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经典研究1:张贤亮

合集下载

新时期小说二

新时期小说二

张贤亮小说
一、张贤亮
(一)创作简介: 1957年因长诗《大风歌》 而被列为右派,1979年复出,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 中学时代开始广泛接触俄罗 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

张贤亮1957年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经 受二十多年苦难,直到1979年平反并重新走上文坛。 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他复出后的作品,除了一部分表 现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如长篇《男人的风格》 、中篇《龙种》、《河的子孙》等,参与了当时改革文 学的浪潮,其余的作品大多与文革历史创伤记忆有关, 如《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土牢情话》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习惯死 亡》,以及写于90年代的另一部长篇《我的菩提树》等 ,这部分作品代表了张贤亮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代表作: 《灵与肉》(短篇):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精 神得以升华的故事。 《绿化树》(中篇):描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 难的肉体磨难中所承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篇):人创造了环境 ,环境也创造了人,人只有在不断创造中获得新 生。
新时期第一个直面写“性”的作家(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大陆作家首富——西部影视城 从《牧马人》开始,拍过《红高 粱》《黄河谣》 《黄河绝恋》《老 人与狗》《大话西 游》《新龙门客栈 》《书剑恩仇录》 等著名影视剧



作者积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和观察,对中国农民 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 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称道 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 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 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 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 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 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 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 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 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的。”(《 且说陈奂生》) 这种认识,体现了他描写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 状,刻画农民性格时所特有的眼光,而刻画富于典型意 义的中国农民形象,正是高晓声的一个重要特征。

品读张贤亮

品读张贤亮

品读张贤亮人文学院11涉外1班30号丁园园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到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研究张贤亮,首先应注意到他的青年时期的经历。

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他在 1957年4月7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的奋进和在文学上的宏大抱负。

在他当时发表的《夜》、《在收工后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风歌》等抒情诗中,也显露出他感情炽热、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诗人的气质。

随即因《大风歌》罹难,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愤激、悲怆的孤独感。

如同他自己所说:“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正是上述种种因素。

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在张贤亮的自叙传小说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我”形象。

本文主要从自我生存的角度由内到外、较为全面地剖析“自我”形象。

具体说,是从自我生存的精神分析、自我生存的外部形态、自我生存的艺术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张贤亮的“自我”形象以及他的自叙传小说。

当代文学经典

当代文学经典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课程考查“凤凰涅槃”——谈谈《绿化树》中男主人公的蜕变内容摘要:张贤亮作为一位从炼狱里走出来的作家,灾难深重的时代在他身上烙上了无法抹去的裂痕。

无尽的苦难与伤痛只得寄托于笔下的人物。

本文从人性的堕落、忏悔与辩护、人格的升华三个方面论析张贤亮代表作《绿化树》中男主人公章永璘的蜕变过程,倾听作者坦露他苦难历程中的思想阵痛和感情震颤,剖露落难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

关键词:张贤亮人性的堕落忏悔与辩护人格的升华Abstract: Zhang Xiang Liang as a walk out from the purgatory of writers, disaster-ridden era in branded him an indelible cracks. Endless suffering and pain only in the hands of pen figure. I am ready to fall from humanity, confession and defense, the sublimation of personality three aspects to talk about the sublimation of Zhang Xian Liang ‘s masterpiece "Green Tree" chapter in the hero's metamorphosis Yong Lin, listen to the suffering of the course candidly reveal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pain tremor, witness in trouble aristocratic intellectuals change.Key words: Zhang Xian Liang The Fall of Humanity Confession and defense The sublimation of personality海涅:“世界破碎了,并在诗人身上留下裂痕。

从受难者到启蒙者——张贤亮“伤痕小说”论

从受难者到启蒙者——张贤亮“伤痕小说”论

从受难者到启蒙者 ——张贤亮“伤痕小说”论 张 欣新时期,张贤亮是以一个受难者的身份重返文坛并开始小说创作的。

他22年的苦难遭遇引人同情,传奇的身世与经历也对读者具有吸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早期“伤痕小说”真实、凝重而又不乏温情的沉郁风格。

这以《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等作品最为明显。

他的作品深刻批判了血统论,书写了饥饿与苦难的历史记忆,深刻反映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展示出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批判政治苦难与反思阴暗历史的勇气,与“伤痕文学”具有相同的精神诉求。

因而,他被一些文学评论家简单地看作“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实,张贤亮的小说美学风格与一般意义上的“伤痕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张贤亮的小说是所谓“伤痕文学”的话,那么也只能限于他重返文坛之初一两年时间内的创作,而不能涵盖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整个文学创作道路。

