射学检查、血液标志物检测等。

肿瘤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肿瘤。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导言肿瘤是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相对较为良性;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能够浸润周围组织并发生远处转移,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在临床实践中,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以全面的角度,对比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多个方面进行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别这两种类型的肿瘤。

体积与生长特点良性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生长缓慢,通常需要数月或数年才能达到较大体积。

相比之下,恶性肿瘤体积较大,并呈快速生长趋势,通常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增加体积。

组织学特征良性肿瘤的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织相似,具有良好的分化,细胞排列有一定规则。

相较之下,恶性肿瘤的细胞形态呈现异型性,细胞排列无规律,呈现浸润性生长。

细胞增殖与凋亡良性肿瘤的细胞增殖和凋亡在一定平衡状态下,维持有规律的细胞分裂和死亡,不会破坏组织结构。

而恶性肿瘤的细胞凋亡异常,细胞增殖无控制,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和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血液供应良性肿瘤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好,由于生长缓慢,新生血管在足够的时间内可以发育完善,供应良好。

而恶性肿瘤的血液供应较差,由于生长迅速,新生血管形成不完善,导致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

浸润与转移良性肿瘤生长边界清晰,不具有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只通过局部压迫引起周围组织的损害。

而恶性肿瘤不仅能够浸润周围组织,还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进入远处器官和组织。

组织破坏良性肿瘤对周围组织的破坏相对较小,仅仅通过物理压迫造成。

相较之下,恶性肿瘤对周围组织的破坏较为严重,侵犯并破坏正常组织结构。

疼痛和其他症状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引起疼痛,除非压迫周围的神经或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而恶性肿瘤可能会引起剧痛,因为它能够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神经受损和骨质破坏。

此外,恶性肿瘤的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贫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影像学检查良性肿瘤在影像学检查中通常呈现光滑的边界,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到底什么是良性肿瘤

到底什么是良性肿瘤

到底什么是良性肿瘤文章目录*一、到底什么是良性肿瘤*二、中医治疗良性肿瘤的效果*三、怎么预防良性肿瘤到底什么是良性肿瘤1、到底什么是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

由于瘤体不断增大,可挤压周围组织,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

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用手触摸,推之可移动,手术时容易切除干净,摘除不转移,很少有复发。

2、良性肿瘤的致病原因2.1、机体的内在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遗传、内分泌与免疫机制等。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2.2、引起肿瘤的外界因素化学因素:烷化剂,如有机农药、硫芥、乙酯杂螨醇等,其生物学作用类似X射线。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氨基偶氮类化合物等。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

3、良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缓慢,恶性肿瘤长得比较快;良性肿瘤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很容易转移;良性肿瘤质地一般较软,多数有包膜和周围组织相隔,触诊肿瘤时,肿瘤有一定的活动度,表面较光滑,手术切除时,容易治愈,一般无全身症状;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和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楚,常较固定,不易活动,手术时难以彻底切除,容易复发,病人常有消瘦、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从肿瘤对人体的危害来讲,除极少数良性肿瘤可转化为恶性肿瘤外,一般地说良性肿瘤仅有局部压迫症状,不危及病人生命,而恶性肿瘤能迅速破坏周围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广泛转移时,影响全身的功能,最后造成各系统的功能紊乱,直至衰竭。

中医治疗良性肿瘤的效果中医上将就固本培元,扶正祛邪。

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

重要治疗肿瘤效果是非常好的。

采用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中医精华方法进行治疗。

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是用补益中药扶植正气,调节阴阳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

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

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肿瘤?肿瘤是人体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新生物,人体的任何组织和部位都可能发生肿瘤。

从医学角度出发,根据肿瘤的生长特点以及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可以将肿瘤分成良性和恶性两大种类。

因为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细胞形态、病理组织特点、起病与病程经过、治疗和预防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临床区别良性和恶性肿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特点良性肿瘤主要是指患者身体内部的某些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增殖,临床主要根据肿瘤出现的组织部位对良性肿瘤进行命名。

