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实验方案
蚕豆根尖微核测试技术

7 镜检及微核识别 找到分生组织区细胞分散均匀、膨大、分裂相对多的部位, 再转到高倍镜(物镜40X)下进行观察 微核的识别标准 (1)凡是主核大小的1/3以下,并与主核分离的小核。 (2)小核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 (3)小核形态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每一处理观察5个根尖,每个根尖观察1000个细胞,并计数 其中有微核的细胞数(微核千分率)
蚕豆根尖微核测试技术
实验原理
蚕豆根尖细胞在分裂时染色体的复制过程中常 发生断裂,断裂下来的片段在正常情况下能自行 复位愈合,如果此时受到外界诱变因子的作用, 会阻碍染色体的愈合,于是会出现微核,由于产 生的微核数量与外界诱变因子的强弱成正比,所 以可用微核出现的百分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 生物遗传物质影响的程度。
4 “污染指数”判别:此方法可避免因实验条件等因 素带来的微核千分率本底的波动,故较宜适用。 污染指数=样品实测微核千分率平均值/对照组微 核千分率平均值 0-1.5 基本没有污染 1.5-2.0 轻污染 2-3.5中污染 3.5以上重污染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果分析与报告
1 各测试样品微核千分率的计算 2 如果被检测样品不多,可直接用各样品微核千分率平 均值与对照组比较(t检验),从差异的显著性判断 水质污染与否。 3 如果监测的样品较多,可先用方差分析(F检验)看 各采样点所测的微核千分率平均值和对照的差异显 著性。如差异显著,还可进行各采样点微核差异显 著性的多重比较,看被检样品微核千分率平均值差 异显著性的分组情况,以归纳划分这些不同采样点 不同级别的污染程度。
3 根尖细胞恢复培养 处理后的种子用自来水(或蒸馏水)浸洗三次,每次2~3分 钟。洗净后再置入辅有湿脱脂棉中,25℃下再恢复培养 22~24h。 4 固定 将恢复后的种子,从根尖顶端切下1cm长的幼根,用卡诺 氏固定液固定24小时。固定后的根如不及时制片,可换入 70%的乙醇溶液中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 5 解离:用蒸馏水浸洗固定好的幼根两次,每次5分钟,吸 净蒸馏水,加入5mol/L盐酸将幼根浸没,室温下酸解10分 钟,幼根软化即可。 6染色 吸去盐酸,用蒸馏水浸洗幼根三次,每次1~2分钟。截下 1~2mm左右长的根尖,滴加席夫氏试剂(在生物实验可 以和经过酸化的DNA 发生反应,DNA 被染成紫红色,而 不和核仁,细胞质发生反应,因此可以来鉴定DNA的存 在。),染色5~8分钟,加盖玻片,压片观察
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蚕豆根尖微核技术)
一、实验题目
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流仓河污水污染情况
二、实验目的
1、利用植物压片技术和微核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环境中存在的毒害物;
2、理解环境致突变因子对生物体DNA的损伤
3、掌握环境因子遗传毒性检测的微核实验方法
4、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三、材料仪器与方法
1.1材料仪器
选取蚕豆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虫害100颗,采集于流仓河污水,烧杯,剪刀,培养皿,量筒100ml,,胶头滴管,显微镜,卡诺固定液,5 mol/L盐酸,石炭酸品红溶液,天平(带砝码)
1.2方法
1.2.1污水处理
将采集到的污水稀释100倍、10倍、不稀释,用自来水做对照
1.2.2蚕豆根尖的培养处理
将蚕豆用蒸馏水浸泡一天使其充分吸胀,然后用滤纸浸水放于培养皿中在25℃恒温箱中培养24h。
每12小时换水一次。
待蚕豆初生根长至2cm左右,选取长度一致的蚕豆,分别用蒸馏水,1倍稀释液,10倍,50倍,100倍,分别处理6h,其中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处理。
然后再放于25℃恒温箱恢复培养24h。
卡诺固定液固定24 h;固定好的幼根以蒸馏水浸洗两次,用5 mol/L的盐酸于28℃水解约25 min,至幼根被软化即可;然后用蒸馏水洗净切取0.5cm的根尖,用改良的石炭酸品红溶液染色5~10分钟。
1.2.3制片
用常规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
1.2.4镜检计数
每剂量组选取5个根尖,每个根尖随机镜检1000个细胞,计算微核率MCN‰=观察到微核细胞数/观察细胞总数*1000‰。
细胞实验方案

重金属离子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核测试的原理和毒理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2.学习蚕豆等根尖的微核测试技术二、实验原理微核是在理化诱变因子的作用下, 在细胞形态学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染色体损伤类型, 只要环境中存在着一定剂量的遗传毒性物质, 生长于其中的植物就有可能产生微核现象. 根据植物细胞的徽核效应, 可以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三、实验材料:蚕豆四、实验器具和药品:实验器具:显微镜;解剖刀;镊子;解剖盘;冰箱;恒温水浴锅;滤纸;盖玻片;载玻片;烧杯;量筒;试管。
