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说明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说明书1规划背景1.1规划背景1.1.1区域概况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1.1.2古城概况荆州古城垣秦汉时形成土城墙,南宋时始筑砖城,元时遭毁;明初依旧基修复,沿城墙始掘护城河;现存明代城垣为清顺治三年重建,具有土城、砖城、水城“三合一”的特色。
城垣因地势而筑,顺河湖迂回,势如游龙。
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垣周长11.28公里,高约9米,城墙厚约10米,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1.1.3项目背景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串联着古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古城风貌重要节点及绿化水系等,保护和利用好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对保护荆州古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古城资源,打造荆州旅游强势品牌,贯彻“旅游富市”发展战略。
在《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框架内,制定《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
1.1.4规划范围荆州古城墙内以内环路为界,纳三国公园、三义街、洗马池、盆景园、玄妙观、原三监狱空闲地、西湖公园等入范围线;荆州古城墙外,北抵太湖港西路与太湖港北路,南至健康街、四机厂通道、外堤路与学苑路,西到云梦路与西门街,东靠荆州大道与南湖路,并将太晖观与得胜街片区纳入范围线。
总面积约457.75公顷,其中:荆州古城城墙高9m,周长11.28km。
砖城墙面积54807㎡(含瓮城面积8500㎡、关羽祠面积1594㎡、城墙面积4413㎡),土城墙面积142418㎡。
护城河面积574522㎡,护城河内岸周长11044m,护城河外岸周长13314m。
古城策划方案

古城策划方案第1篇古城策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古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为进一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价值,提升旅游品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现就古城策划方案如下。
二、项目目标1. 保护与传承古城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 提升古城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4.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三、项目内容1. 古城保护与修复(1)对古城现有建筑进行排查,分类保护与修复。
(2)对古城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修复,恢复其历史风貌。
(3)对古城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绿化水平。
2. 旅游资源整合(1)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2)整合古城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形成旅游产业链。
(3)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
3. 旅游设施建设(1)完善古城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3)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提升游客体验。
4. 品牌宣传与推广(1)制定古城旅游品牌战略,明确品牌定位。
(2)运用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品牌宣传。
(3)组织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提高古城知名度。
5.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1)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2)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权益。
(3)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四、实施步骤1. 调研与规划(1)组织专家团队,对古城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2)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古城保护与开发规划。
(3)将规划提交相关部门审批,确保项目合规性。
2. 项目申报与资金筹措(1)根据规划,申报相关项目,争取政策支持。
(2)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3. 试点实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为全面实施提供借鉴。
4. 全面实施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
古城旅游创意策划书3篇

古城旅游创意策划书3篇篇一古城旅游创意策划书一、策划背景古城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和独特的地域风情。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城旅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旅游产品同质化、游客体验单一等。
因此,如何挖掘古城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成为古城旅游发展的关键。
二、策划目标1. 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丰富古城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加强古城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4. 促进古城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策划内容1. 文化体验游: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出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让游客亲身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2. 美食之旅:打造古城特色美食街,推出各种地方特色美食,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古城美食。
3. 民俗风情游: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让游客了解古城的民俗风情。
4. 休闲度假游:开发古城周边的自然景观,打造休闲度假胜地,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休闲度假的乐趣。
5. 主题旅游:根据不同的主题,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推出相应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四、营销策略1. 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发布古城旅游信息,吸引游客关注。
2. 活动营销:举办各种旅游活动,如文化节、美食节、民俗活动等,吸引游客前来参与。
3. 合作营销: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合作,推出联合旅游产品,共同推广古城旅游。
五、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完成古城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古城旅游发展规划。
2. 第二阶段:加大对古城旅游的宣传力度,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第三阶段:开发古城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4. 第四阶段:加强对古城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旅游质量。
六、风险评估1. 市场风险:旅游市场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游客数量的波动。