良性肿瘤只在局部位置生长,且生长速度缓慢,大多需要数年的生长期,部分良性肿瘤甚至会慢慢停止生长或自行退化。

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癌症和肉瘤两种。

癌主要是指来源于人体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见包括结肠癌、皮肤癌、骨癌等;肉瘤主要是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例如脂肪组织、肌肉组织、纤维组织、软骨、血管等。

除此之外,还存在少部分来源于尚未完全发育组织的恶性肿瘤,被临床称作母细胞瘤,例如黑色素瘤、淋巴瘤、肾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

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密切关联,恶性程度低的肿瘤生长速度相对缓慢,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良性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好,异型性小,肿瘤细胞和周围正常的组织细胞结构十分相似,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细胞检查时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只有少数会出现细胞核分裂的情况。

恶性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相对较差,异型性较大,在显微镜的观察下恶性肿瘤多为多形性,细胞形态奇特,进行细胞检查时可发现细胞浆比例较大,染色深,细胞排列并不规则。

此外,恶性肿瘤细胞的功能会发生增强、减弱、丧失等变化,与正常的组织细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肿瘤细胞能够发现病理性细胞核分裂情况。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活动度及危害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在生长过程中类似吹气球样缓慢膨大,随着肿瘤的生长周围组织会受到排挤、推压,但是不会浸润其他组织。

良性肿瘤的质地一般比较软,在触诊过程中可以发现肿瘤具有一定的活动度,表面比较光滑。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引言肿瘤是一种异常生长的组织,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有许多重要的区别,包括生长方式、细胞特征、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两种肿瘤的区别。

1. 定义和基本特征1.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一类非癌性肿瘤,特点是生长缓慢、局限于特定组织和器官、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扩散到其他部位。

良性肿瘤通常由良性细胞克隆所组成,这些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具有优秀的细胞分化和结构特征。

1.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也称为癌症,是一类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

它们由恶性细胞克隆组成,这些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且异常。

恶性肿瘤能够侵犯周围组织、扩散到远处器官,并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2. 细胞形态特征2.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相似,并且具有良好的分化能力。

这意味着良性肿瘤细胞仍然保留了原本细胞的特性,并能够正常履行细胞所需的功能。

此外,良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大小比较规则,细胞核的形态和大小也与正常细胞相似。

2.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明显异常,通常呈现出多态性和异型性。

这意味着恶性肿瘤细胞的外观形态和大小不一,核的形态和大小也具有高度异质性。

恶性肿瘤细胞的分化能力较低,丧失了正常细胞所需的功能。

3. 生长方式和扩散能力3.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通常是局限的,也就是说它们只生长在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内。

良性肿瘤的生长缓慢并且有限,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它们通常被包裹在一层纤维包膜中,可以较为容易地剥离出来。

良性肿瘤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3.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侵袭性。

它们没有明确的边界,能够扩散到周围组织和远处的器官。

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通常很快,由于它们的侵袭能力,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时通常需要尽可能清除周围受到侵袭的组织。

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

4. 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4.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也不会转移到远处。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
其次,**良性肿瘤的恶变倾向。有些良性肿瘤会发生恶变,一旦变成恶性,其后果与恶性肿瘤相同。比较容 易恶变的肿瘤有胰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乳腺纤维瘤、子宫瘤、胃肠道的平滑肌瘤、软组织的纤维瘤、滑膜 瘤、韧带纤维瘤等。这些肿瘤一经发现,也要及时处理好。
第三,有些非肿瘤病的良性病变同样与恶性肿瘤有关。如乳腺的囊性小叶增生症、黑痣、肺组织或其它部位 的疤痕性病变,长期不愈的慢性溃疡、肝硬化等均有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
肿瘤病人的饮食调理
健康饮食肿瘤病人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进展及抗肿瘤治疗等原因产生许多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食欲不振、 味觉异常。若再伴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就成了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而会产生营养不良,使病人体重 下降、抵抗力减弱,导致感染,甚至发展成恶病质。因此在抗肿瘤治疗前、中、后各时期必须重视病人的饮食营 养护理。只有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其对治疗的耐受性,保证治疗计划顺利完成, 尽快康复。所以饮食护理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种,针对不同治疗措施 给予相应的调理。对于肿瘤病人的饮食、营养,总的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并辅之以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当 然,对于个体的病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良恶性肿瘤鉴别
摘除巨大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的特点是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正常细胞面貌相似,在发生的脏器或组织缓慢生长, 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膨胀性生长是指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仅发生推移积压作用),与周围组织有包膜相隔, 界限分明,且生长常有一定的"自限性",即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机制。只要手术切除干净(完整切除),罕有复发。 良性肿瘤对机体破坏性较小,除非生长在要害部位(如大脑)或瘤细胞能分泌大量激素,一般不会致人于死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综合征什么是类癌和类癌综合征?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即APUD细胞瘤,除能分泌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清素(即5-羟色胺)、胰舒血管素(Kallikrein)和组织胺外,有的还可分泌其他胺和肽类物质,如缓激肽、儿茶酚胺、胃泌素、胃动素、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性腺激素、ACTH、皮质类固醇、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及前列腺素等。