实验药品:PbCl2溶液;CdCl3溶液;CuCl2溶液;去离子水;石碳酸品红;0.05% NaClO;5-氨基尿嘧啶;无水乙醇;冰醋酸;盐酸。
五、实验步骤1.根尖的培养选取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蚕豆种子洗净后,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大烧杯内,浸泡约24 h,期间换水1~2次。
待种子充分吸胀后,将其放入铺有一薄层湿润脱脂棉的解剖盘中,置(25 ±1)℃的恒温培养室中培养2~3 d,期间换水4~6次,使其长出1.5~3.0cm长的初生根。
2.根尖毒性处理取PbCl2溶液、CdCl3溶液、CuCl2溶液,将每种溶液稀释配制成50mg/L、100mg/L、150mg/L、200mg/L 4个浓度梯度,以无离子水为空白对照,。
在芽长出0. 2—0. 5 cm 时, 经4℃培养14 h, 转移在0.075%的5-氨基尿嘧啶中培养24h ( 23℃) 冲洗, 移至含氧丰富的蒸馏水中培养8—12h, 大约24% 的细胞可比较同步地出现细胞有丝分裂高峰。
2h后,转移到浓度已定的重金属离子溶液中( pH 6.6—7.2)。
培养1个细胞周期18h。
3.根尖细胞恢复培养将处理过的种子用蒸馏水浸洗2次,每次5~10 min后,再放入新铺好的湿润脱脂棉的解剖盘(或培养皿)内,按前述培养条件使根尖细胞修复培养22~24h。
蚕豆根尖微核监测法

12.2.5 组装前的注意事项
取出豆种,用调温水浸洗 3 次,每次 5 min,
按照规定的条件恢复培养24 h。
处理6h
处理过程中,根尖如出现相关的急性毒性症
状,则按要求增加试样急性毒性预试验;否 则,直接进行后续试验。
实验步骤
4.根尖固定
用卡诺氏液固定
切取顶端 l.0 cm 左右根尖置于具盖指管内(同一试样处理 的根尖放入一个指管),加卡诺氏液固定 2 h。固定时间 最长不超过 24 h。
8.插拔时不要抓住线缆拔插头,以免损伤线缆。
12.2.6 台式计算机组装基本步骤
1.主机的安装 (1)准备好机箱并安装电源,主要包括打开空机箱和安装电源; (2)驱动器的安装,包括硬盘、光驱的安装; (3)CPU和散热器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安装CPU及散 热风扇; (4)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内; (5)主板的安装,将主板固定在机箱内; (6)显卡的安装,根据显卡接口类型将显卡安装在主板上合适 的扩展槽内; (7)声卡等的安装,根据声卡的总线类型选择合适的扩展槽将 它们安装在主板上; (8)机箱与主板间连线的连接,是指各种指示灯、电源开关线、 PC喇叭等面板插针的连接,以及硬盘、光驱。
用乙醇保存
如不能及时染色制片,则弃去卡诺氏液,用实验用水洗净, 加入乙醇溶液浸没,于冰箱内冷藏,72h内染色镜检。
33
浸洗根尖
环境生态学 (蚕豆实验)

蚕豆根尖微核实验实验方案第一组姓名学号龚丽桦20110442001王春20110442002周鹏20110442003蔡梣仪20110442006贺吉20110442007李彦欣20110442008蚕豆根尖微核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环境遗传物质污染的微核指示”的综合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遗传毒性的感性认识,掌握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及生理过程的改变及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指示作用。
2.掌握微核试验相关操作技术。
3.使学生在复习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物质对环境中生物的危害,增强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4.通过本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及分析、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微核试验(Themicro nucleu stest, MNT)是以动植物为材料,采用细胞生物学手段,观测其出现的微核率来表示材料受遗传损伤程度的一种检测遗传毒物的方法。
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向两极移动,所以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即可在它附近看到一到几个很小的圆形结构,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 1 / 20 - 1 / 5 ,这就是微核( micronucleus )。
微核是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指标之一,指示染色体或纺锤体的损伤。
由于这种损伤会因细胞受到的外界诱变因子的作用而加剧,而微核产生的数量又可与诱变因子剂量的强弱呈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
蚕豆(Vicia faba)是一种理想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材料。
蚕豆的染色体大,数量少(2n=12),根尖中含有较多的分裂相细胞,非常适合显微观察,而且蚕豆根尖细胞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对诱变剂敏感,便于遗传毒性检测实验。
