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0411--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_钟少异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新式火铳加分化敌人的檄文 朱元璋赶走蒙古骑兵

历史趣谈新式火铳加分化敌人的檄文 朱元璋赶走蒙古骑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新式火铳加分化敌人的檄文朱元璋赶走蒙古骑兵
导语:朱元璋是懂得宣传的好处的,文字上口头上的好话有时比刀枪还有力量。

要使北方人民明白大军北伐的意义,要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对红军的恐惧心理
朱元璋是懂得宣传的好处的,文字上口头上的好话有时比刀枪还有力量。

要使北方人民明白大军北伐的意义,要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对红军的恐惧心理,和瓦解元军的军心士气,火铳石炮没有作用,有用的是宋濂的文章。

朱元璋出军征服方国珍,同时决定了南征和北伐的大计。

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间,元璋保有的疆土,大体上据有现在的湖北、湖南、河南东南部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包括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是全中国最富庶繁盛,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南部除元璋以外,分作几个军事单位。

以四川为中心的是夏国明玉珍。

玉珍本来是西系红军徐寿辉的部将,奉命入川略地,寿辉被弑,自立为陇蜀王,以兵守住瞿塘,和陈友谅断绝来往。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即皇帝位于重庆,建国为夏,年号天统。

二十六年病死,子升继位。

云南有元宗室梁王镇守。

两广也是元朝的势力。

福建陈有定虽然跋扈,仍然向元朝效忠。

元璋见夏国主幼兵弱,云南太远,暂时可以放开。

最近的目标是福建和两广。

北部在表面上属于元朝,情形更复杂。

粗枝大叶地分析,山东是王宣的防地,河南属扩廓帖木儿,关内陇右则有李思齐、张良弼诸军。

扩廓和李张二将不和,元璋用兵江浙,元朝几个大将正在起劲内斗,
生活常识分享。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长福【摘要】本文对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做了比较,从而阐明了中国火器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缓慢的一个过程.最后强调了研究三个时期火器的意义.【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火器;火铳;元明清三个时期【作者】长福【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有关研究火器的文章有很多。

如王兆春老师写的《明朝名将与火铳》①一文中介绍明朝火铳的发展情况、一些名将使用火铳作战的实例和用火铳保卫国防等方面的信息。

黄石林老师写的《弩机·抛石机·火铳》②一文中,介绍这三种兵器的同时,肯定了发明火铳的重要意义。

两篇文章中都对火铳的发展和作用方面进行介绍,但对火铳的发展过程并没有进行专门的讲述。

下面,我对元、明、清三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火器概括介绍其特点,并进行对比,以此简述火器的发展特点。

火器是中国火药兵器的简称,是以火力杀伤人或以火力发射的武器。

火器在我们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了。

自北宋时期发明火药开始,军事家门就利用火药制造各种火器,并用在战争中。

这一时期使用的火器有火球和火箭等。

到了南宋时期,发明了用竹筒做为炮筒的突火枪。

突火枪虽然能发射弹丸(铁弹或石弹)杀伤敌人,但它威力小,容易损坏。

因此未能在战争中得以推广。

到了元代早期发明了以金属作为炮筒的火铳。

它在耐用性、杀伤力上远远超过了突火枪。

因此,火铳在元代和明代早期的时候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到了明代中晚期,一些西方国家的火器制造技术逐渐超过了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

