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新)
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

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目的探究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与接受治疗的85例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士共情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焦虑和抑郁评分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異均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焦虑患者采用护士共情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效果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e] empathy nursing on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Method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in and I treated 8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nurse empathy nursing,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elf-efficac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while the level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Nurses empathy nursing mode is adopted for patients with anxiet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self-efficacy,anxiety and depressive state of patients,significant effect.Key words:Nurse empathy nursing;Anxiety;Self-efficacy;Anxiety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发病率很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患者表现为持续焦虑、心慌、抑郁、失眠等症状,自我效能都会很低,生活质量水平降低,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
专业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影响PPT课件

总结
总结
知识回顾:概括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 要点
结论:总结专业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积 极影响
总结
展望未来:展示对护理领域的 发展和研究方向的展望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专业护理对焦 虑症患者的影
响PPT课件
目录 概述 影响因素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总结
概述
概述
引言:介绍焦虑症的定义和常 见症状 目标:明确本次课件的目标和 重点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解释焦虑症的生理原因和对 身体的影响
心理因素:探讨焦虑症对患者心理状态 的影响
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分析焦虑症对患者 理方法
专业护理:介绍专业护理在焦虑症患者 中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讲解护理人员在提供心理支 持方面的策略
护理方法
药物治疗:介绍常用的药物治 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护理效果
护理效果
改善症状:说明专业护理对焦虑症患者 症状的改善效果
提高生活质量:探讨专业护理对患者生 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护理效果
共情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我效能、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

共情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我效能、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共情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我效能、焦虑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均实施共情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和焦虑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共情护理的实施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有着积极影响,通过对患者耐心倾听,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情况,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与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析;共情护理;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我效能;焦虑状态;依从性;影响精神疾病的种类繁多,发病原因复杂,且患者的治疗周期长,患者在长期住院的过程之中,很可能因为周边环境问题,而导致发生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也会对其后续的治疗以及预后带来影响[1]。
因此,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共情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方法,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2]。
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共情护理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均实施共情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7~59岁,平均(42.69±3.62)岁,病程1~5年,平均(2.08±0.62)年。
传递温暖优秀护士化解患者焦虑与恐惧

传递温暖优秀护士化解患者焦虑与恐惧传递温暖:优秀护士化解患者焦虑与恐惧缓慢而有力的心跳声环绕在医院的走廊上,让人倍感宁静。
然而,在静谧的背后,患者们内心却可能被焦虑与恐惧所笼罩。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优秀的护士通过传递温暖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化解了患者的焦虑与恐惧,更让医疗环境变得温馨宜人。
无人能否认,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心情往往是紧张与害怕的。
面对可能的诊断、治疗过程以及未知的结果,患者常常感到无助和担心。
然而,优秀的护士懂得如何以自己的关怀和专业性来缓解患者的精神负担。
首先,优秀的护士要注重沟通。
他们擅于倾听患者的诉说,关注患者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与患者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理解,护士可以更有效地传递温暖,减轻患者的内心压力。
正如英国护士之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所说:“患者可以忍受疼痛,但不能忍受忽视。
”其次,优秀的护士要展现出专业素养。
他们熟练掌握各种医疗技能,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执行医嘱、采集样本以及处理紧急情况时,护士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敏锐。
这种专业性带给患者一种信心和安心,化解了他们内心的恐惧。
另外,优秀的护士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温暖。
即使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环境中,他们依旧能够以微笑和温和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传达关怀之情。
正如克里斯托夫·马尔修所言:“微笑是门打开心灵的钥匙。
”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更能够为医疗环境注入一股温暖的氛围。
优秀的护士还要注重细节,并为患者提供温馨体验。
他们时刻关注患者的环境和生活细节,预先准备好所需物品,并在患者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供。
这种关怀的举措不仅能够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更能够化解他们面对医疗过程时的不安与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优秀护士的职业素养还要体现在对家属的关心和支持上。
他们主动与家属进行交流,解答家属的疑问和疑虑。
通过与家属建立合作和谐的关系,护士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也能够为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焦虑情绪综合分析及对策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焦虑情绪综合分析及对策精神卫生护理人员是在精神卫生领域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
