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患者的疼痛护理进展

合集下载

血管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一)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无法下床,排便方式改变而造成尿潴留、便秘等;练习深呼吸咳嗽排痰,术后有效排痰对于预防肺部感染非常重要:练习有效下肢踝泵运动,术后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 术前一日卫生处置,如清洗、更衣、剔须、剪指甲等。

(三) 女性患者如果即将月经来潮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四) 术前一天遵照医嘱进行肠道准备,一般局麻患者不禁食水,腰麻、硬膜外、颈丛及全麻患者术前需禁食 8-12 小时,禁水 4 小时。

(五) 术前一晚如果紧张导致无法入睡,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给予患者助眠药物。

(六) 手术当日皮肤准备。

(七) 入手术室前取下假牙、眼镜、发夹、饰品、手表及贵重物品交予家属保管。

二. 术后护理
(一) 体位: 全麻、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完全清醒后方可垫枕;腰麻患者需去枕平卧 6 小时后方可垫;颈丛麻醉患者术后清醒后抬高床头 15 度。

(二) 饮食:术后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相应饮食指导。

(三) 病情观察:术后根据病情需要定时测量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各种置管妥善固定,预防脱出、阻塞。

(四) 疼痛护理:术后患肢或伤口疼痛,及时对症处理。

避免疼痛影响患者术后休息及康复。

(五)活动:术后每 1~2 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发生压疮;有效深呼吸、咳嗽 10 次/小时;有效下肢踝泵运动 20 组/小时;自主翻身、抬臀、抬腿,以促进血液循环及胃肠道蠕动。

(六)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七) 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卧床休息,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需有护士陪同在旁,以防止发生意外。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下肢静脉曲张在我国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也是一种高发疾病[1];患者表现为下肢静脉肿胀、皮肤改变、瘙痒等,不仅对下肢外观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下肢功能活动[2]。

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治疗效果显著[3];调查显示,对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护理配合,可以提高临床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主要对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干预护理;综述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VVLE)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的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

前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酸胀,随着静脉压的增高,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出现水肿、疼痛,皮肤发生营养障碍性改变,若不给予治疗,后期将产生静脉曲张血管破裂、静脉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4-5]。

VVLE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全球老龄化的进展,VVLE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

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方式,对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尤为重要,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现从专病护理、优质护理、综合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1 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方式1.1单纯泡沫硬化剂注射术[6]1.2泡沫硬化剂注射+透皮缝扎术[7]1.3高位结扎加大隐静脉剥脱术1.4腔内激光、射频治疗[8]。

1.5经皮透光动力静脉切除术:(1)高负压、低转速原则(2)强调TLA液(tumescent local anesthesia)的冲洗。

2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护理程序及方法2.1张言[9]等研究表明,“专病专护”模式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

血管外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血管外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血管外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血管外科护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哪类疾病?A. 心血管疾病B. 脑部疾病C. 血管疾病D. 肿瘤疾病答案:C2. 血管外科护理中,以下哪项不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A. 早期活动B. 长时间卧床C. 穿戴弹力袜D. 间歇充气加压答案:B3. 血管外科术后患者,以下哪种情况需要立即通知医生?A. 轻度疼痛B. 切口渗血C. 切口红肿D. 切口无异常答案:B二、判断题1. 血管外科护理中,患者术后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错误)2. 血管外科患者术后应避免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正确)3. 血管外科患者术后可以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答案: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感染、出血、淋巴漏、神经损伤等。

2. 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如何进行下肢护理?答案:血管外科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护理的方法包括: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穿戴弹力袜以促进静脉回流;进行下肢抬高,减少肿胀;进行渐进性活动以增加血液循环。

四、案例分析题患者,男,45岁,因下肢静脉曲张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第一天,患者主诉切口处有轻微疼痛,但无红肿、发热等症状。

请问作为护理人员,你应该如何进行护理?答案:作为护理人员,首先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

观察切口是否有异常分泌物、红肿等感染迹象。

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抬高,以减少肿胀。

鼓励患者进行渐进性活动,如床上活动、下床行走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我们对血管外科护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护理工作是一项细致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以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血管外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心血管外科护理常规

心血管外科护理常规

心血管外科护理常规概述心血管外科护理是针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疾病进行的手术护理。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血管外科护理的常见规范和步骤。

术前护理- 准备: 确保手术室和护理设备的准备工作完成,包括检查手术设备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准备: 确保手术室和护理设备的准备工作完成,包括检查手术设备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患者评估: 细致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和药物过敏情况,以确定手术适应症和风险因素。