剑川古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目录1、规划背景1.1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综述1.2 剑川古城保护规划背景1.3 规划依据1.4 规划范围2、古城历史沿革及历史文化价值2.1 历史沿革2.2 历史文化价值3、古城现状分析3.1 用地现状3.2 交通现状3.3 建筑现状3.4 市政公共设施现状3.5社会生活3.6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4、古城性质5、古城保护内容、规划原则和目标5.1 保护内容5.2 规划原则5.3 规划目标6、古城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6.1 保护区规划6.2 用地与建筑功能调整6.3 传统街巷保护与交通规划6.4 建筑保护与更新6.5 民居保护规划6.6 绿地建设规划6.7古城游览组织规划6.8市政设施规划6.9消防防灾规划7、古城近期实施设想7.1 近期设想8、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8.1 政策与法规8.2 机构8.3 宣传8.4 资金8.5 运作机制1、规划背景1.1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综述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它以整体的环境风貌体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个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开发过程中,旧城区大面积的改建,已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徒有其名,因此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且,保护历史街区的做法也是和国际接轨的,国际上已通行用保护历史街区的办法来保护城市传统风貌。
和纯文物相比,城市的古老街区作为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内容,是稍后才引起注意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在改建城市的实践中,已开始注意了对老城区的保护(尽管理论上的认识是比较晚的事),包括一些工商业城市在内,很多也都保留了一两个老街区。
以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为例。
这是个以化工和丝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战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
但就在这种形式下,人们也着重保留了一段街区。
该区从索恩河西富尔维埃尔山上的圣站教堂开始,沿圣让大街抵达河畔的圣保罗教堂,全长1公里多,街道两边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建筑。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说明书1210

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二章现状分析 (2)2.1优势Strength (2)2.1.1区位优势 (2)2.1.2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2)2.1.3景观优势 (3)2.2 劣势Weakness (4)2.2.1城市风貌 (4)2.2.2通视走廊 (4)2.2.3生活环境 (4)2.2.4交通组织 (4)2.2.5基础设施 (4)2.2.6旅游发展 (4)2.3 机遇Opportunity (5)2.3.1国内外旅游、文化休闲度假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5)2.3.2“旅游富市”发展战略的提出 (5)2.4 挑战Treat (5)2.4.1 文化问题 (5)2.4.2社会问题 (5)2.4.3 经济问题 (5)2.4.4交通问题 (5)2.4.5景观问题 (5)2.4.6旅游问题 (5)第三章规划依据 (6)第四章规划定位 (6)第五章规划设计原则 (6)5.1 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原则 (6)5.2整体规划原则 (6)5.3突出三国文化的原则 (6)5.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7)5.5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7)第六章规划策略 (7)第七章用地布局与分类分区 (7)第八章功能分区与布局 (8)8.1“一环” (9)8.2 “五线” (9)8.3“十区” (9)8.3.1接待宾馆区 (9)8.3.2 东西堤街主题商贸区 (9)8.3.3关庙景区 (9)8.3.4 西蜀园—御河广场景区 (9)8.3.5三义园景区 (9)8.3.6屈宋园景区 (9)8.3.7三国文化艺术园区景区 (9)8.3.8东门城标景区 (9)8.3.9九龙渊公园景区 (10)8.3.10水乡风情景区 (10)第九章交通组织 (10)9.1道路系统规划 (10)9.2步行系统规划 (10)9.3停车场规划 (10)第十章绿化水系规划 (10)10.1绿化规划 (10)10.2水系规划 (11)第十一章视线通廊规划 (11)11.1宾阳楼视点 (11)11.2小北门视点 (12)11.3朝宗楼视点 (12)11.4西门视点 (12)11.5南门视点 (12)第十二章旅游线路规划 (12)第十三章照明设计 (13)13.1设计理念 (13)13.1.1主体突出、特征鲜明、强调建筑形象的塑造及总体效果 (13)13.1.2照明方式的合理选用 (13)13.1.3选择最佳的照明器具 (13)13.1.4现代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 (13)13.2设计主导思想 (14)第十四章重要地段设计 (14)14.1接待宾馆 (14)14.2三国文化艺术长廊 (14)14.3关庙片区 (15)14.4御河广场 (15)14.5屈宋园 (16)14.6大型实景剧“感知三国”表演区 (16)第十五章规划实施建议 (16)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保护利用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规划背景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中心;楚文化及三国文化历史遗存丰富。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旅游规划通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城市绿化条例》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8、《贵州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9、《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6月)11、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2、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13、建设部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6月)14、建设部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15、《隆里古城保护规划》(2000年8月)16、《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7、《锦屏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18、《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月)四、规划原则1、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市场导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原则4、文化、环境、资源相结合原则5、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原则6、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原则7、科学合理规划原则五、规划内容规划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1、对隆里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统一的更高质量的村寨旅游地。
2、在整个规划区内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及旅游发展规划。
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整个规划范围内拟订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规划区资源背景一、历史沿革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龙溪河下游亮江出土的一批秦汉时期青铜剑即是物证。
唐设龙标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湖南通道一带。
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说明书2015_6改-副本.