原发肿瘤起源于粘膜腺体腺管的Kultschitzky细胞。

常发生在阑尾,多因急、慢性阑尾炎手术而偶然发现,其次为直肠,多表现为便血,可经直肠指诊检出;再次为回肠末段;也可位于胃肠道其他部位或胃肠外器官,如支气管、胆囊、胰腺、甲状腺以及卵巢或睾丸。

类癌具有恶变倾向,但根据细胞形态难于判断类癌的良、恶性质,其性质的判定主要应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组织的深浅以及有否转移。

消化道类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经门静脉血流入肝脏,由肝细胞灭活后再经肺细胞灭活。

只有当肝内类癌转移分泌大量活性物质,直接释入肝静脉分布到全身时,才出现类癌综合征。

而胚胎期前肠器官类癌的分泌物,由于可直接释放入血循环,这些类癌在其转移前即可产生此综合征。

产生类癌综合征的主要物质是血清素和缓激肽,组织胺也参与一部分作用。

血清素对周围血管和肺血管均有直接收缩作用;对支气管也有强力收缩作用;对节前迷走神经和神经节细胞有刺激作用,可使胃肠道动力增加,分泌增加。

循环血清素浓度增高还可引起心内膜纤维化。

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和心瓣膜病变等征象。

类癌发病率男略多于女,男女之比为5∶3,类癌可发生于16~81岁的年龄组中,阑尾类癌患者较年轻,直肠类癌病例年龄较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

类癌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在类癌综合征时,由于血中血清素(即5-羟色胺)增加,可有消化性溃疡症状。

第二个症状是皮肤阵红发作,伴皮肤痒感与灼热感,阵红在数秒钟之内呈铜红色乃至紫红色。

胃类癌患者常因进食乳酪、咸肉、火腿、饮酒及情绪激动而发作。

皮肤阵红也可无任何诱因而昼夜多次发作,类癌综合征几无例外有阵红发作。

静脉注入微量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阵红发作。

较晚期者可出现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手指发绀与右心纤维性心内膜炎、肝肿大、间歇性木僵、精神错乱、幻觉等。

值得注意的是,妊娠妇女患此病者多早产、死胎,或产下死婴或伴多种先天畸形的胎儿,可能由于血清素毒性作用于胎盘及胎儿所致。

类癌综合征怎样诊断,其预后如何?类癌的诊断较困难,因缺乏特殊征象,且又罕见,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阑尾炎、局限性肠炎、肠癌或肉瘤、胃息肉等病。

当出现类癌综合征时,诊断则较容易。

根据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右心瓣膜病变和肝肿大等表现,常提示本征存在。

血中血清素含量增加(正常值为0.1~0.3μg/ml)和尿中5-羟吲哚乙酸(正常值24小时尿中排量不超过9mg)排出增多,有助于明确诊断。

为了避免发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作尿5-羟吲哚乙酸试验前48小时,不可服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和杏仁酸衍生物、利血平等),或进食含有多量色氨酸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萝、番茄、茄子、核桃等)。