他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书写内容,较早地实现了从“伤痕文学”向“反思文学”的精神超越。

早期伤痕小说创作之时,张贤亮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将自己的真实感情与人生经历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抒发他的苦闷与无助。

张贤亮在作品中多次谈到他经受的各种苦难与所见所闻,他是以一个受难者139的口吻来叙述这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的。

因此,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就显得格外真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从“反右”一直延续到“文革”的极左政治让张贤亮的诗人梦破碎了,他的青春岁月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蹉跎。

母亲去世,他不能在堂前尽孝,由此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缠绕、折磨着他,作家心底的伤痛之深是可想而知的。

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

因此,“伤痕文学”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是从创伤性的心理积淀中追寻导致创伤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根由。

批评家在肯定这些小说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对张贤亮早期伤痕小说的艺术得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例如,有评论家指出,“由于张贤亮同志的创作敢于解放思想,也就敢于冲破长期来只能歌颂不许暴露这个老框框”“作者并非为暴露而暴露,而是通过暴露来激发人们对于‘四人帮’的仇恨,对于党的热爱和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向往与责任感”。

张贤亮作品的艺术特色浅析

张贤亮作品的艺术特色浅析
的不 同就是张 贤亮是从一个独特 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他 自己独到
时的社会环境下 , 就产生 了这一批所谓 的畸形儿。在那样的一个
时代 中 , 人都变成 了阶级斗争 的工具 , 每个人都有 自己明确 的阶 级身份 , 阶级斗争成为 了时代 的主旋律 , 在残酷 冷血 而又群情激 昂的斗争中 , 一部分人 因为 阶级斗争变成 了“ 非人 ” , 而另一部分
酷专制的 尚方宝剑 , 又是政 治家谋取 私利 的挡箭牌 。因此 、 作 为 单独个体 的人 , 这些被认定 为反 革命 的右派们 , 完完全全地失去 了独立的意志 ,在 当时极左路线 的统治和左倾意识形态的主导 下。 那些 文化人不仅身 体上受 到了严重 的伤害, 在精神上也遭到 了严重 的打击 ,然而要这些知识分子完全放弃掉做人的尊严那 却不可能 。作为一名拥有知识 的文化人 , 要不畏一切艰难险阻 , 不怕一切 万难 , 都要 保持知识 分子应有 的精 神 , 这 不是傲气 , 而 是所谓 的骨气 。有很多 的作 家在 自己的小说或者文学作 品中都 会把知识分子反抗压迫 ,不畏一切艰难 的这一精神 品质作 为他 们高 度赞扬的砝码 。 对于 时代 压迫 的反抗 , 不 管反抗是 否有用 、 结局是否完美 。 总之这种反抗精 神总会一 直存在 。 张贤亮也不例 外, 他 的作品 中, 常常会将 人与环境结合起 来 , 在历史 的环境下 ,
人则 因为所谓 的革命去摧残 同类 . 毫无善 良的 同情心 . 珍惜善待 同类 , 与之相反就像那种 凶猛 的野兽 , 丢失 了人类应有 的尊严 。 那个时期 , “ 人 民” 一词成 为了一切 , 甚至高 于一切 , 似乎一切 的
的分析 。特别是他小说 中的主人公 , 作 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张贤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张贤亮

张贤亮一次网络聊天时提及,《习惯死亡》是自己最满意的小说, 可惜没有多少人关注。相对于张贤亮所擅长的不无夸张的抒情风格, 《习惯死亡》的隽永、机智以及一系列精彩的格言如同一个异数。这 部小说给人制造了一种奇异的印象:既简单又复杂。小说之中没有几 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单纯明朗。另一方面,小说之中的种种 感觉,思想密集重叠,摩肩接踵。关于枪,花,记忆,帆船,海洋, 一只奇特的老狗,摩天大楼的灯光,灵魂,护照,当然还有女人躯体 的种种动人之处……比比皆是的警句在《习惯死亡》之中闪闪烁烁。
研究角度:1、意识流;2、文学的失语;3、野蛮与文明;4、人的害
怕与恐惧;5、自我的审视与批判
思考: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习惯 死亡》(1995年)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
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定位
于是,我的另一面开始活动了。那种痛苦的、我不理解的现实所粉碎了
的精神碎片,这时都聚拢来,用如碎玻璃似的锋利的碴子碾磨着我。深 夜,是我最清醒的时刻。 摆脱,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 样的小聪明……但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 就像朵连格莱看到灵猫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 ;回忆在我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 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 我不认为人的堕落全在于客观环境,如果那样的话,精神力量就完全无 能为力了;这个世界就纯粹是物质与力的世界,人也就降低到了禽兽的 水平。宗教史上的圣徒可以为了神而献身,唯物主义的诗人把崇高的理 想当做自己的神。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 是,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
Your date here

