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步道绿道的案例的研究共57页文档

合集下载

城市滨水道路建设研究及实践

城市滨水道路建设研究及实践

第4期264期)2021年4月URBAN ROADS BRIDGES&FLOOD CONTROL道路交通D01:10.16799/ki.csdqyfh.2021.04.005城市滨水道路建设研究及实践吴坤!,苏凯"[1.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335;2•上海城投研究总院,上海市200030]摘要:针对上海苏州河中心城段静安区两岸滨水道路的建设,分析了现状滨水道路存在的问题,结合苏州河两岸的建设规划及现状,明确了以慢行功能、游憩功能、景观功能为主,机动车通行功能为辅的道路定位,确定了弱化交通功能、释放慢行空间和亲水平台,多元化、临水可见水的设计理念。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断面改造、贯通断点及亮点打造、行面,了体结,滨水道路的建设从需求发升公共空间环品,从空间体发行理。

关键词'滨水道路;滨水空间规划;功能定位;设计理念;慢行,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21)04-0015-030引言滨水道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的和贯通,城市中的和公共动廊道。

上海、苏州河河”)定位为上海建设的:空间和体,打造为的滨水区主以苏州河两为的、位于滨河面的、路道路的划及建设。

1工程概况苏州河为上海的亲河,的化和,的城空间苏州河中心城段环 定、、、静、黄浦、虹口6区,两合计线约42km中,静安区段涉及苏州河南北两,北约4.7km,南长约1.6km,计6.3km,苏州河中央活动区的分,苏州河的主展示窗口。

目前,苏州河沿区正 城市更新和提升品质的发展阶段。

《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明确了苏州河中心城段环近期2020年两公共空间现线基贯通,中期2025年现线贯通和品升的行动计划⑴主基2020年静安区苏州河两贯通的,收稿日期:2020-12-11作者简介:吴坤(1977—),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滨水绿道设计的思考

滨水绿道设计的思考
2、生态视角:
当前世界各国绿道实践除了在功能上注重生态功能与休闲游憩功能相结合, 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追求景观与生态斑块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的整合。
绿道要把现有的“绿点”、“绿线”、“绿面”通过绿廊衔接起来。
3、城市视角:激发带动区域活力的一种手段,兼具生态功能、休闲游憩、经济功能、社会文化等。
2、相关思考
3、城市视角:滨水景观构建更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城市空间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诱
导空间,以及促进土地增值、吸引投资和拉动经济载体的巨大价值。
绿道的特点 1、空间视角: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以及
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方便市民使 用;同时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体现地域特色。
丁 酉 年
滨水绿道设计的思考 ——以武汉东湖绿道规划设计为例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2017.4
目录 catalogue

前言
Preface
相关思考
Related to thinking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1、前言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 城市河道及滨河地带一直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 《管子·乘马篇》中就曾经讲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 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可见都城营造都与水有着很大的关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美国: 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 4500 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 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2、日本: 1920年的东京公园规划中已絰有意识的将分散的公园通过公园路连接成公园绿地系统。 3、新加坡: 于 1991 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 4、韩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绿化隔离带”概念,至今对韩国的发展仍然起决定性作用。 5、北京: 启动海淀三山五园绿道、丰台园博绿道、中心城区环二环滨水绿道和温榆河滨水绿道建设, 北京市市级绿道“三环三翼六廊”的总体布局。 6、珠江三角洲绿道确立了“串珠成网、各具特色”的绿道网总体布局。

滨水公园案例分析

滨水公园案例分析

2021/3/24
19
正祖大王陵行班次图 正祖大王陵行班次图位于清溪川广桥与三一桥之间。所 谓陵行班图是指以过去朝廷文武百官共同举行大型国家 庆典为素材的一种绘画形式。正祖大王陵行班次图便描 述了正祖大王陪同母亲献敬王后洪氏前往华城参拜其父 亲庄祖之墓的场面。此壁画堪称世界之最,壁画长达192 米,共由4960块瓷砖拼贴而成,两 岸采用花岗岩石板铺 砌成亲水平台,河段断 面较窄,一般不超过 25m,坡度略陡。
第二段位 中部河段为过渡 段,河道南岸以块 石和植草的护坡 方式为主,北岸修 建连续的亲水平 台,设有喷泉。
第三段位 东部河段河道的改 造以自然河道为主, 宽40m左右,坡度较 缓,设有亲水平台 和过河石级,两岸 多采用自然化的生 态植被,选择本地 植物物种。
2021/3/24
6
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交通疏导
拆除高架桥 政府出台相应交通疏导及限制措施,增加穿过城市中心的道路 鼓励公交出行
改造过程
2021/3/24
7
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水体恢复
建设了新的独立的污水系统,对原来流入清溪川的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 水源提供:三种方式:
抽取经处理的汉江水(主要方式) 取地下水和雨水,由专门设立的水处理厂提供 中水利用(仅供应急条件)
•强化堤岸空间的利用:修筑方便游人的步道和休息空间,以及墙面壁画。考察中还发 现一些桥下的空间巨大,可以用于展览等大型活动的使用。观水桥下,就利用桥下空 间光线较暗的特点,设置了电影广场。道路层面靠近河川两侧设置休闲空间(咖啡座 等)。
•场地文化的传承:对场地固有构筑物进行保留,留住场地的历史,如高架桥墩、 壁画形式的历史故事等;创建回忆场地生活的新元素,如“洗衣石”等;依水 举办多项民俗活动。