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火器主要是引进和仿制西方国家的火器。

同时也推进了自己的火器制造技术。

清代时期,清朝统治者们注重研制一些大型火炮和一些工艺精美的鸟铳的制造,进一步提高火器制造技术。

下面简单介绍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七讲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七讲
?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 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 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 ? 火药武器在元代非常。
火药与火药武器
? 北宋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是第一部完整记载 火药配方和工艺的书。该书中所记载的火炮、毒药 烟球和蒺藜火球的火药配方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火药。 不过,他们尽管具有爆破、燃烧等功能,也可以用 于战争,但还不能作为发射火药使用。
? 该记载早于西方所有有关指南针的记载。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
持罗盘陶俑
? 持罗盘陶俑于1985年在江西临 川南宋末济南墓出土,高22.5 厘米。
? 陶俑手中持一罗盘。俑座底部 墨书“张仙人”三字,故又称 该俑为“张仙人”俑,是古代 风水先生的造型。
? 持罗盘陶俑手持之罗盘,正中 乃支撑式磁针,周边刻分度线, 正是一只旱罗盘。它证明了旱 罗盘是中国在南宋时创先制造 的。
?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大臣周必大用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记述的铜版胶泥活字法,印制所撰的《玉堂杂记》。
木活字
?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叙述木制 活字:“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 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 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 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 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 片夹之。盔字即满,用木榍榍之, 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 之”。
指南针的用途
? 指南针最初是风水先生用来选定房屋或坟墓方向 的工具,大约在北宋末期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北 宋朱彧的《萍洲可谈》中最早记述了指南针在航 海中的使用。
? 到了南宋,指南针更是成为航海时的主要仪器。 由指南针所确定的航海线路一般称为“针路”。
指南针发明的意义

民间藏珍赏析

民间藏珍赏析

民间藏珍赏析民间藏珍赏析2009-12-05 15:46:09 作者:北京贾文熙来源:收藏快报元代铜火统火铳正面镌刻“至正二年二月真定太保回回军”十三字火铳背面镌刻“伍仟捌佰贰拾号”体鸣铜响乐器似蚌壳体的共鸣腔目前在各地民间寻宝、鉴宝活动中,确有眼前一亮的开门器。

由于活动现场人多与每件器物鉴评仓促,多数典型器物仅向执器人作一概述,没下留下任何影像资料,遗憾之余有几件留下器照,这里略作点评,以飨藏界朋友共赏。

一、舶来的体鸣铜响乐器前年笔者在山东某地参加鉴定活动时,见一件铜响乐器,当时不敢确定器名,但从皮色及包浆与内腔砂铸工艺留痕看是老器物,当时仅从器面中部敲击点看褐红色氧化铜皮壳在两百年左右。

笔者返京后经查我国古代乐器无此形器物,按该器刻铭查日本年号,确有近270年的历史,正如初判断。

该乐器为圆形双面打击响铜体鸣乐器,似两片铜锣相扣,上半圆铸为一体,上有一对吊钮,系绳悬吊在乐架或一长杠上,或由两人担着,敲击器面中部的打击点,器的一面有两行竖刻文字,左“上桀村惣氏子中”,右“御宝前元文四年末四月吉日”,上中部竖刻“奉纲”两字。

当时从皮壳包浆估计应是清代物品,先从“元文”四年分析,清代没有“元文”年号。

再从作器人分析,“上桀村”为地名,“惣氏子中”四字似为日本人名。

查找日本年号,为1739年,即大清乾隆四年。

“御宝前”日语是祭祀神灵活动,据我们分析是日本渔民祭海神的一种乐器,可能是当年日本渔民登陆山东半岛的遗留物。

该件乐器为响铜合金铸造,从该器内共鸣腔看应为埋砂铸造,吊钮内环留有分范痕,器口内沿留范边手划感觉较利,当年器表是经厝磨处理后光洁后使用的。

从锈蚀看由于长期受海边潮湿空气影响,器表自然氧化生成较薄的灰绿氧化铜层,而敲击点的花瓣纹由于打击触摸,露出光滑的黄铜色,之后近两百年不再使用,该处逐渐生成氧化亚铜的皮壳。

