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集锦

2019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集锦
2019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集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易混易错

1.“哲学是智慧”与“哲学是爱智慧”的区别

二者有很大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是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1)“哲学是智慧”: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表明了智慧的主要内容,而哲学就是智慧之学。

(2)“哲学是爱智慧”:对智慧的“爱”和“追求”体现了哲学的自觉意识。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

2.哲学的任务与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任务不等于哲学的作用,任何哲学都能起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但不能认为所有的哲学都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能否完成哲学的任务,关键在于哲学本身是否科学,科学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非科学的哲学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所以,只有真正的哲

3.全面理解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1)哲学依赖于实践

①一方面,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一切认识的源泉。

②另一方面,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世界从何而来?”“世界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些追问和思考概括的是人们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从而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使人们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提高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和概括的结果。

(2)实践需要哲学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哲学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和思维前提。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世界观

区别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主体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特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一般是零散的、朴素的

联系

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

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联系界。③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④哲学与世界观都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和接受检验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哲学具体科学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

领域的规律

研究对象整个世界世界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

指导

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

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错误倾向

①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任何

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③哲

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而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多数与少数

的关系

6.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派别主要内容主要区别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世界

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

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

的反映

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是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

态,如水、火、气、土等

是否承认

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缺少辩证法思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社会历

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而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心主义世界的本质

是意识,意识

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人的主观精神决定的,认为客观事物以至

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

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7.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区别

基本

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

为世界是物质的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

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①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

唯物辩证的。

②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

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

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

③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进步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

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

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

①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

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

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

简单化了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联系

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内部派别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

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

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精神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

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世界是

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证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思故我在;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出现乃不

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

水决定人的命运;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上帝造万物

联系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9.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

内涵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具体

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统一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一般

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正确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

科学性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发展阶段

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

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

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

史观的高度统一,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

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哲学重新焕发

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易混易错

1.“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区别与联系

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

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

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

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

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

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

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

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全面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理解强调误区

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

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

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即

强调物质对运动的重

要性

离开物质谈运动,

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

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即

强调运动对物质的重

要性

离开运动谈物质,

会导致形而上学

3.不能将物质的唯一特性等同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有根本的不同,表现为: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

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除了客观实在性之外,没有别的特性,如果给物质加了别的特性就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了。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着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物质除了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4.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物质运动规律

区别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④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5.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因此,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原理内容: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②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方法论要求: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6.“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意味着“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说的是一种可能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2)“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意识则不是。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

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2)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为前提。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区别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

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

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

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

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反对主观主义

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两者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和拓展。二者都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9.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原理内容实践起决定的作

用,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作用

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

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

10.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3)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条基本途径。不可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1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区别真理

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

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在

同一范围内,二者有着明

确的界限,不容混淆

谬误

谬误则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错误反映

联系

真理和谬误都属于认识范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又是统一的。

①二者相互依存。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

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一,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1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不能混淆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

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正确反映。

13.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的范畴

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相对于实践而言,

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包括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

真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相对于谬误而言)

理论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

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理论和错误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相对于零散

的认识而言)

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联系

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派生的,统一于实践;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14.把握真理的“三统一”

(1)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

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要具体把握每一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真理,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在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易混易错

1.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恰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并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3)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主观想象创造联系。人们建立新的联系,必须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

总之,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与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不能等同。

2.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1)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对于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否则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2)联系具有条件性,是指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事物就要认识它存在的条件,改造事物就要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离开了条件,联系就不能产生;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因此,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 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016《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 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 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②联系: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4)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③并不是说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哲学并不等于真正的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例 1 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B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例2.“世界上没有一种美能同有自知之明的美相比,能同客观的承认自己带来的恬静相比”,这句话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下列表述一致的是:C A.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B.量力而行永远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C.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D.知人不易,自知更难,有自知之明的是哲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领域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①哲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200道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础知识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好奇心;哲学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有哲学才有生活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各不相同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所有哲学都是对时代的正确反映;哲学理论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总是起促进作用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2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 2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24、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2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7、哲学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是人们努力想象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 28、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29、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总结;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30、哲学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1、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32、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则不是 33、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就是方法论 34、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具体科学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 35、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36、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3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足在于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同时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 39、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马哲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4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2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第一单元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得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得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就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就是包罗万象得与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 4、哲学就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与人生价值认知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得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得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得关系。 6、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得第一方面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7、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而不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得内容:一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二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得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得哲学就是对问题得高明认识与解决问题得巧妙方法。【提醒】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得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提醒】实践得观点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及其规律就是客观得,社会发展规律与人得思维规律就是主观得。 【提醒】任何规律都就是客观得。 15、顺从自然就是防灾减灾得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就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得事物就是按自己得意志行事得。 【提醒】自然界得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就是物质得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得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就是物质固有得根本属性,不一定就是显著得变化。 18、运动就是有无条件得、永恒得与相对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暂时得与绝对得。 【提醒】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就是相对得。 19、认识与改变规律就是克服困难得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或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2019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集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易混易错 1.“哲学是智慧”与“哲学是爱智慧”的区别 二者有很大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是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1)“哲学是智慧”: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表明了智慧的主要内容,而哲学就是智慧之学。 (2)“哲学是爱智慧”:对智慧的“爱”和“追求”体现了哲学的自觉意识。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 2.哲学的任务与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任务不等于哲学的作用,任何哲学都能起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但不能认为所有的哲学都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能否完成哲学的任务,关键在于哲学本身是否科学,科学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非科学的哲学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所以,只有真正的哲 3.全面理解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1)哲学依赖于实践 ①一方面,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一切认识的源泉。 ②另一方面,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世界从何而来?”“世界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些追问和思考概括的是人们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从而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使人们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提高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和概括的结果。 (2)实践需要哲学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哲学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和思维前提。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不能) 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概念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最根本的斗争是物质和意识的斗争。(×)(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不具有,实践具有)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能动作用,≠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另一方面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易错易混点(用)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点一、第二单元逻辑框架 二、第二单元常考知识点 本单元的考点要求: 三、在上述考点上学生易混淆的知识 1.物质、意识: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意识和物质不可分○√】 ◇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相互依赖○×;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意识是大脑的特有的机能○×; ◇错误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正确的认识才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例当年我国组织力量攻关,短时间内率先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研制出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并在特殊人群接种中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 例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央行取消了利息税并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①符合实际的认识才具有能动作用 ②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矛盾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例漫画“植‘数’造‘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 识点整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正误之分) 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 3.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精华) 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是先导) 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错) 4.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