患者评估: 细致评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和药物过敏情况,以确定手术适应症和风险因素。

- 准备手术室: 清洁手术室并准备所需的器械、药物和消毒液。

准备手术室: 清洁手术室并准备所需的器械、药物和消毒液。

- 患者准备: 按照相关指导要求做好患者皮肤准备,包括消毒、标记和患者定位等。

患者准备: 按照相关指导要求做好患者皮肤准备,包括消毒、标记和患者定位等。

术中护理- 协助手术准备: 合理安排手术台、床单、护理设备和药品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协助手术准备: 合理安排手术台、床单、护理设备和药品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 监测: 连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监测: 连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 提供器械和药物: 根据医生的指示,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提供器械和药物: 根据医生的指示,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 引导患者配合: 协助患者配合手术操作,包括正确呼吸和位置调整。

引导患者配合: 协助患者配合手术操作,包括正确呼吸和位置调整。

-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监测手术切口和导管的情况,及时处理任何感染风险。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监测手术切口和导管的情况,及时处理任何感染风险。

术后护理- 监测恢复: 在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复苏情况,包括观察其意识水平、呼吸和循环状态。

监测恢复: 在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复苏情况,包括观察其意识水平、呼吸和循环状态。

血管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疾病护理常规【相关知识】血管外科疾病病理改变是血管的狭窄、闭塞、扩张及静脉瓣关闭不全等,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一些关键主诉及体征,可提示诊断、判断病情。

(一)疼痛: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大类。

1. 间歇性疼痛三种相关因素:1)肢体活动:主要表现间歇性跛行;2)肢体体位:动脉阻塞性疾病,肢体下垂可减轻疼痛;3)温度变化:血管痉挛性疾病,寒冷刺激使疼痛加剧;血管扩张性疾病在热环境下疼痛加剧。

2. 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病变,在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性疼痛,又称静息痛。

主要分为三类:1)动脉性静息痛;2)静脉性静息痛;3)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

(二)浮肿:静脉或者淋巴回流障碍时,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肢体浮肿。

可分为静脉性浮肿和淋巴水肿。

(三)感觉异常:主要有肢体的沉重、浅感觉异常及感觉丧失等表现。

(四)皮肤温度的改变(五)皮肤色泽的改变: 1)异常色泽:如皮色暗红;2)指压性色泽改变;3)运动性色泽改变;4)体位性色泽改变:又称 buerger试验,抬高肢体(下肢 70〜80°,上肢直举过头),持续 60 秒。

如存在肢体动脉供血不足,则出现麻木、疼痛、皮肤呈苍白或蜡黄;下垂肢体后,皮色恢复时间由正常的 10〜20 秒延长到 45 秒以上,且颜色不均,呈斑片状。

(六)形态改变1. 动脉形态改变: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杂音;3)形态和质地:当动脉有粥样硬化或炎症病变后,扪及动脉,可呈屈曲状、增硬或结节变化。

2. 静脉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静脉曲张。

(七)肿块1. 搏动性肿块:例如动脉瘤或者假性动脉瘤2. 无搏动性肿块:浅表静脉的局限性扩张,透过皮肤可见蓝色肿块,常见于颈外静脉、肢体浅静脉及浅表的海绵状血管瘤。

(八)营养性改变:主要有皮肤营养障碍性变化,溃疡,坏疽,增生性改变三大类。

【治疗原则】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详见各疾病相关治疗原则。

【护理】一、血管外科一般护理1. 按一般外科护理常规。

护士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护士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护士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角色和职责摘要心血管外科是一门涉及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次重要而复杂的手术。

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护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护士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1. 术前准备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前,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访询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用药情况。

护士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例如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片。

此外,护士还需要帮助患者准备手术部位,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2. 术中监护在心血管外科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

护士需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

同时,护士还需要严密护理患者的手术切口,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后护理心血管外科手术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饮食摄入和排泄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护士还需要为患者提供适当的疼痛管理和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4. 心理支持心血管外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次重要而艰难的体验,患者常常面临着恐惧、焦虑和忧虑等心理问题。

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护士需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

护士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切,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结论护士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情况。

同时,护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全面的护理和关怀。

希望本文能使读者对护士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的角色和职责有更深入的了解。

血管外科护理出科小结

血管外科护理出科小结

血管外科护理出科小结
血管外科护理出科小结
在血管外科护理出科阶段,需要对病人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情概述:总结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疾病诊断等。

