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诗哲”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类型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关于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摘要:路易斯·康在现代建筑的开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杰出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路易斯·康更被人们称为“建筑诗哲”,他的建筑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建筑突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标志着建筑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的深入探讨,以求剖析其建筑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19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工程使康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建筑师。

19世纪60年代康的设计到达成功的顶峰。

康的设计作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康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各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因素,比方其中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又表达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以及东方文化的哲学观,例如中国的老庄学说。

二.古典哲学对路易斯·康设计的影响康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过了可度量的过程,而最终又必须是不可度量的展示。

”古典主义建筑所展示的正是“不可度量”的精神和品质,当人们处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帕提农神庙之前,都会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心潮澎湃,体验到这些古迹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康在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被这些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势,精确比例以及和谐的美感所深深折服,因此在康的设计中古典的元素随处可以,例如,康的屈灵顿犹太文化中心游泳池其四棱形的屋顶,让人联想起有亲切感的屋顶的建筑形象,理查德实验楼那一个个高耸的小塔楼给人以哥特时代的悠悠韵味。

清晰的轴线构图可以说是贯穿了康在60年代之时所做的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并且所有的建筑作品都有着浓重的古典构图手法的色彩。

在康的代表性建筑——萨克尔生物研究所中就有着强烈的轴线关系,两座形体完全一致的研究楼遵循着中央庭院的中分线进行对称,同时这样一条轴线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建筑群体的重心。

而其旁的住宅区,那么是因地形展开具有欧洲中世纪村镇的形态。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一、追本溯源—起论点
1.打破既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 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
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
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品
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
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

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在医学研究楼的设计中,小塔楼服务与实验室作为小空间 塔楼拥有了自己的形象和结构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和屈灵顿的游泳池相比,小空间已经独立,服务与被服务的空间关系更加清晰
1)建筑概况
作品位于美国费城宾州大学校园内,1957年开始设计,1964年建成。这个建筑 有一个曲折的通廊,由医学和生物学两个部门资助,两者对环境的要求有 很多不同。
.康的建筑思想及作品欣赏
第一节:建筑师的背景
1)康的个人简介
1901 出生于俄罗斯的奥塞尔岛(现爱沙尼亚的萨列马岛) 1924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士 1928—1929 旅游欧洲 1935 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筑师事务所 1941 和乔治.霍伟合作 1947—1957 担任耶鲁大学建筑系的设计评论员与教授 1901 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19241974 于纽约逝世
在建筑语言的表达方面,他注重的是某种历史上用来交流概念,思想,意 图的手法,将形式和结构关系作为表达的语言,他所用到的“词汇”是相
当新的,但同时也是相当原始的。
“砖,你喜欢什么?” “嗯,我喜欢做个券。” “不过,券不容易做,花费也多。我认为你可以用
混凝土穿过你的洞口,这是一样的。” “唔,我明白,你是对的。但要知道,如果你问我
代的大多数标准建筑形式,甚至强调横向的高层形式形成对比。
一种趋势的演进
2)建筑平面
服侍空间与被服侍空间
(servant spaces and served spaces)
康以最基本的几何形正方形 作为构图的基本元
在几何的控制下构图
使平面本身有着结构 和组成的逻辑
从平面到剖面 一个“凸”字 型 反复出现
作品中反映出康的建筑哲学思想中 对人和空间的关系的思考 他提出的“服务”与“被服务”的 空间 关系的概念已经上升到相当成熟的 理性高度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神”塑像,并将其安置于神庙内,创造神在凡间的居所,人们通过神像和神庙与神建立沟通和联系,颇有“己欲立而立神,己欲达而达神”的意味。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以下简称“康”)在古建筑遗迹游历旅程中发现,那时的建筑不仅要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还要赋予“神”一个“存在的立足点”。

受此启发,康在此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接续叩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在哪里?建筑空间的存在有何特性?什么见证了建筑的存在?这些也正是设计师在完成本土特色建筑时所面临的问题。

1建筑在人们认知的环境中寻找“存在的立足点”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是康从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游历归来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原馆建于1928年,是由艾杰敦·施瓦德沃特设计的一个由石灰石建造,有着连续高大的圆拱窗户的具有厚重历史形式的折中主义建筑。

扩建部分在整体上是两个矩形体块的简单组合,以一个小的矩形体块连接较大的体块和原馆,并顺势将沿街凹口设置为出入口[1](见图1)。

为响应外部环境秩序,建筑西南侧入口面向街道的整个立面采用完全封闭的褐色砖墙,使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在色彩、立面质感上保持协调,细部处理简洁、粗犷,姿态放得很低(见图2),处处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