(一)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A.实验材料:蚕豆种子B. 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试管(10ml)×2、蚕豆发芽盒、镊子、手术刀、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等C. 试剂[1] 环磷酰胺:用其与水可溶剂配置系列溶液:0%(对照),5%,10%,20%。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利用蚕豆根细胞微核技术检测洗发水的毒性09生物技术宁伟王晓刚太红桥刘经源摘要微核(micronucleus,MCN)是真核生物细胞经各种理化因子作用后引起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1/20,染色与主核一样或稍浅。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或落后染色体,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
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微核。
[1]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Micronucleustest,MC-NT)技术是一种以染色体断裂及纺锤丝损伤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检测方法。
它是一种应用于监测环境致突变物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危害的技术,并从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探讨植物遗传物质的改变状况与环境污染,也可以检测淡水环境的质量。
[2]关键词蚕豆根尖微核洗发水千分率蚕豆是一种很好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材料。
它的染色体为六对相当大的染色体,而且根尖含有较多的分裂相细胞,非常适合显微观察。
目前,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在环境致突变性检测/监测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它的可靠性和灵敏性较高,且本底较低,这对于一种致突变性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它的检测物谱较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镜检细胞微核时,应按下列标准计数微核:(1)凡主核大小1/3以下,与主核分离的小核;(2)小核的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3)小核形态可为圆形,不规则等。
[3]1. 实验目的掌握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的一般方法。
并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对洗发水的毒性状况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表明蚕豆根尖细胞MCN对胁迫很敏感,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可用于洗漱用品的安全监测。
2. 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蚕豆种子、洗发水、显微镜、镊子、培养皿、剪刀、载玻片、盖玻片、烧杯、Carnoys固定液、盐酸酒精解离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NaN3等。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蚕豆根尖微核检测与应用

v 更多问题……
五、 实验流程——准备工作 ——
v 每个自然班分成4个组
§ §
人数基本相同、确定每小组的组长 确定试验目的、各小组所用的处理因素(阴性 对照、阳性对照、两种污水处理) 上报分组名单(组长)、试验目的、因素 实验开始前提交试验方案(班内协调、统一时 间安排)
§ §Leabharlann 实验工作时间安排参考§
若干种待测诱导物(如不同来源的污水),由各 组同学采集 阳性对照(NaN3):已证明可诱导微核形成 阴性对照(洁浄水样):微核形成率接近于0
§ §
五、 实验流程
准备工作 § 查阅文献 § 确定研究目的 • 如:待测物、蚕豆品种差异等 § 制订试验方案 v 蚕豆发根、取材 v 处理与恢复培养 v 取材制片、镜检观测 v 结果分析、撰写报告(论文)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
——蚕豆根尖微核检测与应用 —— 蚕豆根尖微核检测与应用 (综合型实验) (
四川农业大学 普通遗传学课程组
提 纲 纲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材料 4. 用具与药品 5. 实验流程
一、 实验目的
v v v
了解诱变物质微核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掌握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 了解研究性试验开展的基本环节
§ §
实验教学角度: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角度:研究性试验(非验证性实验)
二、 实验原理
u u u
微核的概念与形成 微核检测技术 微核检测的应用
(一)微核的概念与形成
v
微核(micronuclei, MN/MCN)
