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湖北的竹子 赏析

合集下载

描写竹子的现代诗歌

描写竹子的现代诗歌

描写竹子的现代诗歌在一片静谧的土地上,竹子静静生长。

修长的身躯,节节向上,像是大地举起的绿色希望。

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那是它对世界轻柔的歌唱。

每一片叶子都写满生机,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它扎根于坚硬的土壤,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地方。

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保持着挺拔的模样。

竹子啊,你是坚韧的象征,也是淡雅的诗行。

在岁月的长河里,用翠绿诠释着无尽的力量。

一、诗歌分析1. 意象运用竹子:诗歌以竹子为核心意象,通过对竹子的外形(修长的身躯、节节向上)、生长环境(扎根于坚硬的土壤)以及姿态(挺拔、在风中沙沙作响)的描写,赋予竹子多重意义。

绿色希望:将竹子比作大地举起的绿色希望,暗示竹子的生机与活力,它的存在就像希望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2. 主题表达坚韧不拔:诗中强调竹子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始终保持挺拔的模样,这体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人们所敬仰的,也是诗歌想要传达的重要主题之一。

淡雅之美:称竹子是淡雅的诗行,表达出竹子除了坚韧之外,还有一种淡雅的气质。

它不张扬,默默地在自己的地方生长,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3. 语言特色简洁生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如“修长的身躯,节节向上”“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等描写,简单几笔就勾勒出竹子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快速在脑海中构建出竹子的画面。

富有节奏感:诗歌在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在一片静谧的土地上,/竹子静静生长。

”和“它扎根于坚硬的土壤,/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地方。

”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诗歌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仿佛竹子在风中摇曳时的韵律。

二、学习要点1. 意象的选择与塑造在创作诗歌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丰富内涵的意象,像本诗中的竹子,它在中国文化中本身就有很多象征意义,如君子的象征等。

在塑造意象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如外形、动作、所处环境等,使意象更加立体。

2. 主题的挖掘与表达主题是诗歌的灵魂,要善于从所选择的意象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可以从意象的特点出发,像竹子的挺拔联想到坚韧不拔的品质,然后通过诗歌的描写将主题清晰地表达出来。

苏轼作品中竹子的寓意

苏轼作品中竹子的寓意

苏轼作品中竹子的寓意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中经常以竹子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与特点,表达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借此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竹子在苏轼作品中的寓意丰富多样,既象征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又寓意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一、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个性苏轼笔下的竹子常常被描绘为挺拔、矗立于山水之间的形象。

竹子的生长环境恶劣,常生长在崇山峻岭之间,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屈服。

正如苏轼在《竹石记》中所说:“短才好色,耻以一簪之地。

常以江湖之胜,矜以临川之林。

”竹子虽然身处险峻之地,但却能自立自强,昂首挺胸,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展示出坚韧不拔的个性。

苏轼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坚韧品质的向往和赞美。

二、竹子寓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苏轼的竹子作品中还蕴含着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思考。

竹子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既能吸取阳光、雨露,又能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山原破碎湖光里,竹影临村石径斜。

”竹子与山原、湖光、石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和谐的景象。

这种和谐共生的境界,也是苏轼对人类社会的期许。

他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像竹子与自然环境一样和谐相处,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三、竹子象征清廉高洁的品质在苏轼的作品中,竹子还常常被赋予清廉高洁的品质。

竹子不仅形态优美,而且性格纯净,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苏轼在《竹石记》中写道:“凌云翰墨,应有之义;东篱菊蕊,自甘其妍。

”竹子以其清廉高洁的品质,成为苏轼心目中的理想之物。

在苏轼看来,竹子的清廉高洁是一种道德的追求,是一种对真实、善良和纯粹的追求。

四、竹子象征孤高独立的个性苏轼的竹子作品中还常常表现出竹子孤高独立的个性。

竹子生长在高山峻岭之间,与世隔绝,但它们并不因此而感到孤独和寂寞,反而显得高傲而独立。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豪情还似故人来,乱麻垂手愁不开。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关于竹子的古诗(精选54首)

关于竹子的古诗(精选54首)

竹子的古诗关于竹子的古诗(精选54首)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子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子的古诗1竹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子的古诗2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的古诗3篱竹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子的古诗4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子的古诗5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子的古诗6咏竹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竹子的古诗7咏竹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

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

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竹子的古诗8竹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竹子的古诗9庭竹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子的古诗10咏竹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筠带轻霜凝不落,干搓圆玉碧无痕。

非春长自繁枝叶,有地终须大本根,谁为裁音荐清庙,定胜嘉木就牺樽。

竹子的古诗11书舍竹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竹子的古诗12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竹子的古诗13和师厚栽竹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

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

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竹子的古诗14新竹琅干数本倚墙阴,新笋均条忽作林。

《竹子开花》阅读答案

《竹子开花》阅读答案

《竹子开花》阅读答案篇一:《竹子为什么会开花》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竹子为什么会开花龙会吟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