这件打击发音的铜响乐器,近似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铜铓,铓面呈圆弧形,中央突起也为半圆球状,用木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与上述日本乐器相仿。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著名科学家
(1)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 果。 (2)郭守敬:元朝科学家,最重要的业绩是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 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3)王祯:元朝农学家,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 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问题思考
材料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 思考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一方面,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主张? 提示 关系: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 思想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达 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 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 人的自然欲求。
2.P67学思之窗: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考试内容为儒家经书,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人们变得“浮华”;用“四
《帝师胆巴碑》 《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苏 轼 《 黄 州 寒 食 诗 帖 》
在北宋时期的书法艺术领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他们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此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 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 况下,有感而出的。《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书”“五经”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 用,这与元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分不开的。

文物200411--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_钟少异

文物200411--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_钟少异
另外大德二年铳和至顺三年铳都是现知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火铳实物都属于碗口铳以往曾在黑龙江阿城西安东关景龙池北京通县各出土一件早期铜手铳虽无铭文但研究者从相关资料判断认为它们是元代之物年代有可能早到元代早期5
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
钟少异 齐木德 · 道尔吉 砚 鸿 王兆春 杨 泓
2004 年 2 月下旬 , 内蒙古蒙 元文化 博物馆 邀请中 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中国 人民解 放军军 事科学院历代 战争和战略 研究室 、内蒙 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 心的有关学 者 , 对 该馆征 集 、收藏 的一 件铜 火铳 进行 考察 。 经 对实 物的 研究 和讨 论 , 我们 认定 , 此 铳是 迄今 所发 现中 国最早 的有明确纪年 的铜火铳 , 也是迄 今所知 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 一 发 现
[ 4]
研 究者 从 相 关资 料 判 断 , 认 为 它 们是 元 代 之 物 , 年代有可能早到元代早期 [ 5] 。 大德二年铳的 发现 , 为 元初 已经 制造 铜火 铳提 供了铁 证 , 也 为这三件铜手铳的断代提供了新的佐证 [ 6] 。
[1 ]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7 年 , 第 5 卷 , 第 427 页“ 火 铳” ; Joseph Needham , Sci 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Vol . 5 , Part 7, 276 - 341, Cambridg e University Press , Cam pp . bridge , 1986 . [2 ]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7 年 , 第 5 卷 , 第 279 页“ 古代火炮” 。 [3 ] 参见王荣《 元明 火铳的装置复 原》 , 《 文物 参考资 料》 1962 年第 3 期 。 [4 ] 参见钟少异主编《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 ,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5 年 , 彩图 4、5 。 [5 ] 魏国忠《 黑龙江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的铜火铳》 , 《 文物》 1973 年第 11 期 ; 晃华山《 西安出土的元代 铜手铳与黑火药》 , 《 考古与文物》 1981 年第 3 期 ; 成东 、钟少异《 中 国古代兵器图 集》 , 解放 军出版 社 , 1990 年 , 第 223 ~ 224 页 ; 王 兆春《 中 国火 器 史》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51 ~ 52 页 。 [6 ] 需要指出的是 , 阿城 、西安和 通县出土的 三件铜 手 铳 , 其 断代仍 必须 以密切 相关 的直 接证 据为 本。 其年代可能早到 元初 , 并非 说其必然 是元初 的制品 。 我们认为 , 这三件铳的年代 , 仍以定为元 代( 包含 元初的 可能性) 为妥 。 参 见钟 少异 主编 《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1995 年 , 第 190 ~ 198 页 。

历史趣闻让人不可思议的古代火器!

历史趣闻让人不可思议的古代火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让人不可思议的古代火器!
导语: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

有时又称火筒。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
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材质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

有时又称火筒。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

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也对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新的篇章。

洪武年间制造的火铳
铜火铳在元朝就有大规模的运用,而洪武铳有一定的改进,主要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细,表面光滑,铳壁厚度均匀,规格更统一,更便于手持、发射。

永乐至正德年间制造的火铳
这一时期铳的种类多样,从轻型手铳到大型铳炮都有。

与洪武铳相比,这一时期的火铳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改进了外形,增加了火门盖,配备了装药匙,使用了木马子。

三眼铳
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

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

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帽,使用时将火帽朝石头等发射台敲击,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

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有长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