为作出肿瘤的定位诊断和判断有无转移,尚需根据病情选做X线胃肠钡餐、钡灌肠检查、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胃肠和支气管纤维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胸片、肝放射性核素扫描或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甚至核磁共振显像和妇科检查等。

直肠指诊有助于直肠类癌的诊断,但因类癌大都很小,仅约1/3可被触及。

本征常以皮肤阵发性潮红为特征,需与系统性组织嗜碱细胞增多症(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作鉴别,后者皮肤潮红常历时20~30分钟或更长,常伴瘙痒和色素沉着、荨麻疹,骨髓涂片检查可查到组织嗜碱细胞异常增生。

本病的预后,视原发肿瘤的部位、转移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而定。

阑尾类癌常无转移,易于切除根治,预后最佳,国外报道其5年存活率可达99%。

由胃类癌综合征怎样治疗?概述100多年前,Lubarsch在两个病人的尸检中发现了回肠远端多发肿瘤,首先描述了类癌(1)1907年Oberndorfer在欧洲用karzinoide一词描述了同样的肿瘤,意思是比典型性腺癌更具有潜伏性2,类癌一词第一次被应用,企图把这类肿瘤介定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类癌是一类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类肿瘤,即具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又具有良性肿瘤的生长缓慢特点3。

由于生长缓慢大部分病人可以长期生存。

1954年4,Thorsen等首先认可与类癌有关的不同症状,在医学杂志上第一次描述类癌综合症,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被认可。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基板和神经嵴的具有神经分泌功能的活性胺和肽类物质,1968年Pearse 将这些具有摄取胺前体并将其脱羧而转化为活性肽功能的细胞称为APUD(am me precursortake and decartoxylation)细胞系统,由此发生的肿瘤称为APUD 肿瘤范围。

类癌在很多的器官中被相继报道,可发生在胃、肠、肺、气管、支气管、胰腺、胆囊、胸腺、肾、膀胱、卵巢、睾丸、皮肤、腹膜后、食管等部位。

但更多见于消化道、肺和支气管。

生理类癌认为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上皮特征,银染反应阳性是神经内分泌组织的特有表现。

包括神经特有烯醇化酶,突触和嗜隔铬蛋白。

在电镜下观察,类癌具有相当数量的膜限定神经内分泌颗粒,这些颗粒由多种激素和生物胺组成。

这些物质中最具特征的是5-羟色胺,有其前体5-羟基吲哚乙酸,在芳香酸酶脱梭酶的催化下被单胺氧化酶代谢成5-HIAA,在尿中排泄。

另外发现类癌分泌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组胺、单胺氧化酶、血管舒缓素、多巴胺、P物质、降压素、前列腺素、缓激肽等物质。

5-羟色胺和其余作用于血管的物质释放入血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类癌综合症,最具有特征性的是阵发性面布潮红、喘鸣、腹泻最终致右心室心脏病。

5-羟在肝脏被单胺氧化酶代谢为5-羟基吲哚乙酸(HIAA),在尿中排泄。

在肺中破坏。

病理和分类典型的类癌多呈小而坚硬的结节,逐渐增大呈结节状或息5-HT但可分泌少量生长抑素和YY肽1。

右半结肠及直肠。

上段小肠类癌常来源于肺、支气管或胃。

这些亚型因其生化和临床特征而相应不同。

许多调查者采用的分类系统不仅考虑其来源组织但也依据类癌生化特征。

在此分类方法中,所谓的典型类癌被分类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具有小细胞性质,规则、圆核和五种广泛认可的生长方式:胰岛性、小梁性、腺体性、未分化性和混合性6。

在过去高度非典型核肿瘤,有丝分裂活跃和肿瘤坏死区被广泛认为是非典型或间变型类癌,最近又被归入高分化或低分化神经类癌。

根据细胞对银染反应的差异,将类癌分为亲银性和非亲银性。

凡起源于前肠和中肠的类癌属于亲银性,起源于后肠者属发病率类癌比较少见,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05——0.2%。