河道、绿道、生活道——通过构建滨水公园及绿道慢行系统引导都市慢生活

河道、绿道、生活道——通过构建滨水公园及绿道慢行系统引导都市慢生活

河道、绿道、生活道——通过构建滨水公园及绿道慢行系统引导都市慢生活第一章:引言1.1背景介绍: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的压力和紧张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1.2研究目的:提倡慢生活的理念,通过构建滨水公园和绿道慢行系统来引导城市居民放慢节奏,享受生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3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

1.4研究意义:通过提倡慢生活理念,构建滨水公园和绿道慢行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章:慢生活理念的提倡2.1慢生活的定义和起源:介绍慢生活的概念和来源。

2.2慢生活的重要性:阐述慢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2.3城市居民对慢生活的期待:分析城市居民对慢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2.4慢生活的实践:通过介绍一些慢生活实践案例,说明慢生活理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第三章:滨水公园的构建3.1滨水公园的定义和类型:介绍滨水公园的概念、类型和建设意义。

3.2滨水公园的设计原则:阐述滨水公园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3.3滨水公园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滨水公园对城市形象、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绿道慢行系统的建设4.1绿道慢行系统的定义和构成:介绍绿道慢行系统的概念、构成和建设方法。

4.2绿道慢行系统的路径规划:阐述绿道慢行系统的路径规划和设计。

4.3绿道慢行系统的建设成效: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绿道慢行系统对城市出行和环境的改善和促进。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5.1 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政策建议: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滨水公园和绿道慢行系统的建设,并推广慢生活理念。

5.3未来研究:探讨滨水公园和绿道慢行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1. 引言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的压力和紧张感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慢生活的理念,希望通过放慢步伐,享受自然,放松身心。

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浅析

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浅析

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浅析本文介绍了城市滨河绿道的相关概念及构成,并对国内滨河绿道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总结当前城市滨河绿道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生态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绿道流线延续性差等问题。

通过总结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综合考生态、地域文化、连续性、通达性等多种因素,提出彰显地域特色和多元化的人文活动空间、软化硬质驳岸以及绿道网络优化的观点,以期实现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固有价值。

标签:城市滨河绿道;绿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河道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重要场所。

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大量的城市河道被侵占、填埋、污染,城市与水的关系由共生转变为排斥。

这无疑是一种违背可持续发展下作茧自缚的行为。

滨河区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功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及人民生活质量上有重要意义;同时绿道建设依附于河道景观形成复合型景观空间,其改造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好坏还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城市滨河绿道景观概述1、滨河绿道概念城市绿道从区域层次上讲,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它往往互相交错形成网状结构解决城市中相邻空间的“孤岛”状态;从地方层次上讲,可以把它理解成满足区域居民休闲散步功能的带状线型公园或道路。

其中滨河绿道是较为突出且重要的一种绿道类型,涉及“绿道”、“滨水区”研究领域。

根据地理类型可分为自然生态型绿道、综合型绿道以及城市河流型绿道,其中城市河流型绿道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宝贵资源,具有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空间、供人休闲娱乐的作用。

2、滨河绿道景观功能城市滨河绿道具有休闲游憩、美化环境、调整城市微气候、功能连接等功能。

同时从宏观范围来看,城市河流作为“线”可以改善由建筑单位形成的“面”造成的的单调、同质化问题,从而转变成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融合统一的点、线、面关系。

浙江最美绿道!快来看!景观精选案例滨水公园系列

浙江最美绿道!快来看!景观精选案例滨水公园系列

浙江最美绿道!快来看!景观精选案例滨水公园系列/上期回顾/该案例介绍有四个部分,分别为项目概况、设计理念、设计亮点和知识拓展。

(今天有项目设计文本pdf赠送哦~文末彩蛋领取)01项目概况名称:宁波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面积:12.2公顷区位:基地四周环绕城市规划道路,北侧以中山路为界,南侧以铁路为界,西侧为福庆路,东侧为规划道路。

现状问题:基地及周边为农田斑块、村庄与工厂,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体受生活及工业污染严重,河渠局部裁弯取直和硬化。