内蒙古博藏元代铜火铳

内蒙古博藏元代铜火铳

内蒙古博藏元代铜火铳
今天,给你讲一件“至正辛卯款铜火铳(chòng)”。

这件铜火铳长43厘米,口径5.3厘米。

火铳,属于火器,要配合火药使用,有的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是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一种武器了,适合远距离作战,可以轻易攻破敌人城防建设。

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春秋时代就已经在民间应用。

而火药的发明,是源于“炼丹术”,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到唐朝末年,火药才被用于军事,火铳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了。

先是南宋时期,出现了火枪之类的热兵器,兵器的材质也从竹制改为了金属。

到了元代,兵器以铜锻造的为主,后来才用生铁铸造。

前面讲了“蒙古西征”的故事,在那一系列战争之前,花剌子模国对蒙古军队的了解,还停留在以前的野蛮时期。

他们并不知在蒙古军中,还有很多会打仗的汉人,比如郭子仪的后人郭宝玉。

蒙古军队带着最先进的工程机械,比如投石机、攻城车、攻城塔等,再加上火铳火药等热兵器,攻城掠(lüè)地。

最后,花剌子模国被灭亡了。

在战争中,先进的武器对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1945年,美国像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几天后日本就投降了。

火铳虽然没有原子弹那么厉害,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可是非常先进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
元大德二年铜火铳尾部
的水 平轴 孔 。 将该 火铳 安装 到架 上后 , 它的 尾 部如 果有 这样 一根 水平 轴( 与铳 体相固 定 , 两 端可 以在 轴座 中转 动) , 那么 只要 在铳 身前 部 的下方加 垫( 或抽去) 木块 , 就可 以方便地 抬高 ( 或降低) 铳口 , 改变 射角( 图二) 。 我们认为 , 大 德二年铳 具备了这样 的装置 , 其 作用与后 世的 火炮 耳轴 相似 , 既 可以 便利 地架 设铳炮 , 又 可 以进行较 精确的瞄准 。 成熟的火 炮耳轴设 计是 1490 年前后法 国最先提出 的 , 但在此之 前火炮 在东 西方 已有 不短 的应 用历 史 , 在此过 程中 , 人们对火 炮的射击和 瞄准不断地 积累经验 , 必
· 66 · 图二 碗口铳装置复原示意图
河南荥阳大师姑遗址 2002 年度发掘简报
然采取了 一些方便射击 、提高瞄准 精确度 的早 期办 法 , 大德 二年 铳的 尾轴装 置 , 就是 一个 有 代表 性的 例子 。 稍 晚的 至顺三 年铜 碗口 铳 , 铳 尾两侧有 两个对称的方 形穿孔 , 也 是性质 相同 的构造 [ 3] 。 可以认为 , 具有水平尾轴 是元代碗口 铳比 较普 遍的 现象 。 这 种尾轴 理当 为木 质 , 贯 穿于 对称 轴孔 之中 , 类 似于车 轴 。 后来 的炮 耳 轴则一般 位于炮身中部 偏后之处 , 与炮管 一体 铸成 , 更为 进步 、合理 , 它应是由尾 轴之类 的早 期方法发展 、改进而来 。 2.关于中国发明火 炮的时间 。 新发 现的大 德二 年铳 与中 国国 家博 物馆 旧藏 的至 顺三 年 铳都具有 早期碗口铳的 特征 : 铳口 只是略 微外 侈 , 药室较 短 、仅稍稍 隆起 , 这与明 代碗口 铳铳 口显著外 侈 , 药室增大 、明显鼓起 , 有鲜明 的区 别
这件 火 铳是 内蒙 古地 质 矿产 局干 部 李春 校在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正蓝旗发现 的 。 1989 年 7 月 , 李担任 内蒙古地质学校校长 , 带 领该校地 质采 样专 业师 生到 锡林 郭勒 盟正 蓝旗 进 行毕 业实习 , 偶然在元上 都遗址东北 达特淖 日之东 的一牧 民院落羊圈边 发现此火铳 。 此铳 经李收 藏多 年后 , 于 1998 年 10 月入 藏内 蒙古蒙 元文 化博物馆( 其时该馆在筹备之中)。 二 形制和铭文
[ 4]
