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案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短诗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春晓》和《寻隐者不遇》三首经典古诗的学习与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在夜晚凝望星空的感受,引发学生对《静夜思》的兴趣。
a. 学生分享感受。
b. 教师简介诗人李白及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静夜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朗读《春晓》,分析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c. 朗读《寻隐者不遇》,解读诗中的寓意,理解诗人寻找知音的渴望。
3. 例题讲解:a. 分析三首诗的韵律特点。
b. 解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尝试创作以“夜晚”为主题的短诗。
b.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三首》2. 内容:a.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短诗三首》。
b.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韵律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意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a. 邀请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课程背景《诗三首》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歌,为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中,提高语感、涵养情操、培养诗歌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按兵不动的权力。
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团队合作中理解、分析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欣赏和人文价值,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结构,把握诗歌内涵,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成共识,并普及知识和技能。
3.学生能够体验和领悟诗歌的文化魅力和人文价值,培养情感和审美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分组合作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少于3人,选择一首己选好的唐诗,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选中的唐诗阅读多遍,共同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美丽,阅读后讨论诗词中所展示的唐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文艺风气等等,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小组展示选代表,总结小组中各自的想法和分析,展示出深度的感悟和思考。
4.整合交流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间交流,介绍各自探讨的诗词,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不同看法,进行思维碰撞和分享,有所启发。
四、教学评估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展示、小组间交流和整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可着重考虑以下方面: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思维模式受到他人启迪。
2.学生在小组展示中,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持续关注就他人,面-面采纳他人意见。
3.学生在小组间交流中,是否能够借助其他小组的分析和思考,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涵和意义。
五、教学中的注意点1.教师应注意课堂设置,营造课堂共同学习、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的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节奏,根据学生表现,灵活处理教学进程,防止学生丧失兴趣。
《短诗三首》情感抒发教案

《短诗三首》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短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1.1.2 短诗三首是本节课的教材,通过学习这三首短诗,学生可以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1.1.3 短诗三首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江南春》,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思念之情。
2.1 教学目标2.1.1 学生能够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1.2 学生能够分析短诗中的情感抒发,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2.1.3 学生能够通过短诗的学习,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1 教学内容3.1.1 《静夜思》3.1.1.1 诗人李白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1.1.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1.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3.1.2 《登鹳雀楼》3.1.2.1 诗人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1.2.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2.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3.1.3 《江南春》3.1.3.1 诗人杜牧通过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1.3.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3.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4.1 教学难点与重点4.1.1 教学难点:理解短诗中的情感抒发和表达方式。
4.1.1.1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4.1.1.2 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讨论,逐渐领悟短诗中的情感。
4.1.1.3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短诗中的情感。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异地,远离家乡,心情感到沮丧的时候,我们会怎样来排遣自己忧愁的情绪呢?当你孤单一人时,你是否更加思念自己的父母亲人?生:各抒己见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师:我们一起来温习这些古诗中蕴含的思念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二、走进《古诗十九首》(一)作品简介1.《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2.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3.创作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二)作品特点1.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涉江采芙蓉》1.译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部分词语解释:涉:渡,蹚。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我蹚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赏析本首诗(1)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情)(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诗歌首句提到“芙蓉”,这对全诗的意境营造有什么作用?你对“采芙蓉遗所思”这种行为怎么理解?(芙蓉,即荷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常被用作高尚纯洁品德的象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但是,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4)逐句赏析①“涉江采芙蓉,兰泽生芳草”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采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
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时候身在远方的他心情顿时变得失落惆怅。
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到这里,主人公的心情已经走向了忧伤绝望。
(5)本诗的结构围绕“采芙蓉”展开,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
(6)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
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3.本诗的写作特色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是“悬想”。
第二课时一、《短歌行》简介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行:古代诗歌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二、了解曹操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即魏武帝。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各界对于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许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3.曹操的诗歌(现存20首)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4.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实力。
赤壁大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
当时,曹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
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
四、赏析《短歌行》(一)译文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zhāo)露,去日苦多。
部分词语解释: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分析: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xiè)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部分词语解释: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分析:“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杜康”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部分词语解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矜: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分析: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本句运用了引用典故的修辞手法。
《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