第一章项目背景1.1、荆州背景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也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荆州市市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02.5平方公里。
从地理区位上看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荆州提出“农业立市、工业兴市、旅游富市”的经济发展战略。
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业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且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荆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提出了“两圈一带”的战略,即“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要把荆州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及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
荆州古城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重点旅游区之一,古城保护与利用必然受益于该项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为荆州古城旅游区带来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荆州市曾多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古城内各类用地功能混杂,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建的部分建筑与古城整体风貌不相协调。
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延续历史文脉,指导古城片区有序发展,现决定编制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古城的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思路与理念。
浮梁古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1.1规划范围 (1)1.2规划依据 (1)1.3规划原则 (2)1.4开发战略 (3)1.5总体定位 (4)1.6规划目标 (4)第二章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6)2.1综合现状 (6)2.2建设条件 (7)第三章用地布局 (9)3.1土地利用现状 (9)3.2土地利用规划 (9)3.3土地利用平衡表 (9)3.4具体项目用地布局 (9)第四章景观系统规划 (14)4.1景观系统 (14)4.2造景方法 (16)第五章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 (18)5.1道路系统 (18)5.2旅游景区绿化、水土保持规划 (19)第六章文物保护规划 (21)第七章旅游服务设施和安全规划 (22)7.1旅游服务设施 (22)7.2减灾防灾规划 (23)第八章管网综合规划 (25)8.1电力规划 (25)8.2给水规划 (25)8.3排水工程规划 (26)8.4化粪池、污水系统规划 (27)第九章竖向规划 (28)9.1现状情况 (28)9.2竖向规划原则 (28)9.3竖向规划 (28)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30)10.1浮梁古城旅游区环境现状 (30)10.2浮梁古城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30)10.3环境保育对策 (32)第十一章旅游环境容量规划 (33)第十二章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34)12.1近期工程项目 (34)12.2投资估算 (36)浮梁古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1.1 规划范围本次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为控制性详规所规划的核心区,涵盖了控规中的古城景区东部和整个接待服务区。
北至古县衙,东到瓷玉街,西至水库,南依昌江岸。
整个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要旅游核心建设区约1500亩。
1.2 规划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2000◆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送审稿),2001◆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及修订方案)1992,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江西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评审稿),2001◆《江西省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研究报告》,2000◆《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2010),1996◆《景德镇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总论》,2001◆《江西省浮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浮梁县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2000◆《浮梁县国土总体规划》◆《浮梁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0-2020),2000◆浮梁县人民政府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浮梁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规划》(1999-2003)◆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浮梁县人民政府文件《浮梁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浮梁县旅游开发“六个一”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浮梁县人民政府文件《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力争我县旅游业更快更大的发展》◆《浮梁瓷韵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1.3 规划原则1.3.1 保护开发原则浮梁千年的建设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资源:五品县衙、按察院、红塔、洗心沟、古民居、城隍庙、夫子庙、宝积寺等;这些都是历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后代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2、《旅游规划通则》3、《中华人民国土地法》4、《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5、《城市绿化条例》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7、《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8、《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9、《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6月)11、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2、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13、建设部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6月)14、建设部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15、《隆里古城保护规划》(2000年8月)16、《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7、《锦屏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18、《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月)四、规划原则1、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市场导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原则4、文化、环境、资源相结合原则5、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原则6、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原则7、科学合理规划原则五、规划容规划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容:1、对隆里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统一的更高质量的村寨旅游地。
2、在整个规划区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及旅游发展规划。
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整个规划围拟订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规划区资源背景一、历史沿革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龙溪河下游亮江出土的一批汉时期青铜剑即是物证。
唐设龙标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通道一带。
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义军,十八年(公元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实行“军屯”。
隆里因地处要冲,盆坝广阔,所在地势山环水绕,物产丰富,为人类居住和屯军的理想之地,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派吴德为千户,井孚为镇抚。
为了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代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往,亲属随军一起来到隆里,其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锦屏上婆洞(今启蒙)林宽领导苗族起义,攻陷隆里所,杀死吴德和井孚,军民逃散,所城荒废。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庭从五开卫派13名官员和360名兵士重新驻扎隆里,按官职分给田地,亦兵亦农,下辖安杜屯等11屯,子世袭其职,世代为兵,全家固定在屯戍之土地上。