天数 工作内容 方案、材料与待测物准备 1 2 3 5 6 7 8+ 浸种(其间换水两次) 第一阶段催芽 第二阶段催芽(其间检查水分) 诱导处理 恢复培养 根尖取材、固定 解离、制片观察 结果分析与报告写作 24h 12~24h 36~48h 12~24h 22~24h 24h 2~4h 大致时间 注意 班、组 自然班 组 组 组 组 组 组 组
蚕豆根尖制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蚕豆根尖制片的基本技术和步骤。
2. 观察蚕豆根尖细胞的结构,了解其生长和分化特点。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分生组织特征,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通过制片观察,可以了解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和细胞分化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蚕豆、盐酸、酒精、蒸馏水、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滴管、酒精灯、剪刀、剪刀夹、解剖盘。
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取新鲜蚕豆,用剪刀将根剪成约1.5cm长的根段。
2. 解离:将根段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的锥形瓶中,加热至根段透明。
3. 漂洗:将解离后的根段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去除盐酸和酒精。
4. 染色:将漂洗干净的根段放入装有染液的培养皿中,染色5-10分钟。
5. 制片:用解剖针将染色的根尖挑出,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6. 压片:用镊子轻轻压盖玻片,使根尖细胞压扁,便于观察。
7.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制片,记录蚕豆根尖细胞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冠:位于根尖的顶端,细胞较大,排列不整齐,具有保护作用。
2. 分生区:位于根冠下方,细胞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3.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上方,细胞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4. 成熟区:位于伸长区上方,细胞停止伸长,分化并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质分裂、细胞核分裂和染色体分离等现象。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成了蚕豆根尖制片,并观察到了蚕豆根尖细胞的结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分生组织特征,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方案(蚕豆根尖微核技术)
一、实验题目
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几种废旧电池夜
二、实验目的
1、利用植物压片技术和微核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环境中存在的毒害物;
2、理解环境致突变因子对生物体DNA的损伤
3、掌握环境因子遗传毒性检测的微核实验方法
4、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三、材料仪器与方法
1.1材料仪器
选取蚕豆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虫害100颗(安徽大学生物实验中心供给),N种品牌的废电池(安大李园宿舍楼收集)
滤纸若干,烧杯,剪刀,培养皿N*15个,量筒100ml,锥形瓶5个,胶头滴管,显微镜,卡诺固定液,5 mol/L盐酸,石炭酸品红溶液,天平(带砝码)1.2方法
1.2.1废电池浸泡液制备
采用浸泡方法处理废电池。
随机取N种废电池各1节(用),称重后砸破外壳暴露内部填充物,尽量使外壳破损程度一致。
每克填充物加70ml蒸馏水,薄膜覆盖浸泡3天,每天搅动1次。
每种电池浸泡液配成未稀释,稀释10倍、50倍、100倍4组,设蒸馏水为对照组。
1.2.2蚕豆根尖的培养处理
将蚕豆用蒸馏水浸泡一天使其充分吸胀,然后用滤纸浸水放于培养皿中在25℃恒温箱中培养24h。
每12小时换水一次。
待蚕豆初生根长至2cm左右,选取长度一致的蚕豆,分别用蒸馏水,1倍稀释液,10倍,50倍,100倍,分别处理6h,其中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处理。
然后再放于25℃恒温箱恢复培养24h。
卡诺固定液固定24 h;固定好的幼根以蒸馏水浸洗两次,用5 mol/L的盐酸于28℃水解约25 min,至幼根被软化即可;然后用蒸馏水洗净切取0.5cm的根尖,用改良的石炭酸品红溶液染色5~10分钟。
1.2.3制片
用常规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
1.2.4镜检计数
每剂量组选取5个根尖,每个根尖随机镜检1000个细胞,计算微核率MCN‰=观察到微核细胞数/观察细胞总数*10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采用方差和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