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主义方法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关于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学习者习得 过程、学习者本身 的研究
观察、个案、实验 法;长于学习者语 言系统的描写
研究对象 学科归属 研究方法
研究兴趣
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学习者语言系统 关注不多;关注儿 童母语获得心理过 程和机制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 系统、习得过程、 习得机制
认知科学
应用语言学
心理学、实验心理 学
通过学习所获得 的语言知识
(监控)
可理解的语言 输入信息
语言习得 装置LAD
习得 语言知识
语言输出
Schumann(1978)“文化适应模式”
• 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 W. Powell 第一次使用到 “acculturation”这个词,他在1883 年把“文化适应”定义 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 化”。而现在我们提到的文化适应,一般是来自Redfield, Linton 和Herskovits 在1936年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 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 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与 之相对应,已有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探讨的就是文化适应 过程对这些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移民或者暂居者的影响。
Mclaughlin信息加工模式;联结主义理论
• 认知心理学有两种研究取向: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和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 息加工系统, 而联结主义的研究与神经计算的历史渊源有 密切联系, 所以可以认为联结主义者采用的是“大脑类比 ” , 而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的则是“计算机类比” 。

人工智能原理MOOC习题集及答案 北京大学 王文敏

人工智能原理MOOC习题集及答案 北京大学 王文敏

Quizzes for Chapter 11单选(1分)图灵测试旨在给予哪一种令人满意的操作定义得分/总分A.人类思考B.人工智能C.机器智能D.机器动作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2多选(1分)选择以下关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正确表述得分/总分A.人工智能旨在创造智能机器该题无法得分/B.人工智能是研究和构建在给定环境下表现良好的智能体程序该题无法得分/C.人工智能将其定义为人类智能体的研究该题无法得分/D.人工智能是为了开发一类计算机使之能够完成通常由人类所能做的事该题无法得分/正确答案:A、B、D你错选为A、B、C、D3多选(1分)如下学科哪些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得分/总分A.经济学B.哲学C.心理学D.数学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4多选(1分)下列陈述中哪些是描述强AI(通用AI)的正确答案?得分/总分A.指的是一种机器,具有将智能应用于任何问题的能力B.是经过适当编程的具有正确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机,因此有与人类同样判断力的头脑C.指的是一种机器,仅针对一个具体问题D.其定义为无知觉的计算机智能,或专注于一个狭窄任务的AI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5多选(1分)选择下列计算机系统中属于人工智能的实例得分/总分搜索引擎B.超市条形码扫描器C.声控电话菜单该题无法得分/D.智能个人助理该题无法得分/正确答案:A、D你错选为C、D6多选(1分)选择下列哪些是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得分/总分A.人脸识别B.专家系统C.图像理解D.分布式计算正确答案:A、B、C你错选为A、B7多选(1分)考察人工智能(AI)的一些应用,去发现目前下列哪些任务可以通过AI来解决得分/总分A.以竞技水平玩德州扑克游戏B.打一场像样的乒乓球比赛C.在Web上购买一周的食品杂货D.在市场上购买一周的食品杂货正确答案:A、B、C你错选为A、C8填空(1分)理性指的是一个系统的属性,即在_________的环境下做正确的事。

得分/总分正确答案:已知1单选(1分)图灵测试旨在给予哪一种令人满意的操作定义得分/总分A.人类思考B.人工智能C.机器智能D.机器动作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2多选(1分)选择以下关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正确表述得分/总分A.人工智能旨在创造智能机器该题无法得分/B.人工智能是研究和构建在给定环境下表现良好的智能体程序该题无法得分/C.人工智能将其定义为人类智能体的研究该题无法得分/D.人工智能是为了开发一类计算机使之能够完成通常由人类所能做的事该题无法得分/正确答案:A、B、D你错选为A、B、C、D3多选(1分)如下学科哪些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得分/总分A.经济学B.哲学C.心理学D.数学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4多选(1分)下列陈述中哪些是描述强AI(通用AI)的正确答案?得分/总分A.指的是一种机器,具有将智能应用于任何问题的能力B.是经过适当编程的具有正确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机,因此有与人类同样判断力的头脑C.指的是一种机器,仅针对一个具体问题D.其定义为无知觉的计算机智能,或专注于一个狭窄任务的AI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5多选(1分)选择下列计算机系统中属于人工智能的实例得分/总分搜索引擎B.超市条形码扫描器C.声控电话菜单该题无法得分/D.智能个人助理该题无法得分/正确答案:A、D你错选为C、D6多选(1分)选择下列哪些是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得分/总分A.人脸识别B.专家系统C.图像理解D.分布式计算正确答案:A、B、C你错选为A、B7多选(1分)考察人工智能(AI)的一些应用,去发现目前下列哪些任务可以通过AI来解决得分/总分A.以竞技水平玩德州扑克游戏B.打一场像样的乒乓球比赛C.在Web上购买一周的食品杂货D.在市场上购买一周的食品杂货正确答案:A、B、C你错选为A、C8填空(1分)理性指的是一个系统的属性,即在_________的环境下做正确的事。