扩建部分与原馆之间在地位上存在一种主从关系,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原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一种原馆似乎以前就存在于那儿,似乎以后也会存在于那儿,似乎就应该存在于那儿的状态。

康对扩建建筑的处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的某种隐性的建构秩序,探索建构背后的建筑精神。

讨论路易斯·康在建筑实践中追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探究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探讨其整合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系列对建筑存在的相关因素的本质追寻与呈现的建筑活动。

发掘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对我国建筑实践的意义,有助于建筑师在当下思潮泛滥的建筑学语境中把握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建筑师背景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

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

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

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

路易斯•康,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独特的约束性。

其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

建筑概况萨尔克研究所是由乔纳斯•萨尔克(Jonas Salk)博士——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人——出资建立的一所旨在研究基本生命原理的机构。

在这里,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可以相互合作,在更广泛的领域协同探索人类发展中的医学问题。

1960年,萨尔克邀请当时已经颇为知名的路易斯•康来主持设计,工程至1965年完成,最终成为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之一。

研究所坐落于加州西海岸的拉•霍亚(La Jolla,California),静静的俯瞰着太平洋。

设计最初包括三个部分:实验室、社区中心、宿舍区(图3),可以容纳57名教学人员及850名科研工作者从事研究,但最终只有实验室部分建成。

康的设计由两座对称的实验楼组成,每栋建筑6层,包括3层实验室和每层实验室上方的设备层。

中央是被称为第五立面的研究所庭院,一座大理石的广场,中央一条水道穿过,充满了仪式的纪念性。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 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 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 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 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 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 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 神,给我带来感动。
4、静谧与光明 路易斯康可谓运用光的大师。 他对光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 为静谧是不可度量的事物,而 光明是可度量的事物,建筑则 是在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 所有的物质世界是光的自我消 耗。 在埃克塞特图书馆中,他设计 了大窗和百叶小窗,使在图书 馆看书的学生不会因为大开窗 的光线而炫目。论坛回顾报社 大楼,他首创“T形窗”的设 计,而“T形窗”的设计也延 续到他之后的作品中。
耶鲁大学美术馆加建,是康在1953年的作品。在满是新哥特风格建筑的耶鲁 校园里,出现了这座现代建筑,同时它也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作品。在这里, 康处理结构柱的方式别开生面,并没有将结构柱隐藏在核心筒的墙体之中, 而是脱开墙体布置结构,使之成为定义空间单元的重要元素,限定了空间的 轮廓。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里,康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 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 圆筒之中,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 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 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 了鲜明对比,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 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 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 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服伺空间的墙体承重,直接支撑屋顶的重量。空间相对狭小,康巧妙利用空间,设 计了进入更衣室的迷路入口,消毒室、卫生间等辅助功能。
在结构构造,和功能主次关系都明确体现了康所一再强调的对被服伺空间的服伺空 间的理解。
+
=
服伺与被服伺空间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第一次分清了服伺空间和 被服伺空间。这是一个十分清楚和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极为 纯净的解答。每个空间皆有考虑,并无冗杂之处……”
原发的文化归属
出生、母亲的影响、移民美国
触摸建筑源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古典教育
走出校门,何去何从 30年磨砺,30年彷徨
康在过去的营垒和今日的营垒之间寻找
50年代的成功和成熟
在来自时代和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的压力下的略带几分拘谨的成名作 —— 耶鲁大学艺术画廊
康的绘画作品
2)康的代表作品
奥瑟住宅 (1939-1943) 耶鲁大学美术馆(1950-1953) 米尔溪公建住宅 (1951-1962) 米尔溪社区中心 (1951-1962)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1955) 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1957-1964) 论坛回顾报印刷所(1958-1961)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 福特维恩艺术中心(1961-1973)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1962-1974)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1962-1974) 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1965-1971)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1966-1972)
3)功能与流线
通常情况下,普通游泳池更衣流线目的明确,功能方式单一。进入入口后,很快完 成更衣进入泳池,不和别人直接发生交流关系。
而康设计的更衣流线,除了能够满足最简单的更衣功能外,增加了中庭、休息和过 渡空间等内容,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休憩,不单单把更衣看作是某个人的 个人行为和最基本的功能需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途径。这是这个游泳 池更衣室与其他更衣室最大的不同,康把自己的意识和理解,用建筑的语言直接表 现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诗哲”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类型学思想探析1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的“元语言”与“对象语言”路易斯·康的作品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