据统计,美国类癌发病率100000人中发病1—2例7。

因为许多类癌具潜伏性,其真正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如Rilligan8等报道以前认为胃类癌占全部类癌的2%,占胃肿瘤的1%,最近发现,胃类癌占所有胃类癌的10%-30%。

上海市纺织局普查资料显示,男性直肠类癌的检出率为29.53/10万,女性为21.99/10万。

一项瑞士研究报道9,根据某一地区病人尸检和手术标本计算类癌的发病率为100000中8.4人发病。

根据End Results研究小组和第三国家癌症调查小组对2837例病人分析,发现阑尾是类癌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为直肠、回肠、肺、支气管和胃。

Surveillance监督流行病学和国家癌症学会End Results项目在1973年和1991年对5468例病人分析表明发现,肝脏和胃类癌发病比例增高,而阑尾部位发病减少10。

此变化可能由于切除率的变化和类癌的报告有关,例如,良性表现的类癌直到临床表现类癌病人的临床表现依据其肿瘤的大小和发生部位而不同。

1。

肺类癌,肺类癌占原发肺肿瘤总数的2%。

认为来源于支气管黏膜的神经内分泌Kulchitsky’s细胞。

肺类癌根据肺脏的神经内分泌图谱被分类,其中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最高。

典型肺类癌(如高分化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通常在50岁左右出现症状,大部分发生在肺门,表现为久治不愈的肺炎、咳嗽、咳血、和胸痛,有时还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症状。

肺类癌异位分泌的促皮质激素引起的库兴式综合征占全部库兴式综合征的1%,由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导致的肢端肥大症已有报道,类癌综合征的发生率不到5%。

是由类癌细胞分泌过多的血清素(serotonm,5—羟色胺)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潮红、腹泻、紫绀、哮喘、指间关节疼痛、低血压、精神失常及心内膜纤维病变致右心衰竭等。

发生率在3.7—18%。

除与血清素有关外,与缓激肽、多巴胺、组胺、血管活性肠多肽(VIP)、P物质、神经紧张素、生长抑素、前列腺素等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管运动的不稳定性。

头面部阵发性充血潮红,伴有心动过数和血压增高。

也可引起呼吸困难、哮喘。

有的可致顽固性腹泻。

有的引起心脏改变,表现为瓣膜病和心脏功能不全。

文献中各部位类癌的发生率和伴有的类癌综合征如表1。

5-羟-色胺经代谢后转变为5-羟吲哚乙酸(5HIAA)而随尿排出,因此可以通过尿的定性实验而证实。

肿瘤部位% 转移发生率% 伴有类癌综合征的频度%食管<1 ——胃2 22 9.5十二指肠2.6 20 3.4胰腺〈1 20 20胆囊〈1 33 胆管〈1 - —壶腹〈1 14 —喉〈1 50 —支气管11.5 20 13胸腺2 25 —空肠1.3 35 9回肠23 35 9美克氏1 18 13阑尾38 2 〈1大肠2 60 5肝〈1 ——卵巢〈1 6 50睾丸〈1 — 50子宫颈〈1 24 3直肠123 —高分化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潜在发病,拒报道转移率不到15%。

转移常见于纵隔淋巴结、肺、骨和皮肤。

淋巴结转移和综合征的出现在诊断时是预后不良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肺类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

大约1/3的合并有异位组织特性的类癌也被列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范畴。

异位类癌多发生于老年病人,更多见于60岁左右。

瘤体通常比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大,且更多见于肺周围野,异位类癌更具侵袭性,30-50%转移到纵隔淋巴结,五年生存率40-60%姑息手术包括楔形、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因其低复发率和长生存率被认为是治疗局限性类癌的最可取的方法,但是其方法有限,没有推广使用。

2.气管支气管类癌:气管类癌罕见,近10年国内外期刊报道甚少,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咳血少见。

颈部听诊吸气性哨鸣音双肺呼吸音减弱。

原发性支气管类癌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占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85——1.13%,年龄多发在13-67岁,临床分为周围型和中央型,约靠近中心的支气管,黏膜内Kulchitsky细胞分布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