乡镇企业留下的厂房、水泥铺装及堆料分布于场地之中,生活和工业垃圾填满河道,为典型的江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的棕地。

(棕地:棕地是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百度百科/美国环境保护局1994年的定义)02设计理念1)生态性—构建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将景观作为系统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途径,修复水生态环境,净化水体,重建江南河流湿地。

2)社会性、文化性—定义城市新区风貌与特色,为建设中的城市带来活力和场所感,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经济性—在工程建设和后期维护中,以节约为本。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03设计亮点A.基于水生态过程的地形设计:梯田、曲岸及岛屿。

(来源:网络)通过减缓水的流速,截留和净化水体,充分利用生物吸收水体中的养分。

1)利用城市道路与河面4米的高差,设计多级梯田,将城市地表径流经梯田截留和过滤后再排入河道。

2)整体廊道在原有河道基础上,去硬还生,进行曲化设计,并在水中设立多个岛屿,增加滨水生境的面积。

B.多样化的植被设计,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1)临城市道路一侧,分布浓密的树林,以香樟、银杏、杜英等阔叶树为主的乔木林带,形成公园外围的绿色边界,同时,高大的乔木具有通透的视线,沟通城市街道与生态廊道之间的视觉联系。

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建设分析论文

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建设分析论文

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建设分析论文1 小城镇滨水绿道的定义与类型滨水绿道顾名思义,即穿越的区域以河流、湖泊或者海洋等自然水体为主,以木栈道、湖堤、滨水步行道等作为载体的步道。

笔者讨论的小城镇滨水绿道是都市型绿道的一种,主要针对小型城市为主,在水域四周建设滨水线性空间。

它的建设主要满意人的使用功能,但如何兼顾生态爱护、社会关系、交通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等功能,是小城镇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

小城镇居民盼望居住环境能够有所改善,但又不盼望建设造成生态的破坏。

2 小城镇滨水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特性生态设计理念近些年在国内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小城镇居住环境建设也颇受其影响。

正是在此背景下,绽开绿道的建设,但由于对理念没有真正的熟悉与解读,在实际探究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长距离借城市道路,违反了绿道的真正含义;绿道建设功能性单一,不能满意多样性活动;只规划道路,忽视了绿色掌握区的划分;人工化太过浓重,缺乏生态性;滨水驳岸类型繁多,建设样式过于单一等。

3 多功能设计理念绿道之所以能够快速大规模进展,来源于绿道多功能性。

Little认为绿道源自19世纪的公园道(parkway)和绿化带(greenbelt)的融合,其最初的功能是供应风景美丽的车道以供休闲之用。

在其后的一战和二战期间,绿道便消失了更加有层次结构、组织结构和特地化的休闲项目;到了20世纪60~70年月,更加注意了绿道开发的经济功能,但同时也唤起了环境教育、历史和审美功能;20世纪80年月以后,绿道更加关注生态价值,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爱护和可持续进展;最近,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社会功能[1](图1)。

绿道功能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冗杂,单一目标的绿道往往很难实现。

但多目标的绿道其各功能之间经常存在冲突,尤其是生态爱护和休憩之间,需要通过加强管理、限制使用等手段协调冲突。

绿道具有多功能兼容性,比方生态性:爱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境稳定等;游憩性:作为居民徒步旅行、游玩、谈天、漫步等休闲消遣开敞空间;社会与教育性:爱护历史人物遗址、古村落,为居民供应沟通,科教普及等;经济性:促进旅游业、供应就业机会、提升土地价值等。

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昆明湖滨水景观概述
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颐 和园的主要景观之一。
面积与形态
总面积约365亩,呈不规 则形状,周边有多处景点 和建筑。
历史背景
作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 昆明湖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元代。
设计理念与目标
设计理念
以“山水相依,人文相融”为原则,注重生态、文化和历史 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动静相宜的水景效果。
亲水空间
设置多个亲水平台和步道,方 便游客近距离感受水景的魅力
,提高互动性和体验感。
实施效果与评价
实施效果
昆明湖滨水景观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生态、文化和历史等多方 面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评价
得到了专家和游客的高度评价,被认 为是国内滨水景观的典范之一。其成 功经验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和参考。
互动体验
设置互动景观设施,如水岸跑 道、儿童游乐设施等,增强市
民与滨水景观的互动体验。
实施效果与评价
实施效果
黄浦江滨水景观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市民 休闲空间得到拓展。
评价
黄浦江滨水景观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 。
03
案例二: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滨水景观
2. 互动设施
设置了许多互动设施,如智能健身器材、互 动投影等,增强了市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景观特色与亮点
要点一
3. 环保材料
在景观建设中,大量使用了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点二
4. 社区参与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景观的建设和管理中,提高了居民的 归属感和参与感。
实施效果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