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

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

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

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

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缽。

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

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

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亮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

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

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

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

转到了一片竹林前。

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感觉累了,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

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诗歌鉴赏核心概念题型专练-沉郁顿挫(讲师版)(1)

诗歌鉴赏核心概念题型专练-沉郁顿挫(讲师版)(1)

诗歌鉴赏核心概念题型专练-沉郁顿挫术语概念解读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浑厚,语带浓郁,语带忧愤,蕴藉深厚,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沉重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其他诗人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风格,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典型例题剖析(2022·新疆喀什高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诗人经常入住的旅馆。

诗人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②神话传说的丁令威的故事。

《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出了驿舍的僻静陈旧,并且少有人至,营造了荒凉幽寂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在空荡的驿舍中缝补衣服,于寂寥中引起了宦海沉浮的感想。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深寓感慨,既有对仕途的感想,也有对世事的感叹。

D.颈联数竹量松的悠闲动作,暗含诗人在暂时的宁静中对岁月如流的感慨。

2.诗歌尾联的“暗尘残墨两依依”,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1.D2.①“依依”,为依恋不舍之意,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驿舍物是人非、灰尘和墨迹混在一起的情形。

②“依依”,一词饱含了诗人的怀往感旧之情,更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郁悲痛。

③以“依依”,这一叠字收篇,声情缭绕,更留下无穷的酸楚和不尽的沉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暂时的宁静”错误,结合“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可知,颈联紧承“仍归”,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

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

《竹》原文及赏析

《竹》原文及赏析

《竹》原文及赏析《竹》原文及赏析1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一二两句托物取喻。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三、四两句畅述胸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竹》原文及赏析2《斑竹》作品介绍《斑竹》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7首。

《斑竹》原文斑竹作者:唐·刘长卿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斑竹》注释①斑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

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②湘沅:湘江、沅江,均在湖南境内。

《斑竹》作者介绍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

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广州10年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广州10年二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0年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语文(二)试卷类型:A 2010.4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狷獗攫取云谲波诡细嚼慢咽B.肄业游弋光彩熠熠嘉言懿行C.愠怒蕴藉云烟氤氲不瘟不火D.诋毁官邸胼手胝足中流砥柱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参加公务员面试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随机应变,三是言之成理。

这也是公务员在实际上作中应具备的素质。

(见风使舵)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擢发难数;战后,几经谈判,犹太人终于从联邦德国获得丁34亿多马克的赔偿。

(罄竹难书)C.2009年第25个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

中午,他来到学校食堂,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并共进午餐。

(谈笑自若)D.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挥而就的作品《鹦鹉赋》,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

(一蹴而就)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火车票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春运倒票现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旅客买票难的问题,还必须加大铁路运力,加快铁路的建设。

B.区长上午参加了研究和制定创建和谐社区及建设精神文明计划,下午主持召开了全区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经验交流会。

C.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

D.中国冰雪健儿们在温哥华冬奥会取得的战绩,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管是男女项目还是团体项目,抑或是各单项,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下列的对联,内容不符合高考考场情景的一联是A.十载寒窗天道酬勤九州唯斯多才俊百万学子壮志凌云社稷于今择栋梁B. 盛世重英才问谁可展卷挥毫抒壮志岭南多俊彦看我能扬鞭策马上征程c. 夫子儒雅授业解惑教海无涯倾厚爱后生聪敏焚膏继晷书山有路攀高峰D.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期获益一卷摊开神驰笔畅科科游刃庆有余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漫谈古诗中的淡竹的作文

漫谈古诗中的淡竹的作文

漫谈古诗中的淡竹古代中国文学中,诗歌与自然联系密切,常以自然景物为写作素材。

其中,竹子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之一,被诗人们多次提及和描绘。

竹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描述竹子的淡雅和高洁。

本文将围绕古诗中对竹子的描绘展开,探讨古人对竹子的不同理解。

竹子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竹子往往被赋予秀美、高洁的形象。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崇山峻岭作为背景,形容了山势高耸的景象,而在描写这种高耸之势时,竹子被用来比喻。

诗人通过一层一层的楼梯与竹子相应,诗情也因而显得高远。

另一方面,竹子还可作为诗人人格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追求。

在《静夜思》中,李白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丝丝月光,而后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达出内心的交流,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在这种诗情中,竹子代表了诗人的高洁和内心的境地。

竹子的意义竹子在古代文学中除了形象的描绘外,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例如,《竹里馆》中的“病树前头万木春,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中,竹子不仅仅是景物的描写,更象征着对友谊的追忆和思念。

竹子常青不凋,比喻友谊长久而持久。

有时竹子也被用来比喻个人品质,如《竹枝词》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对竹子的剪枝与友人分享夜晚的雨声相对应,表达出对友情的期待和珍惜。

竹子的审美价值在古人眼中,竹子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价值。

古人常用竹子来赞美他人的高洁、淡雅,或自我追求高尚境界。

例如,《送友人》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以比喻竹子的纯洁来形容朋友的高尚品德,赞美朋友的美好品质。