MOOC简介

MOOC简介

外语部
把大家的想法连接在一起以便获得更多知识的理
念来自于连接主义的理论。“学习发生于学习者 和学习社群连接并反馈入信息的过程中” (Kop & Hill, 2008, p. 2) 有一句古话“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学习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
外语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
MOOC是一种点对点的知识交换或是学习方法。这就意味 着它并不需要更多的协调者。但是如果由导师提供帮助指 导,以避免互动失焦,对于学习课程是非常实用的指导。 一个总的协调者就像是聚合课程的胶水,他要具备内容的 专业性和优秀的沟通技能。同时也需要精通社交媒体的运 作,从而从容的驾驭MOOC的发展。 通常MOOC需要持续几周的时间,每周会针对一个与课程 主题相关的特定的次主题。例如,很多MOOC每周会有不 同的,专业领域的导师来进行辅导,从而确保学员获得高 质量的学习内容。
外语部
MOOC可能面临的挑战
1. 学习者自己创造内容,可能会觉得茫然没有 头绪 2. 它要求学习者具备数位素养 3. 它要求学习者投入时间和精力 4. 它是有机的,这也就意味着课程具有自己的 运行轨迹 5. 学习者需要自我调节他们的学习
外语部
指导或不指导:MOOC的导师是这个方面的指导者
外语部
2.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 联结主义亦称 “联结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美国 心理学家E .L.桑代克 (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 —1949)在对动物实验研 究的基础 上提出的一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情 境感觉和动作冲动反应之 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 的基础,也是心理行为的基本单位。
外语部
联结主义是统合了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和心理

二语习得:“信息处理论”和“联结主义”怎么看?-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7

二语习得:“信息处理论”和“联结主义”怎么看?-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7

二语习得:“信息处理论”和“联结主义”怎么看?-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7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总目录(截至2016年)原创不易,公益翻译,请随手转发。

感谢!在上一篇,《二语习得:“输入假说”怎么看?- 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96》中,我向大家承诺后面一定录音解说选文的语法要点。

抱歉的是本周我嗓子不舒服,说不了话,又一次食言了!实在是对不起大家!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前面有朋友批评我说,你水平这么low,还怎么好意思出来讲,讲了不如不讲!说实话,这对我的积极性无疑是不小的打击。

我水平不高,这我是知道的;但我水平很LOW,我真没想到。

对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慢慢想明白了,这位朋友估计是觉得我的语音不太好,“就像初中英语教师”。

说得没错,在我的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我担任时间最长的正是初中英语教师,前后干了八年。

当然,仔细回想一下,我的讲解方式也是有问题的,过多注重语言形式,对于教学法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阐发。

我想,有人批评,往往并不是坏事,这促使我们审视自己,找到缺点,力求改正,从而使我们所做的事情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感谢这位批评的朋友!本着这种想法,也碰到嗓子不好,就暂停一下,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把这个系列做得更好。