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

正方形、圆形及三角形大胆甚至是武断地并置在他的作品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我们知道,康在设计他著名的建筑作品时,建筑类型学还停留在范型类型学阶段,并没有作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被提出,康也没有发表过关于建筑类型学的言论和著作,因此不能说康的建筑与类型学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设计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发现类型学的影子。

从类型学角度对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位“建筑诗哲”的作品和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建筑类型学。

类型进入建筑领域是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求。

对建筑类型学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巴黎美术学院教授德·昆西(Q·D·Quincy)于19世纪在《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的:“‘类型’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

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

就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因此可以发现,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2]。

”类型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第三种类型学”三个阶段。

“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标志,代表人物是阿尔多·罗西,它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

在前两种类型学中,建筑曾和它本身以外的另一“自然”进行比较并使其合法化。

同前两种类型学相比,当代类型学研究不再以外在的“自然”来使类型学元素合理并系统化,而是作为艺术形式理想的变体在城市的层面上展开,显示出真正建筑类型学的特点。

第三种类型学在实质上是一种结构主义的方法,是对建筑与城市的结构阅读,这种方法建立在欧洲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基石上。

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以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

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3]。

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强调内在秩序,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关注自然启示。

从语言学上来看,固定的要素就相当于用作工具的语言,被称之为“元语言”;而变化的要素就相当于被描述的语言,被称之为“对象语言”。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用一种语言描述同一种语言在逻辑上是有困难的。

因为所用于描述,即用作工具的语言与所研究的语言内部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与缺陷。

这样就需要将语言分出层次,从一个层次来研究另一个层次的语言。

这种分层次的,在某一层次上来研究另一层次的语言所引发出来的逻辑问题即所谓“元逻辑”。

“元”这一概念是类型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而建筑类型学则是研究建筑、建筑理论的“元”理论。

正是通过类型学才使得建筑师们了解到设计的“元范畴”这个概念,即在设计或设计的过程阶段中区分出层次,区分出“元”与“对象”,区分出“元设计”与“对象设计”的层次。

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的皮里尼发明了一套建筑形式的字母系统(图2),他将建筑的组成部分还原为它的基本要素,相应地也就生成了一套基本句法,该句法将元素排列组合,从而建筑就在一个恰当层次的构形中系统地展现出来。

由此图可以看出皮里尼的设计类型学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4]。

罗西等人的类型学方法是对历史上建筑类型进行总结,抽取出那些在历史中既能够适应人类基本生活需要,又与一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并去寻找生活与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而路易斯·康的设计方法与罗西的“类似性城市”方法相似,甚至更加纯粹更加诗意。

路易斯·康的建筑是以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材料、功能、精神为表现手段和目的,而在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元语言”是以简单几何形——正方、矩形、圆、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

路易斯·康早年曾用大量时间游历欧洲,尤其是罗马,他从古罗马建筑的废墟中和古典建筑中萃取出建筑设计的“元语言”,这些“元语言”包括古罗马建筑中的拱券、筒形拱顶,希腊神庙的柱廊,由简单几何形所构成的门窗洞口,此外还包括哥特式高耸的塔楼、金字塔状的正四棱锥等(图3)。

他将这些“元语言”经过抽象和再创造形成了带中缝采光的筒形拱顶(如肯贝尔美术馆);四角锥形的屋顶(如屈灵顿犹太中心游泳池);具有哥特韵味的高耸的小塔楼(如理查德医学研究楼,柯曼住宅);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基本几何形所组成的洞口(如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孟加拉国达卡国际会议中心)。

康的建筑作品都具有很强烈的秩序感与形式感,体现出一种古典而沉静的美,这与他将这些固定的“对象语言”的重复运用是分不开的。

2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的空间模式建筑类型学中所引入的空间模式概念指的不是自身绝对的内在数字关系,而是物体与物体或者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

空间模式追求建筑物自身内部空间关系及与周围空间关系的和谐。

从历史和地域的模型形式中抽象出的“空间模式”是我们寻找的一种主要“原型”。

“空间模式”不是抽象数学中欧几里德几何和投影几何的随意组合,而是以社会存在和居住概念的认知图式作为依据的一项社会性的构造活动。

功能、意象和结构是空间模式形成中不可分离的三要素。

在这里,功能主要涉及使用功能与社会功能(其中包括对社会行为、社会认同及社会整合的作用);意象主要涉及空间的价值和含义(其中包括隐喻、象征及记忆等作用);而结构则主要涉及到主体对空间及存在意识的认知图式、空间的句法结构以及空间的文本结构[3]。