2. 手术情况描述:总结病人进行的手术种类、手术日期、手术方式等。

同时需要描述手术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或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3. 护理措施:总结病人在血管外科住院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措施。

包括术后的伤口护理、预防感染措施、液体管理、疼痛管理、饮食护理等。

4. 护理观察与评估:总结对病人的观察与评估结果,包括生命体征、危险因素评估、伤口愈合情况、疼痛评估等。

5. 护理效果评价:总结病人在血管外科护理期间的护理效果,包括病情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等。

6. 教育与指导:总结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的护理教育与健康指导,包括术后护理、饮食要求、锻炼指导等。

在总结中需要客观地描述病人的病情,对病人的照护情况进行
全面、系统的评估。

同时,需要反思自身在照护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外科护理医学论文

外科护理医学论文

外科护理医学论文一、胃肠外科的护理控制管理胃肠外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认识胃肠手术的部位,合理的完善中综合性的护理过程控制。

这样的患者一般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插管,通过对胃管相关的胃肠控制管理,逐步完善胃部减压过程控制,改善患者胃管的引流情况,实现有效化的综合性引流,实现合理的病情形状控制管理,同时加强临床性护理观察,及时进行引流管的位置调整过程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胃管护理操控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使他们建立良好的胃管护理操作认识的心理状态,对插胃管会造成的疼痛有一个心理准备,并注意观察患者,防止其私自拔管。

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胃管,提前检查围观是否出现破损或漏气问题,对胃管进行合理的润滑准备控制。

在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控制患者保持一定的姿势,让患者做吞咽的动作,逐步完成插管的整体过程控制。

如果患者对于咽喉的刺激问题较为敏感就比较容易出现呕吐现象,需要停止插管,静止一段时间后,按照之前的操作步骤,重新进行系统化的操作过程控制,保证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插管控制过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的患者根据其身高比例大小,需要进行不同长短的胃管进行插管,插管完毕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固定,防止因患者的误动造成胃管滑落的相关问题。

完成胃管的操作后,需要对胃管的一端和另一端进行合理的引流器连接,保证合理的操作过程控制,实现完整化的、合理化的连接,防止出现漏气或邪气的问题。

连接完毕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胃管的注意问题嘱托,对患者插管后的情况进行定期的观察,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防止出现相关的问题,一旦出现需要及时研究并调整,防止出现错误操作,影响外科护理过程效果。

二、临床医学上血管外科的护理过程控制血管外科的整体护理工作在实际的外科手术中分类较多,其中包括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疼痛护理过程、康复护理过程以及专项外科护理过程控制。

通过对血管外科手术中的相关技术进行合理的过程控制,实现患者对造血干细胞的血液治疗过程控制,激光手术治疗、血管微创手术治疗以及ACT的仪器手术的数量使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外科患者的疼痛护理进展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肢体疼痛是血管外科常见症状之一,如何有效的处理并减轻疼痛,最大限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做好疼痛患者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血管外科常见疼痛的一些评估,护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标签:疼痛;血管外科;护理
患肢疼痛是血管外科护理工作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中医认为“气滞血郁,不通则痛”[2],西医认为血管外科肢体疼痛,主要是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碍所致[3]。

因为疼痛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估方法和工具,而护士是疼痛评估与处理的第一线人员,准确客观的评价和记录患者的疼痛,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疼痛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满意度和医疗质量的关键所在。

1 疼痛评估
1.1 疼痛表现一般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大类[4]
1.1.1 间歇性疼痛类型有间歇性跛行,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出现小腿疼痛,迫使患者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体位性疼痛,肢体所处体位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激发或缓解疼痛,动脉性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可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下垂则可增加血液供给而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少症状,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涨痛;温差疼痛,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但如果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那么疼痛会加重,如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疼痛会减轻,寒冷刺激使血管痉挛则疼痛加重。

1.1.2 持续性疼痛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性疼痛,又称静息痛,可分为动脉性、静脉性、炎症性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5]。

1.2 疼痛評估工具
1.2.1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从无痛到剧痛,患者用数字来表达疼痛的程度:0表示无痛,1-4表示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5-6为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需要用止痛剂,睡眠受到影响),7-10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使用止痛剂,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1.2.2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6] 通过对面部表情、身体动
作、口头表达进行评骨,将评分结果分为3个等级:轻度(0-3),中度(4-6),重度(>6分)。