竹子所具有的淡雅、高洁特质被认为是人们内心修养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

竹子的哲理意义竹子在古诗中还有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常常与虚怀若谷、守正不阿等美德相联系。

例如,《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首诗借喻竹子顽强的生长态度,表达了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1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

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
2 竹子开花了?
3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

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

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圈枯干卷起的竹叶.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一开了花就死?
4 我也不明白。

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5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

1907年,英国人威尔进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

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

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6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

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

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

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7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

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五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

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81907 年的中国。

五月,黄花岗之役失败;六月,七女湖之役失败。

七月,徐锡麟、秋瑾在安庆起事,壮烈牺牲。

原本可能一同去安庆革命的蒋梦麟没去安庆却到了日本:“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中日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我惭愧得无地自客……兴高采烈的日本人提着灯笼在公园中游行,高呼万岁。

两年前,他们陶醉于对俄的胜利.至今犹狂喜不已。


9 蒋梦麟“孤零霉地站在一个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触景生情,不禁泫然涕下”。

1907年的蒋氏正值二十二岁,但是他的眼泪有几岁?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战争,1900年有八国联军.1895年是甲午战争,1885年,蒋氏出生的一年,是中法战争。

蒋氏在上野公园所流的眼泪,无数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都流过,是感时忧国的眼泪。

那些眼泪,原来早就埋藏在他出生当日的啼哭里。

或者更老:1874年日军犯台、1860 年英法联军陷北京、1840年鸦片战争……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其实那样苍老。

10 也是1907年,二十六岁的台湾人林献堂在日本奈良遇见粱启超。

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沟通,两人以中国文字笔谈。

林献堂问:“我们处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新,不知如何可以?”梁启超感慨无限:“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


11 不,当然不是偶然的。

台湾林家的优秀子弟和来自广东的进步分子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抒共同的感叹,诚非偶然。

他们的感叹里深深埋藏了背后整个世纪的痛苦和挣扎。

12 星移物换,我们走到一个世纪的尽头,和蒋梦麟、鲁迅、林献堂、粱启超仍是同一个世纪。

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走在街上;那北京、上海来的,那台北、台南来的,走在纽约、东京、墨尔本的街上。

当他们在某一个公园里独自流下眼泪时,那世纪末的眼泪是否早已深埋
了世纪初的淡淡的轨迹?
13 所谓基因啊,不过是文化扣历史的宿命吧。

14 世纪末的时辰到了,千千万万丛竹子同时开花,死亡。

但是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死亡?花穗中蹦出种子,种子落在肥厚的土壤中,将衍生出另一片千千万万的葱绿竹丛,在另。

一十世纪之初始。

15 死亡,竟是新生。

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种子落下,新的思想抽芽,难道
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
16 街上,孩子的欢声不断。

(选自《魂牵》,有删改)
“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

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圈枯干卷起的竹叶.”文章第3段描绘了竹子开花的繁荣景象,充满了生机,然而在开花的同时,竹叶却在悄悄凋零.这里引出了作者对于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接下来作者想到了欧洲竹子的由来,她说“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我们可以想象,这声音是来自历史遥远的呼唤,是作者从内心深处由内而发的感悟. 作者因为欧洲所有的竹子开花,得知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于1907年英国人从中国湖北运来的一株竹子。

由此想到1907年的中国,黄花岗之役的失败,七女湖之役的失败,联想到那个时期的人物,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悲怆与苍凉.
第9段中作者这样说“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流下的眼泪是苍老的”这是因为他们流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眼泪,饱含着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痛苦与屈辱。

饱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从容无畏,饱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痛心疾首,饱含“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难酬.这样的眼泪是苍老的,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忧虑.
作者在这里多次提到了“1907年”这个时间,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上承竹子从中国运到欧洲,引起作者的思考,从而引出中国的苦难历史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

同时也起着线索的作用.作者先写1907年英国人威尔逊从中国湖北移植竹子到欧洲,再写190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情,1907年这个时间成为了竹子和历史的联结点。

文章第7段说到, “孩子与竹花之问,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孩子和竹花,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然而竹子开花就会死亡,死亡的同时预示着生命的新生;竹子开花、死亡、再生,是一种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规律,象征着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新生与传承;而孩子的生命是崭新而蓬勃的,孩子是未来的一种希望,是生命的新生,也是文化与历史的担当者。

竹子开花死了之后,将会蹦出种子,长出新竹,死亡也是一种新生。

而革命志士也同新竹一样,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可以传递下来,这样的精神的继承者正是这些孩子,这种精神在孩子身上也新生了。

所以,从这点看,孩子和竹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结尾时,“街上,孩子的欢声不断。

”这是作者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生命在延续,死亡与新生其实是不矛盾的. “死亡,竟是新生。

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种子落土,新的思想抽芽,难道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龙应台,如一个思想者,在铿锵的文字之美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作者思维缜密、清晰,富于逻辑性,从一株竹子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