张贤亮和他新时期的作品

张贤亮和他新时期的作品
会 经验 类 型 的 作 品 如
《 龙
张 贤 亮 以 这 些 人 为 自 己 的 代 言 人 向 人 们 叙述 了

良 的 知 识 分 子 的 不 公 及 肉 体上 精 神 上 的 折磨
》 《肖



,
》《

邢 老 汉 和 狗 的 故事
,
尔 布拉 克
,
》 《

河的子孙 等 这 些 小
。 .

,
说 跳 出 了 个人 经 验 的 范 畴 表 现 了 更 为 广 阔 的 社 会 生 活 画 面 揭 露 动 荡社 会 的 荒 廖性 张 贤 亮 的 小说 具 有 独 特 的 艺 术 风 格 在 中 国 当 代 文坛 可 谓 独 树 一 帜 无 论 他 的 哪 一 类

,

,


《 灵与
肉》 这 部小说 从整 体上 就是 以 主 人公 许 灵

均 在 大 都 市 高 级 宾 馆 里 见 到 从 海 外 归 来 的 声 誉 显赫 的 百 万 富 翁 的 父 亲 后 的 种 种 心 态 连 缀 作 品 完 全 以 主 人公 的 心 理 意 识 流 动 展 开 表 现 了 那 荒 诞政 治 背 景 下 的 野 蛮 残 酷 与 现 代 文明 的 宁静 和 谐 农 村 的 孤寂 清苦 与 城 市 的 喧闹繁 华 等 等 表象 的 巨 大 反 差 不 平 揭
,
而成
,

,
露 当 时 政 治 的 荒 廖 性 表 现 西部 劳 动 人 民 的 朴 素 善 灵的 美

,

,

一 个 经 历苦 难 历 程 的 知 识 分 子 心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

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

《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为政治隐喻的“性功能丧失”
大青马对章永璘说: 你全身完好无损,你是在心理上受到了损伤。外部刺 激刻下的病灶在你的腑肺里,在你的头脑里,在你的神 经里。你能跟司马迁比吗? 我甚至怀疑你们整个的知识界都被阉掉了……如果你 们当中有百分之十的人是真正的须眉男子,你们的国家 也不会搞成这般模样。
马克思也说: 现在,你们的生产力已经被阉割了,连再生产的能力 也没有了,它一直在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来勉强维持。
3.张贤亮的简要经历和主要创作
自1957年因抒情长诗《大风歌》而被划成右派以来,在 此后的18年中,他经受了两次劳改、一次管制、一次群 众专政、一次关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放逐到社会边缘 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近20年的“苦难生活” 经历,也就是一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右派在大西北被流放、 劳改的人生旅程和精神旅程。 丁玲说他是“从生活的碱水中浸泡过来的” 。