研 究者 从 相 关资 料 判 断 , 认 为 它 们是 元 代 之 物 , 年代有可能早到元代早期 [ 5] 。 大德二年铳的 发现 , 为 元初 已经 制造 铜火 铳提 供了铁 证 , 也 为这三件铜手铳的断代提供了新的佐证 [ 6] 。
[1 ]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7 年 , 第 5 卷 , 第 427 页“ 火 铳” ; Joseph Needham , Sci 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Vol . 5 , Part 7, 276 - 341, Cambridg e University Press , Cam pp . bridge , 1986 . [2 ]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7 年 , 第 5 卷 , 第 279 页“ 古代火炮” 。 [3 ] 参见王荣《 元明 火铳的装置复 原》 , 《 文物 参考资 料》 1962 年第 3 期 。 [4 ] 参见钟少异主编《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 ,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5 年 , 彩图 4、5 。 [5 ] 魏国忠《 黑龙江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的铜火铳》 , 《 文物》 1973 年第 11 期 ; 晃华山《 西安出土的元代 铜手铳与黑火药》 , 《 考古与文物》 1981 年第 3 期 ; 成东 、钟少异《 中 国古代兵器图 集》 , 解放 军出版 社 , 1990 年 , 第 223 ~ 224 页 ; 王 兆春《 中 国火 器 史》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第 51 ~ 52 页 。 [6 ] 需要指出的是 , 阿城 、西安和 通县出土的 三件铜 手 铳 , 其 断代仍 必须 以密切 相关 的直 接证 据为 本。 其年代可能早到 元初 , 并非 说其必然 是元初 的制品 。 我们认为 , 这三件铳的年代 , 仍以定为元 代( 包含 元初的 可能性) 为妥 。 参 见钟 少异 主编 《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1995 年 , 第 190 ~ 198 页 。
。 尽管如此 , 大德二年铳的铸造 质量已经较
高 , 所以铳 体坚固 , 至 今保存完好 。 “ 数整八 十” 的编 号说 明当 时火 铳的 制造 和使 用都 已有 一 定规 模 。 更重 要的 是 , 此 铳已 经采 用了 调整 射 角的尾轴 装置 , 说明在 用炮上业已 积累了 一定 的经 验 。 由此 可以 判断 , 大德 二年 铳并 非最 初 的碗 口铳 。 中 国古 代创 制碗口 铳 、发明 火炮 的 时间 , 应还在 1298 年 之前 , 依 据目前 掌握 的资 料 , 将之定 为 13 世纪晚期 , 大体相 当于元 代早 期( 1271 ~ 1297 年), 是比较 妥当的 。 可以说 , 大 德二年碗 口铳的发现 , 将火炮的发 明时间 由原 先认为的 14 世纪初期推前到了 13 世纪晚期 。 另外 , 大德 二年铳和 至顺三年 铳都是 现知 有 明确 纪 年 的最 早 的 火铳 实 物 , 都属 于 碗 口 铳 , 以往曾 在黑龙江阿 城 、西安东 关景龙池 、北 京通 县各 出土 一件 早期 铜手 铳 , 虽 无铭 文 , 但
元 世祖 忽必 烈于 至 元初 年命 八思 巴 造蒙 古新字 , 至元六年 正式颁行 。 在 元代 , 八 思巴字 被作为 官方文字通 用 。 大德二年 铳以八 思巴字 刻铭 , 款式严整 , 当 为官造器物 。 中国古 代的官 造 兵器铭 文 , 自战 国以 来逐 渐形 成传 统 , 即以 制 造时间 、制 造地 或制 造机 构 、器物 编号 三者 为 最基本 的内 容 。 大德 二年 铳的 铭文 , 初 步可 以认为 就包括了这 三项内容 。 “ 大德二年” 是制 造时 间 , 即 1298 年 ; di ere( 迭额列) 一词尚 难考 定 , 最 有可能为制 造地或制造机 构的名称 , 可知当 时火铳 的制 造和使用都有了一定的规模 。 元上 都遗 址 位于 浑善 达克 沙 地的 南部 边 缘 , 气候干 燥多风 , 沙 土翻移 , 常有 元代的 遗物 暴露 出来 , 为 当地 牧民 所得 。 大德 二年 铳发 现 于上 都遗 址东 北浑 善达 克沙 地南 缘的 牧民 家 中 , 很可 能就 是这 样出 土的 。 它应 是当 年卫 戍 上都的元军的遗物 。 四 意 义