1.2.3 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7] 医生根据患者标出的最疼痛的位置为其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

1.2.4 词语描述量表(VRS)将疼痛测量尺与口述评分法相结合,评分结果分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剧痛。

1.2.5 长海痛尺[8] 将NRS与VRS结合,综合两者优点,从客观数字和主观感受两面评估疼痛,提高准确度。

以上各种评估量表各有各的优缺点,因为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比较大,为了使评估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考虑合并使用几种量表,选择最适合的。

1.3 疼痛评估记录管理生命体征观测单:在原体温单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呼吸下面在增加10个小格即O-10分为疼痛记录范围,统一记录方法如长海痛尺。

将疼痛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起记录在生命体征观察单上,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同时节约了护理的工作量,还能看到患者疼痛动态变化。

记录频次,入院后当班护士完成疼痛首次评估,中度以下每日2次,中度以上至少每日三次,中度以上疼痛必须有干预措施,如有药物干预必须有效果评价记录。

2 疼痛护理措施
2.1 一般措施
2.1.1 非药物疗法包括物理疗法.冷敷,热敷,针灸,按摩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改变体位等。

非药物治疗因针对不同类型疼痛和不同的进展,选择不同的方法。

黄鉴‘卅曾报道,应用头针治愈1例严重幻肢痛,并认为头部穴位与大脑相应躯体感觉皮质相对应,应用一定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可激活大脑神经细胞,调节神经平衡。

2.1.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疼痛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疼痛程度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方法,所有药物的应用都应密切注意观察药物的副反应。

(1)三个阶梯疗法: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镇痛三阶梯疗法,按照疼痛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程度由弱到强给予药物处理,第一阶段为非阿片类药物,第二阶段为弱阿片类药物,第三阶段为强阿片类药物。

(2)自控镇痛:包括自控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

自控镇痛法是Schz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镇痛方法,即病人感觉疼痛时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主动向体内注射既定剂量的药物,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0]。

(3)无痛病房管理模式:无痛病房模式包括超前镇痛、术中术后镇痛,对疼痛性质明确的疼痛要及时给予预防性用药和多种药物的选择如阿片类镇痛药与非甾体抗感染药镇痛药物等的联合应用
[11]。

2.1.3 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掌握疼痛的相关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同时采用公休座谈会,让病人现身说法,消除疑虑,建立正确的观念和依从性。

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年龄,疾病,文化,背景,情绪心理等因素,因人施教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可适当使用心理暗示,遵循了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了人文关怀,缓解病人的负面情绪,提高病人的痛阈,从而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12]。

功能锻炼:对所有病人制定早期,全程的功能锻炼计划,并动态监测,及时修订指导方案,有利于减轻疼痛,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2.2 特殊疼痛护理措施
2.2.1 动脉性疼痛疼痛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肢下垂,增加血供,避免肢体剧烈活动,冬天注意保暖患肢,禁止直接使用热水袋,严格终身戒烟。

2.2.2 静脉性疼痛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者,避免热敷,按摩,保护好患肢皮肤.
2.2.3 幻肢痛幻肢痛的发生可能与感觉的传人的各个环节有关,而最主要的是肢体的缺损导致的心理上的障碍,对此,首要是使病人接受截肢的事实,从心理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结合病人的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并建立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使其建立信心,重新适应生活和工作,走向社会。

小结
总之,血管外科的疾病都会引起长期的疼痛,疼痛不仅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更加会引发抑郁,焦虑,失眠,暴躁等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质量,作为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是疼痛护理的管理,实施,推广者,在遏制疼痛,治疗病因的同时,应不断学习疼痛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对疼痛的治疗护理技能,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行之有效的个体的医疗和护理,让疼痛的患者,早日解除或减轻因疼痛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杨金利.急性疼痛治疗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
[3]Merboth MK,Bamagi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ihvitalsign[J].Nurs ClinNorthAm,2000,35(2):375-383.
[4]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5]梅静华.血管外科患者的疼痛评估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62-163.
[6]Wong DL,Baker CM.Pain in cluldren:comparison ofassessmentseales[J].PediatrNurs,1988,14(1):9-17.
[7]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 (2):34.
[8]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6-7
[9]黄鉴.截肢后幻肢痛案[J].中国针灸,2001,21(1):41.
[10]姜忠锐,马桂馨.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263-264.
[11]张倩,王颖.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在骨科疼痛护理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69-70.
[12]董雪媚.術后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 (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