由于结构的构造过程也就是功能和意象的实现过程,因此,我们不妨从结构的角度将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的“空间模式”(图4)分为以下四种:1.中心化空间结构模式;2.轴线复合空间结构模式;3.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4.拓扑空间结构模式。

2.1中心化空间结构模式这是一种中心式的集中构图,它一般是由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间构成。

这样的空间模式具有向心性和纪念性。

孟加拉国达卡国际会议中心(图5)就是这样的空间模式,它是由一系列小的空间围绕中心的圆柱体大空间所组成,由于中心的全方位体面向四方,没有缺憾,具有统领全局之感,是长久以来被用做纪念性建筑和其他重要建筑的典型空间结构模式。

康在评论他的这个作品时说这种做法是从古罗马浴室获得的启迪。

这种空间模式的其它代表作品还有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屈灵顿犹太中心游泳池等。

2.2 轴线复合空间结构模式它隐含着过程和路线的概念,是由基本几何空间沿线性联系排列并沿轴线镜像而成,具有对称性和协调性。

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6)的定稿方案中,康将两座相互镜像的三层实验楼对称排列在其间开敞花园的两侧,实验楼两层之间会有被用作服务空间和结构层的夹层空间。

在此建筑的设计中,康为了避免眩光在建筑外侧很近的地方做双层墙,这是他所使用的令其着迷的古堡建筑手法的又一实践[5]。

其它代表作品还有肯贝尔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和研究中心等。

2.3 组团式空间结构模式这种空间模式是由形式相近或具有共同视觉特征的几何形体在平面或空间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具有相似性和强调性。

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是由六个形式相近的八层高纵向长方体排列而成,它们由贯穿的廊道联系,在长方体的某个边上会有被用作服务空间的高耸的塔楼。

这种空间模式的作品还有印度经济管理学院等。

2.4 拓扑空间结构模式这种空间模式即所谓的知觉图式(schemata),我们用它来描述形成建筑形态秩序性的某种关系,这种拓扑关系的认知是通过我们的感觉系统达到的。

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都具有典型的拓扑空间特征。

路易斯康设计的第一唯一神学教堂与主日学校就是这类空间模式的典型。

3三种分类方式解析康作品根据阿尔甘的观点,类型学分类方式是根据下列等级组织进行的:(1)城市的尺度和它的建筑组织,这反映在建筑组群与城市形态关系的研究上。

(2)建筑的尺度和它的大的组合元素,如广场、室内空间类型等的形式构成。

(3)细部比例、构造以及它的装饰部分,如柱式处理。

传统形式的细部处理往往具有典型性和符号性,它的类型特征更加明 [4]。

我们将从以上三个层次对康的作品进行简要分析3.1 城市的尺度和它的建筑组织从类型与城市形态关系看,类型的选择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

城市的最终形态是建筑和建筑群,而建筑和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则要由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联系。

所以类型学是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手段。

类型学是把城市看作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汇的产物来加以阐述的。

康在费城中心北三角区规划设计中,和一群青年建筑师合作,做了“二百万人口理性城市”规划,北三角区是费城中心的一部分,其规划内容包括费厄芒特公园扩展;拓宽伐艾恩街;将二十街与舒乌基尔河之间的贫民窟改造成高层公寓和公建住宅;在劳庚广场、宾夕法尼亚广场和市场街之间的三角地段内设市政活动中心和游乐园[6]。

康的方案充分考虑城市现有建筑形态和道路网络,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发掘城市原型,建筑组群的处理以能够集中大量人口的高层建筑为主,这与政府对费城的历史定位是一脉相承的。

3.2 建筑的尺度和它的大的组合元素路易斯·康对形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对康而言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

各种基本形式本身是不可能随意地组合使用的,因为它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几何学。

在康看来几何学是建筑师的通用语言,是表达事物内容的方式而不是目的。

在康的作品中,基本几何形体运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们被康当成了能产生非凡效果的“原型”。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项目中,路易斯·康将矩形、等边三角形、圆形这些基本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语言”,并把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起。

建筑的体量是简约的立方体形式,室内空间部分将圆、等边三角形等几何元素巧妙结合,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空间。

那融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巧妙地汇集一体[7]。

建筑的高潮部分是内含三角形楼梯的圆柱形混凝土筒体,它的顶部是圆与内接的等边三角形所形成的构图,自然光从圆与内接三角形的缺口部分洒下,形成充满诗意的感人空间。

路易斯·康对古典建筑有一种由衷的挚爱,他无数次地被古典建筑所塑造出的感人空间所深深打动,由此提炼出的“元语言”(如对古罗马建筑拱顶的精神提炼)也同样具有感人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