9. 2 、壁厚约 0. 5 厘米 ; 膛 深 27 厘米 , 膛后 部药 室 微隆起 , 壁 上开 有一 个火 门( 药线 孔) ; 尾部 中空 , 长 6. 5 厘米 , 两侧管壁上有两个对称的穿 孔 , 径约 2 厘米 , 尾口周 沿略凸起 , 径 7. 5 厘米 ( 图一) 。 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 : tay dey( dem)qoyar jil di ere du r chaqlan burin nayan 词义试译 : 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 “大德” 是元成宗的 年号 。 di ere( 迭额 列) 一 词词义 不详 , 根据 下边所缀 方位格助 词 dur , 知 其应是 一个专有名 词 , 或是地名 , 或是职 司名 。 铳 、铭浑然一体( 封二 ∶2 、3) 。 三 火铳制造和使用情况的初步推定
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
钟少异 齐木德 · 道尔吉 砚 鸿 王兆春 杨 泓
2004 年 2 月下旬 , 内蒙古蒙 元文化 博物馆 邀请中 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中国 人民解 放军军 事科学院历代 战争和战略 研究室 、内蒙 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 心的有关学 者 , 对 该馆征 集 、收藏 的一 件铜 火铳 进行 考察 。 经 对实 物的 研究 和讨 论 , 我们 认定 , 此 铳是 迄今 所发 现中 国最早 的有明确纪年 的铜火铳 , 也是迄 今所知 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 一 发 现
· 65 ·
该铳为 铜质 , 铸造而 成 , 铜色 紫 , 表 面略有 绿锈 。 铳体坚 固 , 保存 完好 , 重 6210 克( 封二 ∶ 1)。 铳型为碗口铳( 或称盏口铳) , 全长 34. 7厘 米; 铳口部 外侈 , 略 呈碗形 , 口 外径 10. 2 、内径
文物 · 2 0 0 4 年 第 11 期
中西学界现普遍 认为 , 中国元 代的 铜火 铳是 世界 上最 早的 金属 管形射击火器 , 元代 铜铳的两个基 本类 型 — — —单 兵 手持 使用 的 手铳 和安于架上发射的 碗口铳 , 分别是 金属 管形 射击 火器 枪和 炮的 鼻祖
[ 1]
。 在以 往 发现 的元 代 铜 铳中 , 有
明确 纪年 的最 早的 一件 实物 是现 藏中国 国家 博物馆 的至 顺三年 ( 1332 年) 碗口铳 , 该铳因而被视为 中国和世 界上最 早的火炮 [ 2] 。 此次
( 责任编辑 : 张小舟)
A Newly Discovered Huochong -gun of the Yuan Dynasty in Inner Mongolia Zhong Shaoyi and Others The gun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Shangyuan Museum in Inner Mongolia is a clearly dated one discovered to the east of Datnor near the si te of Upper Capital of the Yuan . It was cast as a whole , and bears two lines of inscription in the Phagspa script referring to “ the second year of the Dade reign period” ( AD 1298). Thirty -four years earlier than the one dated to the thi rd year of the Zhishun reign period ( AD 1332) , the gun is the oldest huotong in China and the world as wel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