• • •
韦勒克的文学作品构成图式
形而上性质层面 “观点”的层面
小说家“世界”
意义单元组合层面 声音层面
小说的分层解读及批评方法
神话层 原型批评 寓言层 社会学批评 故事层 道德批评
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分 层解读
1.故事层(叙事和道德批评)
佛斯特:故事是叙事的产物,是诸多事项或行为在时间 上的连接(《小说面面观》)。
再解读的主要参考书目:
•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 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 版社2001年; •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 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 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 ; •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 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 这里已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 人》、《红高粱》、《黄河谣》、《黄河 绝恋》、《老人与狗》、《双旗镇刀客》 以及著名影视片《大话西游》、《新龙门 客栈》、《关中刀客》、《独行侍卫》、 《乔家大院》、《新丝绸之路》等八十多 部影视剧。
• 张贤亮的多种作品集
• 《男》的多个单行本
中国当代文学 经典研究(新时期部分)
主讲教师 王又平
序说:“经典”和“再解读”
(1)何谓经典? 一般说来是指卓越的、具有典范性 和权威性的、可以传世的作品。
思· 史:文学经典的内涵与价值 诗·
• 在精神意蕴上,文学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 • 从艺术审美来看,文学经典具有长久魅力 的“诗性”内涵。 • 从民族特色来看,文学经典往往在文学史 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 。 【对上述解答还需追问的是:因何人、缘何故、在
2.女性主义对男权中心主义的质疑 (阅读林白《回廊之椅》,试析作品对男权社会 和历史的解构)
• 后面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将讨论 阿城的《棋王》,请预先阅读作品。
谢谢各位
现代解释学对经典的阐说
经典:“其所言不只是关于过去的叙述, 不是仅仅作为需要阐释的事物的证明,而 是对现在说话,似乎它是特别为我们而说 的……这正是‘经典’一词的意味 ”。 (伽达默尔) 同经典对话的三个时间维度: • 同历史对话:经典如何面对当时? • 同现实对话:经典如何建构了我们? • 同当下对话:经典如何对现在说话?
二、解读小说的一个理论模式
韦勒克的文学作品构成图式
• 第一个层面:声音的层面,比如说诗歌的韵律、节奏、 平仄等; 第二个层面:意义单元组合的层面,比如说意象、修辞 等,同语言、句型结构有关; 第三个层面:小说家的“世界”,包括人物、背景等; 第四个层面:“观点”的层面,包括叙事方式中如何 “看”和如何“说”; 第五个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即涉及哲学意义。
“再解读”的三层含义
• 何谓“再解读”:意味着解读的对象是经
过常规解读而有“定论”的那些经典作品。
• 如何“再解读”:运用各种现代理论方法
重新予以阐释和评价。
• “再解读”什么:其一,国家意识形态如
何转变为或者操控着文学的话语构型;其二, 在革命文学中,被压抑、被排斥的异质性因 素是如何以曲折的、隐晦的、变形的各种方 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来 。
灵肉关系的情节论证三段式:
• “半个人”、“废人”:这是说的缺少 “肉”、也就是感性的一面 ; • “女人创造了男人”:这是说“灵”须以 “肉”为基础,女人使男人变得完整;
• “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这 是说“灵”注定要超越于“肉”。
四、《男》引出的争议性话题
1.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质疑 (阅读阿城《棋王》,试析作品隐含的“身心二 元统一”象征图示)
进入寓言层也就是在探求故事和意义的关系。
杰姆逊:“……故事一般都被认为包含的是 道德方面的说教。……所以说在这传统的观 念中,任何一个故事总是和某种思想内容相 联系的。所谓寓言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 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寓言的意思就 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或再写一个故 事。”(《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再解读”的部分参考书
张贤亮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 主讲教师:王又平
一、反思文学和张贤亮的知识 分子题材小说
1.反思文学 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30多年 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远 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 流。
2.复出作家群 特指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 在反右扩大化运动中被剥夺了创作权利而 在新时期又重新登上文坛的作家,如王蒙、 李国文、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高晓 声、陆文夫、张贤亮等。
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和手段,来阐释作品的经 典意义?】
(2)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 经典取决于作品自身,如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永恒的艺术魅力、长久的历史价值等 。 • 经典取决于持续地传播,如经常地被阅读、抄写、 重印、翻译、模仿、引用、评论等;简言之,在 文化方面被再生产 。 • 经典取决于权力的运作,即其意义和价值是被某 个权力主体认可并通过其掌控的文化部门推广开 去的。 • 经典取决于阅读和阐释,即它既能有助于我们与 过去保持联系,又能适应当代关注的问题 。
《男》的故事:
章永璘和黄香久在艰窘的环境下结合又离异的故事。
对故事的题旨或人物行为作出
• 著名女作家,人民文 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 宜老太太认为作品表 现了不健康的情绪 (包括对性关系、性 描写的指责) 。
2.寓言层(隐喻和社会历史批 评)
3.神话层(象征和神话原型批评)
作品的“形而上性质” 层面,也就是其思想 观念或哲学内涵,这 一个层面就是“神话 层”,即用非常具体 的事物来暗示那些最 抽象的道理;也就是 探讨那些具体事物可 能具有的象征意味。 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
灵与肉冲突的象征图式
• 男人 章永璘 读 想 写 性功能丧失 多“灵”少“肉” “灵”的象征体系 • 女人 黄香久 吃 穿 住 性感十足 多“肉”少“灵” “肉”的象征体系
(3)红色经典:
• 后人用以指新中国文学中体现了主流意识 形态规范、符合政治需要、在艺术上也比 较成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读者面的代表 性作品,如“三红一创”、“保林青山” 等。
(4)再解读:
• 1993和1996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 出版了唐小兵编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 意识形态》和黄子平著的《革命· 历史· 小 说》,稍后两书经修改在内地易名出版, 引起了学界的“再解读”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