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常常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本文将从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对人员个体和组织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焦虑情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压力。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需要面对复杂的病情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处理患者的情绪和症状,同时还需要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和配合。
2. 情感负荷。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接触到患者的痛苦和困惑,需要耐心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这些情感负荷容易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
3. 职业认同感。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有时受到负面的评价和认知偏见,对护士的工作价值和职业认同感产生质疑,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4. 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常常需要在压力和情绪的环境中工作,一些人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应对焦虑情绪的方法。
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会对个体和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焦虑情绪会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容易引起情绪疲劳、失眠、压力增加等问题,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症等精神障碍。
焦虑情绪还会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降低职业满意度。
对于组织来说,护理人员焦虑情绪的增加会导致人员流失和业绩下降,进而影响护理质量和医院声誉。
焦虑情绪还会影响护士之间的协作和团队凝聚力,造成工作氛围的不稳定。
1. 加强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和掌握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情绪调节等。
定期进行个人心理健康的评估和自我提升,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
2. 构建支持系统。
护理人员可以与同事和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分享工作中的困惑和压力,互相支持和鼓励。
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倾诉自己的内心痛苦和困惑。
患者安抚优秀护士能够有效安抚病人的情绪缓解他们的痛苦和焦虑

患者安抚优秀护士能够有效安抚病人的情绪缓解他们的痛苦和焦虑患者安抚优秀护士能够有效安抚病人的情绪,缓解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在医疗机构中,护士在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提供照顾、关怀和解答患者的问题。
然而,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优秀的护士还具备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安抚患者。
通过有效地安抚患者的情绪,优秀的护士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和焦虑,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患者安抚的重要性以及优秀护士在这方面的作用。
首先,患者安抚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焦虑。
在面对疾病、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害怕、紧张和焦虑。
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仅会加剧疾病的症状,还会干扰治疗的进行。
然而,当患者受到护士的有效安抚时,他们的情绪会得到缓解,从而减轻痛苦和焦虑。
例如,护士可以使用温柔、关怀和鼓励的语言来和患者交流,通过倾听和关注患者的需求,使他们感到被尊重和支持。
这样的安抚不仅可以舒缓患者的情绪,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促进康复过程。
其次,患者安抚对治疗的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和紧张会对免疫系统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当患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的治疗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
然而,通过有效地安抚患者的情绪,护士可以帮助他们减少焦虑,进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治疗的效果。
护士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安抚患者,如放松技巧、呼吸练习和心理疏导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最后,患者安抚还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疾病和医疗过程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便和困扰。
他们可能需要面对疼痛、失去自理能力、改变生活习惯等问题。
然而,通过优秀护士的安抚,患者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应对困难并逐渐恢复自信。
这样的安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他们对疾病的负面情绪,更好地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
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培训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培训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1. 引言1.1 护理人员在精神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在精神科护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精神科病患通常面临着心理问题、情绪困扰和行为异常,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来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
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并与医生、家属等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和照顾。
在精神科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他们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抚慰能力,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建立起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护理人员在精神科护理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更需要具备温暖的心灵和真诚的关怀,为患者提供温馨的护理环境和细心的照料。
他们的存在和付出,是精神科患者康复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培养优秀的精神科护理人员,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共情能力,对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字数:231】1.2 共情能力在护理中的作用共情能力是指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
在护理中,共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建立起与患者的信任和沟通,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共情能力可以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通过展现出对患者的理解和关心,护理人员可以建立起一种亲近的关系,患者会感到被重视和被关怀,从而更愿意与护理人员合作,提高治疗效果。
共情能力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痛苦。
通过与患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护理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共情能力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惧和绝望,而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可以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减轻他们的痛苦,促进康复。