当地把13员官户按姓氏和官衔编成三字经民谣,即“王、鲍、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七个百户,三个千户,一个镇抚,一个都司官员,一个卫指挥使;都司官员和卫指挥使不驻所,但在所有田地)流传至今。
其军事职能主要负责监控周边的土司,形成“军政分开,土流并治”。
天顺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城墙,用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其上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城墙上有跑马道,设有垛口,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
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战火,城墙历经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顺治15年(公元1685年)清廷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平西王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裁隆里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取“隆盛更新”之意,其军事职能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腹地的边缘,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军备一直未予废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驻有少量军队,一直为黔东南重要边防城镇。
清中后期是隆里的鼎盛时期,隆里人口剧增,文化昌盛,有“城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称,人民安居乐业,地方殷实富足,大量的住宅祠堂开始兴建。
清咸丰年间,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席卷黔东南的大部分地区,隆里所被攻陷,古城遭受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当地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出现复兴,现存的大多数民居建筑为这个时期所建。
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牌坊、宗祠及大量的木雕遭受破坏。
如今隆里古城保存有清末民初同时期典型民居30余栋、祠堂5座、书院1座、庙宇3座、城门楼4座、石桥3座、青石吊井12眼,大街小巷20余条,且古城70%民居建筑为解放前所建的无封火墙的燕窝式木构建筑,古色古香。
二、古城格局1、城防体系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地方城市的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已广泛采用砖石修筑或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此前的夯土版筑城垣有大大的提高,现在的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隆里古城在其选址、筑城、进而包括其部空间结构的布局方式上,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中尊重自然环境的“相土和形胜”观的基本思想,将山川形貌与城联系,以山为刚,以水为柔形成了“以形示气、道在气先”的独特价值取向,故有“城于山、则寇不入,可常保安逸”的记载。
反映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了城市北据山、南面水、四周山水环绕,同时确保有足够农业生产用地的格局,由于处于黎平与锦屏的咽喉要道上,就更要求具有明确的军事防御的功能。
天顺元年(1465),其城以卵石砌筑,中间以泥夯实,城墙高一丈二尺,底部厚一丈二尺,上部收顶一丈,城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约1500米),总体近似一长方形,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又称“清阳”门,南门称“”门,西门称为“迎恩”门,北门闭而不开,东北角开一道便门出入。
在中国古代历朝,由于多受来自北方地区的侵扰,使之具有一定北方外患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逐渐演变为一种风水观念,从而应用在城池的构筑与布局上。
城门上都设有戍楼,架设炮台,供作战时守哨、瞭望之用,后将戍楼改为“鼓楼”以作祀神之用。
城墙外有城壕,城壕上有吊桥,进城收桥关门,最外层设护城河,河上架吊桥,称护城桥。
为此,不难看出,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它还是重要的“风水”手段,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立神守卫”这种理想布局模式在隆里也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古城的城防体系中,城墙、城壕作为最基本的设施容,起到很重要的军事防御的屏障作用。
夯筑城墙和挖掘城壕,常常是同时进行,挖壕所得的泥土,就用来筑墙,壕挖得越深,城就筑得越高,一正一负构成双重的防御体系,同时,每个城门又在门洞前方筑有一堵围墙,出城门洞后需转90º弯再出一道门才到达城外,俗称“勒马回头”(类似于瓮城)的设施,更进一步加强了其守御能力。
2、街道城以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古城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往东、西、南三方向开三条主街,形成了丁字形街道结构,作为城市的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布局于丁字街口、也充分显现其统治者地位价值,衙署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感(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街道,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格局。
所城的主要传统街巷有东西大街(来脉街——节街)、南大街、官街等,东西大街长240米,连接东西二城门,为所城中轴线,民居、宗祠排列两侧,大街连绵悠长。
南大街(蜈蚣街)连接南城门,路面宽广,整个地面辅设成一条巨大蜈蚣形状,来由是清初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废除隆里守御千户所,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在整修街道时把街面砌成蜈蚣图案,意思是用脚踩踏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所街也叫官街,来由是隆里最大的官应诏居住于此,官至鸿胪寺少卿,其为官十任且十分清廉,告老归乡后,捐金重修龙标书院,大力培养人才,深得地方人的尊敬和厚爱,至今街中的古井、古宅完好无损,街面整洁,是所城铺设最为精致和最具特色的街巷。
官街过东西大街转弯往北是长寿街,相传历来此街常出寿星,六月间,官街的人晒官袍、官帽(顶子),长寿街的人则晒胡须,以求心里平衡。
城区共有大街小巷20余条,构成规划独到。
每条街道和九个居住区域都各自命有名字,街道均用鹅卵石漫铺成龟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以蜈蚣、古钱币居多,并设有环城路,沿城墙通绕全城。
古城里铺的花街路面,经过数百年人们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这样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阵雨过后进入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各街巷保留着13口石砌水井,古老而富有灵气,道路两边砌有排水沟,是隆里所城的独特之处。
城以千户所街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为城镇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即当地俗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
3、民居特色古城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的保留下来。
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脚凌空,门前以三步青石台阶形成台基。
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以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
院院相连组合成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
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结构精巧,堂屋窗格雕刻虫鱼鸟兽,惟妙惟肖。
三、建筑特色隆里当地的居民大多来自江南,以、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点。
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开间),进深8米左右的二层木构建筑,每进一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当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龙蟠螭护;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项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公分,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示得清新活泼。
宅基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开八字门,门框上下槛及左右立柱用料石做成,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或家风。
民居、祠堂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卯,结构缜密,工艺精良,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雕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寄寓封侯拜相)最为普遍,室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
现存古建筑以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