当然,在思考期间我也不能闲着,比如对于译文,我就进行了反复的校阅,确保无误,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希望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以下英文原文取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授权转载的“外语教学法丛书”之九《语言学习机制》第二章“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EXPLAI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二语学习的几种理论解释)”:原文(作者:Lightbown & Spada)译文(翻译:Liz,审校:武太白)Head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EXPLAI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二语学习的几种理论解释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Cognitive psychologists working i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huma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end to se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the building up of knowledge systems that can eventually be called on automatically for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 At first, learners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any aspect of the language which they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or produce. It is assumed that there is a limit to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 human can pay attention to at one time. Thus, for example, a learner a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will probab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wordsin a message and not be able to also notice the grammatical morphemes which are attached to some of those words. Gradually, through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learners become able to use certain parts of their knowledge so quickly and automatically that they are not even aware that they are doing it. This frees them to focus on other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which, in turn, gradually become automatic (McLaughlin 1987). The performance which will eventually become automatic may originate from intentional learning, for example in formal study, bu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nything which uses up our mental processing space, even if we are not aware of it or attending to it 'on purpose', is a possible source for information or skills which can eventually be available automatically, if there has been enough practice. Note that, in this context, practice is not seen as something mechanical, but as something which involves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learner.利用人类学习和表现的信息处理模型工作的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将第二语言的习得视为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该系统最终可以被自动地访问,以帮助人说话和理解。

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工作产生了行为心理学最初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的雏形: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形成联系的结果。

这种关联或者“习惯”通过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连接的本质和频率而得到加强或者弱化。

刺激一反应理论的最初模式是试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反应由于得到奖励而处于支配地位。

联结主义的证据是不需要对任何不易观察的内心状态的说明,它就足以解释学习的发生。

桑代克的理论包括三条法则:(1)效果律——对能够带来奖励的条件作出的反应能够得到强化,然后形成对那个条件产生习惯性反应。

(2)准备律一一好几种反应连接在一起以达到某个目标,如果被中断可能导致烦恼。

(3)练习律——联结通过练习得以加强,也会因为练习中断而消退。

效果律的一个推论就是,减少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反应(即惩罚、失败),反应的强度将减弱。

联结主义理论表明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在最初的和新的学习情境中某些因素的出现情况。

也就是说,迁移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普遍一般性的。

在后来的联结理论中引入了“相属性”的概念。

“相属性”的概念认为如果人感知到刺激或者反应同时出现,那么联结就更容易建立。

(美)肯尼斯·莫尔著.课堂教学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概述与历史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

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

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

chpt6-cognition

chpt6-cognition

2.1 Language Acquisition
Holophrastic stage 独词语阶段 (1-1.2/2) 1.2/2)
Language’ Language’s sound patterns 开始学习发音 Phonetic distinctions in parents’ language. 开始 parents’
Interactive model (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
Higher processing levels have a direct, “top-down” top-down” influence on lower levels. Lexical knowledge can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phonemes. There is interactivity in the form of lexical effects on the perception of sub-lexical subunits. In certain cases, listeners’ knowledge of words listeners’ can lead to the inhibition of certain phonemes; in other cases, listeners continue to “hear” hear” phonemes that have been removed from the speech signal and replaced by noise.
使用更多的功能词: 岁之前的话语象电报, 使用更多的功能词:3岁之前的话语象电报,忽略功能词 和曲折形式;语言的各方面都可在四岁前掌握(除了罕用、 和曲折形式;语言的各方面都可在四岁前掌握(除了罕用、 主要用于书面语中的句式结构或者成人也要费力掌握的句 式结构) 式结构)

人工智能原理 北京大学 2 PartIBasicsChapter2IntelligentAg (2.1.1)

人工智能原理 北京大学 2  PartIBasicsChapter2IntelligentAg (2.1.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Peking UniversityWang Wenmi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tents:☐Part 1. Basics☐Part 2. Searching☐Part 3. Reasoning☐Part 4. Planning☐Part 5. LearningPart 1. Basics Contents:☐1. Introduction☐2. Intelligent Agents2. Intelligent Agents Objectives 教学目的⏹Overview several approaches for AI.纵览AI的各种研究途径。

⏹Discuss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t agents, the diversity ofenvironments, and the resulting menagerie of agent types.讨论智能体的性质、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智能体。