共情能力在护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绪,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临床症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临床症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亲情护理在焦虑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在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间接诊的焦虑症病患70例,并采用投掷子的方式将之随机分成甲、乙两组(n=35)。
两组都实施常规护理,甲组同时加用亲情护理。
观察两组焦虑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甲组护理后的焦虑症状评分为(50.1±5.3)分,明显比乙组的(61.8±6.4)分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甲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比乙组的8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于焦虑症患者常规护理期间对其辅以亲情护理,可显著改善其焦虑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焦虑症;护理满意度;亲情护理;效果临床神经症中,焦虑症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并以情绪焦虑等为主症,患者在发病后可表现出胸闷、坐立不安、尿急、烦躁与口干等症状[1]。
现阶段,临床还并未研究确切本病的病因,但多会采取抗抑郁药物疗法对本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帮助其缓解病情,但患者在治疗期间仍需要应用安定类的药物,再加之患者比较容易产生极端想法,有甚者亦可出现自杀的情况。
故,我们需要特别注重焦虑症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
本文将以70例焦虑症病患(接诊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为对象,旨在分析焦虑症患者用亲情护理对其临床症状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本院接诊且明确诊断为焦虑症的病患70例,所有入选者都无其它疾病所致的认知障碍。
利用投掷子法对70例入选病患进行分组:甲组和乙组各35例。
其中,甲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2-59岁之间,平均(31.9±3.7)岁。
乙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1-60岁之间,平均(32.1±3.5)岁。
对两组的性别构成情况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P>0.05,可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姚建玲 王艳明 黄立侨ʌ摘 要ɔ 目的 探讨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㊂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士共情护理,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实施护理干预㊂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和负性情绪的变化㊂结果 两组患者纳入研究时(护理前)的自我效能评分㊁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观察组护理后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期望评分㊁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㊁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护士共情护理能够提高护患之间的沟通效果,明显改善焦虑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㊂ʌ关键词ɔ 护士共情护理; 焦虑症; 自我效能; 焦虑状态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08.026作者单位:5102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门诊焦虑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㊁心慌㊁抑郁㊁失眠等症状,时刻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焦虑症的患者越来越多㊂在对焦虑症的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的同时,心理护理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㊂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㊂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多,护士共情护理属于心理护理的范畴,其能够使护士对患者的感觉和情绪感同身受,了解患者的痛苦,并将这种了解和体会传达给患者,进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㊂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焦虑症的患者采用共情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80例焦虑症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持续症状2周以上;②均志愿参与研究;③实验室检查指标无重大异常表现;④无药物㊁酒精依赖史;⑤无重大精神㊁神经病史;⑥智力正常,沟通能力㊁认知能力良好,能够正确表达主观意见;⑦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完成相关量表调查㊂排除标准: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认知功能障碍;③神经系统功能性㊁器质性改变㊁严重的躯体疾病;④合并有恶性肿瘤㊁急性感染㊁免疫性疾病等;⑤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㊂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㊂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56岁,平均(40.5ʃ1.5)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4.2ʃ2.0)年;文化程度:初中17例,高中及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11例;婚姻状况:已婚31例,未婚8例,离异1例㊂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5岁,平均(41.2ʃ1.3)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4.3ʃ2.1)年;文化程度:初中15例,高中及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12例;婚姻状况:已婚30例,未婚10例㊂两组的年龄㊁性别㊁病程㊁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㊂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合并有失眠的患者给予安眠药,使用药物的类型及剂量无显著性差异㊂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者焦虑症的相关健康知识指导,做好饮食护理和睡眠护理,进行常规的心理安慰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护士提供共情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2•1 护士共情护理的培训 组织科室内护士统一学习共情护理的相关内容,包括定义㊁内容㊁实施方法㊁要求㊁人性关怀理论以及沟通技巧等㊂要求护士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礼貌服务,尊重患者㊂强化护士对患者心理认知㊁情绪体验以及关怀㊁照顾患者的能力,学会用共情去深刻体会和了解患者精神世界中各种负荷,学会关心人和理解人等㊂培训结束后对护士进行考核,提高护士将共情理念转换为自觉关怀行为的能力㊂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讨论共情护理的实施情况,不断总结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共情护理的能力㊂1•2•2 共情护理的实施①积极倾听:适度的倾诉是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重要途径㊂倾诉也是共情的首要条件㊂护士在与焦虑症的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全神贯注倾听患者的苦恼,不打断㊁不做价值判断,不做出不专心的动作和姿态,可用眼神㊁点头等适当的鼓励性信号表达自己的理解㊂倾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语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总结患者的需要,表达自己感同身受,让患者感受到 我与你同在 ,增强对患者的情绪共情的反应﹝3﹞,使患者的情绪得到排解㊂②换位思考:焦虑症的患者迫切的需要护理人员的同情和体贴㊂因此,护士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准确感知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体验焦虑症患者的痛苦,如 如果我患了焦虑症,此刻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㊁ 我对焦虑症带来的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否会感到悲观和绝望 ㊁ 通过抗焦虑治疗和心理护理是否能够治愈或者缓解我的症状 等㊂③信息整理:在倾听㊁换位思考和与患者的沟通中不断收集和整理信息,充分了解患者现在的精神状态,借助于自身的经验进一步理解患者㊁深入患者的内心,并及时满足其内心需求,最终减轻其负性情绪,让患者体会到温馨的服务㊂④信息反馈:根据所整理的信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同情后的相互了解让患者对自身的感受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㊂通过一些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对患者进行干预,如采用微笑和触摸缩短与患者的心理距离,产生共情和同感﹝4﹞㊂告知患者若自身处在患者的角度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如何进行自我不良情绪的排解,教会患者一些容易接受和使用的心理调节方法,鼓励患者积极地面对疾病,告知患者自己会陪伴在患者身边,与其一同对抗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㊂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及焦虑㊁抑郁的变化㊂①自我效能:采用简化版自我效能量表(CBSEI-C32)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价㊂该量表共包括两个平行量表,结果期望量表(OE-16)与自我效能期望量表(EE-16),共32个条目,每个量表包括16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10分,10分表示非常肯定或非常有帮助,1分表示完全否定或无任何帮助,每个量表总分16~ 16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强㊂焦虑㊁抑郁评分:采用宗氏焦虑量表(SAS)和宗氏抑郁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均包括20个题目,按照4级评分法,正性情绪均反序计分,分别为没有或很少时间㊁小部分时间㊁相当多时间㊁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㊂20个项目得分相加总分为80分,标准分为总分ˑ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㊂SAS评分>50分为存在焦虑,SDS评分>53分为存在抑郁㊂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或越抑郁情绪越严重㊂1•4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的数据核实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㊂2 结果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自我效能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㊂观察组护理后的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期望评分㊁总分均高于对照组㊂见表1㊂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的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OE-16评分干预前干预后EE-16评分干预前干预后CBSEI-C32评分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4097.4ʃ25.5132.4ʃ28.498.2ʃ24.3131.3ʃ11.6195.3ʃ34.2264.1ʃ23.9对照组4095.4ʃ24.398.5ʃ24.396.2ʃ21.3100.5ʃ23.4188.9ʃ45.8198.5ʃ34.5 t值0.8621.56 1.0519.57 1.7230.21 P值>0.05<0.05>0.05<0.05>0.05<0.05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㊁抑郁状态的变化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㊁抑郁评分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㊂观察组护理后焦虑㊁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㊂见表2㊂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㊁忧郁状态的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SAS护理前护理后SDS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4054.93ʃ6.5544.84ʃ5.2949.53ʃ5.4640.81ʃ5.12对照组4053.93ʃ6.5549.32ʃ6.1748.68ʃ5.7445.54ʃ5.72 t值0.51 6.050.38 4.12P值>0.05<0.05>0.05<0.053 讨论3•1 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即是一种自我能力,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而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㊂有研究显示,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要注重对其自我效能的提高﹝5﹞㊂提高焦虑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的积极性,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焦虑症患者实施护士共情护理后,患者的各项自我效能感评分得到了显著提高㊂共情护理也就是一种同理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术,是人文关怀最好的途径㊂共情护理通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以使交流双方通过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来觉察和认识相互之间的情绪,达到情感上的共鸣﹝6﹞㊂通过共情护理,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使患者能够坦然地面对疾病,减少了因疾病带来的悲观失望㊁焦躁不安和痛苦的感受,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㊂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孤立感﹝7﹞,充分调动了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疗的自我效能感㊂3•2 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共情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功能﹝8﹞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情护理显著降低了焦虑症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㊂一方面,共情护理实施过程中护士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感受问题,并对情感情绪做出正确的反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遵医嘱行为,促进了患者的康复㊂另一方面,积极的共情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㊁被理解和被尊重,调动了患者的康复潜能,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得到提升,正性激素分泌水平增加,促进了身体的新陈代谢,这对患者病情的康复也具有积极意义﹝9﹞㊂此外,共情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换位思考㊁信息整理㊁信息反馈以及共情体验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将心比心㊁感同身受㊁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共鸣,运用技巧将护士自己的共情传递给对方,使患者感到人性关怀的温暖与人性的回馈,保持了愉快的心情,积极地应对疾病,自觉地调整不良的情绪㊂同时共情护理让患者获得了认同感,焦虑情绪会明显降低﹝10﹞㊂综上所述,护士共情护理能够提高护患之间的沟通效果,明显改善焦虑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㊂参考文献1 武春建,殷松.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55-357.2 庄敏.共情护理对全子宫切除病人身心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1B):4036-4038.3 叶辉,刘伟萍,陈一文,等.共情护理对老年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 (26):3191-3193.4 唐莉.亲情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症状改善情况影响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 (11):1334-1336.5 熊梨花,郭晓玉,何玉兰.提高自我效能对促进焦虑症康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364-5365.6 安莉,郑连雪.同理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99-200.7 苏中英,张莹.同理心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45-46.8 马洪霞,陈圣霞,李遵清,等.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9):817-819.9 李善玲,徐玉林,杨新丽,等.早期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4,29(15):73-75.10 陶玲.共情护理服务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40-41.(本文编辑:牛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