2. Intelligent Agents Contents:☐2.1. Approache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2. Rational Agents☐2.3. Task Environments☐2.4. Intelligent Agent Structure☐2.5. Category of Intelligent Agents2.1. Approache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tents:☐2.1.1. Cybernetics and Brain Simulation☐2.1.2. Symbolic vs. Sub-symbolic☐2.1.3. Logic-based vs. Anti-logic☐2.1.4. Symbolism vs. Connectionism☐2.1.5. Statistical Approach☐2.1.6. Intelligent Agent Paradigm☐In 1940s and 1950s,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explor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eurology,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ybernetics.1940年代至1950年代,许多研究者探索神经学、信息论和控制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题汇总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3)一、概念及术语 (3)二、有关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 (4)三、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 (5)四、学习动机 (6)五、学习策略 (6)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解析 (8)●思维: (8)●记忆: (8)●刺激stimulus: (9)●反应response: (9)●替代刺激substitute stimulus: (9)●积累效应summation effect: (10)●消退extinguished: (10)●迁移transfer/differential responses: (11)●废除disuse: (11)●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 (11)●动觉kinaesthesis/动觉刺激kinaesthetic stimuli: (12)认知心理学术语解析 (13)一、知觉篇 (13)●注意(attention):●意识(consciousness)二、记忆篇 (13)●背景(context)●长时贮存(long-term storage)/●短时贮存(short-term storage)●衰退(decay)三、认知加工篇 (14)●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es;top-down processes)●材料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data-driven processes;bottom-up processes)●控制加工(control processes)●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特征分析(features analysis)●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四、知识篇 (14)五、语言篇 (15)●大脑两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移位(displacement)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一、概念及术语1.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母语mother tongue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幼年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并且这种语言会被用来进行社会交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结主义方法(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和信息加工理论观点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联结主义重点在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而不是推断抽象的语法规则和重建。

其实,在联结主义观点看来,学习必要的是改变这些联系的强度。

在心理学领域,这一观点的许多版本被提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但连通理论(Connectionism)作为一语、二语习得模式被得到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

联结主义最著名的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是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or PDP)。

它认为大量的节点或单元在大脑中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同时启动的。

在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时,接触到重复的某些形式时,提取一些规则。

然后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形成和加强这些概率性的联系。

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被叫做联结强度或激活模式,联结的强度靠频繁输入和自觉的反馈改变。

这也就说明,学习不取决于最初知识的储存(例如普遍语法)和电脑刺激形成的规则。

下面是一个例子,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在1986年提出的英语过去时态模型认为,儿童学习过去式的时候只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那就是联结主义的机制。

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模式连接器网络的系统来模拟儿童学习的过程。

发现该网络能产生U型学习效应。

U型学习效应是在上一章被提到,它常为语言学模式和规则的学习提供证据。

然而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设计的系统不存在规则的特征,传统的规则无法解释,只能通过联结主义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联结主义或平行分布加工假说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不被视为一个中心机制在指示信息单独存储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可控信息与自动处理相对。

更确切的说是注意力是在局部模式中被分布到加工系统的机制。

2.信息加工不是连续的,信息在运输过程中不是像在管道里一个接一个的固定顺序,相反地它们是平行的,许多联系是同时被激活。

3.知识不被存储在记忆或检索中,而是作为在节点间的联系强度。

平行处理也被应用在其他方面,明显表现出来的是,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不太明显的在日常简单的谈话或读书时,你也在编码或解码这些的音系,语法结构,语义或语用目的。

在大脑中许多联系必须被同时激活才能成功进行语言的产出和解释。

少有研究基于这个方法被指导在二语习得中,但是L1和L2迁移这个假设发生是因为较强的联系已经建立在L1对L2网络建立的干扰。

因为频率是联系强度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一语中最普通的模式最可能引起对L2的干扰,但是语言迁移的研究者没有支持这个观点;L1-L2的关系不是如此简单的。

联结主义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的支持者解释道虽然频率是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原因的因素,它和其他的决定性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包括学习者输入时非常显著的语言模式,无论这些模式是否是规则的或是发生变形的。

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语言学习中输入频率是较强的决定性因素。

其中一个反驳的观点是在英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单词,比如说最常用的the,在较晚才会被掌握。

尽管如此,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明显优于已经过时的传统的重复训练。

研究者从二语习得的几种方法中将更加关注于怎样让频率影响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